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玉红 《临床肺科杂志》2014,(10):1785-1787
目的观察移居高原不同时间的汉族人群与世居高原藏族人群肺通气功能以及血红蛋白的水平。方法在海拔4300 m高原,以移居3年以内和3年以上汉族和世居高原的藏族青年共141人为研究对象。结果 (1)进入海拔4300 m高原3年以内的汉族青年的FVC、PEF、FEV1、FEF25-75%参数明显高于世居高原藏族青年,移居4300 m高原3年以上的汉族青年的肺通气参数与世居高原藏族青年无明显差异。(2)进入海拔4300 m高原3年以上汉族青年的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当地藏族世居者,而3年以内汉族青年的血红蛋白与当地藏族世居者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海拔4300 m高原,世居藏族低氧通气反应钝化,红细胞无明显升高,世居高原的藏族对低氧的反应是建立在遗传和基因水平的。而移居的汉族人群通过加强低氧通气反应这一自身的代偿机制进一步适应低氧环境,但过度的代偿可能会对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藏汉两族人群内脏脂肪组织、体重指数和腰围之间的关联, 探索两族人群内脏脂肪组织和脂肪因子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进行单中心、横断面观察性研究, 共纳入年龄在18~65岁的148名汉族及150名藏族受试者, 采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在校正混杂因素后, 体重指数每增加1 kg/m2, 汉族人群较藏族人群增加更多的内脏脂肪组织[β为6.87(95%CI 4.25~9.49)对4.84(95%CI 2.57~7.11),P<0.01]。腰围每增加1 cm, 汉族人群的内脏脂肪组织增加程度也更大[β为4.02(95%CI 3.15~4.89)对2.06(95%CI 1.75~3.44),P<0.01]。藏族人群的脂联素及瘦素水平比汉族更高[(57.06±32.52对75.56±43.95)ng/ml,P<0.01;(98.55±100.46对124.83±111.97)pg/ml,P=0.024]。经过多个协变量调整后, 藏族的脂联素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有显著相关性(OR=0.97, 95%CI 0.95~0.99,P=0.007), 而在汉族人群中无相关性(OR...  相似文献   

3.
超声检测脑血管病高危人群颈动脉内皮舒张功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探讨一种简便易行、可靠实用的无创性颈动脉检测方法,为脑卒中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据。应用高分辨超声分别对53例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和53例健康成年人在休息时、反应性充血时和含服硝酸甘油后的颈内动脉内径变化进行测定,数据取连续检测3次平均值。结果发现,超声声像图显示高危组患者颈动脉内膜均有不同程度增厚,管腔狭窄;在反应性充血试验和含服硝酸甘油后,健康组颈动脉明显扩张,与基础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高危组颈动脉虽有扩张,但与基础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提示,健康人的颈内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具有明显的可调节性,血流增加可引起内皮依赖性舒张;而高危组虽随血流增加可使内皮依赖性舒张,但调节能力明显下降,同时表明本测定方法简便而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间心电图特点,及随海拔增高心电图变化情况。方法2012年5月至2012年7月在海拔2295米,海拔3681-3800米及海拔4200~4533米处,对743例当地居民及援建人员进行心电图检查。结果海拔3000米以下高原地区人群心电图异常表现主要为:心电轴左偏,心肌缺血;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人群心电图异常表现主要为:心电轴右偏,右束支阻滞,右心室肥大,右束支阻滞合并右心室肥大,心肌缺血;同海拔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平均心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心电轴右偏,右心室肥大,右束支阻滞,右束支阻滞合并右心室肥大,心肌缺血的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海拔增高,世居藏族平均心率及心电轴右偏,右心室肥大,右束支阻滞,右束支阻滞合并右心室肥大,心肌缺血的患病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汉族人群平均心率,心电轴左偏,心电轴右偏及心肌缺血患病率则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右束支阻滞,右心室肥大,右束支阻滞合并右心室肥大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原低氧环境导致人类右心负荷过重,心肌缺血缺氧发生率增高,心电轴右偏,右束支阻滞,右心室肥大是高原人群的心电图特点。  相似文献   

5.
