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腧穴分布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腧穴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通过灸感法探查热敏腧穴,探讨热敏腧穴出现概率,分布特征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1)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腧穴出现率为80.00%.(2)热敏腧穴在关元、子宫穴区出现率较高,其次是在次髎、三阴交穴区.结论: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腧穴的出现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2.
脑疲劳状态下腧穴热敏化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疲劳状态对人体腧穴热敏化现象的影响。方法 将61例受试者分为31例脑疲劳组(试验组)和30例非脑疲劳组(对照组),通过“脑保健”热敏灸法刺激两组受试者百会、风池(双侧)、命门(双侧)等腧穴,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两组受试者各腧穴热敏化现象的出现频率及各种热敏灸感的强度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受试者均出现腧穴热敏化现象。试验组腧穴热敏化现象出现频率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试验组百会穴出现腧穴热敏化现象的频率最高(96.8%)。试验组的百会穴透热、扩热、传热、压感,命门穴扩热、传热等热敏灸感均较对照组强(P<0.05或P<0.01)。结论 脑疲劳状态下人体腧穴热敏化现象出现频率较非脑疲劳状态下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112例肩周炎患者进行热敏化腧穴探感定位,分析肩周炎患者热敏穴出现规律,为临床运用热敏灸治疗肩周炎提供技术支持。方法用点燃的纯艾条对112例肩周炎患者及39例正常组按照回旋法、雀啄法、温和灸法进行腧穴热敏化探查。结果急性期热敏化主要在经外病变部位,即阿是穴及经外奇穴;粘连期热敏化主要在病变部位及足太阳经风门穴部位;缓解期热敏化主要在手阳明经手三里与肩髃部位。正常组出现热敏化现象不明显(P0.05)。结论各期肩周炎热敏化部位不同,急性期以疼痛部位为主,粘连期以病变部位及太阳经为主,缓解期以阳明经为主,具有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并寻找其腧穴热敏化规律。方法:AR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及针刺组,每组35例。热敏灸组采用艾灸热敏化腧穴,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两组均隔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AR患者症状、体征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探讨腧穴、经络、热敏灸感现象分布规律。结果:热敏灸组总有效率为82.86%(29/3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4.29%(26/3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和体征分级总评分均比本组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热敏灸组治疗后较针刺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喷嚏、流涕、鼻痒、鼻塞)及体征各分值比治疗前降低(P0.01)。热敏灸组35例均探查到热敏化腧穴,在总共探查的57个腧穴中,每个患者出现的热敏化腧穴个数不等,出现热敏化频率最高的10个腧穴依次为迎香、印堂、鼻通、上印堂、肺俞、神阙、上星、风池、蝶腭、大椎;热敏化腧穴所归经脉主要分布在于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在6种热敏灸感形式中,以传热为主,其次为扩热、透热、其他非热感觉(以痒感为主)、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结论:热敏灸治疗AR疗效显著,临床上可优先选取迎香、印堂、鼻通、上印堂、肺俞、神阙、上星、风池、蝶腭、大椎等腧穴进行探查以缩短热敏灸治疗时间、加强艾灸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60例IBS-D患者和60例健康者,通过灸感探查法查找出热敏腧穴,分析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概率,探讨热敏腧穴与IBS-D的相关性。结果:(1)IBS-D患者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率为88.33%;(2)IBS-D患者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在天枢、命门穴区出现率较高,其次是在大肠俞、足三里、关元穴区。结论:热敏腧穴与IBS-D具有高度相关性,研究其相关性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热敏灸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急性腰扭伤是因腰部活动不当所致的腰部软组织急性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剧烈,腰部僵直、肌肉痉挛,腰部活动受限。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但临床中以青壮年发病为主。笔者自2008年7月至2009年10月采用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急性腰扭伤3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章海凤  陈日新  付勇 《河南中医》2011,31(2):177-178
目的:观察慢性盆腔炎患者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和60例健康人,通过灸感法探查方法查找出热敏输穴,分析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概率,讨论热敏腧穴与慢性盆腔炎的相关性。结果:慢性盆腔炎患者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率为88.33%,慢性盆腔炎患者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在腰阳关、关元、子宫穴区出现率较高,其次是在次移、三阴交、阴陵泉穴区。结论:热敏腧穴与慢性盆腔炎具有高度相关性,可为进一步研究热敏灸疗对慢性盆腔炎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热敏化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热敏化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热敏化灸治疗组(33例)和辨证穴位灸对照组(32例),采用国际公认的评分标准进行观察,对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后进行计分以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总积分值有极显著差异(P<0.01),热敏化灸组显愈率明显高于辨证穴位灸组(P<0.01)。结论:热敏化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明显优于辨证穴位灸疗法。  相似文献   

9.
