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肥大细胞脱颗粒在幽门螺杆菌致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肥大细胞(MC)在幽门螺杆菌(H pylori)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胃镜检查者87例,其中诊断十二指肠溃疡(DU)33例,浅表性胃炎45例,糜烂性胃炎9例。取胃窦、体部活检分别作组织病理学(HE染色)及H pylori检查(快速尿素酶、培养及Warthin-Starry银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BC法)后分别计算粘膜及粘膜下的完整和脱颗粒MC数。结果 MC计数在H pylori阳性和H pylori阴性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但前者粘膜内MC脱颗粒者明显多于后者(分别为43%和23%,P<0.01)。MC计数与粘膜炎症程度无明显关系,但在活动性炎症时显著高于非活动性炎症组(P<0.05)。各病变组间MC计数也无显著差异。结论 MC可能在粘膜H pylori相关炎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粘膜肥大细胞(MC)及其脱颗粒与幽门螺杆菌(Hp)致病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120例患者胃粘膜中MC计数及脱颗粒细胞所占比例。结果:1.Hp阳性患者胃粘膜MC计数及脱颗粒比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P<0.01);2.不同Hp感染胃病患者之间胃粘膜MC计数及脱颗粒比也有差异,消化性溃疡(PU)和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患者胃粘膜MC计数及脱颗粒比显著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P<0.01)。结论:胃粘膜肥大细胞及其脱颗粒参与了Hp致病而导致胃粘膜受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等癌前病变的逆转效用。方法全面检索1984年至2008年底国内外生物医学期刊发表的根除Hp对胃黏膜癌前病变影响的临床研究文献及学术会议的交流论文,共6个随机对照试验524例患者进入本系统评价。采用胃黏膜组织学评分、组织学变化作为观察指标。结果(1)Hp根除组胃黏膜萎缩程度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0.27,95%CI0.17~0.46,P=0.000);但胃黏膜肠化生改善率在Hp根除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OR=0.55,95%CI0.28~1.08,P=0.082);(2)Hp根除组Hp根除后胃窦部、胃体、胃底部黏膜的活动性炎症、慢性炎症以及萎缩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各部位黏膜的肠化生评分改善在Hp根除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Meta分析表明,根除Hp可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萎缩程度,活动性炎症和慢性炎症程度,但是对胃黏膜肠化生的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食管黏膜肥大细胞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on 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患者中食管黏膜肥大细胞的改变。方法选择14例NERD患者(NERD组)与1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取食管黏膜组织,行免疫组化法染色观察并计数肥大细胞,电镜下观察肥大细胞超微结构。结果NERD组患者食管黏膜肥大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黏膜脱颗粒肥大细胞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电镜观察到NERD组患者肥大细胞内高尔基体、线粒体及内质网较多,有特异性分泌颗粒,存在较多脱颗粒后留下的空泡。结论NERD患者食管黏膜肥大细胞数增多,功能活跃,可能在NERD的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与C-myc基因及P53基因的表达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用w—s染色法观察不同胃病黏膜组织中Hp感染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技术检测不同胃病组织的C-myc基因和P53基因表达产物。结果胃癌及癌前病变组Hp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1),C-myc基因和P53基因的表达也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1)。Hp感染阳性组的C-myc基因和P53基因表达明显高于Hp感染阴性组(P〈0.01)。结论Hp感染可能通过激活C-myc基因,同时使P53基因失活从而诱发胃黏膜的癌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患病率,Hp感染和胃黏膜组织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入选者为门诊接受胃镜检查的132例临床诊断NUD患者,排除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胃黏膜组织用Warthin-Starry染色半定量诊断Hp感染,并对胃黏膜组织按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化进行病理评价。[结果]NUD患者Hp感染率为54.5%(67/132),Hp感染和病理诊断慢性炎症及活动性炎症有相关性,分别P〈0.001,〈0.048,相关系数分别为0.324和0.167。[结论]NUD患者Hp感染和病理诊断胃黏膜慢性炎症及活动性炎症相关,提示Hp感染在慢性胃炎中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目的:为了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及肠化类型的关系。方法:对胃癌高发区1333例普查人群的胃活检组织和30例胃癌手术标本病理切片做Warthin-starry染色,对慢性萎缩胃炎伴肠化生、慢性浅表胃炎伴肠化生、癌旁肠化生用粘液组化方法染色分型。