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出血量、病情轻重、脑血管痉挛的情况及血钠水平进行动态观察.用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结果 脑血管痉挛的患者其血钠水平明显降低,有明显的临床意义.结论 低钠血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并发症,且是反映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情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应严密监测并及时明确病因、尽早治疗,以改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脑损伤的程度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量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于入院时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根据CT扫描进行改良Fisher分级,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测脑血管痉挛,观察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脑损伤的程度及蛛网膜下腔出血量的关系。结果本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40%,随着入院后伤病情逐渐加重,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逐渐升高;随着改良Fisher分级的增加,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结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脑损伤的程度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辛伐他汀对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并发症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最终治疗组32例、对照组48例),治疗组给予辛伐他汀20 mg/d;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和再出血的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结果治疗组脑积水发生率3.13%,与对照组的18.75%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脑血管痉挛、再出血及死亡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以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出血性脑血管病并低钠血症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低钠血症的临床关系。方法:对276例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62例低钠血症进行分析,观察其发生与出血部位、出血量、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出血性脑血管病中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22.46%。基底节区、丘脑、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低钠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脑叶出血组。病情重者发生率高于病情轻者,而与出血量无关。低钠血症可影响预后,病死率增加。结论:出血性脑血管病低钠血症的发生与出血部位及病情程度关系密切,出血性脑血管病并低钠血症预后差,临床应予注意并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疗效。方法选择SAH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在加用阿托伐他汀钙后再出血死亡1例,脑血管痉挛2例,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6.1%;对照组再出血死亡2例,脑血管痉挛9例,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尼莫地平能够防治SAH DCVS,可在临床上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及预防脑血管痉挛的措施。方法将2010年8月至2016年5月期间所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10例。所有患者均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采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发生脑血管痉挛的20例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根据年龄、性别、蛛网膜下腔出血次数、以及Fisher分级作为分组标准,计算不同组别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差异。结果年龄≤50岁、蛛网膜下腔出血2次、Fisher分级Ⅱ级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分别为80.00%(16/20)、75.00%(15/20)、65.00%(13/20),均显著高于其他组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50岁、蛛网膜下腔出血2次、Fisher分级Ⅱ级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有相关性(P0.05)。结论年龄≤50岁、蛛网膜下腔出血2次、Fisher分级Ⅱ级患者均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事件发生的高危因素,需术前对患者风险程度、术后并发症危险性进行准确评估,加强围术期全面监测与护理,以达到预防脑血管痉挛事件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经头颅CT及腰穿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由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按单、双数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脑脊液置换术,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结果治疗组头痛持续时间、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3.00,95%CI(1.014,8.880),P=0.04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术中、术后均未发生脑疝形成、颅内感染和低颅压性头痛等并发症.结论脑脊液置换术 常规治疗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优于单纯常规治疗,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8):1264-1265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显微夹闭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血管内栓塞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IgG、IgM、Ig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Ig G、Ig M、Ig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76%,低于对照组的2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栓塞术应用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治疗中能促进患者的预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解放军152医院治疗的108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评价,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08例SAH患者中26例发生DCVS,DCVS发生率为24.1%.显示尚不能认为DCVS发生率与患者的性别、血Na水平有相关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年龄、发病时意识障碍程度、发病时体温、血Ca2+水平、白细胞计数有相关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为能够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导致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几率,应对导致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进行改善,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患者基本资料及复发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颅内动脉瘤患者夹闭术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本院收治的10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共有19例患者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占比18.4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距手术时长、蛛网膜下腔出血次数、术前白细胞计数、合并基础疾病、术后钙离子拮抗剂使用情况及Fisher分级是影响颅内动脉瘤患者夹闭术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sher分级、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次数是影响颅内动脉瘤患者夹闭术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Fisher分级、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次数是颅内动脉瘤患者夹闭术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临床上医护人员须结合以上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及预防措施,以降低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提升其治疗及康复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临床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析通过实行三维旋转血管造影技术(3D-DSA)进行诊断以及介入治疗的价值所在.方法:于2018年01月至2019年09月近一年半时间医院影像科导管室针对收治的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诊断,按照不同的诊断方式将这80例患者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其中32例常规组患者采用普通二维扫描进行诊断,而48例研究组患者采用3D-DSA技术进行诊断,分别将两组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情况加以比对.