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未婚性病的流行特征与心理社会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2.
本文收集了1994~1996年未婚性病513例,经详细询问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流行特征:发病逐年呈上升趋势,发病时间以春夏季为流行高峰;患者的地区分布以本市为主;发病的年龄以18~30岁占94.35%,性别以男性高于女性;主要病种以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梅毒四病种为主,但男性以淋病为主,占淋病数74.85%,女性以梅毒为主,占梅毒数60.00%;职业特点以工人、个体户、无业待业者占71.74%;文化程度趋于中等以上水平。造成未婚性病与性紊乱有关;性早熟、商业性赢利是卖淫、嫖娼的主要性心理,也不能排斥当前制定防治措施、贯彻不得力是社会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3.
男性性工作者作为男男性行为者(MSM)的一个亚人群对我国艾滋病流行的影响正在受到更多关注,该人群艾滋病、梅毒流行情况严重,是艾滋病性病传播的重要桥梁人群,同时该人群有着与整个MSM许多不同的流行病学、社会学等特征。本文对我国近年来该人群艾滋病、梅毒流行情况、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重要特征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预防和控制该人群艾滋病性病的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感染的性病。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梅毒在中国重新出现,且流行趋势日益严峻。为了有效控制梅毒和艾滋病的传播,提高人口素质,对乌鲁木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性病门诊2007—2012年确诊的梅毒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病人的人口学和疾病分类特征,为疾病监测及干预措施制定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国艾滋病流行特征与有关流行因素的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85年6月我国发现首例外藉艾滋(AIDS)病例以来,截止1992年底共报告了969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根据全国8年来艾滋病监测和疫情报告资料,以及全国各地有关的专题调查研究,对我国HIV/AIDS流行病学作了分析,发现我国HIV流行率仍属低下,但呈上升趋势;在地区上表现为4种形式;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感染途径多样,但通过性传播日显重要;HIV感染者的发现比重已明显地从外藉人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AIDS流行特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分析福建省艾滋病病毒/艾滋病(HIV/AIDS)流行现状、特征、影响因素及趋势,为制定AIDS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全省1987~2003年AIDS常规监测、高危人群哨点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自1987年发现首例AIDS病人至2003年底,累计报告发现HIV抗体阳性者457例,其中AIDS病人155例,死亡110例。HIV感染者/AIDS病例主要分布在福州、泉州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从境外感染为主转向境内蔓延扩散,经异性性接触感染是福建省HIV传播的主要途径,并已出现母婴传播的病例。HIV-1E亚型是福建省主要流行株。结论福建省AIDS流行速度明显加快,在静脉吸毒人群中也存在流行的危险,应采取措施预防HIV从商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加大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芜湖市2005-2014年梅毒流行的特征及趋势,为梅毒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14年芜湖市报告的梅毒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梅毒报告发病率由2005年的16.42/10万增长到2014年的77.82/10万,年均增长18.87%,各期/类梅毒均出现增长,以隐性梅毒增幅最大,年均增长45.09%。男女比由2005年1.1∶1下降至2014年0.81∶1。高发年龄组为20~39岁,2009-2014年该人群报告发病率一直保持在80/10万;增幅最大的是60岁人群,年均增长7.33%。不同职业报告病例数中,家务及待业最多,占29.77%;增长幅度则以离退休人员最大,年均增长12.03%。结论 2005-2014年芜湖市梅毒呈持续增长的趋势,政府和各部门应引起重视,亟须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控制芜湖市梅毒的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文献分析,了解近20年来福建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现状与流行特征. 