内皮功能异常在心血管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并与心血管事件增加有关。该研究通过检测绝经期黑人与白人妇女桡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评价内皮功能在两组人群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超重/肥胖人群血管内皮功能的六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随着时间的延长,超重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5-55岁无心血管和其他临床疾病的体检者,35例体重指数18.5-22.9kg/m^2为对照组,120例体重指数≥23kg/m^2为超重/肥胖组,应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法检测其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随访6年,比较各组人群6年前后的血管内皮功能变化。结果超重/肥胖人群的血管内皮功能较正常体重的对照组有显著下降;6年后超重/肥胖人群的血管内皮功能较6年前有显著下降,但超重或肥胖者体重下降后,其血管内皮功能较前有明显改善。结论肥胖或超重对于血管内皮功能有影响,且随着时间延长加重。对予超重/肥胖人群进行减重干预可改善其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四川平原地区汉族和高原地区藏族人群血清维生素D水平现状及其差异,为指导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式,抽取四川省成都市平原地区汉族和四川省石渠县川西高原藏族人群共325份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血清25OHD检测。以25OHD50 nmol/L、50~75 nmol/L和75~150 nmol/L分别定义为维生素D缺乏、不足和适宜,检测上述人群血清维生素D水平,并探索影响因素,比较地域和民族间差异。结果 325名受试者纳入本研究,受试者年龄6~76岁,平均年龄(27.42±17.71)岁,其中藏族受试者176名(54.15%),汉族受试者149名(45.86%)。成都市平原地区汉族受试者血清25OHD平均为(52.73±17.47)nmol/L,高原藏族受试者血清25OHD平均为(48.65±15.55)nmol/L,经Kolmogorov-Smirnov Test检验,平原汉族和高原藏族人群血清25OHD均呈正态分布,P值分别为0.144和0.567。维生素D缺乏者占53.23%,不足者占40.62%,适宜者占6.15%。高原藏族和平原汉族人群血清25OH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其中女性人群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男性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6)。结论四川省不同地区人群维生素D水平普遍较低,与平原汉族人群相比,高原藏族人群维生素D缺乏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功能研究现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自从生理学家His于 186 5年首先提出内皮这一概念后 ,人类对它的研究始终方兴未艾。新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参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 ,并认为内皮功能失调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初事件即“启动子”[1 ] 。如今 ,遴选出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方法来评估血管内皮功能以及采取某种合适的方式来保护或挽救血管内皮功能将是心血管疾病防治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我们着重对血管内皮的功能及其评估方法、内皮功能失调的治疗作一综述。1 正常血管内皮的功能1.1 屏障作用 血管内皮衬于血管内壁 ,起屏障作用 ,将血管内外分开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疆汉族和哈萨克族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G894T、T786C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新疆塔城地区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363人和正常血压者370人,选取汉族高血压患者346人,正常血压者385人,运用多重单碱基延伸分型技术进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G894T、T786C多态性分析,阐明两民族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连锁不平衡模式及构建的单体型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结果超重、肥胖、甘油三酯异常及年龄51岁以上是两民族患高血压的共同相关危险因素。总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组及正常血压组中两民族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G894T、T786C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位点间不存在强连锁不平衡。汉族和哈萨克族人群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两位点共构成4种单体型:GT(75.3%和79.6%)、GC(10.8%和10.5%)、TT(5.7%和9.8%)及TC(8.2%和0.1%)。两民族单体型频率分布最高为GT,汉族和哈萨克族人群单体型频率分布最低分别是TC、TT,且两民族间单体型GT、TT、TC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汉族和哈萨克族人群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G894T、T786C位点多态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不相关。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调节内皮祖细胞生物学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体外培养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增殖、迁移、黏附功能的影响及机制初探。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骨髓单个核细胞,FITC-荆豆凝集素I、DiI-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荧光双染鉴定。单个核细胞培养7d后分为对照组和VEGF干预组。VEGF干预组加入不同浓度VEGF(25,50,75,100μg/L)培养48h,分别采用四氮唑溴盐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观察EPCs的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RT—PCR法半定量检测VEGF对EPC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mRNA表达的影响。