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希娜  李丹露  刘璐  张婧  马满玲 《中国药房》2012,(30):2818-2820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眼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中的作用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0年5-7月219例(干预前)和2010年9-11月229例(干预后)眼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机、合理应用率、用药金额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临床药师干预,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机的正确率从干预前的1.83%增加到干预后的95.6%(P<0.01);术后抗菌药物应用时间由干预前的(3.3±1.9)d缩短到干预后的(1.9±1.1)d(P<0.01);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从干预前的0.4%增加至干预后的82.9%。结论:通过临床药师对眼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实施干预,可明显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率,对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高医疗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实施的效果.方法 抽取2009年1月至6月(干预前)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住院患者113例作为对照组,抽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干预后)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住院患者120例作为干预组,对干预前后我院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干预后3种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98.2%下降至67.5%;给药时机正确率由0上升至59.2%;预防用药时间从5.1d缩短至2.6 d;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由6.4 d下降至4.9d.结论 对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有效干预,可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干预对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的有效性.方法 以2010年下半年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住院病历180份为干预前组,2011年上半年Ⅰ类切口手术住院病历180份为干预后组,对抗菌药物使用率、平均用药天数、预防用药品种及用药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实施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干预后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下降,由干预前53.33%、86.67%、73.33%分别下降为干预后13.3%、40.0%、68.88%(P〈0.05);抗菌药物品种的使用合理性明显提高,平均用药天数由干预前3.5 d、5.36 d、4.18 d分别下降为干预后1.0 d、2.21 d、2.43 d.结论 临床药师通过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使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明显改善,对规范应用抗菌药物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振知  韩凤昭  杨文华 《中国药房》2012,(22):2036-2038
目的:调查我院临床药师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4-6月(非干预组)和2011年9月-11月(干预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对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临床药师对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围术期预防用药在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给药时机等方面均得到明显提高,合理率分别由干预前的5.71%、68.57%、11.43%提升至干预后的75.90%、95.18%、75.90%(P<0.05);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由814.6元下降至433.5元(P<0.05);人均抗菌药物应用时间由4.07d下降至3.65d。结论:通过制定规范的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合理用药,可显著提高围术期合理用药比例,提高医院的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干预前后眼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中的构成比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实施干预措施前(2010年9–12月)及干预后(2011年9–12月)眼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结果:我院眼科Ⅰ类切口手术中抗菌药物在干预前后的预防使用率分别为98.94%和97.49%;预防用药选药合格率从69.62%上升至94.84%;预防用药时间从5.03 d降至1.67 d。结论:我院采取的干预措施提高了预防用药的合理性,但仍存在预防用药时机不当等不合理现象,还需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教育培训及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6.
王会容  罗诚 《中国药业》2014,(16):70-72
目的 评价临床药师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进行持续干预的效果,为后期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干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2年10月至12月和2013年4月至6月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临床药师干预,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医师在预防用药指征、抗菌药物品种选择、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给药频次、溶剂选择、溶剂量、首次预防用药时间、术后用药持续时间、联合用药等方面的使用合理率有了明显提高;人均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时间由5.67 d降至3.21 d。结论 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对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围术期预防用药纳入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管理。