结果:研究组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二维扫描技术诊断情况相对比,3D-DSA诊断技术更适用于临床收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情诊断,能够清楚的观察出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部位、大小、瘤颈以及数量同载瘤动脉之间的解剖关系,可为术前患者病情评估以及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筛查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腰大池引流术与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自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就诊于北部战区总医院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腰椎穿刺组(n=30)与腰大池引流组(n=30).腰椎穿刺组患者于出血后1 d内接受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腰大池引流组患者于出血后1 d内接受腰大池引流术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 d、1周、2周、1个月的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MCAVm)、Lingdegaard指数.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头痛缓解时间、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脑脊液廓清时间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d、1个月,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Lingdegaard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Lingdegaard指数高于术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2周、1个月,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Lingdegaard指数均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2周,腰大池引流组患者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Lingdegaard指数均低于腰椎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头痛缓解时间、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大池引流组患者脑脊液廓清时间显著短于腰椎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相比,早期腰大池引流术能更快降低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Lingdegaard指数水平,有助于缩短脑脊液廓清时间,有效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帕伐他汀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及对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将8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采取尼莫地平联合帕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及ET-1、NO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7、14 d时ET-1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O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帕伐他汀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陈娅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189-190
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是一种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占出血性疾病的20%.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得以存活者常受到两个威胁: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其中再出血病死率为41%~46%,高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25%[1].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病死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直接病死率的2倍.本科自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SAH70例,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主要护理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减少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腰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和脑脊液置换术用于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50例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观察组取腰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治疗,对照组取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成功率为94.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当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停止时间、头部疼痛感停止时间、意识恢复正常所用时间、CSF压力恢复正常所用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再出血、脑部血管异常、脑积水等情况的出现概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3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4天,观察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治疗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减少血液中活性物质的刺激,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非外伤性软脑膜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其发病率为(5~20)/10万,死亡率为25%。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得以存活者常受到两个威胁: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其中再出血病死率为41%~46%,高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25%。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死亡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直接死亡率的2倍。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用脑脊液置换术的护理277164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冯慧,朱金华,王建敏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起病急,病情重,易发生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蛛网膜粘连等并发症。有文献报道,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死亡和致残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低钠血症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低钠血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首次发病的急性期SAH病人76例,测定其血清钠,对发生低钠血症患者的预后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SAH后低钠血症占同期自发性SAH的46.1%;并发低钠血症病人的死亡恶化率高于血钠正常的病人,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钠血症患者发生血管痉挛及继发脑梗死、脑积水者也高于血钠正常者(P﹤0.05)。结论:SAH后低钠血症发生率很高;是预后差的危险因素;且与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预测.方法7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行脑血管造影、TCD检查、Fisher量表评分,同时对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上述因素是否可对临床症状性脑血管痉挛进行预测.结果脑血管造影及TCD检查时有脑血管痉挛、Fisher分型Ⅲ型、高龄患者临床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性别、吸烟、高血压不是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结论脑血管造影、TCD检查、Fisher量表可以进对临床症状性脑血管痉挛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Logistic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8例,分析2组年龄、血压、手术时期等基本资料,并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 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预后良好60例,预后不良38例。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50岁、血压等级、Hunt-Hess分级、APACHEⅡ评分、再次出血及脑血管痉挛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Logistic分析显示,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脑血管痉挛、Hunt-Hess分级、再次出血及年龄是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PACHEⅡ评分、脑血管痉挛、Hunt-Hess分级、再次出血及年龄是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