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过程。结果:60例患者顺利康复,无死亡。结论: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对抢救患者并降低手术后并发症、促进康复具有积极作用,是取得满意治疗效果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奥曲肽用于肠梗阻治疗的弊端.方法:对我科2007年11月~2009年1月收治的8例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中6例出现肠坏死并急症行坏死肠切除.结论:鉴于绞窄性肠梗阻早期应用奥曲肽易掩盖症状,干扰并延误诊断,因此奥曲肽不能作为治疗肠梗阻的常规治疗,应视情况慎用于肠梗阻.  相似文献   

3.
肠梗阻的病因及手术时机分析(附110例临床病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110例急性肠梗阻的病人手术治疗,探讨急性肠梗阻的病因及手术治疗时机.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11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粘连性肠梗阻占57.3%,肿瘤占32.7%.嵌顿疝占5.46%,发病48小时内手术65例,肠绞窄坏死2例(为3.08%),死亡2例(为3.08%).发病48小时后手术45例,肠绞窄坏死3例(为4.62%),死亡2例(为4.44%).结论:粘连和肿瘤是急性肠梗阻最常见病因.加强术前诊断,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是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及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0年10月~2009年12月10年间,收治的80例经手术治疗的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地分析。结果:术前确诊为绞窄性肠梗阻者仅有33例(41.25%),且大多数为肠坏死;其余47例(58.75%)则分别按单纯性肠梗阻或其他急腹症行剖腹探查而确诊。本组均行手术治疗,治愈61例,死亡19例,死亡率为23.75%。其主要的死亡原因是多脏器功能衰竭、感染中毒性休克、酸碱失衡及严重水电解质紊乱。结论: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较困难,应根据临床特点和辅助检查,严密观察其动态变化,综合分析判断,把握手术时机,预防肠坏死的发生,早期诊断及时采取正确的手术处理是提高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和绞窄性肠梗阻的关系,以探讨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在绞窄性肠梗阻中的临床诊治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肠梗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绞窄性肠梗阻SIRS阳性率为80.8%(21/26),而单纯性肠梗阻SIRS阳性率为20.0%(6/30),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SIRS阳性患者中出现肠坏死81.4%(22/27),SIRS阴性患者出现肠坏死6.9%(2/29),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肠绞窄时SIRS出现的机率极高,并且SIRS与肠坏死关系密切。因此,SIRS能够提示肠梗阻出现肠绞窄,当患者出现肠梗阻和SIRS时,医生应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再手术治疗的时机、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07年7月-2013年8月接诊的肠梗阻患者中,筛选68例粘连性肠梗阻手术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保守治疗,观察组选择最佳的手术时机,给予其相应的手术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4.12%,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却达到了100%,31名患者例行开腹肠粘松解术或肠切除吻合术,其中4例患者1~2年内复发。3例开腹肠粘松解术后行肠排列,1~2年内无复发。所有治疗病例中,1例患者出现切口裂开,1例出现腹腔脓肿,均给予及时的治疗,无术后肠瘘及死亡病例。结论:粘连性肠梗阻再手术治疗的时机需要医师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在探索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治疗中,把握手术时机是有效预防肠绞窄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绞窄性腹股沟疝肠坏死急症行一期肠切除吻合并行疝修补术,目前仍有争议。笔者回顾总结2006年1月~2011年5月就诊的绞窄性腹股沟疝39例,均给予急诊一期行坏死肠段切除吻合术、同时行疝传统修补术及无张力补片修补术,无明显并发症,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39例,男29例,女10例;年龄14~86岁,其中60岁以上23例;绞窄性疝斜疝28例,股疝11例;合并糖尿病3例,合并高血压病4例;发病时间最短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左侧十二指肠旁疝(Landzert疝)发生的原因,提高对少见腹内疝病例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分析15年来我们收治的腹内疝病例中5例左侧十二指肠旁疝(Landzert疝)。结果:在术后证实为左侧十二指肠旁疝的5例病例中,发生肠坏死3例,均行疝复位裂孔修补、肠切除吻合后治愈。结论:腹内疝术前诊断困难,尤其是先天性腹膜形成的孔道、间隙造成的腹内疝诊断更为困难。对无手术史,经常腹痛或肠梗阻表现者,结合腹部CT等相关辅助检查的特异表现,应考虑先天性腹内疝的可能,并应早期诊断及时手术,以防发生肠绞窄,肠坏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肠梗阻的临床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10年2月进行剖宫产术后并发肠梗阻的产妇10例,对其发病因素、诊治及预防作出回顾性总结.结果:其中在采用24h保守治疗后,8例患者在6~8用痊愈出院,2例考虑为机械性肠梗阻的可能、不排除绞窄,其中1例行剖腹探查将乙状结肠反向复位;另1例症状未缓解,肠壁呈明显炎症改变,行回肠-升结肠部分切除.结论:针对患者发病因素,早期做出诊断,针对不同情况选择正确保守治疗或适时手术,使患者迭到成功治愈的目的,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术后发生肠粘连和肠麻痹.  相似文献   

