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门静脉转流下入肝血流阻断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设计一种可避免门静脉淤血的动物模型,排除门静脉淤血对肝脏功能恢复的影响,从而为肝脏耐受缺血时限的实验研究提供理想的实验模型。方法:利用大鼠肝脏解剖特点,分别阻断肝左、中、右叶肝蒂( 约占全肝95 % ) ,造成受累肝叶完全缺血;保留尾叶血供作为肝蒂阻断期间门静脉血经肝脏回流入下腔的通道,到预定观察终点,去除肝蒂阻断夹即恢复肝脏血流,切除尾状叶。经血管造影及染料示踪法观察肝蒂阻断后门静脉流出道的完整性及肝脏缺血的完全性以及肝蒂阻断前后血液动力学变化;并观察了肝脏再灌流后24 h 的病理变化及动物7 d 存活率,与单纯入肝血流阻断组做对照。结果:这种新设计的门静脉转流下入肝血流阻断动物模型,肝脏缺血可靠,门静脉流出道完整,阻断肝蒂前后血液动力学稳定;肝脏病理变化及动物术后7 d 存活率转流组与单纯入肝血流阻断组有明显差异,前者好于后者。结论:该模型复制方法简单、重复性高、对机体附加创伤和生理干扰小,是研究大鼠对入肝血流阻断耐受时限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门静脉分流和阻断对再灌注后两组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为临床上选取手术方式减轻移植肝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参考。方法将动物分为假手术组、分流组和阻断组,制作门颈静脉转流下大鼠冷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及术后1h、6h、24h、3d及7d肝脏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分流组与阻断组肝细胞凋亡数于再灌注24h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术后相同时间分流组肝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少于阻断组。结论无肝期门体分流处理可以避免门静脉阻断引起的胃肠、脾脏淤血,减少肝细胞凋亡,在更大程度上保持冷缺血再灌注后肝脏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肝门部门静脉、肝实质与肝后段下腔静脉之间的解剖关系,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内支架分流术(TIPSS)中经下腔静脉直接穿刺门静脉分支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观察10例新鲜人体尸检正常肝脏标本的肝后段下腔静脉与肝脏以及门静脉分岐部、门静脉左右主支与肝脏和肝后段下腔静脉间的解剖关系,并对10%福尔马林固定后的标本做光镜下观察。结果:10例标本中,肝后段下腔静脉的一部分通过肝尾状叶与门静脉分歧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肝门部门静脉、肝实质与肝后段下腔静脉之间的解剖关系,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内支架分流术(TIPSS)中经下腔静脉直接穿刺门静脉分支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观察10例新鲜人体尸检正常肝脏标本的肝后段下腔静脉与肝脏以及门静脉分歧部、门静脉左右主支与肝脏和肝后段下腔静脉间的解剖关系,并对10%福尔马林固定后的标本做光镜下观察。结果:10例标本中,肝后段下腔静脉的一部分通过肝尾状叶与门静脉分歧部相连。门静脉分歧部及左右主支均位于肝外。门脉分歧部与门脉左右主支的上壁、后上壁与肝实质连接紧密。光镜下见门静脉分歧部、门静脉左右主支与肝实质间存在致密结缔组织。结论:肝外门静脉分歧部、门静脉左右主支均可作为TIPSS术中的安全穿刺点;经下腔静脉直接穿刺门静脉分支,在一些情况下,可以作为一种新的TIPSS入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犬肝静脉阻断后肝脏血流改变,并评估该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6只犬行肝静脉球囊导管阻断,应用螺旋CT行肝脏双期扫描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肝静脉受阻肝叶密度明显低于未阻肝叶,二者形成明显的分界,门静脉逆行增强显影,受阻肝叶肝实质及门静脉增强的平均峰值时间显滞后于未受阻者。结论 暂时阻断肝静脉后受阻区域总的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度变缓,门静脉变为引流静脉。暂时阻断肝静脉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局部高温固化疗效是一项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经门静脉在体灌注自制灌注液对长时间门静脉阻断下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人造血管,在肠系膜上静脉、肝下下腔静脉间架桥,建立猪临时性肠腔分流模型.21头巴马猪分3组,门静脉阻断2 h,A组不灌注、B组灌注乳酸林格液、C组灌注自制灌注液,监测各组动物术中HR、MAP,对比观察3组动物2 w存活率,在阻断前、复流前、复流2 h、术后1、3、5 d检测ALT、AST、TBIL的变化;对应时相点切取肝组织,在光镜、电镜下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 3组动物存活率均为100%,C组ALT、AST、肝组织形态学变化明显较A、B两组轻.结论 自制保护液能安全进入体循环.经门静脉在体灌注自制灌注液对因门静脉血流长时间阻断导致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自制灌注液的肝保护作用明显优于乳酸林格液.  相似文献   

7.
