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抑郁症的神经可塑性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抗抑郁症药物的作用机制反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存在局限性,而且两者至今并不完全清楚.最近的证据显示基因和早期生活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最终与神经可塑性的细胞分子机制汇聚.展现了对抑郁症的发生机制和抗抑郁症药物的作用机制的最新理解.  相似文献   

2.
失眠是抑郁症最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二者具有高度重合的分子机制。通过相似的病理学改变可以引发失眠和抑郁症的共病,随着病程进展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了解失眠、抑郁症二者潜在交互机制对于临床诊疗十分重要。共病基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与皮质醇昼夜节律、免疫炎症、大脑奖赏机制是参与共病发生、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缺乏相关研究数据,详细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突触可塑性是神经功能稳定的坚实基础,抑郁症和失眠的病理改变都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产生和释放、树突棘剪切和消除等过程,表现为异常的突触活动。探究突触可塑性研究路径并构建抑郁症和失眠共病发生及影响的综合模型,可为临床抑郁症和失眠共病的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抑郁症大脑海马神经可塑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或兴趣丧失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精神疾病。关于抑郁症发病机制假说有以下几种:儿茶酚胺及受体假说;单胺假说;受体敏感假说;  相似文献   

4.
抑郁症作为一种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精神疾病,被称之为"心灵的感冒",且日益受到全球各国的关注.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研究清楚,因此抗抑郁药物的研发受到很大限制,而且目前的抗抑郁药物治疗仍然不尽人意.目前关于抑郁症发病机制假说的研究大部分指向海马的变化,如海马体积减小,神经元衰亡、丢失,及突触发生和神经发生的...  相似文献   

5.
神经生长相关蛋白与突触可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生长相关蛋白(neuronal 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GAP-43)是80年代初发现的与神经发育、轴突再生、突触重建密切相关的一种快速胞膜磷酸蛋白。广泛分布于大小脑、脊髓、背根节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内,在发育中的神经元沿整个轴突表达,在生长锥表达尤其丰富。GAP-43与轴突生长密切相关,对突触可塑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永杰 《医学综述》2012,18(8):1141-1143
近年来,突触可塑性在学习记忆中所产生的作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突触是神经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突触可塑性被认为是突触形态的改变、新的突触的形成及传递性能的建立,突触可塑性是学习与记忆的细胞分子学基础,其介导了神经兴奋性的传导,对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和神经构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因而与学习记忆关系密切。现就突触可塑性分子机制对学习记忆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转运体水平异常无法全面解释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抗抑郁药治疗的疗效特点说明,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转运体异常仅为抑郁症病理机制的某个方面,可能存在其他影响抑郁症发病的机制。近年来,为更全面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并更好地治疗抑郁症,抑郁症患者的神经形态学变化及神经可塑性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人类三大死因之一,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存活者中50%~70%严重致残,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约占80%[1].虽然超早期溶栓和急性期神经细胞保护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对于大多数脑缺血患者而言,神经细胞死亡不可避免,如何积极有效地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神经细胞的恢复仍然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UMS结合CRS对小鼠海马神经胶质细胞及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20)、模型组(n=20)。模型组采用CUMS结合CRS的方法制备抑郁症小鼠模型,持续造模7周。采用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及悬尾实验对造模3周、7周末小鼠进行行为学评估;实验结束后取材,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小鼠海马TNF-a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海马CA1区、CA3区、DG区Iba-1、GFAP MOD值;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Iba-1、GFAP、SYN1、PSD-95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海马SYN1、PSD-95 mRNA的表达。结果:造模3周末,模型组小鼠体质量、糖水偏好率、移动总距离、直立次数、中央区停留时间均低于正常组(P<0.05),悬尾不动时间长于正常组(P<0.01);造模7周后,模型组小鼠体质量、糖水偏好率、移动总距离、直立次数、中央区停留时间、平均运动速度均低于正常组(P<0.05),悬尾不动时间均长于正常组(P<0.01);海马TNF-a含量高于正常组(P<0.05);海马CA1、CA3、DG区GFAP MOD...  相似文献   

10.
突触可塑性的结构基础和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小玉  王忱 《重庆医学》2006,35(21):1992-1994
神经系统的功能在外环境作用下,从神经元到神经环路都可能发生适应性变化来维持其相对稳定,即可塑性变化。宏观上为脑功能、行为表现及精神活动改变;微观水平则是神经元突触、神经环路的细微结构与功能的变化。突触是神经可塑性变化的敏感部位,其可塑性包括突触前和突触后可塑性,包括突触在形态和功能上的改变。长时程增强(long-term depression,LTD)和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LTD)是主要表现模式。过去对突触可塑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突触后方面,  相似文献   

