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观察肾移植术后小剂量霉酚酸酯(MMF)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12例肾移植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予以MMF1.0·d-1、2.0·d-1和硫唑嘌呤(Aza)50-75 mg·d-1,每组均联合应用环孢素(CsA)及泼尼松(Pred),观察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及药物副作用。结果:小剂量MMF组严重腹泻比常规剂量组明显下降,两组术后半年急性排斥发生率、移植肾存活率及血肌酐均无统计学差异,而小剂量MMF组术后半年急性排斥发生率明显低于Aza组。结论:小剂量MMF疗效可靠,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霉酚酸酯(MMF)替代硫唑嘌呤(Aza)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95例肾移植后应用皮质激素(Perd),环孢素(CsA),MMF(或)硫唑嘌呤(Aza)三联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分成MMF组57例,Aza组38例,MMF组适当减少环孢素用量。结果 MMF组发生急性排斥率为8.89%(5/57),Aza组为23.7%(9/38)。结论 以MMF代替Aza应用于肾移植术后,可以减少术后急性排斥及CsA的用量,减少药物的肝肾毒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霉酚酸酯(MMF)治疗肾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临床诊断为慢性排斥反应的10例肾移植后患者给予MMF 1.0~1.5 g•d 1,替代硫唑嘌呤,并减少环孢素A的剂量.结果:治疗2个月后,7例患者血肌酐水平下降,蛋白尿减轻或消失,贫血减轻或纠正;3例血肌酐水平较高(>400 μmol•L 1)的患者无效,转入血液透析.结论:MMF联合小剂量的环孢素A和泼尼松对肾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反应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咪唑立宾防治肾移植急性排斥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咪唑立宾(mizoribine,MZR)在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56例肾移植受者术后服用MZR作为观察组。56例肾移植受者术后服用霉酚酸酯 (MMF)作为对照组。两组同时合用环孢素(CsA)和强的松(Pred),组成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术后随访观察 12个月。结果 观察组肾移植术后 6个月急性排斥发生率 20%, 1年内人 /肾存活率 93%。发生肝不良反应 2例 ( 3. 57% ),肾不良反应 1例(1. 78% ),消化道症状 11例(20% ),骨髓抑制 5例 (8. 92% )。对照组排斥发生率 24%,人 /肾存活率 91%。结论 咪唑立宾近期疗效稳定,确切可靠,且不良反应小,具有重大临床应用价值及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调整免疫抑制方案改善移植肾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调整免疫抑制药的使用方案能否改善肾移植后慢性移植物肾病患者的肾功能。方法:对32例(A组)慢性移植物肾病早期肾功不全的患者在1~2周内将其神经钙蛋白阻滞药(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减少至原剂量的1/3或完全停用,同时适当增加硫唑嘌呤或霉酚酸酯(MMF)的用量,与同期内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未作大幅度减量、仅适当增加硫唑嘌呤或霉酚酸酯用量的26例(B组)慢性移植物肾病患者进行对比,随访比较两组的移植肾功能,观察急性排斥反应情况。结果:1年后A组有21例(65.6%)患者移植肾功能得以好转或不再继续恶化,而B组除3例(11.5%)移植肾功能维持在原有水平外,其他患者肾功能均进行性恶化。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大幅度减少甚至停用神经钙蛋白阻滞药可使部分肾移植后慢性移植物肾病患者的肾功能得以改善或者防止其进行性恶化。这种药物调整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肾移植受者应用霉酚酸酯(MMF)与硫唑嘌呤(Aza)的临床疗效.方法:肾移植术后患者86例随机分为MMF组,即用环孢素(CsA)加MMF、泼尼松(Pred)三联用药方案者40例;Aza组为CsA加Aza、Pred三联用药方案者46例;定期监测其肝肾功能、CsA全血浓度等,观察时间为1 a.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肾功能恢复情况基本相同,但MMF组患者血肌酐(Cr)值显著低于Aza组,差异有显著性,;MMF组的CsA用量及其血药浓度也显著低于Aza组;MMF对急慢性排斥反应效果较Aza好;两组患者消化道反应、白细胞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Aza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高于MMF组.结论:含MMF的三联用药更有利于移植肾功能的恢复和降低肝肾毒性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霉酚酸酯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将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MMF)在预防肾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及肝毒性发生率等指标与硫唑嘌呤(Aza)进行临床对照观察。方法:MMF组(环孢素A+泼尼松+MMF)35例,对照组(环孢素A+泼尼松+Aza)25例。试验观察期24mo。结果:MMF组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及肝毒性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肝<0.01,P肾<0.01);且MMF组肾功能较对照组平稳。结论:MMF与环孢素A及泼尼松三药联用,可降低急慢性排斥反应及肝肾毒性发生率,从而提高了免疫抑制剂应用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8.