结果:Hp感染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高度相关,与胃溃疡、慢性浅表活动性胃炎、早期胃癌显著相关,与单纯萎缩性胃炎、萎缩胃炎伴肠化生、胃增生性息肉亦相关(P均<0.05);进展期胃癌的Hp感染率与慢性非活动性胃炎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型胃癌中以腺癌Hp检出率高(75.4%),与粘液细胞癌Hp检出率(30%)相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各型肠化生之间的Hp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Hp感染与胃癌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IBS患者结肠黏膜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肥大细胞(MC)的变化及其在IBS中的可能作用。方法:20例腹泻型IBS患者、22例便秘型IBS患者和18名正常对照者纳入本研究.取回盲部、乙状结肠黏膜行SP、VIP免疫组化染色和MC计数。结果:IBS患者回盲部、乙状结肠黏膜SP、VI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较正常对照组增多、增粗,阳性增强(P〈0.05)。IBS患者乙状结肠黏膜SP、VI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与回盲部相比无显著差异。IBS患者回盲部黏膜MC计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乙状结肠黏膜MC计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IBS患者乙状结肠黏膜MC计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低于回盲部(P〈0.01)。结论:SP、VIP和MC在IBS的发病中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部疾病的病理变迁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清除与否与胃黏膜病理转归的关系。方法:191Hp感染的胃炎或溃疡病患者分别随机给予抗Hp或非抗Hp治疗,1年后复查胃镜,病理分型根据悉系统。结果191例患者中,慢性炎症1年后的炎症程度较1年前减轻(P<0.05)。其中萎缩和肠化生的程度也较前减轻(P<0.05),但活性动性炎症和蔼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根据1年后胃镜复查有无Hp清除分为两个队列,Hp清除列有107例,Hp未肖除列有84例,Hp清除列较未清除列1年后慢性炎症程度轻(P<0.05)活动性炎症者少(P<0.05)。对不疾病和不同的治疗分层后发现,Hp清除者的胃黏膜炎症程度总是较Hp未清除者轻(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Hp感染与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关系较为密切。Hp清除有利于胃黏膜炎症程度的减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以胃舒散为主的三联疗法(胃舒散、呋喃唑酮和克拉霉素)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41例Hp阳性CAG患者服用胃舒散2.0g,呋喃唑酮0.1g,各3次/d,克拉霉素0.25g,2次/d,1周后再继服胃舒散4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1年后行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取活检观察病理组织学改变及NF-κB表达变化,采用银染色法、^14C-尿素呼气试验或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结果]三联疗法结束1年后,Hp根除率为85.4%;根除Hp能显著减轻患者胃窦部慢性炎症(P〈0.05)和活动程度(P〈0.01),下调NF-κB表达(P〈0.01),但胃炎的萎缩和肠化生等病理无明显改变。[结论]以胃舒散为主的三联疗法对Hp有较高根除率。根除Hp可抑制NF-κB的表达,减轻活动性炎症,但近期观察对萎缩、肠化生等病理改变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黏膜组织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的表达及与Hp细胞毒力相关基因A(CagA)的关系。方法将198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黏膜根据^13C呼气实验及病理切片改良Giemsa染色法分为Hp阴性组和阳性组,PCR扩增行CagA检测、免疫组化行GST-π表达检测。结果Hp阳性及阴性组中GST-π阳性率分别为52.78%、67.78%,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Hp阳性组中,CagA阳性和阴性者GST-π阳性率分别为38.18%、67.93%,亦有统计学差异(P〈0.01),CagA阳性亚组中GST-π阳性率与Hp阴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Hp感染可降低胃黏膜GsT-π的表达,削弱GST-π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而CagA因子可能是其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伴良性结节状改变与幽门螺杆菌(Hp)及胃黏膜淋巴滤泡的关系。方法从2004年7月1日-2005年6月30日行内镜检查患者中,筛选出胃窦黏膜有良性结节样改变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胃窦黏膜处喷洒靛胭脂作色素内镜观察,确定有结节状形态改变,并在有明显结节处取活检组织3块,其中1块立刻作Hp快速试验,判定有无Hp感染;另外2块送病理检查,观察胃黏膜淋巴滤泡形成和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并采用亚甲蓝-硼酸染色法进一步明确诊断Hp感染情况。结果将胃黏膜良性结节状改变的慢性胃炎患者分为三组:结节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和疣状胃炎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31.OO±11.62)岁、(58.61±12.14)岁和(51.29±12.99)岁,其中结节性胃炎组患者发病年龄最小(P〈0.01);Hp感染率分别为92.86%、82.56%和69.89%,其中结节性胃炎组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有淋巴组织增生所见依次为94.90%、27.9%、18.28%,其中结节性胃炎患者淋巴组织增生明显高于其他胃炎患者(P〈0.01)。伴有结节样改变的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萎缩和肠化生百分率分别为100%和59.3%,远高于疣状胃炎组的7.53%、8.60%和结节状胃炎组的4.03%、0.00%。结论在三种常见的胃黏膜良性结节状改变的胃炎中,结节性胃炎与Hp感染及胃黏膜淋巴滤泡形成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可以把Hp感染及淋巴组织滤泡形成和淋巴细胞浸润作为诊断结节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3.
