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双侧颈内动脉闭塞较少见,现将我所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47岁。因头昏痛,间歇性情神异常,抽搐,意识障碍一月余。于85年5月19日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尚可,意识清楚,反应迟钝。眼底正常。左鼻唇沟浅。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双侧Hoffmann 征( )左腹壁反射( ),提睾反射( ),四肢腱反射(?),左 Babinski 征( )。腰穿颅压1.96KPa,CSF 蛋白0.45g/L。头颅平片未见异常。85年5月20日行右颈动脉穿刺造影示右床突上段大脑前、中动脉闭塞。大脑后动脉显影好。造影后予  相似文献   

2.
病例:男,53岁,1973年6月17日因车祸受伤后处于昏迷状态。48小时后逐步有反应,四天后呈嗜睡状态。检查:病人对痛刺激有反应,生命体征正常,瞳孔2毫米,等大,光反应迟缓,眼底无视乳头水肿或视网膜出血。颈部外观无损伤,未闻杂音。神经系统检查发现右侧中枢性面瘫,右半身轻瘫,以下肢较明显,右侧巴氏征阳性。右侧经皮穿刺肱动脉及左侧颈动脉造影证实双侧大脑中动脉完全闭塞。右侧大脑中动脉恰于发出额顶升枝后闭塞。同侧大脑后、前动脉充盈良好,而且动脉期延长伴有颅内压力增高。左侧大脑中动脉在其起源于左侧颈内动脉处完全闭塞。左侧大脑后、前动脉充盈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检查方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前循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进行评价,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107例50~85岁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发病后2周内完成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及TCD检查。分别记录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组CT/MRI阳性侧和阴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CCA/EICA)不同回声斑块、斑块大小以及动脉狭窄程度;前循环颅内血管狭窄组CT/MRI阳性侧和阴性侧颈内动脉虹吸段(SCA)、颈内动脉末段(TICA)、大脑中动脉M1段(MCA-M1)、大脑前动脉A1段(ACA-A1)狭窄程度及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不同回声斑块检出率;前循环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组CT/MRI阳性侧和阴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大脑中动脉M1段及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组:CT/MRI阳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和阴性侧比较,不同回声斑块大小及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程度为40%~50%、>50%~70%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两侧狭窄血管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狭窄程度达>70%~90%和>90%时,CT/MRI阳性侧检出率均大于阴性侧(P<0.05)。前循环颅内血管狭窄组:CT/MRI阳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与阴性侧之间不同回声斑块大小及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虹吸段或颈内动脉末段和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发生率,CT/MRI阳性侧大于阴性侧(P<0.05);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发生率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组:CT/MRI阳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70%和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阳性检出率均大于阴性侧(P<0.05);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血管两侧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一组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程度基本相同,根据斑块回声和溃疡形成与否不能确定动脉-动脉栓塞的"责任斑块";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提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70%,以及TCD提示颈内动脉虹吸段、颈内动脉末段、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50%者,与同侧脑卒中的发生明显相关,二者联合应用有助于确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责任动脉"。  相似文献   

4.
林×,男,20岁。1982年6月19日上午九时突感头痛、头晕,眼眶部酸胀,大汗淋漓,遂去医务室,发生喷射性呕吐,随即昏迷。急送医院,经脱水治疗于当天下午1时30分苏醒,主诉前额剧烈疼痛、胸闷。腰穿脑脊液呈均匀深红色。神经系统检查:右侧听力明显下降,右侧周围性而瘫,右角膜反射消失,左侧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消失,双侧Babinski征(+),颈项抵抗,Kernig征(+)。右侧颈内动脉造影示:双侧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均显影,未见血管病变,除大脑前动脉膝部弧度较大提示脑室扩大外,血管走向大致正常。正位像见右侧岩骨尖及内耳孔破坏。诊断为基底动脉瘤或小脑桥脑角肿瘤出血。当天转入我科,追问病史,右耳听力下降已有2年。先行对症治疗,但5天后意识出现淡漠,故6月24日下午作椎动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31岁。因"头痛3个月,复视1个月,左眼睑下垂7d"入院。检查:左眼睑下垂,左眼球内收、外展受限,可轻微向上、下活动,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直径4.5mm,对光反射迟钝,右侧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无面瘫。头颅MRI示:左侧海绵窦区见不规则等T1、稍长T2混杂异常信号影,增强后边缘轻度强化。病灶向内侧侵及蝶窦左侧。左侧颈内动脉颅外段显著变细,颅内段未见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受压。术前诊断:左海绵窦区占位性病变。  相似文献   