10.
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病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2007年收治的术后粘连性肠梗阻132例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粘连性肠梗阻132例,20例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112例,未发生手术死亡和院内死亡。总住院时间为2~39 d,平均19 d。结论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最重要的是区分是单纯性还是绞窄性,除有绞窄性肠梗阻表现需紧急诊手术治疗外,对于早期、单纯性肠梗阻,可首选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4例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腹部摄片见肠液气平面;其中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8例,占83%,以腹胀为主,有轻度腹痛或无腹痛,听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另腹内疝、肠扭转、吻合口狭窄患者共6例,表现为腹痛急重,有腹膜刺激征,听诊可闻及气过水音.2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采用保守治疗,另6例病人给予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治愈.结论:术后早期肠梗阻需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结合辅助检查加以鉴别,术后早期肠梗阻大多为炎性肠梗阻,一般给予保守治疗,对于有肠绞窄或有肠绞窄趋势的病人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嵌顿疝为外科常见急腹症.属中医之疝气范畴.因其临床表现而有“卒疝”、“狼疝”、“血疝”等名.本病多在可复性疝.尤其多在腹股沟斜疝基础上,突发疝块突出.不能还纳.迅速增大,硬而触痛,或表面肿热.多以肠梗阻症状为主.若不及时还纳,可发展为肠系膜动脉受压.血运中断致肠管坏死.而逆行性嵌顿疝.一旦绞窄.测疝囊内及腹内肠袢坏死.更为凶险.但患者局部疼痛、精神紧张等致疝囊口强烈痉挛致复位困难.多须急行手术治疗.针刺可迅速止痛、解痉.且操作简便.不仅克服了西医手法复位中应用止痛、麻醉药之副作用.且辅以按摩手法复位.提高了复位成功率,使患者免于手术之苦.笔者近年经治15例,报告于下.1 临床资料15例中急诊者11例,在他院复位失败而转来就诊者4例;均为男性.年龄25~66岁.发病时间为1~2/小时;腹股沟斜疝10例.直疝5例.  相似文献   

13.
1例双侧闭孔疝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2年10月~1994年12月,笔者共处理5例(6侧)闭孔疝,疝内容物均为回肠,行急诊手术,切除绞窄坏死的肠管,疝内容物复位,疝囊内翻结扎,疝口修补。术前确诊1例,确诊率仅为20%,死亡2例,病死率达40%,肠坏死率80%(3例4侧),双侧闭孔疝更为罕见,国内未见报道。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1典型病例 患者,女,80岁,5天前因饮食不当,出现腹痛、腹泻、呕吐,予以黄连素、丁胺卡那霉素等治疗,腹泻止。但出现阵发性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双侧大腿疼痛疑“肠梗阻”收住入院。 1972年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粘连性肠梗阻的病程发展,总结临床经验,从而选择解除梗阻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分析72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腹部手术史59例,首次发生梗阻47例,多次反复发生肠梗阻25例,曾经行粘连性肠梗阻松解或者部分肠道切除吻合6例。结果 72例患者行急诊手术22例,经24~48 h保守治疗症状无好转或加重转行手术治疗50例;术后有5例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为绞窄性肠梗阻,2例为感染性休克;治愈69例(96%),好转3例。结论对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应严密注意病情变化,病情较重者应当立即行剖腹探查,无效者或加重者,最好在发病后24 h内进行手术治疗,以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2008~2009年诊治的40例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肠梗阻患者保守治疗无效,给予手术。治愈40例,死亡2例,病死率为5%。结论:肠梗阻发生绞窄早期诊断困难,严密观察其动态变化,综合分析判断,早期及时采取正确的手术处理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收入我院的10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两种治疗方法,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52例非手术治疗痊愈,5例中转手术治愈,其中1例肠绞窄,总有效率91.2%,对照组为72%,两组比较,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有效方法,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病因复杂,病情多变,在外科临床上具有特殊重要性。此病发病急、变化快,须早期做出正确的诊断、处理,任何原因延误诊治、拖延手术时机都可使病情发展加重,可出现肠绞窄、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严重时危及病人生命。因此,及时判断肠梗阻的严重程度和准确的选择手术治疗时机对肠梗阻病人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为了解除梗阻,去除病因并防止肠绞窄发生。因此,手术应选择在肠绞窄发生之前进行。如果出现下列情况,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何汉余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2):3125-3125,3170
短肠综合征是肠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肠系膜血管梗死、肠扭转、创伤等原因切除了大量的小肠,手术造成小肠吸收面积减少而出现严重的腹泻,营养吸收障碍,水电解质与代谢失衡,病死率极高。本院曾收治2例因绞窄性肠梗阻误诊致术后短肠综合征患者,现将诊治情况和教训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分析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临床症状、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从2010年一月到2011年1月收治的28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其临床症状和手术治疗方法。结果:本组患者一共28例,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均无出现死亡病例。其中25例进行了一期手术切除治疗,3例进行二期手术切除治疗,1例由于为晚期肿瘤浸润粘连严重只能进行部分肿瘤切除。结论:根据患者的肿瘤和肠梗阻情况制定合适的手术方式,减少术后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7例术后早期肠梗阻临床资料.结果:7例中有5例有不同程度的肠坏死,2例单纯性扭转,术后6例康复出院,1例合并有短肠综合征.结论:手术后早期肠梗阻大多数为炎性肠梗阻,应先行一段时间非手术治疗,只要无肠绞窄、腹膜炎出现,应避免早期手术治疗,经非手术疗法多可治愈,保守治疗至少应2~4周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