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人龙  王强  李响  朱保亮 《中国康复》2020,35(5):236-239
目的:观察情景互动结合器械辅助核心肌群训练对改善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将45例存在步行功能障碍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器械辅助核心训练组(B组)和情景互动结合器械辅助核心训练组(C组)各1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A组接受常规的运动疗法(包含常规核心肌群训练),B组接受常规运动疗法和器械辅助核心肌群训练,C组接受常规运动疗法和情景互动结合器械辅助核心肌群训练,3组均每日训练45min,每周治疗6d,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10米最大步行速度测试和Holden步行功能测试对患者的步行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下肢FMA、10MWT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3组患者下肢FMA、10MWT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B、C组的下肢FMA、10MWT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提高均优于A组(P<0.05);C组各项评分提高程度更优于B组(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常规运动疗法的基础上,情景互动结合器械辅助核心训练比起单纯器械辅助核心肌群训练能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步行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步行机器人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为对照组和机器人组,每组20例。研究过程中,机器人组因陪护原因没有完成初始干预而脱落2例,其余患者均完成了初始2周治疗;2组患者中有23例患者完成全部4周的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治疗师徒手步行训练,机器人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步行机器人(Exowalk?)训练,每日训练60 min,每周5 d,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Berg平衡(BBS)、6 min步行测试(6MWT)、10 m步行测试(10MWT)、Rivermead移动指数(RMI)、运动指数(MI)对2组患者的步行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的FAC、BBS、6MWT、10MWT等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而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机器人组的BBS由(33.92±20.83)分增长到(37.92±18.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规范化的院外延续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6-Min Walking Test,6 MWT)及再住院率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1-10月选取在陕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老年心内科治疗后出院的慢性心衰患者100例,按出院次序奇、偶数分成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实验组接受规范化的院外延续护理,时间均为3个月。所有入选患者均于出院时进行6MWT测试,3个月末再次进行6MWT测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6 MWT测试结果及3个月内的再住院率。结果:3个月末实验组6分钟步行距离(476.42±23.25)m,对照组(198.64±18.87)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内实验组再住院率12.0%(6例),对照组再住院率40.0%(20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规范化的院外延续护理可显著提高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降低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40例,按随机数字抽样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1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采用动机性访谈进行干预。随访观察半年,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运动康复的情况、生活质量、6min步行试验及因心衰再入院的比例。结果出院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干预组在运动康复改变中处于前意向、意向、决策、行动和维持阶段的病例数构成情况较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P0.001),更多患者进行了运动康复。干预组的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偏低(P0.01,P0.01,P0.001);而在出院后3个月、6个月时,干预组6min步行试验(6MWT)的步行距离明显长于对照组(P0.001,P0.001)。出院后6个月,干预组患者因心衰再入院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01)。结论动机性访谈可以有效激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运动康复的积极性,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入院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6 min步行运动训练对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患者分为训练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患者.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CC钙离子阻断剂及控制高血压、房颤、糖尿病、冠心病等药物),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辅以6 min步行运动训练.2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6个月.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血浆脑钠肽前体N末段(NT-proBNP)水平,采用彩超测定心脏左房容积指数(LAVI),同时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6 min步行距离变化情况.结果 2组患者分别经6个月治疗后,发现训练组NT-proBNP浓度[心功能Ⅱ级患者运动后为(331.9±107.3) pg/ml,心功能Ⅲ级患者运动后为(442.7±124.1)pg/ml]、6 min步行距离[心功能Ⅱ级患者为(493.0 ±56.8)m,心功能Ⅲ级患者为(385.0 ±48.7)m],对照组NT-proBNP浓度[心功能Ⅱ级患者运动后为(398.2±111.7) pg/ml,心功能Ⅲ级患者运动后为(534.1±124.9) pg/ml]、6 min步行距离[心功能Ⅱ级患者为(369.0±48.9)m,心功能Ⅲ级患者为(306.0±40.4)m],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训练组6 min步行运动距离、LAVI[心功能Ⅱ级患者为(25.1±8.1)ml/m2,心功能Ⅲ级患者为(28.5±9.0) ml/m2]及NT-proBNP表达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均P <0.05).结论 6 min步行运动训练能显著改善射血分数正常心衰患者的运动耐力及左室舒张功能,有益于延缓病情进展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及远期的疗效。方法心肌梗死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康复组92例和对照组76例,2组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再血管化、心功能分级等方面无明显差异。2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未制订运动锻炼处方,康复组严格按运动处方进行锻炼,疗程12个月。在治疗后1、3、12个月进行2组运动能力(活动平板运动实验及6min步行实验)、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内径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康复组的运动代谢当量〔(9.00±1.41)vs(7.23±1.06)METs〕、6min步行距离〔(536±29)vs(490±63)m〕、左室射血分数〔(53.65±4.07)%vs(49.64±3.74)%〕、左室舒张末径〔(48.80±3.18)mmvs(52.75±2.46)mm〕均显著改善(P均<0.05),再住院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康复治疗可提高心功能,改善心肌代谢,恢复体力,减少医疗费用,减轻社会负担,减少再住院次数,有利于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血栓抽吸术后早期进行康复运动训练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行血栓抽吸术后的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在血栓抽吸治疗术后均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予以早期康复运动训练。