唐宇  马洪升 《胃肠病学》2013,18(5):296-300
背景:应激所致肠黏膜屏障损伤的机制以及肥大细胞(MC)在其中的作用尚未明确。目的:探讨肠黏膜MC(IMMC)在急性应激性肠黏膜屏障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应激组(S组),S组给予急性冷束缚应激建立模型,按照应激结束后处死时间进一步分为S2h、S4h、SSh、S16h、S24h组。取回肠末端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以Chiu’S评分评估肠黏膜组织损伤程度,以甲苯胺蓝染色计数IMMC,以透射电镜观察肠黏膜组织和IMMC超微结构,以ELISA法检测肠黏膜组织组胺含量。结果:S组的Chiu’S评分均显著高于N组(P〈0.05),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以S8h组最高。S2h、S4h组的IMMC计数显著高于N组(P〈0.05),S8h、S16h、S24h组IMMC计数与N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MC计数与Chiu’S评分无相关性(P〉0.05)。S组肠黏膜超微结构破坏明显,IMMC胞质大量脱颗粒。S2h、S4h、S8h组的肠黏膜组织组胺含量较N组显著降低(P〈0.05),呈逐渐下降趋势。S16h、S24h组组胺含量与N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黏膜组织组胺含量与Chiu’S评分呈负相关(P=0.03)。结论:急性应激状态下,IMMC脱颗粒释放炎性介质是导致肠黏膜屏障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慢性胃炎患者红细胞膜补体受体1型(CR1)分子表达特点以及治疗对其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Hp阳性(+)慢性胃炎58例,给予抗Hp三联和胃动力药(得乐冲剂、普瑞博思、阿莫西林和甲硝唑)治疗2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胃镜及Hp检测,并采用免疫酶联(ELISA)法定量测定CR1分子的数量。[结果]Hp(+)组治疗后有2例胃黏膜无炎症,较治疗前轻度例数显著增高,中、重度例数显著降低(P〈0.01)。Hp(+)组治疗前外周血红细胞CR1分子数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显著升高(P〈0.01)。[结论]Hp感染慢性胃炎患者抗Hp三联和胃动力药联用,不仅能显著改善黏膜炎症表现,还能增加红细胞CR1分子活性,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胃黏膜白细胞介素(IL)-8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相关胃炎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60例接受胃镜检查患者胃窦黏膜组织培养上清中IL-8、G-CSF的含量,比较Hp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其含量的差异。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14例,胃溃疡13例,十二指肠溃疡13例,胃黏膜正常者20例。结果:60例受检者中Hp感染40例,其胃黏膜IL-8及G-CSF含量明显高于14非Hp感染者(P<0.01)。慢性浅表胃炎、胃溃疡Hp阳性者IL-8)及G-CSF明显高于正常组织Hp阳性者(P<0.01)。慢性浅表性胃炎中,Hp阳性组的IL-8及G-CSF含量高于Hp阴性组(P<0.05)。结论:Hp感染可以诱导胃黏膜炎症细胞合成和释放IL-8及G-CSF,IL-8及G-CSF可能在Hp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是引起炎症反应以及进一步病理损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患者抗Hp根除治疗前后胃黏膜病理炎症变化程度,探讨老年Hp相关性胃炎患者行抗Hp根除治疗的重要性。方法收集1989年4月至2011年6月经内镜活检病理、13C-尿素呼气试验、粪便Hp抗原检测,有长期随访资料的老年Hp相关性胃炎患者共239例,观察抗Hp根除治疗前后胃黏膜病理炎症改变程度。结果Hp彻底根除的199次治疗中,179次镜下组织学慢性炎症程度明显好转,治疗前64次有活动性炎症,治疗后27次有活动性炎症;Hp未彻底根除的66次治疗中,42次镜下组织学慢性炎症程度明显好转,治疗前39次有活动性炎症,治疗后22次有活动性炎症。Hp达根除标准的老年患者较Hp未能根除者镜下组织学慢性炎症及活动性炎症程度均明显好转(P〈0.05)。结论对老年Hp相关性胃炎患者进行抗Hp根除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胃黏膜组织学慢性炎症及活动性炎症程度,有效地减少慢性胃炎的发病及减轻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阳性患者根除Hp后对胃黏膜炎症、萎缩和肠上皮化生(IM)及胃癌患病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在我院行胃镜检查同时行Hp及胃黏膜组织学检查者236例进行随访观察,3a后复查胃镜和组织病理学,评定组织学变化。分析Hp阳性组和阴性组在胃黏膜炎症、萎缩及IM的变化。