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妇产科患者院内感染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导致本院妇产科患者院内感染的有关因素,探讨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本院2007年收治的2400例妇产科患者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分析感染原因,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护理措施,并与2008~2009年3650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2007年发生院内感染51例,发生率为2.13%,2008~2009年发生感染13例,发生率为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感染的主要原因有年龄、部位和治疗方法等。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内科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从而为制定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合适的依据。方法随机选择自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这一时期我院内科住院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对发生感染的患者的感染情况以及感染率、感染因素、感染部位等进行总结,进而提出较好的护理干预对策。结果这一时期内科住院患者共1600例,而发生医院感染的例数共有32例,感染发生率为2%,对于感染患者进行分析发现:上呼吸道感染20例(62.5%),下呼吸道感染6例(18.75%),El腔感染2例(6.25%),胃肠道感染3例(9.375%),泌尿道感染1例(3.125%)。院内感染的因素主要是患者年龄、长期的基础疾病、抗生素使用、住院时间等。结论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内科住院患者大多是老年患者,其机体免疫力差,加上内科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必需有针对性的加强管理,采取必要的护理对策进行干预,从而降低内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和分析妇产科医院感染状况,探讨发生院内感染的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根据2008年1~12月医院内出院患者2115例(妇科1250例,产科865例)感染登记表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妇科发生院内感染24例,感染率为1.13%;产科发生院内感染12例,感染率为0.57%,常见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手术切口、泌尿道、宫腔等。结论:应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如执行无菌操作,落实规章制度,加强病房管理等来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刘葳  周建东 《上海医药》2012,33(10):24-25,28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院内感染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12月住院的42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院内感染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10例次(部分为反复发作),感染发生率23.8%,显著高于我国平均院内感染发生率(8.4%,P〈0.05)。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常见,其次为泌尿道和消化道。在住院时间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年龄,侵入性治疗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长期血糖控制组(HbA1c〈6.5%)感染发生率13.3%、血糖未控制组(HbA1c≥6.5%)为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控制组患者低血糖事件发生率5.2%,血糖未控制组发生率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控制血糖可减少老年护理院2型糖尿病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减少由感染引起的死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妇产科护理过程中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护理工作改进对策进行详细探究。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800例妇产科住院患者参与本次研究,其中,妇科患者400例,产科患者400例。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400例以及观察组400例。对于800例妇产科住院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对感染因素进行分析。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观察组患者,采用感染预防干预护理方案。对妇产科护理过程中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两组患者对于本次护理干预的满意度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在妇产科护理过程中易引发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观察组患者对于本次护理干预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产科护理应针对疾病类型,易感因素等,采取相应护理对策,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内科住院患者合并院内感染的有效护理对策,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内科2010年4月至2012年10月间收治的469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分析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并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结果本组469例住院患者中经有效的预防护理,共12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发生率2.6%。结论针对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护理能够显著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皮肤性病门诊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分析及治疗对策。方法选取本院从2011年11月到2012年11月皮肤性病门诊科收治的皮肤性病患者共250例。对比科室在2010年11月到2011年11月没有采取严格的医院管理措施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并且总结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以及相关的防治措施。结果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主要与患者的年龄,侵袭性操作,理疗室患者以及医务人员的手部污染有关,感染比率对比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而患者的营养情况则与发生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没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其中2011年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1.6%%,2012年的院内感染为4.40%,2012年的院内感染为1.20%,两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提高医护工作人员的防治意识,诊断高危因素进行相关的防治对策,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减少妇产科院内感染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院妇产科住院患者50例,收治时间在2014年5月~2015年10月期间,并将妇产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将两组患者进行管理后的妇产科院内感染发生率与总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管理后妇产科院内感染发生率8.0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妇产科院内感染发生率36.00%,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度56.00%(P<0.05)。结论:给予妇产科住院患者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不仅能有效减少妇产科院内感染发生率,还能增加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促进患者尽早恢复,值得在妇产科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研究妇产科护理过程中引发感染的各类危险因素对其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政策,预防并降低妇产科患者感染概率。方法选取我院妇科8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住院期间发生感染的情况进行研究、统计及分析并根据所得结果制定相关对策以降低感染发生率。结果妇产科患者院内感染部位主要以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胃肠道感染以及手术切口为主;其感染发生率主要与患者年龄与住院时间长短有关。结论妇产科护理过程中引发的感染因素较为复杂,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能够有效降低妇产科住院患者感染率。治疗前对各类器械进行消毒灭菌,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治疗后对患者进行相关教育并加强病房管理可显著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创伤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创伤患者189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策略。