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397例急性白血病细胞遗传学与FAB分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急性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改变,了解染色体核型异常与急性白血病FAB分型的关系及其对预后因素的影响。39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于治疗前抽取骨髓标本,采用短期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应用G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397例急性白血病中78例无分裂相,319例可供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175例(占54.9%)。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AMLL)3种类型的白血病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分别为33/120例(占27.5%)、129/252例(占51.2%)和13/25例(占52.0%)。超二倍体41例(占23.4%),亚二倍体22例(占12.5%),正常二倍体112例(占64.0%)。AML染色体核型异常中与FAB分型相关的特异性染色体重排74/129例(占57.4%)。结论:大约55%左右的急性白血病存在克隆性染色体异常,一些特异性染色体异常改变是急性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与急性白血病的FAB分型有明显相关性,染色体检查和分子遗传学方法相结合,对于白血病的诊断、分型、治疗和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1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8例系初诊,2例为首次复发。2例复发者分别用过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化疗。18例除APL外的其他亚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中1例系首次复发,其余为初诊病人。按FAB分型,18例中3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成人急性白血病572例世界卫生组织分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上海市急性白血病(AL)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分型的基本情况,比较WHO分型和FAB分型的优缺点。方法 收集连续性样本,对上海市中美联合白血病协作组收治的572例AL患者同时采用FAB和WHO标准进行分型诊断。结果 572例AL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436例(76.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19例(20.8%),急性全髓细胞白血病1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5例,急性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9例,急性浆细胞白血病2例,AML和ALL之比为3.66:1。再现性细胞遗传学异常AML占35.3%,AML伴多系病态造血占13.1%,治疗相关性AML占0.9%,不属于上述分类的AML占50.7%,治疗相关性AML比例低于国外报道。ALL中B—ALL占84.9%。AMLFAB分型中M4型最多,占38.5%,M3和M4亚型比例高于国外报道,M1型比例低于国外报道。AML染色体异常率为60.8%,AML伴t(15:17)比例高于国外报道,染色体预后良好者占30.6%,预后中等者占51.5%,预后不良者占17.9%。B—ALL中t(9:22)占33,7%。结论 上海市成人AML的WHO分型和染色体异常类型与国外有显著不同。与上海市1984至1994年AL资料相比,AML的亚型分布有所变化,M4亚型比例增多,M1和M5亚型比例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12年来用HA(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为基础的三药联合方案诱导化疗的24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无病生存(DFS)以及总生存(OS)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同时探讨不同染色体核型分组对治疗缓解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用HA为基础的三药联合方案诱导治疗初治、原发AML 243例,计算CR率、DFS期、OS期及3年和5年DFS率、OS率.对其中有染色体核型结果的184例患者根据SWOG或MRC核型分级标准进行分组,比较不同核型组之间CR率、DFS期(率)及OS期(率).采用SPSS软件分析所得数据.结果243例原发、初治AML患者CR率达77.4%,188例CR患者中位DFS期为28.5(1.0~153.0)个月,3年DFS率为45.4%,5年DFS率为40.2%.243例患者中位OS期为18.4(0.5~154.0)个月,3年OS率为36.9%,5年OS率为31.4%.按SWOG标准将184例患者根据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分为良好、中等、差、未知四组,四组的CR率、中位DFS期及OS期分别为良好核型组97.8%、87.4个月、89.1个月,中等核型组81.9%、17.6个月、22.3个月,差核型组61.5%、9.0个月、11.5个月,未知核型组79.3%、29.0个月、19.9个月.以上各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MRC标准将184例患者分为良好、中、差三组,三组的CR率、中位DFS期及OS期分别为良好核型组96.1%、79.9个月、72.2个月,中等核型组79.5%、17.6个月、19.7个月,差核型组43.8%、16.5个月、12.0个月.中等核型组与差核型组的DFS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各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HA为基础的三药联合方案诱导治疗AML,CR率较二药方案高,有利于患者的长期生存.染色体核型同样是本组患者重要的预后相关因素,SWOG染色体核型分组标准更适合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分析,而且可将未知组与预后中等组合并分析.三组不同核型患者的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良好核型组的预后明显比其他两组好,中等核型组比差核型组好.  相似文献   

5.
