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升降散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等组成,主要用于治疗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丛丽教授在临床上使用该方治疗多种小儿外感发热疾病,如扁桃体炎、手足口病等,均获得满意疗效。丛教授认为升降散具有宣畅气机的功效,通过对该方进行加减化裁,结合下法与汗法,最终可达到表里双解的目的。因此,若临床上对升降散进行合理化裁,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升降散为李士懋教授常用经方,并创新加升降散,认为升降散应用范围甚广,涵盖了温病、伤寒、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现代医学研究中可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等。笔者传承李士懋教授凭脉辨证法,应用升降散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钱红涛  郑宏 《中医学报》2016,(5):674-678
目的:研究郑启仲教授运用升降散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收集郑启仲教授门诊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使用软件的统计报表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和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中药物应用频次、药物组合频次等,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重点分析发热和咳嗽为主症的用药规律,研究郑启仲教授运用升降散用药规律。结果:应用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升降散常与柴胡、黄芩、生石膏、甘草等配伍。发热为主症的疾病常用处方:升降散、普济消毒饮、银翘散等,多与生石膏、栀子、浙贝母、羚羊角等药物配伍。咳嗽为主症的疾病常用处方:升降散、麻杏石甘汤、三拗汤、小柴胡汤等,多与川贝母、莱菔子、连翘、栀子、葶苈子、羚羊角等配伍。结论:郑启仲教授灵活运用升降散治疗儿科外感温病及内伤杂病,擅用升清降浊治法,组方用药体现了升清降浊的治疗思想。  相似文献   

4.
升降散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降散出自清代杨栗山所著《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专治温疫及温病表里三焦大热症,该书把升降散尊为治温疫十五方之“总方”。将升降散应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中,疗效明显,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发生发展及其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以四时发病不同,临床疗疾,既不应独遵卫气营血辨证进行顺应治疗,又不囿于三焦分论予以施治,而应结合当今时行温病之发病特点及传变规律,“先其时而施”进行截断治疗,并灵活运用,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将学温病、疗时病的经验,归纳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搜集跟师学习期间,吾师应用升降散治疗"郁证"的临床经验。升降散是指出自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医方辨》,原为治瘟疫的首选方剂。其原方记载: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一钱,广姜黄(去皮)三钱,川大黄(生)四钱,以米酒为饮,蜂蜜为导。杨栗山认为:"温病杂气热郁三焦表里,阻碍阴阳不通。"治疗时必须"清热解毒,以疏利之",杨氏称:"瘟病总计十五方……,而升降散,其总方也,轻重皆可酌用"~([1])。故升降散原为透热外出而设,但后世医家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郁滞病症,均起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脾胃升降失司,郁遏于内,发为脾胃伏火而致脱屑性唇炎。王彦刚认为,从调整脾胃气机升降入手,升散与通降两法合用以消解伏火。常用的升散之法有芳香透散法、升举清阳法、健脾升阳法、解表散火法;通降之法除通降胃气外,还常配合条达肝气、清降肺气之法。实践证明,"调升降、解伏火"治疗脱屑性唇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新安医家治疗温病具有丰富经验,提出了“暑必兼湿”“寒温融汇”“新感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燥湿为纲”等学术思想,临床用药具有“辨四时温病论治”“寒温并用”“养阴润燥”“轻清透邪”等特色。新安医家温病学术思想及其临床应用特色可为温病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温病的治疗学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如防与治,祛邪与扶正,原因疗法与辨证施治的关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协调升降平衡的观点以及标太先后缓急的处理等。现略作如下探讨。一、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未病先防,防重于治。温病多数是发病快、传变速、病情重,易威胁人民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10.
钱义明  朱亮  高斌  郭健 《中外医疗》2008,27(10):34-35
目的 应用温病名方升降散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患者进行干预,观察用药前后血清IL-2、IL-4,IL-6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43例病例随机分成中药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SIRS综合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7d升降散.观察两组患者在用药前,用药后第7天血清IL-2,IL-4、IL-6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第7天血清IL-2、IL-4、IL-6水平比较,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升降散可降低SIRS患者血清IL-2,IL-4、IL-6的水平,从促炎和抗炎两个方向对SIRS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1.
温病病因从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中医学因机证治、理法方药的有机联系,结合现代医学相关认识,试提出科学的温病病因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并据此认为温病的病因即是杂气,或作温邪。目前,温病病因主要包括有六淫虚邪、四时戾气、挟毒时气与潜血杂气等几类,并且可据临床实践在此基础上合理拓展。  相似文献   