单剂赛尼哌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辉  曾涛  孟栋良  李新长 《江西医药》2009,44(3):207-209
目的探讨赛尼哌(CD25单克隆抗体)单剂给药在肾移植术后预防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将2002年1月-2005年10月在我科接受肾移植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赛尼哌治疗组(观察组n=40)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40),两组之间年龄、性别、术前血透时间、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补体依赖性细胞毒试验(CDC)、群体反应抗体(PRA)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所有患者术后免疫抑制治疗为环孢素A(CsA)+骁悉(MMF)+泼尼松(Pred)三联疗法,观察组在三联免疫抑制基础上加用赛尼哌。观察两组术后半年急性排斥发生情况、移植肾功能及毒副作用。结果观察组中4例(10%)患者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对照组中8例(20%)患者出现急性排斥反应,观察组急性排斥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两组未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观察组并没有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结论肾移植受者应用赛尼哌单剂诱导治疗可降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并评价西罗莫司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在治疗肾移植术后发生蛋白尿的效果及经验。方法 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85例行肾移植手术的患者,并随机分为2组(类固醇/CNI/霉酚酸酯,N=43)和(类固醇/西罗莫司/霉酚酸酯,N=42),CNI组发生蛋白尿后转换为西罗莫司治疗。对这些患者随访1年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移植后蛋白尿的发生率,同时观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感染、DGF、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蛋白尿1年发生率分别为37.2%(16例)和11.9%(5例)(类固醇/CNI/霉酚酸酯和类固醇/西罗莫司/霉酚酸酯)。转化后发生蛋白尿的好转率为56.2%(9/16)。两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感染、DGF无统计学意义,西罗莫司组高血脂症发生率高于CNI组。结论肾移植术早期应用西罗莫司能较好预防蛋白尿发生。发生蛋白尿后转化西罗莫司治疗时机是逆转蛋白尿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减少或停用钙调素抑制剂能否改善肾移植后慢性移植物肾病(CAN)患者的肾功能。方法:1999年1月-2001年6月期间,将病理诊断为CAN(I级)肾功不全的96例肾移植患者随机分为A、B二组。A组(52例):在1~2周内将其钙调素抑制剂(CNI)减少至原剂量的三分之一或完全停用,同时适当增加硫唑嘌呤或霉酚酸酯的用量;B组(44例):CNI未作大幅度减量,仅适当增加硫唑嘌呤或霉酚酸酯的用量。对两组患者进行至少3年的随访,比较其移植肾功能、观察两组急性排斥反应有无差异等。结果:3年后A组有32例(61.8%)患者移植肾功能得以好转或不再继续恶化,而B组除4例(9.1%)移植肾功能维持在原有水平外,其他患者肾功能均进行性恶化。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大幅度减少甚至停用钙调素抑制剂可使部分肾移植后慢性移植物肾病患者的肾功能得以改善或者防止其进行性恶化。这种药物调整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肾移植术后患者血栓调节蛋白(TM)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19例肾移植术后患者中TM值。结果 肾移植术后正常组患者血浆中TM值显著低于环孢素肾毒性组和急性排斥组患者血浆中TM值,而环孢素肾毒性组环孢素血药浓度水平显著高于术后正常组和急性排斥组。结论 TM测定对鉴别环孢素毒性和急性排斥反应可能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对同一种疾病产生的经济效果。方法: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我院146例肾移植患者,分别采用硫唑嘌呤组和霉酚酸酯组预防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的分析评价。结果:霉酚酸酯组为最佳治疗方案。结论:通过分析说明,药物经济学在优化治疗方案,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赛尼哌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人源化的抗IL 2R单克隆抗体赛尼哌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疗效。 方法  6 5例肾移植受者分为两组 ,赛尼哌组 2 2例 ,对照组 4 3例。两组均采用环孢素A +骁悉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赛尼哌组在此基础上在术前 1h和术后 15d分别给赛尼哌 5 0mg。观察术后 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肾功能恢复情况、不良反应及感染发生情况。 结果  赛尼哌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 4 5 % ,对照组为 16 2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在不良反应和感染方面 ,两组无显著差异。 结论  赛尼哌可以显著减少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 ,同时并不增加感染和其他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减少或停用神经钙蛋白阻滞药能否改善肾移植后慢性移植物肾病患者的肾功能.