方法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平台的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1989-2010年福建省食性寄生虫病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论著或综述或病例报道),根据文献资料,对诊断病例或调查病种按论文发表时间、刊物类型、发病或调查地点、感染发病因素等进行分类排序,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根据病种的危害程度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共检索到论文93篇,其中病例报道79篇,专项调查报道14篇.各种类食源性寄生虫病例1 187例,涉及食源性寄生虫种类11种,其中列前5位的寄生虫种依次为并殖吸虫(肺吸虫,147例)、猪带绦虫及囊尾蚴(492例)、曼氏迭宫绦虫及裂头蚴(57例)、广州管圆线虫(38例)及华支睾吸虫(肝吸虫,120例),合计854例,占总病例数的71.95%.前10年(1989-1999)报道的食源性寄生虫为7种,病例数为549例,占46.25%;后10年(2000-2010)报道的食源性寄生虫11种,病例数为638例,占53.75%.男性784例,占总病例数的66.05%,女性403例,占33.95%;<20岁组298例,占总病例数的25.12%;20~40岁组635例,占53.49%;40岁以上组254例,占21.39%.感染因素为生食或半生食相关食物. 结论 福建省食源性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病例呈连续性,散在性和动态变化趋势.感染与食入未经熟透的相关食物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通辽地区梅毒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和流行趋势,找出防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996—2007年梅毒的疫情分布情况。结果自1996年开始梅毒在通辽地区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999年达到4.85/10万,较1996年的0.14/10万上升了34.6倍;2000年开始梅毒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5年降至0.17/10万;2006年起又有上升的趋势。1996—2001年,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2002年后为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除2005年外)。1996—2005年,梅毒病例以I期和Ⅱ期为主,I期梅毒发病构成大于Ⅱ期;2006—2007年以隐性梅毒为主。I期和Ⅱ期在30岁~组最高,分别为43.18%和41.55%,20岁~组次之,分别为33.15%和34.10%;隐性梅毒以30岁~组最高(35.48%),40岁~组次之(29.03%)。胎传梅毒均在10岁以下。职业居前三位的:Ⅰ期和Ⅱ期梅毒分别为个体、无业、工人,隐性梅毒为无业、农民、个体,在学生中存在隐性梅毒。结论加强人群的健康教育和性病防治知识宣教,加强重点人群监测及规范诊治综合措施,开展对重点人群的检测,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控制梅毒的传播、降低发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影响梅毒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2月至200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性传播疾病诊疗中心诊治的359例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初始滴度、疾病分期、治疗用药与梅毒预后的关系。结果在359例梅毒患者中,一期梅毒71例,二期梅毒146例,早期潜伏梅毒74例,晚期潜伏梅毒68例。经统计学分析显示,梅毒血清治愈率与年龄和梅毒分期呈明显的相关性,即患者越年轻治愈率越高(<50岁:85.1%;≥50岁:66.7%;P<0.05);分期越早治愈率越高(一期梅毒:97.2%;二期梅毒:82.2%;早期潜伏梅毒:71.6%;晚期潜伏梅毒:63.2%;P<0.01)。性别、初始滴度和治疗药物与梅毒血清治愈率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早期、规范的治疗能显著提高梅毒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结核病社会评价探讨结核病诊治延迟的相关因素,为提高病人发现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3个县肺结核病人、可疑症状者和社区居民进行调查。结果 3个县中,26.4%的病人存在就诊延迟。患者自认为病情轻(54.4%)和经济困难(33.3%)是主要原因,老年人及不知道结防机构和免费诊疗政策是主要的影响因素。59.9%的病人存在确诊延迟,病人确诊前就诊次数多是主要影响因素。96.3%的病人在确诊后1周内接受治疗。结论 减少病人就诊、确诊延迟措施:一是要加强农村结防知识宣传力度,扩大覆盖面;二是加强乡村医生结防技术培训;三是要特别关注老年人和妇女。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结核病诊治延迟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通过结核病社会评价探讨结核病诊治延迟的相关因素,为提高病人发现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3个县肺结核病人、可疑症状者和社区居民进行调查.结果 3个县中,26.4%的病人存在就诊延迟.患者自认为病情轻(54.4%)和经济困难(33.3%)是主要原因,老年人及不知道结防机构和免费诊疗政策是主要的影响因素.59.9%的病人存在确诊延迟,病人确诊前就诊次数多是主要影响因素.96.3%的病人在确诊后1周内接受治疗.结论减少病人就诊、确诊延迟措施:一是要加强农村结防知识宣传力度,扩大覆盖面;二是加强乡村医生结防技术培训;三是要特别关注老年人和妇女.  相似文献   

13.