12.
升降运动是自然界天地阴阳动静变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维持人体脏腑生理活动的重要形式,气机升降失调是疾病产生的重要病机,而恢复机体正常的升降运动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大法。文章重点从人体之气的升降运动及药物的升降属性出发,分别对升浮药、沉降药,以及升浮药与沉降药共同配伍使用等角度阐释临证用药的方法。升浮药从升阳举陷、升阳散火、升提利水、升提开揖、升阴举陷5个方面,沉降药以降气、降火、降泄3个方面,升降并用以升阳除湿、升阳泻火、升清降浊、升降水火4个方面进行归纳讲解。  相似文献   

13.
湿病学属于中医内科外感热病学术体系,温病学发展的方向应是:完善温病学理论和疾病规范,揭示温病的实质,探索其传变规律,使疾病研究与现代医学接轨,为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走向世界开辟道路;继承和发展温病治疗精化,加强温病危重证候和难治温病的方药研究,提高临床疗效,发挥学术优势;拓宽温病方药治疗疾病的领域,培植学科新生长点,促进温病学的壮大发展;尽快对温病学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极大充实丰富四时温病内容,进行温病病名分化,将散在于其它学科教材中的外感热病收编于温病学科;调整教学重点,强化以温病防治为重点的教学,加强能力培养的教学,提高防治温病的临床水平。  相似文献   

14.
吴鞠通是继叶天士之后又一温病大师,在继承叶天士学术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编著了系统论述四时温病的专书。《温病条辨》被誉为“温病之津梁”,“温病传世之作”。其主要贡献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一、温病三焦辨证贯穿气机 升降的理论 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人体内环境的协调统一,并与外界四时气候、阴阳升降相适应,必须靠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平衡,否则病变发生。《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志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相似文献   

16.
明末袁班《证治心传》中“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和“温热瘟疫辨”篇蕴含丰富的温病学术思想。袁氏认为温病病因为人体感受天地戾气,温病异于瘟疫;感邪途径为目(口)鼻吸入,首先侵犯上焦肺卫;传变有逆传、顺传之候,久延失治则转入营分;宜大剂使用攻下方法治疗,并应时时注意舌脉变化。这种关于四时温病病因特点以及治法和用药的学术思想,是四时温病学派的先声。  相似文献   

17.
付慧群 《当代医学》2010,16(4):27-29
升降散是杨氏论治"温病郁热内伏"十五方之"总方",功能调气机、泄郁火、化淤滞、祛风胜湿、宣畅郁热、涤邪解毒。在本人从事中医妇科的临床实践中,十分重视气机失调的治疗,无论是月经病、带下、妊娠病、产后病还是妇科杂病,根据辨证处方遣药的同时,加上升降散后疗效提高相当明显。  相似文献   

18.
升降散载于清代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主要由僵蚕、蝉蜕、姜黄和生大黄4味药组成,具有升清降浊、宣郁清热等功效。原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近代广泛运用于各科杂病及疑难重症,皆获效甚捷。  相似文献   

19.
双向调节原则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温病的病位或病性,治疗上提出寒温、内外、升降、上下双向同时调节的思路,阐述了每一方法的临床意义和具体使用事项,为临床治疗温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升降散在中医领域深得诸多医家的推崇,其应用广泛,一般运用于气机升降失常以及热毒内郁的病证。此外,升降散在临床内科、儿科、妇科、皮肤科、五官科中的应用也较广泛,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并被誉为瘟疫首方。李佃贵教授,博士生导师,第3届国医大师,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50余载。浊毒理论为李佃贵教授所首创,在中医学体系不断创新完善和中医医疗质量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浊毒"作为一种新的病因病机概念而被提出,并得到国内外众多专家和学者的肯定与认同,是中医学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重大学术理论创新。升降散,主要作用在于升清降浊、调理气机出入,李佃贵教授认为升降散为古代名方,全方宣上导下,使气机畅通,共奏"清升浊降"之功,给浊毒以出路。李佃贵教授更谓其三焦浊毒,苟能审证求因,无论何病,何证,辨证准确者,皆可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