方法:1999年1月~2001年5月期间,对病理诊断为慢性移植物肾病(Ⅰ级)肾功不全的93例肾移植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0例):在1~2周内将其神经钙蛋白阻滞药(环孢素或他克莫司)减少至原剂量的三分之一或完全停用,同时适当增加硫唑嘌呤或霉酚酸脂的用量;B组(43例):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未作大幅度减量、而是仅适当增加硫唑嘌呤或霉酚酸脂的用量.对两组患者进行至少3年的随访,比较其移植肾功能、观察两组急性排斥反应有无差异等.结果:3年后A组有31例(62.0%)患者移植肾功能得以好转或不再继续恶化,而B组除4例(9.3%)移植肾功能维持在原有水平外,其他患者肾功能均进行性恶化;3年后A组肾功能明显好于B组;B组3年后尿蛋白定量明显增多,而A组无明显改变;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大幅度减少甚至停用神经钙蛋白阻滞药可使部分肾移植后慢性移植物肾病患者的肾功能得以改善或者阻止其进行性恶化.这种药物调整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霉酚酸酯(MMF)、硫唑嘌呤(Aza)在肾移植病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肾移植术后服用霉酚酸酯、硫唑嘌呤患者各28例,均采用同服环孢菌素和泼尼松三联用药方案,每月常规监测环孢菌素A(CsA)全血浓度、血常规、肾功能、肝功能、尿常规。结果:MMF组的CsA用量及其血药浓度显著低于Aza组(P〈0.05),MMF组患者血肌酐(Cr)值也显著低于Aza组(P〈0.05),同时MMF组对急慢性排斥反应效果较Aza组好,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低于Aza组。结论:MMF较Aza不良反应小,减少或避免肝、肾功肾功能损害的发生机会,使肾移植的成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霉酚酸酯(MMF)与环孢素A(CsA)及皮质激素(Pred)合用时CsA的治疗窗,分析霉酚酸酯在肾移植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临床164份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呆:MMF方案CsA的治疗窗为:1mo内为150~300ng/ml,1~3mo 120~260ng/ml,3~6mo 110~225ng/ml;MMF方案中毒反应、排异反应发生均低于经典三联方案(CsA 硫唑嘌呤Aza Pred).结论:MMF方案优于经典三联方案,可安全、有效地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及中毒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服用环孢素A(CsA)后C0和C2血药浓度的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方法(FPIA)同时测定肾移植后两个月内接受CsA治疗患者的CsA谷值(C0)和峰值(C2)血药浓度.回顾性分析CsA的血药浓度监测方法在预测肾移植肝毒性和急性排斥的有效性.结果 肾移植术后2个月内毒性反应(包括肝毒性和肾毒性)发生率54.1%(33/61);急性排斥发生率21.3%(13/61).同步测定C0、C2各61次,毒性反应组与不发生毒性反应组的C0、C2平均值差异都有非常的显著性(P<0.01).急性排斥与无排斥组的C0平均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 C2平均值差异有非常的显著性(P<0.01).环孢素的C0能预测毒性反应的发生而不能预测急性排斥的发生;C2对毒性反应和急性排斥的发生都能起到预测的作用.结论 肾移植术后患者以C2为监测点预防毒性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调整给药剂量比C0更具有科学性和敏感性.考虑C2的适宜浓度范围在900~1200 μg·L-1.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考察霉酚酸酯 (MMF)预防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MMF 1.5 g·d-1联合应用环孢素A(CsA)和皮质类固醇与硫唑嘌呤 (Aza)联合应用环孢素A和皮质类固醇预防和治疗急性排斥反应进行随机比较研究。结果 :MMF组的CsA平均给药量、血药浓度与Aza组统计学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急性排斥反应MMF组发生率为12 % (3/ 2 5 ) ,Aza组为 33% (12 / 36 ) ,急排发生时两组CsA浓度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但平均给药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MMF可有效地减少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巴利昔单抗在预防肾移植后排斥反应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使用环孢素、霉酚酸酯及激素三联抗排斥的基础上,将42例肾移植受者随机分2组,每组各21例,试验组术前30min及术后d4各给予巴利昔单抗20mg+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对照组只使用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评价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严重程度以及巴利昔单抗治疗的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10%(2/21),发生时间(2.8±s0.8)mo;对照组发生率29%(6/21),发生时间(1.1±0.7)mo,早于试验组(P<0.01)且严重程度高于试验组。血肌酐恢复正常的时间试验组(4.0±0.7)d,对照组(7.8±1.6)d,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巴利昔单抗联合环孢素、霉酚酸酯和激素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肾移植术后患血栓调节蛋白(TM)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19例肾移植术后患中TM值。结果 肾移植术后正常组患血浆中TM值显低于环孢素肾毒性组和急性排斥组患血浆中TM值,而环孢素肾毒性组环孢素血药浓度水平显高于术后正常组和急性排斥组。结论 TM测定对鉴别环孢素毒性和急性排斥反应可能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