许惠利  赵兰  屈蓓蓓  刘亮  王萍  周英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20):2346-2347,2350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对急性白血病(AML)诊断、治疗及其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8例AML患者进行染色体检测和对42例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MML)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分布、细胞遗传学异常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AMML患者染色体检测结果有着明显的不同,异常核型为54.76%(23/42)。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特征来看,AMML有着明显的不一致性。结论染色体异常核型分析在白血病诊断、分型、治疗及预后判断诸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伴有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91例AM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反应,比较正常核型与异常核型患者的疗效与生存率。结果:染色体易位及单体核型为AML的主要异常核型。正常核型组与异常核型组在完全缓解率、总体治疗反应率上均无明显差异,异常核型组复发率增高。标准"3+7方案"与预激方案诱导化疗在正常核型组与异常核型组治疗反应上无明显差异。无复发存活时间(RFS)在正常核型组较异常核型组延长,OS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染色体核型异常是AML的独立预后因素,单体核型预后较差、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46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FLT3基因突变及其预后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以WHO分型诊断的上海地区急性白血病(AI)患者巾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基凶突变的发生率,以及其对AL的完全缓解(CR)率、无病生存(DFS)时间和总体生存(OS)时间等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PCR方法榆测468例AL患者仞诊时FLT3基因内部串联复制(ITD)突变和D835点突变;随访病例,用Kaplan-Meier和Log-rank等生存率分析方法分析AL患者的预后.结果 468例AL患者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374例(79.9%).其中FLT3-ITD突变59例(15.9%),FLT3-D835点突变15例(4.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83例(17.7%),ALL中未检测到FLT3-ITD突变,检出FLT3-D835点突变2例(2.4%).FLT3-ITD突变对AML[去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CR率、DFS和OS时间均有不良影响,FLT3-ITD突变阳性和阴性组CR率分别为52.3%和71.2%,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9个月和18个月.FLT3-ITD突变对APL的CR率无明显影响,但对DFS和OS时间有不良影响.FLT3-D835点突变对AML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结论 FLT3基因突变在AML中较常发生,其中FLTS-ITD突变对于AML的CR率及OS时间均有明显影响;而FLT3-D835点突变预后意义小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柔红霉素、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旱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4例急性旱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缓解的同时联合柔红霉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并给予精心护理.结果:24例患者中1例治疗17 d发生DIC脑出血死亡;1例并发维甲酸综合征(RAS),经积极治疗和护理,30 d达完全缓解(CR);其余均在30 d以内达CR,有效率为96%.结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柔红霉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APL,疗效显著,且能有效地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讨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阿糖胞苷(Ara-C)、去甲氧柔红霉素(idambin)组成的联合化疗方案(HAI)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31例初治AML患者接受HAI诱导化疗,统计1个疗程的缓解率、长期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比较WHO亚型、遗传学及初始白细胞计数等不同预后分组患者疗效,按照WHO抗癌药物不良反应评估标准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26例患者1个疗程后获完全缓解(CR),CR率为84%.染色体核型预后良好组(n=10)、预后中等组(n=16)、预后不良组(n=5)患者1个疗程的CR率分别为90%、88%、6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7例高白细胞数(白细胞计数≥100×109/L)患者均获CR,24例非高白细胞数组患者19例获CR.中位随访期15(2 -56)个月,全部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44%.26例CR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52%,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51%.所有31例患者均完成HAI诱导化疗,无化疗相关死亡病例.在诱导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发生严重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2×109/L持续的中位时间为16(6 -24)天.31例患者均发生Ⅲ-Ⅳ级严重感染,抑制期中位发热持续时间为6(1 -36)天.败血症发生率为19.4% (6/31);侵袭性真菌病发生率45.2%( 14/31),Ⅲ-Ⅳ级非血液学毒性反应以发热(非感染性)、谷丙转氨酶升高、腹泻、胆红素升高、口腔炎等最为常见,发生率分别为6.5%、6.5%、3.2%、3.2%、3.2%.结论:HAI方案治疗初治AML疗效肯定,特别是1个疗程的缓解率明显高于DA标准诱导方案.HAI方案安全性较好,除非发生严重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遗传学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根据细胞遗传学表现将128例初诊AML患儿分为4组:伴t(15;17)改变患儿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组;伴t(8;21)/inv(16)(p13;q22)改变患儿为A组;正常核型及无其他组细胞遗传学改变患儿为B组;伴t(9;22)(q34;q11)或-7或复杂核型细胞遗传学改变患儿为C组.