梅毒是一种慢性系统性的性传播疾病,近年在安徽省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报告发病数居全省乙类传染病第三位,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更好落实国家梅毒控制规划,构建综合防控机制,有效遏制梅毒快速增长态势,在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之际,本文就安徽省梅毒流行形势、防控策略以及具体防治措施落实等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实现梅毒规划目标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梅毒属五种经典性病之一。日照市梅毒发病近几年迅速增长;现对日照市5年来梅毒发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全部资料来源日照市性防机构、各级综合医院经临床、实验室检查确诊上报的疫情。诊断标准依据《新编性传播疾病》判定。1 发病情况 日照市自1989年开展性病监测工作以来,1995年前梅毒发病报告登记为零,1995-1999年累计报告梅毒发病448例,占性病发病总数的16.59%。1995-1996年各报告2例,1997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自然人群戊型肝炎感染流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型肝炎是人兽共患病[1],是由HEV感染的肠道传播的肝炎,以散发性和暴发性两种流行形式在人群中传播。为了解福建省自然人群HEV流行特征,我们于1992年在全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抽样我省5个国家疾病监测点的同时,我省扩大抽样至9个疾病监测点,进行福建省戊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对象与方法1调查对象采用不等比例多阶段分层整群系统随机抽样法,选定12个居委会和15个自然村为调查抽样点,以家庭为单位将l——59岁居民列为调查对象。共调查1237户,采血样3845人,采血率89.83%,可供统计分析3809人,其中男性18if人,女性1998…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鼻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老年人鼻出血的临床特征以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62例老年鼻出血患的资料,有高血压病史102例,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史11例;有糖尿病史3例;原因不明25例。鼻腔后部出血87例(53.7%),鼻中隔前部出血38例(23.5%),鼻腔中部出血27例(16.7%),广泛性出血10例(6.2%)。结果 行前鼻孔填塞75例,39例有效(52%),对前鼻孔填塞无效或鼻腔后部出血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无锡市2006-2015年梅毒的流行特征及趋势,为制定梅毒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5年无锡市的梅毒病例报告资料进行"三间分布"分析。结果 2006-2015年,无锡市梅毒报告发病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6-2009年年均增长32.6%(由25.19/10万增长到58.66/10万),2009-2015年年均下降10.0%(由58.66/10万下降到31.08/10万)。男女性别比呈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1.22∶1下降到2015年的0.99∶1。25-34岁组报告发病率最高,2006-2009年年均增长29.1%,2009-2015年年均下降15.0%。〈15岁组报告发病率最低,2006-2012年年均增长28.4%,2012-2015年年均下降17.0%。发病人数最多的职业人群分别为家务及待业和农民,分别占32.5%和29.4%。以无锡市户籍为主,占93.2%。报告单位以综合医院为主,占69.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所占比例由2006年的7.6%上升到2015年的13.5%。结论无锡市梅毒报告发病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老年人群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多,且胎传梅毒报告发病率仍较高,需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控制梅毒的流行。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黑热病流行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黑热病流行动态分析,提示在山丘地区黑热病流行因素复杂,犬利什曼病是主要传染源。当犬利什曼病发病较低时,不一定引起人类发病,即使发病也是散在的。犬利什曼病感染率升高时,病人可随之上升,局部爆发流行。白蛉的密度与黑热病关系密切。白蛉的孳生繁殖受海拔高度的制约,海拔1200米以下和2300米以上,即使有白蛉,密度很低,也无病人。外来人员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北京市大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艾滋病病毒(HIV)与梅毒的现患状况、艾滋病相关认知与行为。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社会人口学信息、艾滋病相关知识、同/异性性行为等,并进行HIV和梅毒的血清学检测。结果 157位调查对象,HIV、梅毒以及合并感染率分别为2.5%、7.0%和1.3%。由于同性性取向,5.1%有过自杀行为。近6个月曾与偶遇性伴发生过性行为者("419")约占到45%,其HIV和梅毒的感染率均高于无"419"行为者。不足20%曾发生异性性行为。结论大学生MSM中普遍存在HIV高危同性性行为,也存在异性性行为,亟须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