方法:将LC预防用抗菌药物为专项点评项目,采用临床药师技术干预与医院行政干预相结合,以PDCA循环管理法实施干预,对我院2009年7-12月(干预前)、2011年7-12月(第一阶段干预后)、2012年7-12月(第二阶段干预后)普外科病历资料中单纯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型LC患者315例,进行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合理性评价,并对干预前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干预前比较,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干预后LC预防用抗菌药物分别由100%降至62.96%、52.68%,总体降幅达70.21%(P<0.05);LC抗菌药物费用占药品总费用的比例分别由35.39%降至12.89%、1.40%,总体降幅达96.04%(P<0.05);LC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率由0分别升至43.75%、74.17%(P<0.05);LC抗菌药物使用品种分别由七大类13个品种减少至四大类8个品种、三大类5个品种;LC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分别由9.55 d降至8.23、7.50d。干预前后,LC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结论:将LC预防用药纳入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管理,可有效规范使用抗菌药物;临床药师的技术干预与医院行政干预后,可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临床药师实施临床药径管理对胸外科肺部Ⅱ类切口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影响。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制定胸外科肺部Ⅱ类切口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药径,构建评价体系,并结合临床实践逐步完善。选取临床药径实施前(2020年6至11月)270例患者作为干预前组,临床药径实施后(2021年6至11月)311例患者作为干预后组,对干预前、干预后组患者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给药时机、术中追加、用药时长、用法用量、人均抗菌药物金额和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干预后头孢呋辛的使用比例由55.19%升至74.28%,给药时机不适宜率由29.26%降至13.83%,用法用量不适宜率由21.11%降至2.57%,用药时长由96(72,120)h缩短至48(24,72)h,人均抗菌药物金额由(461.16±235.85)元降至(237.84±121.35)元,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44.51 DDDs/百人天降至25.93 DDDs/百人天,且上述指标在干预前后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临床药径管理使围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更加规范,在降低细菌...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驻马店市中心医院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干预前)和2017年(干预后)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的Ⅰ类切口手术病例,比较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给药时机和品种选择合理率、原则上不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手术类型及病例数、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病例数量等。结果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27.03%、19.05%,给药时机、品种选择、预防用药疗程合理率分别由85.73%、78.60%、76.62%提高至95.04%、94.49%、84.56%;预防用药平均天数由4.95 d降至3.11 d;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手术的抗菌药物使用率由6.41%降至2.38%。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均以第1、2代头孢类抗菌药物为主,干预后使用率明显提高。干预后给药时机、品种选择、疗程不合理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用法用量不合理、不当联合预防用药等不合理用药比例降幅明显。结论通过综合干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日趋规范,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比临床药师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情况为中医院Ⅰ类切口手术规范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2017年1月与2018年7月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对其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Ⅰ类切口预防性用药比例从干预前的47.39%降至35.99%,预防用药天数明显降低。结论:通过干预和监管后,一类切口预防用药情况得到很大的改善,使用率降低,用药疗程缩短,我院Ⅰ类切口预防性用药更加规范化和合理化,仍需进一步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1.
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干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干预前后医院Ⅰ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抗菌用药的合理性及干预措施实施的效果,为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6月(干预实施前)209例及2011年10月(干预后)226例Ⅰ类切口清洁手术出院病历,进行干预前后预防抗菌用药效果比较。结果:干预后抗茵药的使用率从80.4%下降到26.1%;干预前后给药时机、用药持续时间、药物选择、联合用药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综合干预,可明显提高抗茵药的临床合理使用及医院药事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探讨在Ⅰ类切口手术中临床药师进行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的效果分析。方法对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Ⅰ类切口手术的102例患者,临床药师在其围术期实施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临床干预;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行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合理性、用药费用和天数等指标,分析干预效果。结果采取用药干预后,在患者围术期药品选择、联合用药、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方面均显著改善(P<0.01);患者费用和用药天数也因此相应减少(P<0.01);患者费用和用药天数也因此相应减少(P<0.01)。结论临床药师对Ⅰ类切口手术中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干预措施是有效可行的,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我院临床药师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的应用情况与效果比较。方法:对我院2010年7~12月和2011年7~12月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的使用率、应用种类与频次、给药时机、用药时限、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施药学干预后,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使用率由100%降至48.33%,第1代头孢菌素应用率由0升至63.79%;术前0.5~2 h预防用抗菌药比例由17.92%提高至95.59%;术后用抗菌药时间≤24 h的比例由23.33%提高至81.03%;平均用药时间由4.5 d缩短至1.9 d;平均抗菌药费用由635.69元降至256.57元。