硝酸还原酶法比色测定VEGF对EPCs分泌一氧化氮的影响。结果VEGF可浓度依赖性地增加EPCs数量并明显促进EPCs的黏附、迁移和增殖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VEGF可上调EPCseNOSmRNA的表达,促进EPCs分泌一氧化氮。结论VEGF可能通过上调EPCseNOSmRNA的表达影响EPCs部分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维汉两族患者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125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维吾尔族59例,汉族66例;稳定性心绞痛4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5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1例、2型糖尿病患者53例、高血压病患者35例,收集患者的相关病史(年龄、人体质量指数),进行实验室检查(血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等),及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脉病变程度。计算ISI,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ISI在两族人群中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负相关(汉族:r=-0.71,P=0.03,维族:r=-0.52,P=0.04),在汉族患者中与人体质量指数呈负相关,与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负相关(r=-0.45、-0.68、-0.55,P均〈0.05);在维吾尔族患者中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正相关(r=0.67,P〈0.01),与(HbAlc)、LDL-C、脂蛋白a呈负相关(r=-0.47、-0.35、-0.42,P〈0.05)。结论:胰岛素抵抗参与并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发展,控制维汉两族冠心病患者体重,降低血糖,LDL-C等水平均可减少胰岛素抵抗,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汉族和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表现结合电子结肠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UC患者699例,其中汉族522例,维吾尔族177例,对比汉族、维吾尔族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分布、临床表现、病变范围、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的发生等的异同。结果维吾尔族组UC结肠镜检出率明显高于汉族组(P〈0.05)。汉族组发病年龄较维吾尔族组发病年龄大(P〈0.05),且汉族组年龄分布广泛。维吾尔族组发热、里急后重及消瘦症状明显(P〈0.05),且慢性持续型和急性爆发型患者明显多于汉族组(P〈0.01)。汉族组与维吾尔族组全结肠炎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71%vs30.51%,P〈0.05)。维吾尔族组中、重度患者明显多于汉族组(76.3%vs47.7%,P〈0.01),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汉族组(18.6%vs6.9%,P〈0.05),UC患者的ANCA阳性率61.5%明显高于汉族组35.5%(P〈0.05)。结论在新疆地区,不同民族UC患者具有不同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藏族、汉族健康体检者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探讨低氧环境对藏族、汉族人群心电图的影响。方法所有受检者为健康体检者,均居住在青海地区海拔3000m以上地区,根据民族分为藏族组(2104例),汉族组(1823例),共3927例,常规12导联心电图机行心电图检查,由专业医师分析。结果 3927例受检者中,心电图异常者1735例,异常率为44.2%。藏族2104例中心电图异常的有912例,异常率为43.3%,汉族1823例,检出心电图异常的823例,异常率为45.1%,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1.150,p=0.284)。藏汉两组常见异常中,窦性心动过缓、电轴右偏和电轴左偏所占比例最大,在各项异常中藏族窦性心动过缓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汉族(χ~2=8.668,p=0.002);电轴左偏、完右、T波改变、窦性心动过速及异常期前收缩异常的检出率低于汉族。结论低氧环境导致高原人群心电图异常率增加,藏族窦性心动过缓比例高于汉族,其他异常率低于汉族,可能与长期生活在高原对低氧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中国汉族与蒙古族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分布.方法 应用PCR-RFLP技术,分别对我国179名汉族和112名蒙古族健康绝经后妇女的VDR基因型进行分型,并计算其基因频率分布.结果 汉族和蒙古族绝经后妇女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0.5%和50%,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和4.46%,汉族与蒙古族之间VDR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 我国汉族与蒙古族之间VDR基因型多态性具有种族差异性,这种种族差异性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新疆维吾尔族(维族)、汉族≥50岁人群血脂水平现状,了解其是否存在民族间的差异。方法:采用分层随机多级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居住在新疆有常住户口、年龄≥50岁的维族居民2567人和汉族居民2291人,共计4858人行血脂水平现况捌查。结果:(1)新疆维、汉两民族抽样人群血清总胆固醇(TC)均值为(4.75±1.0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1.38±0.3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2.57±1.21)mmol/L,甘油三酯(TG)为(1.74±1.26)mmol/L;(2)维族组血清TC为(4.81±1.14)mmol/L,高于汉族组的(4.69±0.94)mmol/L(P〈0.05);维族组HDL—C为(1.36±0.39)mmol/L,低于汉族组的(1.4l±0.33)mmol/1.(P〈0.05);维族组LDL-C为(2.69±1.16)mmol/L,高于汉族组的(2.45±1.26)mmol/L(P〈0.05);维族组TG为(1.70±1.14)mmol/L,低于汉族组的(1.78±1.39)mmol/L(P〈0.05);(3)抽样人群各血脂水平(TC、HDL—C、LDL—C和TG)女性均显著高于男性(P均〈0.05);(4)高TC患病率维、汉两民族分别为33.8%和26.0%(P〈0.05),高LDL—C患病率维、汉两民族为34.1%和20.2%(P〈0.05),高TG患病率维、汉两民族为33.2%和37.9%(P〈0.05),低HDL-C患病率维、汉两民族为16.9%和6.8%(P〈0.05)。