对各组患儿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128例AML患儿4年无事件生存率为(55.9±4.7)%,4年总生存率为(69.3±4.5)%;非APL患儿4年无事件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49.9±5.2)%、(57.1±6.0)%.APL组、A组、B组及C组患儿的4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72.2±1.1)%、(66.3 4-7.7)%、(38.5±9.1)%、(20.1±1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4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6±5.1)%、(69.4±7.9)%、(55.6±8.6)%、(30.0±12.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结论 细胞遗传学改变可作为儿童AML的独立预后因素,用于判断预后及疾病危险度分组,对AML患儿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70例长期生存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研究探讨影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在回顾性分析了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本院170例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后,应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对170例患者的性别、年龄、初诊时白细胞(WBC)计数、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诱导缓解方案、获得缓解时间、缓解后治疗方案、PML/RARα阳性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70例患者中位随访36个月(6-185个月),5年预计总体生存率(OS)为(80.9±4.0)%,5年预计无复发生存率(RFS)为(71.0±4.0)%。23例患者于中位缓解后15个月(6-70个月)复发。单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WBC计数、诱导缓解方案、获得缓解时间、缓解后治疗方案、PML/RARα阳性率均为影响APL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缓解后治疗方案是影响APL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的独立因素。结论:在APL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后,应用化疗+维甲酸+砷剂的缓解后治疗方案将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对初诊APL患者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缓解治疗,完全缓解(CR)后给予3~4个疗程巩固联合化疗,达分子生物学缓解后用ATRA和巯嘌呤(6-MP)+甲氨蝶呤(MTX)交替维持治疗2年,在完成巩固治疗后及随后的4~5年用筑巢式RT—PCR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定期监测微量残留病。结果共81例APL患者,75例(92.6%)达到CR,早期死亡(ED)率6.6%,ED患者确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早幼粒细胞比例明显高于CR者(P〈0.05)。65例(80.2%)患者接受了诱导缓解后巩固化疗,60例(92.3%)患者在3个疗程化疗后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3例(4.6%)患者第4疗程结束后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中位随访21.2(8.0~64.0)个月,血液学复发6例,复发率9.2%。Kaplan—Meier分析5年总生存(OS)率(86.6±4.6)%。65例接受了诱导缓解后巩固化疗的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RFS)率为82.7%。COX回归分析表明白细胞增高(〉10×10^9/L)为影响患者OS的惟一不利因素。结论经系统治疗80%以上的APL可望获得长期无复发生存。  相似文献   

13.
141例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初治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及探讨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外的 AML 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141例18岁以下 AML 患者分成 APL 组(A 组,51例)和除APL 外的 AML 组(B 组,9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采用 Kaplan-Meier 曲线评估患者的无事件生存(EFS)率、无病生存(DFS)率和总生存(OS)率,Cox 回归模型评估预后因素。结果 B 组1个疗程完全缓解(CR)率为54.4%(49例),总缓解率为76.7%。5年累积 EFS 率、DFS 率和 OS 率分别为(28.4±9.0)%、(28.39±8.96)%和(35.5±6.3)%;A 组5年累积 EFS 率、DFS 率和 OS 率分别为(81.5±5.7)%、(94.3±4.0)%和(81.4±5.7)%:全部141例 AML 患儿5年累积 DFS 率和5年累积OS 率分别为(56.9±6.3)%和(53.3±4.8)%。B 组病例经多因素分析表明,初诊时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较高和≥2个疗程达 CR 以及巩固治疗6个疗程以下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 值均<0.05)。结论儿童 APL 预后良好。其他儿童 AML 中,初诊时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低和1个疗程达CR 以及巩固治疗6个疗程以上者预后较优;儿童 M_(2h)/t(8;21)与除 APL 以外的其他亚型相比没有显示预后良好的趋势;降低复发是改善儿童 AML 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影响成人aml1/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长期生存的顸后因素。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7月本院89例成人aml1/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初诊时白细胞计数、髓外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免疫表型、染色体、诱导缓解方案、诱导缓解疗程数、获得缓解时间、aml1/eto融合基因表达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综合分析。结果表明:89例患者1—42个月随访(中位24个月)的5年预计总体生存率(OS)为(50.0±2.3)%,5年预计无复发生存率(RFS)为(47.0±1.9)%。单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白细胞计数、髓外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表达CD56、诱导缓解疗程数、获得缓解时间、aml1/eto融合基因表达、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均为影响中国成人aml1/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白细胞计数、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D56表达、获得缓解所需时间、amll/eto融合基因变化以及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均是影响aml1/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的独立因素。结论:成人aml1/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群的特性,其预后相对较差,对于具有不良预后因素的aml1/eto阳性AML成年患者应该建议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5.