结论:实施药学干预可显著提高围术期抗菌药合理应用,对合理使用抗菌药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干预前、后我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情况,探讨临床药师干预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调查骨科201 2年第一季度和2013年第一季度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对每月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比例、预防用药品种选择合理率、预防用药时机合理率、平均预防用药时间等具体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实施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干预后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显著下降,由干预前的90.34%降至干预后的54.69%;平均用药天数由干预前的2.24天下降到干预后的1.55天,24 h内停药百分率由干预前的21.40%升至干预后的63.43%.结论 临床药师通过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使得骨外科Ⅰ类切口手术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明显改善,干预措施对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曾伟深  巫旭娜  许伟森 《北方药学》2021,18(7):99-100,105
目的:评价干预前后小儿骨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对比临床药师干预前后小儿骨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通过临床药师对干预前病例资料分析,采集无用药指征、药品选择、给药时机、用药疗程、用法用量等数据,找出不合理问题再与科室进行讨论,共同制定合理使用方法和绩效奖惩措施,每月进行2次干预总结.干预后预防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10%以上,其他不合理指标均有所下降.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对小儿骨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抗菌药物使用干预后,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抗感染药学》2016,(6):1228-1230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对I类切口围手术期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7—12月间医院外科I类切口手术患者296例作为对照组;另选2016年3—8月间I类切口手术患者210例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合理率及抗菌药物使用平均费用。结果:干预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4.29%低于对照组为88.18%(P<0.05),使用合理率为83.40%高于对照组为56.18%(P<0.05);抗菌药物使用平均费用为(768.00±42.00)元低于对照组为(1 526.00±78.00)元(P<0.05)。结论:通过临床药师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外科I类切口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提高外科I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降低患者的药品费用,促进了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临床药师介入泌尿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的干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临床药师介入前2012年1~6月泌尿外科I、Ⅱ类切口手术病历各6()份,介入后2012年7月~2013年1月泌尿外科I、Ⅱ类切口手术病历各60份,分析用药合理性。结果:临床药师介入泌尿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茵药使用后,I类切口病例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时机、用法、剂量、疗程较干预前趋于合理(P〈0.01);但Ⅱ类切口病例仍存在选药广谱、用药疗程偏长等问题。结论:临床药师介入使得抗菌药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更加合理,但监督作用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18.
史大宁  秦利荣 《中国药房》2013,(10):891-893
目的:了解专项整治前、后某三级甲等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0年1-6月(干预前)和2012年1-6月(干预后)各200份Ⅰ类切口手术住院患者病历,分析其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经干预后,该院抗菌药物应用率及联用率分别由干预前的84.00%、11.00%下降为干预后的21.00%、1.00%;药物选择及用药时机的合理率分别由干预前的37.50%、25.50%上升为干预后的74.50%、86.50%;抗菌药物费用及比例由干预前的(368.28±171.75)元、(45.25±18.60%)下降为干预后的(45.68±27.45)元、(11.52±4.90)%,两组之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专项整治措施的效果显著,能够发现临床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中存在的问题,可有效提高该类手术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药学干预对促进儿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合理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统计分析我院2012年1-3月和2013年1-3月儿外科565例Ⅰ类切口手术病例,评价临床药师干预前后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结果:通过临床药师的干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从39.13%下降至29.07%(P<0.01),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率从12.31%下降至4.15%(P<0.01),抗菌药物预防时机的合理率从76.85%上升至94.05%(P<0.05),患儿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通过临床药师的药学干预,有效提高手术患儿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降低住院患儿家庭的费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效果及临床药师在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工作。分别调取干预前、第1阶段干预后、第2阶段干预后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对用药进行合理性评价,并对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干预前比较,第2阶段干预后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由98.56%下降至28.95%,降幅达70.63%;第2阶段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96.31 DDDs/(100人·d)降至32.18 DDDs/(100人·d),降幅达66.59%;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给药时间、用药疗程等均趋于合理。结论:临床药师参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工作,可有效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提高用药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