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林  杨倩  石梅 《华西医学》2010,(4):814-815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减轻血液透析内瘘血管穿刺疼痛中的效果。方法将52例首次使用内瘘穿刺的血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对照组以常规方法进行穿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在穿刺前以穿刺点为中心涂擦复方利多卡因乳膏,60min后进行穿刺。结果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内瘘穿刺疼痛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擦可减轻内瘘穿刺时的疼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镇痛效果。方法将64例使用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观察组穿刺前60min以穿刺点为中心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方法。观察两组病人在内瘘穿刺中的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病人在内瘘穿刺中疼痛程度较对照组病人轻,两组比较,Z=-4.23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穿刺点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减轻血液透析病人内瘘穿刺时的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渐进性放松训练和局麻药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的影响,为进行有效疼痛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将96例规律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穿刺患者随机分为放松训练干预组(A组)、局麻药干预组(B组)、放松训练联合局麻药干预组(C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各24例.A组和C组患者在动静脉内瘘穿刺前分别进行渐进性放松训练,B组和C组患者在穿刺前1h采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D组进行常规穿刺护理.采用视觉模拟标尺法(VAS)在穿刺后10 min内评价各组患者穿刺疼痛状况.结果 渐进性放松训练组患者疼痛评分为(3.042±-0.999)分,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患者疼痛评分为(2.500±0.978)分,渐进性放松训练加局麻药组疼痛评分为(1.333± 0.817)分,空白对照组疼痛评分为(5.042±1.122)分;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渐进性放松训练组和局麻药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各自的主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渐进性放松训练联合局麻药可有效缓解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引起的疼痛,优于放松训练和局麻药单独使用,为临床开展药物-心理干预镇痛提供了借鉴,值得在血液透析患者疼痛管理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浅表麻醉对超脉冲CO2激光祛除面部色素痣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面部色素痣患者,随机分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复方利多卡因浅袁麻醉后超脉冲CO2激光治疗过程患者的疼痛程度,并作出比较分析。结果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试验组患者VAS评分为(3.800±0.91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疼痛评分(7.317±0.89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术前局部浅表麻醉可明显减轻超脉冲CO2激光祛除色素痣时的疼痛感,该方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EMLA)在血液净化血管穿刺中的镇痛作用。方法 对38位病人随机 ,单盲比较了利多卡因乳膏与对照剂的直观横拟量表(VAS)值。结果 在涂敷时间基本相同下 ,复方利多卡因镇痛作用>对照剂 ,前者VAS值16.4±9.6mm ,后者68.8±25.4mm,p<0.001。结论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明显降低血液净化血管穿刺时的疼痛。其镇痛作用在四肢血管穿刺中强于躯干部血管穿刺。  相似文献   

6.
吴娅利  韩克强  刘红  邱吴  王阁  王东 《护理研究》2009,23(3):723-724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静脉穿刺中的镇痛效果。[方法]将60例PICC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P1CC操作程序,常规消毒穿刺点皮肤后即进行静脉穿刺。实验组在选好静脉后先将穿刺点周围皮肤用热水清洁干净,以穿刺点为中心局部涂以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约1.5cn×3.0cm.厚度约1mm,其上用透明敷贴覆盖,1h后将乳膏洗?争,常规消毒皮肤后穿刺。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数字评分法进行疼痛评估。[结果]实验组病人在穿刺时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沦]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用于PICC病人静脉穿刺镇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血液透析病人通道建立中的镇痛效果。[方法]将216例血液透析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8例。观察组穿刺前30min~60min穿刺点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方法。[结果]观察组重度疼痛者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减轻病人因穿刺带来的疼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预处理在肿瘤患者传统PICC中的镇痛效果。方法将64例使用传统PICC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2例。实验组选择静脉后在穿刺前20min用热水清洁穿刺部位,以穿刺点为中心,局部皮肤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20min后洗净乳膏,常规消毒后穿刺。对照组局部皮肤涂以安慰剂(与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同样性状的护手霜),其他操作同实验组。采用McGill疼痛调查表中现时疼痛强度(PPI)和修改版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R)进行疼痛程度评估及一次置管成功率的比较。结果两组疼痛程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5.273,P0.05);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5.455,P0.05)。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用于传统PICC患者静脉穿刺镇痛效果好、一次置管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应用于小儿术前静脉留置针穿刺的镇痛效果.方法 随机将92例手术患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6例,实验组于术前1h在穿刺部位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照组常规消毒穿刺,采用FLACC评分法和观察患儿心率的变化评估小儿疼痛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儿行留置针穿刺时疼痛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  相似文献   

10.