上海地区11年急性白血病初治缓解率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总结初发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上海地区 2 5 18例初发急性白血病进行回顾性临床总结和分析。结果和结论 急性白血病总完全缓解 (CR)率为 6 0 .4% ,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的CR率为 5 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为 76 .7%。儿童ALL的CR率最高 ,达87 1% ,老年人AML的CR率最低 ,仅为 2 6 %。 1984~ 1994年除M3 的CR率有明显提高外 ,AML和ALL的CR率均无明显提高。诱导缓解方案对CR率有一定影响 ,维甲酸对M3 的疗效再次得到肯定。对ALL患者采用VDLP和VDP方案治疗的疗效优于VP方案。DA和HA方案治疗AML的CR率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DNA同源重组修复基因RAD51-G135C和XRCC3-C241T多态性与inv(16)/t(16;16)/CBβ-MYH11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染色体核型可供分析且随访资料完整的103例初治原发性inv(16)/t(16;16)/CBβ-MYH11阳性AM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患者RAD51-G135C、XRCC3-C241T基因多态性.采用单因素(包括性别、初诊时年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含量、染色体核型、KIT基因突变、RAD51-G135C和XRCC3-C241T基因多态性)和多因素分析方法评估患者完全缓解(CR)率、总体生存(OS)率和无复发生存(RFS)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全部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8(1-106)个月,总体CR率为92.2%,预期5年OS率和RFS率分别为43.6%(95%CI 37.7%-49.5%)和26.4%(95%CI 21.1%-31.7%),预期中位OS时间和RFS时间分别为53.0(95%CI 33.4~72.7)个月和27(95%CI 22.9-31.1)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白细胞计数(P=0.004)和年龄>30岁(P=0.035)是与CR率有关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XRCC3-C241T变异基因型(P=0.007)和高白细胞计数(P=0.009)是与RFS率有关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高白细胞计数(P=0.002)和伴有+8染色体核型异常(P=0.035)是与OS率有关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而RAD51-G135C基因型对此类白血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结论 XRCC3-C241T变异基因型是inv(16)/t(16;16)/CBFβ-MYH11阳性AML一个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polymorphisms of DNA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HR) repair genes RAD51-G135C and XRCC3-C241T on the prognosis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with inv(16)/t(16;16)(CBFβ-MYH11).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hree de novo inv( 16)/t(16;16)(CBFβ-MYH11) AML patients were followed-up and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Polymorphisms of RAD51-G135C and XRCC3-C241T were detected by PCR-RFLP.The prognostic factors,including sex, age, white blood cell count, platelet count, hemoglobin level, karyotype, KIT mutation, RAD51-G135C and XRCC3-C241T polymorphisms at diagnosis, for complete remission (CR) achievement, overall survival (OS) and relapse-free survival (RIPS) were analyzed by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es.Results The median follow-up of all patients was 28 (1 - 106) months.The overall CR rate was 92.2%.The estimated 5-year OS and RFS rates were 43.6% (95 % CI 37.7 % - 49.5 % ) and 26.4% (95% CI 21.1% - 31.7% ), and the median OS and RFS were 53 (95%CI33.4 -72.7) and 27 (95%CI22.9 -31.1) months, respectively.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higher WBC ( P = 0.004) and older than 30 years of age ( P = 0.035 ) were independent poor factors for CR achievement, the XRCC3-241T variant (P =0.007) and higher WBC (P =0.009)were independent poor factors for 5-year RFS,and higher WBC(P=0.002)and trisomy 8(P=0.035)were independent poor factors for 5-year survival.Polymorphism of RAD5 1-G135C had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rognosis.Conclusion The XRCC3-241T variant is an independent poor prognostic factor for AML with inv(16)/t(16;16)/CBFβ-MYH11.