高原鼠第一肝门持续阻断的安全时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高原鼠第一肝门持续阻断的安全时限。方法: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高原实验组及低海拔对照组。实验组及低海拔对照组均分为持续阻断15分钟、30分钟、60分钟、90分钟及120分钟组。无菌条件下用无创血管夹阻断肝十二指肠韧带,造成包括尾叶在内的全部肝实质缺血,再灌注1h、3h、6h及24h后处死存活鼠,测定血清AST及GSH-ST的活性,并进行病理观察。结果:高原鼠第一肝门持续阻断60分钟以下无实验动物死亡,病理改变为可逆性的,持续阻断90分钟及120分钟组实验动物存活率明显降低,病理改变为不可逆性。血清AST及GSH-ST活性亦明显较持续阻断60分钟及以下各组为高,明显短于低海拔对照组的90分钟。结论:高原鼠第一肝门持续阻断的安全时限较低海拔地区为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小静脉闭塞症(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HVOD)超声征象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肝穿刺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HVOD患者的超声征象,观察肝脏灰阶征象、肝血流显像、胆囊、脾及腹腔积液量等。结果19例HVOD患者超声多表现为肝脏体积增大、尾状叶不大,肝区回声强弱不均,不同程度门静脉高压,肝静脉变细、肝动脉阻力指数增高、侧支循环形成,胆囊壁增厚呈双边影,脾大及不同程度的腹腔积液。结论超声征象可为HVOD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及时治疗提供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能谱CT成像基物质分离技术在肝硬化患者不同肝叶血流动力学改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本院30例临床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行上腹部能谱CT增强扫描,扫描后重建单能量图像及基物质分离图像,在碘-水配对基物质图像上分别测量动脉期(AP)、门静脉期(VP)肝脏5叶(尾状叶、左外叶、左内叶、右前叶、右后叶)碘浓度(IC)及同层面腹主动脉碘浓度(ICaorta),分别计算出肝脏各叶动脉期碘分数(AIF)、门静脉期碘含量(PVIC)、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比较不同肝叶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碘浓度(ICAP,ICVP)、AIF、PVIC、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AP,NICVP)等参数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肝硬化患者尾状叶ICAP、ICVP,NICAP、NICVP,AIF均高于肝脏其余4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肝脏其余4叶之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PVIC在尾状叶稍低于其余4叶,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929).结论 能谱CT基物质分离技术(碘基图)定量测量肝脏各叶IC可以评价肝硬化患者不同肝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差异,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肝硬化血流改变信息.  相似文献   

10.
门静脉阻断兔肝VX2移植瘤的DSA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DSA在兔肝VX2移植瘤经门静脉阻断后显示肝动脉与门静脉的价值。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移植瘤体生长3周后门静脉阻断组和移植瘤体未行门静脉阻断对照组,2周后分别行兔肝动脉与门静脉DSA检查。结果DSA在肝动脉分支的显示效果上较血管灌注好,实验组肝左外叶肿瘤组织可见少许肝动脉供血。肝左外叶门静脉分支结扎(PBL)者均能被DSA证实。结论DSA可直观地显示兔肝动脉与门静脉的空间解剖细节,在兔肝门静脉阻断效果的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肝缺血损伤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R)通路之间的关系,为从提高GR的途径减轻肝脏缺血后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单纯结扎组(n=40)、阻断50% GR组(n=40)、阻断80%GR组(n=40)、阻断50%GR伴结扎组(n=40)、阻断80%GR伴结扎组(n=40).采用肝总动脉结扎的方法建立大鼠肝缺血模型,动态观察肝总动脉结扎后GR的变化及GR阻断对模型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 肝总动脉结扎后,GR阻断组与单纯结扎组相比,ALT、AST、ALP较单纯结扎组峰值升高,且随着GR阻断程度加深呈现酶峰提前,恢复时间延长的趋势;肝脏组织炎性浸润、缺血坏死程度也较单纯结扎组明显加重.免疫组织化学提示GR阻断后,肝总动脉结扎2h时肝细胞内GR较单纯结扎组明显减少,6h达到最低,其中80%阻断组较50%阻断组减少更为明显.结论 GR的减少对肝缺血后损伤发生的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肝右叶发育不良的 CT 及 MRI 表现特点,并确立诊断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3年7月经 CT 及 MRI 扫描并确诊肝右叶发育不良18例,总结其 CT 及 MRI 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所有病例都有肝右叶体积减小,肝左叶增大16例,尾状叶增大12例,肝脏右叶门静脉或其分支缺如或纤细18例,肝内外胆管扩张18例,并发有肝内外胆管结石12例,部分病例伴有胆囊的异常,胆囊右后旋9例、胆囊切除9例,并发肝内肿瘤8例,脾脏增大9例。结论:通过分析 CT 或 MRI 影像征象,结合病史可以明确肝右叶发育不良的诊断,并对其治疗进行指导,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3.