6.
鞍旁占位病变相对比较复杂,自发性鞍旁硬膜外血肿少见,术前鉴别诊断困难。我科于2007年2月间曾以鞍旁占位病变收入院一例病人,术中发现为鞍旁硬膜外血肿,现将报告如下。病例资料女性,47岁,主因间断头痛1年加重伴右眼痛2天。缘于1年前常因劳累后头痛,以右侧为重,口服止痛药物可缓解,未予特殊治疗。2天前头痛加重同时出现右眼痛,无恶心、呕吐。自发病以来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体健。查体:神清,语利,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右侧眼裂以下面部痛觉减退,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颈无抵抗,双侧Babinskis征(-)。头MRI检查:于右侧鞍旁-鞍上区可见一类圆形肿物,边界清楚,大小约1.8cm×1.3cm×2.2cm,T1WI为稍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图1~3)。注:▲为MRI示占位病变颅内动脉MRA检查:右侧颈内动脉虹吸部及管内段均未显影,右侧大脑前、中动脉起始部显示正常(图4)。注:△为MRA示病变处全脑血管DSA结果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约1cm后突然变细,颅内段未显影。右侧大脑前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血供来自椎基底动脉及左侧颈内动脉系统(图5-6)。注:→为DSA示右侧颈内动脉血流中断处于全麻下行右侧鞍旁占位病灶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及经颅多普勒超声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先天性颅底血管发育异常或各种疾病导致的颅内血管异常血管网形成.该病的病理改变为颈内动脉虹吸部、终末段、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的起始部狭窄或闭塞,早期尤以颈内动脉终末段狭窄多见;病变多数累及双侧.  相似文献   

8.
报告一例高血压病人,男性,33岁,右利手。入院前晚喝少量酒,回家后久睡不易唤醒。检查发现;病人清醒合作血压160/120mmHg,脉率80次/分,失语。右侧中枢性面瘫,右臂无力,可疑右侧同向偏肓,右侧腱反射中度亢进。脑脊液检查除压力略高外,余正常。右颈动脉造影见颈内动脉在其分叉前阻塞,伴脑底部稠密,细小血管网形成。颈部颈内动脉明显发育不良。经右肱动脉造影证实右侧颈内动脉也有类似的Moyamoya变化;大脑后动脉由椎动脉供血,充盈良好;双侧大脑前和中动脉经后胼周血管丛逆行充盈。入院二周后行右颞浅动脉大脑  相似文献   

9.
作者报告烟雾病并发脑内血肿1例,并复习近代文献,注意到本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现代概念。男54岁,在1980年12月25日打猎中突然出现剧烈头痛伴短暂意识丧失,随后发生精神错乱,失语,右侧中枢性面瘫,右上肢轻瘫。腰穿肉眼可见血性脑脊液。颈动脉造影显示左、右颈内动脉狭窄,左颈内动脉终于海绵窦段,右侧虹吸段显影,眼动脉增粗,双侧大脑前、中动脉均未显影。左椎动脉造影见造影剂通过后交通动脉使双侧大脑前、中动脉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43岁。住院号:249935,外伤后发作性意识障碍伴四肢抽搐11年,加重1日于1995年4月8日入院,查体;右侧面部,上下肢及躯干痛觉减退右上支肌力Ⅳ级,右眼颞侧视野缩小。 入院后经DSA检查,提示“上矢状窦型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其供血动脉主要有两侧颈外动脉之颞浅、脑膜中动脉及两侧颈内动脉之大脑中动脉顶后支,于1995年4月10日行血管内治疗术。3—0真丝线段460cm及280cm分别栓塞两侧颈外动脉供血支。半年后患者又来院行第二次血管内治疗。造影发现左颈外动脉已闭塞,右颈外动脉之颌内动脉、枕动脉、双侧颈内动脉之大脑前动脉分支参与供血。瘘口在上矢状窦中后1/3。3—0真丝线段600cm栓塞右颈外动脉之  相似文献   

