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转运流程在重症病人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传统转运方法对315例重症病人(对照组)进行院内转运,采用转运流程对309例重症病人(实验组)进行院内转运,观察两组病人意外事件发生情况,了解接收重症病人科室护士的满意率。结果实验组病人意外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士对转运流程的评价优于对传统方法的评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转运流程可有效降低重症病人院内转运的风险,提高接收重症病人科室护士的满意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护理风险管理在重症病人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风险管理方法程序,找出重症病人院内转动中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评估重症病人转运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制定护理标准制度,规范重症病人转运过程。实施有效地护理风险管理,对预防病人转运过程中的护理安全隐患,减少护理纠纷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黄旭叶 《全科护理》2012,10(23):2182-2182
护理风险是指存在于护理工作各个环节中的不安全因素,可能导致病人死亡或伤残[1]。危重病病人常因诊断和治疗需要在院内进行转运,转运时间虽然短暂,但因病人病情复杂、不稳定以及监测治疗设备限制等原因,在转运过程中护理风险始终存在,危险事件发生率极高[2],而成功的转运对降低危重病人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有非常积极的意义[3]。为了加强重症监护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效、安全的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流程,以保障转运工作的顺利进行。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2025例危重症患儿为对照组,采用原有院内转运流程,进行回顾性调查及实地调查,找出医院院内转运存在的问题细节。根据院内转运存在的问题细节,进行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制定完善的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流程图。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2700例危重患儿为试验组,采用再造后的院内转运流程。比较转运意外发生情况、转运行为的规范性,评估医护人员对再造后流程的满意度及家属对转运过程的满意度。结果 2组均无一例意外受伤(跌倒、抓伤、坠床)。试验组输液管堵塞、回血,导管脱出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途中出现病情变化未及时处理和沟通不到位引起投诉或纠纷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医务人员转运行为的规范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医护人员对再造后流程的满意度及家属对转运过程的满意度均≥90%。结论流程再造使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更符合高效、安全的标准,可有效提高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在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院内转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转运,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集束化干预。比较2组的平均转运时间、转运成功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2组转运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组的转运成功率较对照组高(P<0.05),且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通过集束化干预可提高重症患者的转运成功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转运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在急诊心内科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急诊心内科收治的350例重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7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转运,观察组采取标准化分级转运,比较两组转运成功率、院内转运耗时情况以及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转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流量鼻导管湿化氧疗(HHFNC)对院内转运危重症患儿呼吸相关参数和转运不良事件影响。方法 185例需由急诊抢救室救治转运至儿科病房的危重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94例和对照组91例,治疗组给予HHFNC,对照组给予经湿化瓶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比较两组患儿转运前后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到达儿童病房24h内的气管插管率。结果 转运前两组患儿呼吸频率、SPO2、PaO2、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院内转运到达儿科病房时,治疗组上述指标与转运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组SPO2、PaO2明显高于对照组,呼吸频率、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到达儿科病房24h内治疗组15例(16.0%)患儿行气管插管,明显低于对照组有28例(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过程中应用HHFNC进行呼吸支持,可有效改善患儿氧合和通气功能,降低转运风险。  相似文献   

8.
张媚  项晓萍  郑彬彬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1):1056-1057
心力衰竭患儿的院内转运就是将心力衰竭的患儿护送到儿科ICU进一步治疗的过程.心力衰竭的患儿表现为婴儿心率大于160次/min,学龄儿童大于100次/min,听诊为舒张期奔马律;呼吸功能障碍,可表现为呼吸急促,呼吸频率可达60~100次/min,伴有三凹征[1],肝脏进行性肿大,烦躁不安,畏食等.需要转到ICU进一步呼吸机辅助治疗.转运途中的生命安全完全依赖于陪同的医护人员认真细致的观察和及时有效的救治.现将我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转运心力衰竭患儿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改良版早期预警评分配合转运流程在急诊综合病房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需进行院内转运的226名急诊综合病房危重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先后进行分组,将3月收治的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转运方式),将4月收治的患儿作为观察组(采用改良版早期预警评分配合转运流程),两组均113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交接合格率、家属满意度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交接合格率及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版早期预警评分系统配合转运流程能够有效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及交接合格率,减少转运过程中患儿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级转运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对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转运前进行转运风险评估,划分风险等级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根据转运风险等级确定转运人员及转运物品。结果实施分级转运后,转运总体不良事件下降,其中,患者相关性不良事件与转运人员相关性不良事件均下降(P0.01)。结论分级转运模式能够有效降低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了危重患者的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11.