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患者舒适度情况、血管并发症、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1周及3个月后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收缩末径(LVRDs)及6min步行试验(6MWT)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观察组心输出量、舒适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较康复训练前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总的MACE发生率为4.8%,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运动后1周及3个月的EF、FS较对照组高,6MWT较运动前升高。而LVEDd及LVRDs较对照组患者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血栓抽吸术后早期进行康复运动训练,可以增加患者冠状动脉血液流动性,提高心输出量,有效降低血压,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减少新发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任务导向训练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前循环脑梗死(ACI)患者运动步行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采用密闭信封法将70例前循环脑梗死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患者均接受rTMS治疗,每次治疗20 min;观察组接受以步行任务导向为核心的康复训练,每次治疗60 min;对照组接受60 min常规康复治疗;2组患者均每日训练1次,每周训练5 d,共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10m步行测试(10MWT)对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速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BBS及10MWT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上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训练结合经颅磁刺激对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运动步行能力有显著改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美托洛尔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治疗中的疗效。方法88例CHF患者根据圆服美托洛尔的最大剂量分为A、B两组:A组45例,每日美托洛尔最大剂量≥50g/d,平均(83.4±16.1)mg;B组43例,每日美托洛尔最大莉量<50mg/d,平均(40.6±8.3)mg。随访半年,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血压、静息心率(HR)、6min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内径(LVS)、左室舒张末内径(LVD)、随记期内因心力衰竭加重再住院率及致命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6min步行距离、LVEF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LVS、LVD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5),两组因心力衰竭加重再住院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A组LVEF和6min步行距离较B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美托洛尔治疗CHF时尽可能达到最大剂量或最大耐受量;如不能耐受高剂量,达到最大耐受量的低剂量维持仍可达到改善心功能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等速肌力训练对腰髓不完全损伤患者进行运动训练的意义。方法:60例腰髓不完全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康复+等速肌力训练)和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每组各30例。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徒手肌力评定(MMT)、等速肌力测试(峰力矩,PT)、峰力矩/体重比(PT/BW)、脊髓损伤步行指数(WISCIⅡ)、6min步行测试(6MWT)、10m步行时间(10MWT)及脊髓独立性评定(SCIMⅢ)。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所有下肢运动功能评定指标治疗后均较入选时改善(P0.01)。治疗组股四头肌峰力矩体重比(QF-PT/BW)、腘绳肌峰力矩体重比(H-PT/BW)、股四头肌峰力矩(QF-PT)、腘绳肌峰力矩(H-PT)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股四头肌徒手肌力分级(QF-MMT)、腘绳肌徒手肌力分级(H-MMT)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3个月后:WISCIⅡ、SCIMⅢ、10MWT和6MWT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腰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下肢肌力、肌耐力、步行能力和功能独立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对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训练。常规康复训练和运动想象疗法均每日1次, 每周训练5 d, 连续训练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下肢部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10 m步行速度测试(10MWT)评估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步行能力、转移能力和最大步行速度。结果治疗后, 2组患者的FMA评分、TUGT和10MW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FMA评分、TUGT和10MWT分别为(27.70±4.50)分、(21.05±11.03)s、(0.77±0.42)m/s,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的步行效率, 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活动耐受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的中重度COPD缓解期患者78倒,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采用定量步行运动训练,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运动训练。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肺功能情况、生活质量、6分钟步行运动距离和呼吸困难指数。结果两组患者FEV1%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CAT评分由(23.4±6.3)分降至(15.6±5.4)分,6分钟步行距离由(238.0±36.6)m增至(386.0±48.2)m,m MRC评分由(3.3±1.6)分降至(2.8±1.4)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同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定量步行运动训练能有效改善中重度COPD患者的活动耐受力和生活质量,对COPD患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院内外的连续性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6月1日—2016年5月31日在苏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住院诊疗的CHF老年患者109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1例,干预组58例.两组均予个性化的抗心力衰竭治疗,在此基础上,干预组予阶段化的运动康复训练护理,对照组则接受传统整体护理,所有患者随访跟踪6个月,期间观察两组6 min步行距离(6MWD)、生活质量、自理能力、6个月内因心力衰竭住院率及心源性死亡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经过运动康复训练后,6 min步行距离增长(P<0.001),生活质量、自理能力提高(P<0.05).6个月内患者因为心力衰竭再次住院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 连续性运动康复训练在改善老年CHF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能促进心功能恢复,提高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6min步行试验指导的个体化运动康复治疗对未行血运重建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且经冠脉造影证实至少一支或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狭窄≥75%,但未接受血运重建的冠心病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药物治疗(A组)和常规药物治疗+运动康复治疗(B组)各10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冠心病药物治疗,且在出院后每周来医院接受健康教育,B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个性化运动康复治疗方案。