11.
烟雾病首先由Takeuchi与Shimizu于1957年提出,称之为脑底异常血管网病,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慢性脑血管闭塞性疾病。由于患者脑血管造影显示单侧或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和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起始部的管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资料完整的36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单侧25例,双侧11例.CT平扫呈白质内低密度影,MRI上为长T1长T2信号.CT分型:皮质前型10例,皮质后型11例,皮质下型12例,小脑型3例.DSA显示单侧颈内动脉狭窄2例,闭塞1例,双侧颈内动脉狭窄1例,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3例,闭塞1例,单侧大脑前动脉狭窄2例,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双侧大脑前动脉狭窄1例.结论 脑分水岭梗死的CT和MRI表现有其特征性,MRI对准确判断梗死的位置与形状优于CT、DSA为判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以脑血管造影发现双侧颈内动脉虹吸部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起始部严重狭窄或闭塞,伴脑底异常团块状血管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脑血管闭塞性疾病;该病血管造影呈烟雾状,故又称烟雾病.  相似文献   

14.
正烟雾病(MMD)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特征病变为双侧颈内动脉末端以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内膜缓慢进行性增厚,管腔逐渐变窄,重至闭塞,从而导致脑底穿动脉代偿性扩张,烟雾病首次由日本学者Takeuchi和Shimizu在1957年报道为双侧颈内动脉增生不良。日本的流行病学研究,烟雾病的年发病率为3~6/100万,有两个发病高峰,5~9岁之间的第一高峰; 40~45岁之间为第2个高  相似文献   

15.
[1]:a(注解)颈内动脉在虹吸部分出眼动脉,最后分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颅底动脉环有椎动脉系统的大脑后动脉参加,颞浅动脉及硬脑膜中动脉均非颈内动脉分出,故只有①和②是颈内动脉系的血管。答案a是对的。 [2]:a(注解)最适合做选择性颈外动脉造影的疾患是脑膜瘤。其中穹窿部,矢状窦旁的脑膜瘤、  相似文献   

16.
对于幕上双侧颅内动脉瘤,如能从一侧入路显露并夹闭所有动脉瘤,可免除二次手术。眼动脉起始部,后交通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终末分叉,前交通动脉起始部,大脑中动脉膝部分叉处,是前循环五个常见动脉瘤好发部位,通过一侧翼点入路显露对侧五个动脉瘤好发部位的显微解剖研究,评价一侧入路显露并夹闭双侧多发动脉瘤的可行性,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颈内动脉包括颅内和颅外两部分。颅外颈段一般无分支,偶见 Vidian 动脉(翼状沟动脉)起于颈内动脉颅骨内的岩段。颈内动脉的异常分支在血管造影中殊为罕见。本文报告6例经造影显示的异常分支;包括咽升动脉,枕动脉,Vidian 动脉,持续存在的变异的舌下动脉,和大脑前动脉起自眼动脉开口平面的变异。咽升动脉为颈外动脉的一小分支,罕有经造影显示起于颈内动脉者。在例一中此动脉起自右侧颈内动脉颈段;例二咽升动脉与枕动脉有一共同干支起自颈内动脉。枕动脉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临床资料完整的36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侧25例,双侧11例。CT平扫呈白质内低密度影,MRI上为长T1长T2信号。CT分型:皮质前型10例,皮质后型11例,皮质下型12例,小脑型3例。DSA显示单侧颈内动脉狭窄2例,闭塞1例,双侧颈内动脉狭窄1例,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3例,闭塞1例,单侧大脑前动脉狭窄2例,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双侧大脑前动脉狭窄1例。结论脑分水岭梗死的CT和MRI表现有其特征性,MRI对准确判断梗死的位置与形状优于CT、DSA为判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烟雾病又称Moyamoya病(MMD),是以双侧颈内动脉末段和(或)大脑前动脉起始段和(或)大脑中动脉起始段进行性严重狭窄或闭塞,同时伴随颅底增生的异常血管网为特征的脑血管疾病。目前,广泛接受的烟雾病的定义为双侧颈内动脉末段和(或)大脑中动脉起始段和(或)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严重狭窄或闭塞,同时伴随颅底增生的异常血管网,并排除  相似文献   

20.
连续40例出血型烟雾病的DSA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烟雾病患者的DSA影像学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烟雾病病例的DSA影像学表现,40例患者均经CT诊断为颅内出血,均经DSA确诊。结果双颈内动脉末段狭窄闭塞22例,一侧颈内动脉末段狭窄闭塞8例,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3例,双侧大脑前动脉和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1例,双侧大脑前动脉狭窄闭塞3例,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1例,一侧大脑中动脉及对侧大脑前动脉狭窄闭塞2例,均伴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结论DSA为诊断烟雾病的金标准,DSA检查可清楚显示烟雾病血管狭窄闭塞的部位、侧支循环情况及是否合并动脉瘤,据其表现可指导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