李月英张锡梅王玲凤摘要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擦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穿刺中的镇痛效果以及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探讨。方法:将76例直接动脉穿刺做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常规组按常规动脉穿刺。实验组在穿刺前60min在需要穿刺的桡动脉以穿刺点为中心涂擦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然后选择天津哈哪好透析专用穿刺针进行穿刺。常规组选择相同部位。相同针号常规穿刺。结果:实验组与常规组比较,重度痛明显少于对照组,而轻度痛人次增多,实验组疼痛程度较常规组减轻人次增加,P<0.001,差异有显著性。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2.5%,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75%(P<0.05)。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擦可减轻穿刺时的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纽扣式穿刺法对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及使用寿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纽扣式穿刺法,对照组区域穿刺法,比较两种穿刺方式的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纽扣式穿刺法可减少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三点定位法和传统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效果其临床价值。方法将80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三点定位法穿刺(观察组)和传统穿刺法穿刺(对照组),每组各400例,所有穿刺均由资深护士执行,应用彩色多普勒分别观测穿刺前、穿刺60次后动静脉内瘘血管内膜壁的厚度,对比2组的穿刺失败率、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发生状况、动静脉内瘘狭窄发生状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2组患者穿刺前后的动静脉内瘘血管内壁厚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对动静脉内瘘血管内膜壁的厚度的影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穿刺60次的穿刺失败率、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发生率、动静脉内瘘狭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点定位穿刺法联合氯沙坦的应用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临床效果较好,可以有效延长穿刺血管的使用寿命,降低血透内瘘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向心性动静脉内瘘穿刺法预防新动静脉内瘘首次使用引起内瘘皮下血肿的效果。方法选择九江市中医医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00例使用新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向心性穿刺法)和对照组(采用离心性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首次使用新动静脉内瘘发生皮下血肿的机率。结果使用新动静脉内瘘采用向心性穿刺法内瘘皮下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离心性穿刺法。结论向心性穿刺法能够降低新动静脉内瘘首次使用引起皮下血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3种不同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2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根据动静脉内瘘穿刺方向的不同分为向心组、交替组、离心组,每组40例。3组观察时间均为1年,比较3种方法对患者透析效果及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3组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和透析充分性指标(尿素下降率、尿素清除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向心组发生1(2.50%)例内瘘闭塞、8(20.00%)例内瘘狭窄和1(2.50%)例动脉瘤;交替组发生2(5.00%)例内瘘狭窄和2(5.00%)例动脉瘤;离心组发生6(15.00%)例内瘘闭塞、1(2.50%)例内瘘狭窄和10(25.00%)例动脉瘤。结论向心与离心交替穿刺可以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狭窄的发生率,降低血管瘤的形成风险,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动静脉内瘘超声引导下穿刺溶栓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一项安全有效的动静脉内瘘药物溶栓方法。方法将69例动静脉内瘘堵塞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分别采用超声引导下直接穿刺血栓部位和传统溶栓方法,对两组患者的内瘘堵塞相关因素、溶栓效果、及溶栓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内瘘使用时间、透析时间和血栓形成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经溶栓后血管再通的患者是34例(97.2%),对照组经溶栓后血管再通的患者是20例(58.8%),两组内瘘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9.76,P0.01)。试验组患者在溶栓后局部出血、局部血肿及局部疼痛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发热、皮疹和肢体障碍等并发症。