自2006年来,笔者参与腧穴热敏化艾灸(以下简称热敏灸)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优化方案研究,显示热敏灸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对其机理从理论上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腧穴热敏灸为操作时取热敏穴位而进行悬灸,继而激发其透热、扩热、传热功能,以经气传导为方式,促使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的创新方法.它不仅临床安全性好,而且具有经济、简便易行、无显著的毒副作用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将其应用于白癜风、痤疮、脱发、疣等损容性皮肤病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介绍热敏灸技术治疗损容性皮肤病的临床经验,以期为腧穴热敏灸在损容性皮肤病推广应用与发展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1.
腧穴热敏灸为操作时取热敏穴位而进行悬灸,继而激发其透热、扩热、传热功能,以经气传导为方式,促使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的创新方法.它不仅临床安全性好,而且具有经济、简便易行、无显著的毒副作用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将其应用于白癜风、痤疮、脱发、疣等损容性皮肤病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介绍热敏灸技术治疗损容性皮肤病的临床经验,以期为腧穴热敏灸在损容性皮肤病推广应用与发展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药配合热敏化腧穴灸治疗原发性痛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痛经系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妇科临床检查未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称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属于中医“经前腹痛”、“行经腹痛”的范畴。笔者2005—2008年共收治本病患者69例,采用中药配合热敏化腧穴灸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慢性结肠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12月至2008年1月,笔者采用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治疗慢性结肠炎36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段权  袁锋  梁美爱  董嘉怡  钟平  古志林 《新中医》2014,46(7):171-173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腧穴热敏化规律。方法:拟定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及任督二脉的相关经穴及经外奇穴共57穴,据远近配穴原则,每次选取膝关节周围及远端穴位3~5个,对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行热敏灸治疗,每天治疗1次,治疗2周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记录是否出现热敏化现象及其具体表现。结果:共完成治疗数115例,脱落5例;出现热敏灸感者113例,无热敏灸感者2例;共完成8条经脉的临床观察,出现热敏灸感现象最多的前5条经脉按频次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共完成57个穴位的临床观察,出现热敏灸感的穴位按频次从高到低排名前10名依次为: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犊鼻、膝阳光、血海、阴陵泉、膝关、内膝眼、鹤顶;共出现5种热敏灸感,按出现频次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透热、传热、扩热、局部不热远处热、非热感。结论:热敏灸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腧穴热敏化出现率较高,穴位分布与经穴有一定重合率。  相似文献   

15.
支气管哮喘是多种炎症细胞和免疫细胞介导的气道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常存在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凌晨发生.近些年研究表明,哮喘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各年龄层的人群均受到该疾病的困扰[1].笔者自2009年2月以来用腧穴热敏灸对50例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原发性寒湿凝滞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12月我院收治的符合原发性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按随机方法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分别在关元、中极、子宫、次髎、三阴交分别进行热敏灸与传统悬灸。观察比较两组的即时疗效。结果通过两组即时有效率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热敏灸治疗原发性寒湿凝滞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17.
腧穴热敏化的体表-内脏相关规律浅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腧穴热敏化现象,阐述腧穴热敏化的特征及其相关规律与体表-内脏相关理论的联系。认为腧穴热敏化作为一种新的疾病反应形式,属于体表-内脏相关的范畴,符合体表-内脏相关基本规律,充分的体现了腧穴动态、辩证的本质,也是对体表-内脏相关理论内涵的进一步丰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灸对踝关节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术后采取抬高患肢及应用消肿、活血药物,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腧穴热敏灸,分别观察2组术后3、7天患肢肿胀消退情况.结果:术后3天实验组患肢肿胀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7天实验组肿胀消退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腧穴热敏灸具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肢体水肿的作用,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肿胀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腧穴热敏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陈日新  康明非 《中医杂志》2006,47(12):905-906
探讨临床腧穴热敏化现象,阐述腧穴热敏化的特征及其与l临床疗效的关系,提出了腧穴敏化的概念。认为人体腧穴存在静息态与敏化态两种状态,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腧穴可能发生敏化,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小刺激大反应”;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热”敏化腧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灸热刺激,疗效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艾灸热敏化腧穴极易激发感传,表明灸法仍然是气至而有效。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368-1370
热敏灸是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态穴位,激发透扩传等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采用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副作用及痛苦小,操作简便,止痛效果好,因而得到推广和应用。作者就近10年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做一总结和归纳,发现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有极大优势,且临床研究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但临床观察也存在一些缺现和不足,现将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