去胆管及去门脉肝组织蛋白质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大鼠去胆管及去门静脉肝叶蛋白质组变化,探讨去胆管肝叶的保留价值.方法 实验大鼠随机分成5组:BL组,单纯栓塞并结扎右叶胆管观察1个月;PL组,单纯结扎方叶门静脉观察1个月;BPL组,栓塞结扎肝右叶胆管,同时结扎方叶门静脉,并分为2周、1个月和2个月观察组.提取大鼠去胆管及去门静脉肝叶肝组织总蛋白质并进行双向电泳分离及质谱鉴定分析,比较自身对照两肝叶白蛋白、载脂蛋白A1、磷酸丙糖异构酶、Z蛋白和Y蛋白5种代谢相关性蛋白质变化的差异.结果 双向电泳凝胶图像分析每块胶平均识别蛋白点1 496±150个,有显著性差异的蛋白质点达到87.2±31.2个.自身两个对照肝叶平均匹配率达57.6%左右.去胆管肝叶白蛋白、载脂蛋白A1、磷酸丙糖异构酶表达无明显降低,生物转化功能蛋白Z蛋白和Y蛋白明显降低;去门脉肝叶表现正好相反.结论 在去胆管和去门脉条件下,肝细胞存在明显的功能分化现象;去胆管肝叶保留了大部分蛋白合成分泌及营养物质代谢功能,更具有保留价值.本实验为临床特殊情况的处理(如某些良性胆道疾病仅处理胆管而保留相应肝叶肝脏组织)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建立动物精准肝切除模型来评估射频消融肝蒂毁损联合肝动脉阻断在精准肝切除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选取健康广西巴马小型猪6头,每头动物均选取S3、S5、S6段作为目标肝段,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肝蒂毁损,同时行肝动脉暂时阻断,根据缺血边界完整切除肝段.观察指标为动物术后存活情况、动物肝功能变化、肝段血管血流指标以及肝段门脉、动脉、胆管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为0,所有动物术后14d肝功能均恢复正常.所有肝段显色效果明显.射频消融后所有目标肝段门静脉的血流速度为均0,动脉的血流速度为15.1±15.4cm/s,较射频前显著降低(p=0.000);所有保留肝段的门脉及动脉血流速度在射频前、射频后、术后14d无显著变化.连续切片显微观察肝段门脉、动脉及胆管平均毁损长度分别为1.7±0.5、1.4±0.4、1.6±0.4cm.结论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肝蒂毁损联合肝动脉暂时阻断技术安全、可靠,可以更好地消除残存动脉血流对显色效果的影响.为避免损伤邻近肝蒂,电极插入部位距肝蒂分叉处的垂直距离应至少为1.5cm.  相似文献   

15.