结果:治疗8周后,B组患者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率及死亡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P0.05)。治疗后,2组静息室壁运动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出院时明显下降(P0.05),且B组较A组下降更明显(P0.05);2组左室射血分数及6min步行距离均较出院时明显提高(均P0.05),且B组较A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6min步行试验指导的个体化运动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未行血运重建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及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水中平板训练(UWTT)、减重平板训练(BWSTT)和常规步行训练(CG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和平衡功能的效果。方法 4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CGT组(n=14)、BWSTT组(n=13)和UWTT组(n=16),后两组在CGT组的基础上,分别接受BWSTT和UWTT。训练前后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6 min步行距离(6MWT)进行评定,采用平衡测试仪进行动、静态平衡功能测试。结果经过4周训练,各组FAC、MWS、6MWT及动、静态平衡功能指标均有改善(P0.05);UWTT组在6MWT、患侧下肢负重时间、闭眼重心移动总轨迹长及稳定极限范围方面优于BWSTT组(P0.05)。结论UWTT在改善患者步行耐力及动、静态平衡功能等方面效果优于BWST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步行机器人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为对照组和机器人组,每组20例。研究过程中,机器人组因陪护原因没有完成初始干预而脱落2例,其余患者均完成了初始2周治疗;2组患者中有23例患者完成全部4周的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治疗师徒手步行训练,机器人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步行机器人(Exowalk)训练,每日训练60 min,每周5 d,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Berg平衡(BBS)、6 min步行测试(6MWT)、10 m步行测试(10MWT)、Rivermead移动指数(RMI)、运动指数(MI)对2组患者的步行能力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2周后,2组患者的FAC、BBS、6MWT、10MWT等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而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机器人组的BBS由(33.92±20.83)分增长到(37.92±18.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2组间对比,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机器人组的FAC由(3.69±1.43)分增长到(4.15±1.34)分,呈持续上升趋势,而对照组FAC的在治疗2周后无明显变化。 结论 步行机器人能持续改善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早期步行训练与运动再学习循序渐进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活活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2例脑卒中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A组21例和B组21例,A组采用运动再学习循序渐进运动方法训练,B组给予早期步行训练,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简式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评分、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训练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训练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各指标均有改善,但A组较B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偏瘫患者步行训练宜用运动再学习循序渐进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Tei指数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血管化术后心功能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53例再血管化术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组),对照组为未血管化治疗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组)。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二尖瓣口血流图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血流峰值之比(E/A),E峰减速时间(DT),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RT),左室等容收缩时间(ICT)以及Tei指数,分别于术前、术后14天、3个月、6个月进行检查。并选50例正常病例(C组),测量各项指标。结果A、B组的Tei指数均较C组延长[(0.56±0.08)、(0.58±0.09)和(0.38±0.07),P<0.01];A组的Tei指数于术后逐渐减小,术后3个月、6个月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0.48±0.05)、(0.45±0.06)和(0.56±0.08)P<0.01];B组各时间点则无显著差异。结论Tei指数能简便、敏感、综合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血管术后左室功能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系统呼吸训练对肺癌患者术后短期的呼吸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以及对术后住院治疗时间的影响。方法:将80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训练组在常规的肺癌术前宣教、手术治疗及术后护理的基础上,从入院日至出院日(手术日除外)均给予系统的呼吸训练干预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肺癌术前宣教、手术治疗及术后护理,但未给予系统的呼吸训练干预治疗。两组患者入院时均采用肺功能测定、Borg量表、6min步行试验评估呼吸运动功能,出院时均采用Borg量表、6min步行试验、术后住院治疗时间评估术后呼吸运动功能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肺功能测定、Borg评分和6min步行试验比较,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系统的呼吸训练,手术后出院时,训练组Borg评分低于对照组(训练组vs.对照组,1.43±0.96分vs.2.25±1.17分,P0.01),训练组6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训练组vs.对照组,360.10±45.23m vs.309.65±79.59m,P0.01),训练组术后住院天数亦明显短于对照组(训练组vs.对照组,9.05±2.80d vs.11.73±2.97d,P0.01)。术后训练组出现1例肺炎并发症患者,对照组出现1例肺炎和1例心律失常并发症患者,组间并发症几率差异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系统呼吸训练可改善肺癌患者术后住院期间短期的呼吸运动功能,并缩短术后住院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强度间歇跑台训练对脑卒中慢性期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脑卒中慢性期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采用高强度间歇跑台进行训练)和对照组25例(采用传统康复治疗技术训练),比较2组患者训练前和训练后2周的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10m步行测试(10MWT)、6min步行测试(6MWT)、简式Fugl-Meyer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E)。结果:训练2周后,2组患者组内比较观察组FAC、BBS、10MWT、6MWT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上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L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训练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2例大腿酸痛外,其余无不良反应。结论:高强度间歇跑台训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善脑卒中慢性期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且训练过程安全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