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诱导化疗后外周血WBC下降的最低值、到最低值的时间及持续低值的时间对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疗效及生存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新发老年AML患者71例,采用回顾性分析,运用χ2检验、Log-rank检验上述3项指标与老年AML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71例老年AML患者,治疗1疗程后骨髓完全缓解28例(39.44%),部分缓解19例(26.76%),未缓解17例(23.94%),死亡7例(9.86%);总体存活率≥3年8例(11.27%),≥年17例(23.94%),≥1年34例(47.89%);诱导化疗后,其中低白细胞组与高白细胞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86%、12.68%)及存活率(分别为8.45%、11.27%)均低于中白细胞组患者(分别为16.90%、15.4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32、1.22,P值分别为0.77和0.54);化疗后短时间组、长时间持续组患者,其骨髓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2.68%、16.90%)和存活率(分别为8.45%、12.68%)均低于长时间组、短持续时间组患者(其完全缓解率和存活率分别为26.76%、22.54%),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5.57、11.71及4.85、9.54,P值分别为0.001、0.01及0.03、0.04).方法 WBC下降到最低点所需时间<10 d及白细胞持续低值时间>3 d是老年AML诱导化疗后预后不良的两项指标.  相似文献   

18.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31例免疫表型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免疫表型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多色流式细胞术对131例AML患者进行检测,分析其免疫表型与患者年龄、初诊时WBC、PLT和Hb的关系,及其对完全缓解率(CR)的影响.结果 AML患者中髓系抗原表达阳性率最高的是CD13、CD33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亚型中CD34和HLA-DR表达率较低,淋巴细胞抗原CD19和CD7表达最常见,阳性率分别为15.4%和14.6%.CD7阳性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阴性组患者年龄(t=-2.27,P<0.05),CD14阳性组患者的初诊WBC计数明显高于阴性组(Z=-2.284,P<0.05).131例AML患者的总CR率为56.5%,CD34阳性组(82例)的CR率为45.1%,CD34阴性组(49例)的CR率为75.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24,P<0.05).CD34和HLA-DR双阳性组(74例)的CR率为41.9%,单阳性组(38例)CR率为78.9%,双阴性组(19例)CR率为68.4%,3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92,P<0.01).CD7、CD19、CD13、CD33、CD38、CD15、CD64、CD14及MPO等抗原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间CR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大于60岁、初诊时WBC大于50×109/L、PLT大于30×109/L、Hb小于60 g/L以及CD34阳性是低CR率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AML患者年龄,初诊时WBC、PLT和Hb计数以及CD34表达与CR率有关,免疫表型的检测对于判断AML预后有一定价值,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及第二酪氨酸激酶结构域(TKD)点突变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160例初治APL患者骨髓并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基因组DNA-PCR方法检测所有患者FLT3基因外显子14、15中ITD突变,阳性标本进一步计算ITD等位基因比例(ITD-AR).采用基因组DNA-PCR结合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方法检测FLT3基因外显子20中TKD点突变.结果 160例初治APL患者中,30例(18.75%)FLT3-ITD突变阳性,17例(10.62%)FLT3-TKD点突变阳性,2例同时存在两种突变.FLT3-ITD+组及FLT3-TKD+组患者初诊时白细胞计数(WBC)均显著高于野生型FLT3(FLT3-wt)组,S型PML-RARα融合基因在两种突变组中所占比例亦均高于FLT3-wt组(P<0.05).FLT3-ITD+组息者中维甲酸综合征(RAS)、DIC发生率分别为41.7%、65.4%,高于FLT3-wt患者(P<0.05),而完全缓解(CR)率较FLT3-wt患者低(69.2%对90.3%,P<0.05);FLT3-TKD+患者RAS、DIC发生率及CR率同FLT3-wt患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FLT3-ITD+患者总体生存(OS)期显著短于FLT3-wt患者(P<0.05)、无病生存(DFS)期与FLT3-wt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LT3-TKD+患者与FLT3-wt患者相比,OS、DFS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0例FLT3-ITD+患者ITD-AR中位值1.0(0.11~6.55),ITD-AR值大于1.0与小于1.0的患者相比,在初诊WBC、RAS、DIC发生率及CR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FLT3基因突变(包括FLT3-ITD及FLT3-TKD突变)是APL患者中常见的突变,两种突变类型都同患者初诊时高WBC及S型PML-RARα融合基因相关.FLTB-ITD突变较FLT3-TKD点突变发生率高,提示预后不良,而FL33-TKD点突变对预后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