肝脾动脉双栓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为了明确碘化油肝动脉栓塞与脾动脉栓塞对门静脉压力的影响,我们以狗为对象进行实验研究。经麻醉后切开狗的腹腔,从肠系膜静脉插入导管至门静脉,测得正常值后,阻断脾动脉测压,然后插导管至肝动脉灌注碘化油,并观察门静脉压力。我们测得狗的正常门静脉压力为5.79±0.32mmHg,阻断脾动脉2分钟后门静脉压力明显下降(P<0.01)。经肝动脉灌注碘化油3ml 时门静脉压力上升,但差异无意义(P>0.05),灌注至5ml 时门静脉压力进一步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1),6.5ml 时门静脉压力差异更加显著。实验证明阻断脾动脉能降低门静脉压力,肝动脉灌注碘化油能使门静脉压力上升,并与灌注碘化油数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肝动脉栓塞与经肝静脉逆行栓塞联合应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了使肿瘤及载瘤肝段完全坏死,获得介入性肝段(叶)切除的效果,作者进行了肝动脉栓塞与经肝静脉逆行栓塞(THAE-RHVE)联合应用的动物实验。材料和方法:8只健康犬进行了THAE-RHVE,肝动脉栓塞时用带囊导管阻断区域肝静脉后,向相应区域肝动脉注入碘化油,再注入明胶海绵碎片;逆行栓塞肝静脉时,在球囊阻断肝静脉下注入无水酒精-泛影葡胺(11)混合剂。对照组(单纯肝静脉逆行注入酒精)4只。术后复查肝功能、CT,定期处死实验动物,行肝脏及肺病理学检查。结果:THAE-RHVE及对照组技术均成功,实验组与对照组肝功能指标均呈一过性增高。CT复查显示实验组碘油充填栓塞区肝段及所属门脉分支。实验组术后1周病理检查,栓塞区肝段呈完全性、凝固性坏死,肝静脉、门静脉分支壁厚,其内充满机化血栓,2周时坏死周围有肉芽组织及炎症细胞浸润,4~8周栓塞肝叶明显萎缩,坏死区逐步为纤维组织取代。对照组肝段呈不完全性凝固性坏死,范围较小。结论:THAE-RHVE方法安全,能获得选择性肝叶(段)切除的效果,可用于单发性巨块型肝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预处理对肝缺血-再灌注后急性肺损伤的干预效果。方法成年SD雄性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谷氨酰胺组(Gln,G组)。其中I-R组为完全阻断肝动脉、门静脉及胆总管(参照Pringle's法)持续缺血30 min后再灌注1 h;而G组以0.75 mg/kg谷氨酰胺于全肝血流阻断前60 min经尾静脉注射行预处理。测定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κb(NF-κb)、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肺湿/干重比(W/D);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谷氨酰胺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后肺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结果与I-R组比较,G组大鼠肺组织W/D比、TNF-α、NF-κb水平明显下降,MPO活性显著降低,HSP-70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光镜下肺组织损伤明显改善。结论谷氨酰胺预处理可通过增加肺组织HSP-70表达,抑制NF-κb等炎症因子的释放,对肝脏缺血-再灌注后的急性肺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肝双期扫描在外生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螺旋CT肝双期扫描对外生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例外生性肝癌螺旋CT肝双期扫描的CT表现。结果:7例外生性肝癌与肝脏相连,3例有明显蒂部,2例肝右叶外生性肝癌向下至右侧盆腔内,6例其内可见CT“密度更低区”,3例压迫胃体及胃窦。螺旋CT肝动脉期6例肿瘤内可见不规则纡曲强化血管影。5例门静脉期肿瘤呈低密度;2例门静脉期部分肿瘤组织强化,密度增高。结论:螺旋CT肝双期扫描对外生性肝癌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肝脏淋巴瘤:动态增强CT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肝脏淋巴瘤的CT表现、血液动力学特征及其病理基础.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肝脏淋巴瘤患者的CT与病理资料,复习CT结果并与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11例肝脏淋巴瘤中8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为霍奇金淋巴瘤.共发现18个病灶,位于肝脏左叶7个,右叶5个,肝门区5个,尾状叶1个.病灶呈类圆形14个,地图形4个.15个病灶位于门静脉左右支邻近,3个位于肝脏周边.肝内病灶直径2.1~16.5 cm,平均5.7 cm.CT平扫肝内病灶密度均匀,动脉期呈轻至中度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呈中度均匀强化.各期CT值分别为平扫21.8-32.2 HU(平均26.1 HU),动脉期24.9-47.3 HU(平均32.6 HU),门静脉期36.4-63.7 HU(平均53.1 HU).4例病灶内可见形态正常的肝脏血管.肝门病灶表现为肝门静脉周围软组织影,包绕但不压迫门静脉.结论 肝脏淋巴瘤好发于门静脉左右支邻近或位于汇管区,肿瘤密实,CT平扫密度相对均匀,坏死区较小.动态增强呈进行性轻至中度延迟强化,强化相对均匀,部分病灶内可见形态正常的肝脏血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肝硬化肝脏各叶及门静脉进行量化研究 ,为临床影像早期诊断肝硬化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肝硬化代偿期组、失代偿期组作为疾病组 ,选择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 ,利用人体常用解剖轴线作为肝脏测量的基准线。门静脉系统的测量采用文献报道的常用方法。结果 肝硬化时肝脏左叶冠状径 (L1 )的变化最具临床意义 ,肝硬化代偿期时该值增大 ,肝硬化失代偿期时该值缩小 :肝叶比例不仅存在于肝叶间同时也存在于肝叶内。门静脉管径的变化主要发生于肝硬化代偿期 ,通过建立门静脉的变化与肝脏变化的数学模型对早期肝硬化进行预测。结论 可以利用肝脏各叶的测量值及门静脉管径的变化预测和诊断早期肝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