结果Hp阳性组中胃黏膜的炎症、腺体的萎缩和肠化的总人数明显高于Hp阴性组(P〈0.05)。结论根除Hp感染可减轻胃黏膜活动性炎症、萎缩和肠上皮化生以及胃癌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后慢性胃炎的胃黏膜炎症及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的变化。方法选择172例伴有Hp感豢的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分为两组:阴性组(68例)和阳性组(104例),观察阴性组治疗后的变化并与阳性组进行比较,并观察阴性组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阴性组的胃黏膜炎症有28例(41.2%)好转,2例(2.9%)治愈,明显高于阳性组(P〈0.01),其伴有的肠上皮化生有2例(25%)治愈,4例(50%)好转,不典型增生有7例(38.9%)好转,6例(33.3%)治愈。结论Hp感染阴转后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阳性者,其伴有的肠化和不典型增生亦能好转或治愈。因此,根除Hp是治疗Hp相关性胃炎和防止发生胃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丁慧  陈胜良  李吉  杨华 《胃肠病学》2013,18(1):11-15
背景: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胃内胆汁反流与胃黏膜肠化生密切相关,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的:研究胃液总胆汁酸(TBA)和Hp感染与肠化生指标CDX2、MUC2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1例有胃内胆汁反流且无腹部手术史者和40例无胆汁反流对照者的胃液标本检测TBA浓度,于胃窦部取活检标本行HE染色、HID—AB—PAS染色肠化生分型和CDX2、MUC2免疫组化染色。同时行血清HpIgG抗体检测。结果:胆汁反流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3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44例(均伴完全型肠化生),对照组40例均为CNAG。胆汁反流组胃液TBA浓度和胃黏膜CDX2、MUC2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CAG组显著高于CNAG组(P〈0.01)。胆汁反流组与对照组间血清HpIgG抗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胆汁反流组CDX2、MUC2蛋白阳性表达率随TBA浓度的增高呈上升趋势(P〈0.01),Hp感染阳性者CDX2、MUC2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Hp感染阴性者(P〈0.05)。TBA〉3000μmol/L者的CDX2、MUC2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Hp感染阳性者(91.2%对63.0%和91.2%对60.9%,P〈0.01)。结论:除Hp感染外,高浓度胆汁酸亦为引起胃黏膜肠化生和CDX2、MUC2表达的重要因素且其作用可能大于Hp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糖尿病胃轻瘫(DGP)患者的治疗作用及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纳入100例Hp阳性DGP患者。治疗前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以了解胃黏膜炎症情况。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莫沙比利及雷尼替丁枸橼酸铋三联根除Hp治疗。B组采用莫沙比利及雷尼替丁枸橼酸铋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及停药4周时的症状积分。结果 92例完成实验。A组治疗4周后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1),与停药4周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均明显低于B组同期(P分别〈0.05,〈0.01)。B组症状积分在治疗4周后明显下降(P〈0.01),停药4周后明显高于治疗4周后(P〈0.05)。A组胃黏膜有活动性炎症的患者治疗4周后及停药4周后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B组(P〈0.05或0.01)。非活动性炎症患者与B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活动性炎症组停药4周后症状积分明显低于轻度组(P〈0.05);轻度活动性炎症组及非活动性炎症组均较治疗4周后明显升高(P〈0.01),中重度活动性炎症组症状积分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对Hp阳性的DGP患者,尤其是胃黏膜炎症活动度高者,根除Hp可明显提高疗效,并有效防止停药后症状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