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直接穿刺血栓部位内瘘再通率高,溶栓后并发症少,具有穿刺定位准确、尿激酶用量小、局部药物浓度高等优势,此溶栓方法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设计并制作动静脉内瘘手术器械台,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 自制的动静脉内瘘手术器械台包括器械台面板、手部支撑组件、支撑杆、底座和万向轮5个部分。选取2021年1月—12月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120例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排程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动静脉内瘘手术器械台进行手术,对照组采用现有手术器械台。比较两组皮肤消毒用时、患者及医护人员对手术器械台的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皮肤消毒用时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936,P<0.001)。试验组手术患者对手术器械台有利于支撑、舒适度及省时节力3个方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421,-3.235,-4.449,均P<0.05);试验组医护人员对手术器械台有利于消毒、操作便捷、省时节力3个方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861,-2.709,-4.464,均P<0.05)。结论 动静脉内瘘手术器械台操作便捷、有利于患者支撑、方便手术医生消毒、省时节力,有助于提升手术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提高医护人员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比较中药外洗方剂结合复方地塞米松乳膏外用治疗和单用复方地塞米松乳膏外涂治疗外阴鳞状上皮增生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按就诊时自愿选择药物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药热熏温坐浴后局部外涂复方地塞米松乳膏治疗;对照组单纯用温水坐浴后局部涂复方地塞米松乳膏。结果治疗组明显好转率为88.89%,对照组明显好转率为47.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外洗方剂结合复方地塞米松乳膏外用治疗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效果优于单用复方地塞米松乳膏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可视化B超引导下穿刺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动静脉内瘘的安全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规律透析内瘘狭窄行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可视化B超引导下穿刺组和常规穿刺组,每组60例。比较两种方法穿刺成功率以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常规穿刺组穿刺成功率低于可视化B超穿刺组(P<0.05)。可视化B超穿刺组穿刺点硬结、穿刺处渗血、皮下血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穿刺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误穿动脉及因穿刺引起的继发感染现象。结论 可视化B超引导对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动静脉内瘘穿刺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穿刺组,可以进一步保护扩张术后动静脉内瘘功能,有效预防内瘘穿刺相关的近期部分并发症,提高穿刺安全性,改善尿毒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制复方丹参喜疗妥软膏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2005年6月—2007年1月在血液净化中心使用新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按动静脉内瘘穿刺后常规处理,即透析结束采用弹力绷带配合指压压迫止血5 min,30 min后解除弹力绷带,指导患者在血液透析治疗结束24 h后行湿热敷和握力器锻炼,每日2~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透析治疗结束24 h后用自制的复方丹参喜疗妥软膏涂抹动静脉内瘘及周围皮肤组织并按摩,每日1次。观察两组内瘘在12个月内发生栓塞、狭窄、动脉瘤、局部血管硬化等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动静脉内瘘血管硬化、狭窄、动脉瘤、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喜疗妥软膏能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延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瘤样扩张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长期透析1~32年患者350例,339例前臂内瘘、9例上臂内瘘、2例移植内瘘。常规血液透析或血液滤过透析治疗,内瘘穿刺方法为阶梯式或局域穿刺,透析后内瘘止血方法为透明胶带结合指压法或弹力绷带压迫法。有瘤样扩张的患者作为A组,无瘤样扩张的患者作为B组。结果动静脉内瘘血管瘤样扩张患者(A组)42例(12%),29例(69%)血管瘤样扩张的患者伴高血压,但和B组61%高血压患病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24例(57.1%)患者为透析10年以上的长期透析患者,仅9.6%为透析5年以下患者。42例患者前臂内瘘35例,上臂内瘘6例,移植内瘘1例。主要发生于穿刺点部位的瘤样扩张29例,近吻合口的瘤样扩张8例,静脉全段扩张3例,假性动脉瘤2例。A组采用局域穿刺的比例为69%,远高于B组21%(P〈0.01)。2/3的上臂内瘘患者伴血管的瘤样扩张。内瘘吻合方式、透析后止血方式、血钙、血磷及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对瘤样扩张的形成无明显影响。结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瘤样扩张的原因与局部反复穿刺、内瘘部位、高血压及血管本身的病变有关。预防内瘘的瘤样扩张对内瘘的长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