11.
电针促进帕金森小鼠黑质致密部突触形态可塑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电针在促进帕金森小鼠黑质致密部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方法以l-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诱导的帕金森小鼠作为研究对象,电针"合谷"、"太冲"穴,每日1次,7次为l疗程,共3个疗程后,分别运用尼氏染色和电镜观察神经元损害的大体和超微结构.结果帕金森模型小鼠尼氏染色阳性细胞数目减少,电针后增加(P<0.01);模型组小鼠黑质致密部神经元核膜不清,染色质积聚,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电针组神经元胞浆丰满,内质网较多,线粒体正常;模型组突触数目、数密度、面密度、突触平均连接面积较空白组、空电组增加,电针后呈现进一步增加趋势.结论电针刺激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帕金森小鼠黑质致密部神经元突触形态可塑性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神经病理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的治疗手段面临镇痛效果不佳、副作用大的难题。近年来,基于电针能缓解神经病理痛的临床证据,对于电针在神经系统不同水平的调节机制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其中包括对离子通道活性、促炎/抑炎因子平衡、胶质细胞激活及痛相关脑环路等的调节。本文总结了近期对于电针镇痛的外周、脊髓及脑各个层面机制的研究,为进一步探究电针镇痛的原理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3.
抑郁症神经内分泌功能及其对电针治疗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61例中、重度抑郁症病人为对象,阿米替林为对照,对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及其机理作了初步研究。发现电针与阿米替林一样具有抗抑郁作用,它对双相抑郁症病人或治疗前尿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硫酸盐(MHPG·SO_4)排泄量低的病人疗效较好,能使伴有内分泌功能异常的病人症状改善。电针治疗后抑郁症病人尿MHPG·SO_4排泄量增加,部分病人内分泌功能恢复正常。研究资料提示,电针的抗抑郁作用与它对中枢NE活动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5.
抑郁症是一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慢性、易复发的常见精神心理疾病,有很高的致死致残率。MicroRNA(miRNA)是一类近年发现的在生物体内广泛分布的长约 22 个核苷酸的新型微小非编码 RNA。它通常是通过与靶 mRNA 的 3’UTR 结合,抑制 mRNA 翻译或调节 mRNA 降解来调控生物体内一系列的生理、病理过程。近年来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神经元突触传递与可塑性等发生改变,基因表达增加,而 miRNA 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该文就近年来miRNA 在抑郁症中调控神经可塑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认识和治疗抑郁症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近年来研究发现,抑郁的发病与海马突触可塑性的改变密切相关。抑郁状态下,海马神经元丢失,表现为海马脑区萎缩。此外,海马突触可塑改变也较突出。一方面,慢性应激状态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异常激活,糖皮质激素升高,导致海马萎缩,突触减少。另一方面,应激状态下神经营养因子减少,故其下游包括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在内的通路激活减少,突触功能受损。抑郁状态下的过度炎症反应也导致了突触蛋白的合成减少及结构损伤。此外,能量及代谢异常也参与了抑郁状态下的突触可塑性改变。慢性应激通过以上4个途径,影响海马突触可塑性,导致抑郁。近年来,一些治疗方法也以海马突触可塑性为治疗靶点,取得一定成效,为抑郁症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柴胡疏肝散调控抑郁症肝郁证模型海马神经可塑性分子机制。方法 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柴胡疏肝散干预组、氟西汀干预组。通过给予断水、夹尾、45℃环境、4℃冰水游泳、昼夜颠倒、禁食、电击足底、陌生气味等刺激,随机安排到28 d内,每日给予1种刺激,使大鼠不能预料刺激的发生,建立抑郁症肝郁证动物模型,然后进行行为学观察,采用透射电镜分析海马神经元可塑性改变,同时采用Western-blot检测磷酸化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Phosphorylated 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p-CREB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糖水消耗试验结果显示模型组糖水消耗量少于正常对照组、柴胡疏肝散干预组和氟西汀干预组的糖水消耗量显著增加;旷场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的大鼠活动时间和距离都短于正常对照组,而柴胡疏肝散干预组与氟西汀干预组的大鼠在旷场空间活动时间和距离相比模型组增长;强迫游泳试验结果,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大鼠的不动状态时间显著增长,即游泳时间和上升次数下降,柴胡疏肝散干预组和氟西汀干预组的游泳不动状态时间大大减短,游泳时间增长。透射电镜扫描海马神经组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突触数量下降;与模型组比较,柴胡疏肝散干预组和氟西汀干预组突触发生得到改善,海马神经元的突触数量增加。p-CREB蛋白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在模型组海马神经内表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柴胡疏肝散干预组和氟西汀干预组p-CREB表达增强。结论抑郁症模型动物经过柴胡疏肝散干预后抑郁症行为均显著改善,且柴胡疏肝散很可能通过影响海马神经元的重塑性及p-CREB等相关因子表达,从而达到抗抑郁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正中神经电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其初步的作用机制。方法 18只SD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6)、缺血性脑卒中组(MCAO组,n=6)、正中神经电刺激组(MNES组,n=6),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栓,正中神经电刺激组在造模后第3天给予正中神经电刺激干预,隔天干预,干预7次后进行行为学检测、HE染色检测正中神经的损伤情况、尼式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Western blot检测与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电镜检测。结果 HE染色显示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卒中大鼠的正中神经未造成损伤,正中神经被膜结果完整,无明显炎细胞浸润。与MCAO组相比,MNES组大鼠的神经功能以及损伤侧前肢的运动功能和协调能力显著改善(P <0.01)。与MCAO组相比,MNES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 <0.05),缺血半影区尼氏小体的核固缩现象减少。与MCAO组相比,正中神经电刺激干预后,MNES组大鼠皮层中与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PSD95、synI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 <0.05),缺血损伤侧皮层的突触数量...  相似文献   

19.
Reelin是一种细胞外基质糖蛋白,以往的研究认为其主要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在神经元的有序排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来的研究发现,在发育成熟的神经组织中reelin也有较高的表达,并且对突触的功能产生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谷氨酸盐受体表达变化及其亚单位重组是突触可塑性调节的重要形式,在学习记忆和疼痛信号的传递等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reelin调节突触可塑性变化,尤其是调控谷氨酸盐受体的相关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人的大脑由成千上万的神经元组成,各个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这种特殊的结构相互连接、通信,这种结构是人的学习记忆、情感认知等多种高级功能的重要基础。外界信息的输入触发的神经元活动可特异性地持续改变突触的结构和功能,这种神经活动依赖的突触变化称之为长时程突触可塑性。大量实验证据表明突触可塑性是大脑学习和记忆的分子细胞学机制,了解突触可塑性的机制对阐明中枢神经系统性相关疾病(如老年痴呆症、药物成瘾等)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地综述了长时程突触可塑性研究中的基本发现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