结果住院期间发生意识障碍及休克的患者以及本身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其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意识障碍和休克的患者;随着住院时间以及留置尿管时间的延长,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性增加。上述因素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伴有意识障碍和休克的患者给予更多监护,对于导尿装置和伤口应给予更加细致的护理,此外通过全面人性化的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均有利于减少创伤患者发生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本院妇产科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感染因素,并提出相对应的护理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2年4月~2013年10月在本院妇产科进行住院治疗的1160例患者进行进行院内感染的调查、统计和分析。结果1160例妇产科患者发生感染31例,感染发生率为2.67%;感染部位多为泌尿道和呼吸道,且感染多见于高龄人群。结论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要规范操作,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通过全面、科学的护理措施,降低妇产科感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护理管理预防妇产科患者院内感染的效果。方法2000年1月-2005年1月采用常规方式对妇产科患者进行基础性护理,并同时对常见的院内感染进行常规性预防。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采用全面护理管理方式加强对院内感染的预防以及控制。比较2个时间段的院内感染率、环境卫生合格率及消毒效果合格率。结果2000年1月-2005年1月院内感染发生率为4.0%高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011年1月-2013年1月的环境卫生检测合格率和消毒效果合格率均高于2000年1月-2005年1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加强妇产科的护理管理,对预防患者院内感染作用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 对我院新生儿病房成立独立科审前(2007年)后(2009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2007年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牢为12.12%,2009年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率为4.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加强管理和护理,能有效地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控制工作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方法随机抽取在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综合危重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在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和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管理措施,而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院内感染者1例,发生率为2.04%;对照组发生院内感染者7例,发生率为14.29%。两组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合理的护理管理措施对于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应用于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0例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每组各400例,对两组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护理满意度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妇产科剖宫产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科病区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健康教育对减少儿科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的作用和重要性,扩大健康教育群体覆盖面,减少儿科院内感染病例的发生,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患儿的就医质量。方法:抽查本院儿科病区2010年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健康教育的500例患者为观察组,随机抽查2009年未着重加强院内感染控制教育的5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结果:2010年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健康教育的对照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8%,2009年未着重加强院内感染控制教育的500例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为4.2%,明显高于2010年。2009年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与满意度为92.0%,2010年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达到了97.6%,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与满意度均较高。结论: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健康教育及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对控制儿科病区院内感染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和加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眼科院内感染的原因及对策,以期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选取东莞市虎门中医院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09例眼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感染的种类及发生感染的原因,结合东莞市虎门中医院实际及相关文献,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该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为3.9%(4/109),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最高,其次为胃肠道感染,影响院内感染的因素主要有患者的年龄、全身疾病、诊疗环境等。实施的有效措施有健康宣教,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等。结论眼科院内感染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需加强预防措施的实施,减少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痴呆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因素,并对相应治疗对策进行探讨。方法对本院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住院诊治老年痴呆患者298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8例患者中院内感染发生率及感染例次发生率分别为37.92%、46.31%;最易发生感染部位是下呼吸道、泌尿道和上呼吸道;感染最多的病原体为真菌感染21.01%。使用一联抗生素32例(28.32%),二联抗生素69例(61.06%),三联抗生素12例(10.62%)。结论老年痴呆患者属于院内感染高发人群,必须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降低老年痴呆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  相似文献   

19.
《抗感染药学》2019,(1):78-80
目的:分析流浪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流浪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院内感染43例;另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流浪精神疾病患者60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因素分析法给予相应护理措施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干预治疗后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差异。结果:流浪精神疾病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其基础疾病、伴发疾病、天气变化时防寒保暖不到位、护士未作好卫生饮食宣传、年龄及侵入性操作不当等因素有关;观察组患者干预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流浪精神疾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与患者缺乏健康卫生知识、病房环境管理较差、护理质量较差、药物不良反应及消毒灭菌工作不全面等因素有关,通过给予其综合护理有效地控制了其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妇科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院内护理和家庭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妇科收治的115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分为试验组(院内护理)65例和对照组(家庭护理)5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置管护理,试验组患者置管后接受院内护理;对照组患者出院接受家庭护理,护理措施与试验组相同,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内PICC置管护理较家庭护理引发置管后并发症的风险更小,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