结论:新疆维、汉两民族≥50岁人群的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患病率存在着民族间及性别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藏族人群多囊卵巢综合征(POS)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将30例POS患者的血压、体重指数(BMI)、血脂、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与3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POS患者的BMI(P〈0.01)、血压(P〈0.05)、总胆固醇(P〈0.01)、甘油三酯(P〈0.05)、低密度脂蛋白(P〈0.05)水平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P〈0.0001)低于对照组。空腹胰岛素(P〈0.0001)和餐后2h血糖(P〈0.0001)也高于对照组。POS组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值)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藏族POS患者呈现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聚集(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血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藏族人群代谢综合征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在查体的藏族人群中筛选代谢综合征(MS)患者。记录身高、体重、腰围、血压,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IMT)厚度。结果:总共1187人参加筛选,其中MS患者206人。分为MS组和对照组。MS组的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TC、TG、FPG、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MS组的IMT较对照组增厚(P<0.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PG、收缩压、舒张压、TG、HDL-C、腰围和HOMA指数均为颈动脉IMT的危险因子(P<0.05)。结论:藏族人群代谢综合征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宁夏地区回、汉族原发性高血压(EH)人群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的关系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宁夏回族EH患者146例(回EH组)、血压正常者112例(回NT组),汉族EH患者163例(汉EH组)、血压正常者178例(汉NT组),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进行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的检测,分析此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宁夏地区回、汉族人群中的分布。结果:(1)回族:回EH组PP、PA和AA基因型频率为85.62%、13.70%、0.68%,回NT组中分别为90.18%、9.82%、0(回NT组中未发现AA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与A等位基因频率在回EH组中为92.47%和7.53%,回NT组中为95.09%和4.91%,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汉族:汉EH组PP、PA和AA基因型频率为84.05%、15.34%、0.61%,汉NT组为88.76%、11.24%、0(汉NT组中亦未发现AA型);P与A等位基因频率在汉EH组中为91.72%和8.28%,在汉NT组中为94.38%和5.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二项逐步logistic回归:回、汉族NT组间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体质指数(BMI)、血糖(GLU)、尿酸(U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为EH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HDL-C)为保护因素。结论: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与宁夏地区回、汉族EH人群发病无相关性;此多态性在宁夏回、汉族人群间无种族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随机抽取新疆年龄大于50岁的维、汉族中老年人8 284例,按照亚太地区肥胖诊断标准进行肥胖症的调查,了解新疆维、汉民族中老年人群肥胖症的现患状况及分布特点.维、汉两族肥胖标化率分别为20.12%和23.07%,汉族妇女患病率最高,饮酒、糖代谢异常、血清胆固醇是重要的危险凶素.  相似文献   

20.
背景分析世居高原地区藏族、汉族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P)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红细胞相关指标及胆红素有助于了解世居高原人群CSFP特点及发病机制。目的比较世居高原地区藏族、汉族CSFP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红细胞相关指标及胆红素的差异。方法选取2014-2016年在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干部保健科行冠状动脉造影并确诊为CSFP的患者222例,其中藏族患者93例(藏族组),汉族患者129例(汉族组)。比较两组患者及不同海拔高度藏族、汉族CSFP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和D-二聚体(D-Dimer)]、红细胞相关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胆红素[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及间接胆红素(IBiL)]。结果 (1)两组患者RBC、Hb、HCT、DBiL LC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组患者PT短于藏族组,D-Dimer低于藏族组,MCV、TBiL、IBiL高于藏族组,RDW小于藏族组(P<0.05)。(2)不同海拔高度藏族CSFP患者D-Dimer、MCV、TBiL、DBiL、I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海拔高度较高的藏族CSFP患者PT长于海拔高度较低者,RDW高于海拔高度较低者,RBC、Hb、HCT高于海拔高度较低和中等者(P<0.05)。(3)不同海拔高度汉族CSFP患者PT、D-dimer、MCV、RDW、TBiL、D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海拔高度中等和较高的汉族CSFP患者RBC、Hb、HCT高于海拔高度较低者,海拔高度较高的汉族CSFP患者RBC、Hb、HCT及IBiL高于海拔高度中等者(P<0.05)。结论世居高原地区藏族、汉族CSFP患者PT、D-Dimer、MCV、RDW、TBiL、IBiL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