分析7例儿科急诊高危患儿院内转运意外发生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认为对疾病严重性认识不足、转运前干预不足、转运时机不当是急诊高危患儿院内转运时发生意外的常见原因。故加强对危重病的识别,完善转运前评估,把握转运时机,加强转运前的干预,如保证患儿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意识、血氧饱和度变化,转运前安置患儿于合适体位,是安全转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申小侠 《护理研究》2013,27(6):490-492
作者综述了ICU重症病人院内转运过程中的并发症以及决策与知情同意,详细总结了转运前的准备工作和转运过程中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并对ICU重症病人院内转运工作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系统对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影响。方法 应用MEWS评分系统对院内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前进行病情评估,根据不同分值落实相应的护理对策,对比对照组(未应用MEWS组)、研究组(应用MEWS组)患者院内转运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病人及家属的就诊满意度和医护人员对实施MEWS评分转运管理模式的满意度。结果 患者院内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对照组为10.63%,研究组为3.74%,两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及家属的就诊满意度对照组为70.20%,研究组为94.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护人员对转运质量的满意度对照组为90.60%,研究组为97.9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MEWS评分系统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进行客观、准确评估,进而根据评分结果对转运过程进行有效风险干预,可以降低患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医院医护人员及患方的对患者转运质量的满意度,从而确保患者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5S”管理在儿科EICU转PICU患儿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规范院内转运流程.方法:将2011年1~12月的371例EICU转PICU患儿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转运方法;将2012年1~12月的393例EICU转PICU患儿设为观察组,实行“5S”管理模式,对“5S”管理法在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进行反馈和评价,比较两组患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将“5S”管理运用在EICU转PICU患儿的院内转运中,有效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确保了转运途中患儿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流程化管理在重症患者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将PICC置管的住院重症患者16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实验组患者应用PICC流程管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后60 d内导管相关性血栓、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意外拔管率、护理服务满意率。结果 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后60 d内导管相关性血栓、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意外拔管率、护理服务满意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流程化管理可以提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后60 d内导管相关性血栓、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减少意外拔管发生率,提升护理服务满意率。  相似文献   

16.
吴晶 《当代护士》2021,28(1):48-50
目的 探讨分级转运模式在脑出血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出血危重患者,按照院内转运模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正常转运,不做相关干预措施,研究组应用分级转运模式,组间对比转运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转运到CT科室、普通病房、手术科室及ICU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出血危重患者应用分级转运模式,能够有效降低专业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转运时间,为救治工作赢得充足时间,该模式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院内转运是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必不可少而又非常重要的环节,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具有病情重、疾病发展变化快、管道多等特点,经常需要通过院内转运来完成检查、手术或住院治疗,虽然院内转运时间不长,一般仅10~20min,但风险大,在转运过程中易发生各种意外,其病死率甚至高于救治过程中,故转运过程中护理模式的正确选择对提高危重患者救护质量、降低各种意外发生率与病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转运装置在新生儿院内安全转运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1月收治于我院需外出检查的危重症新生儿179例,按是否使用转运装置分为观察组(n=92)和对照组(n=87),比较转运前后患儿的心率、呼吸、SPO2、皮肤颜色,外出检查的准备时间,转运后的血气分析等6个指标。结果 两组患儿转运前的心率、呼吸、SPO2、皮肤颜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过程中两组患儿的心率、呼吸、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后两组患儿的心率、呼吸、SPO2、皮肤颜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转运后两组患儿的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观察组血糖均在正常范围内,对照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低血糖,外出检查的准备时间,对照组平均(36.3±12.2)min,观察组平均(17.1±6.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转运装置在危重新生儿院内安全转运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提高了危重症新生儿外出检查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邓素丹  马慧娜  牟丽红 《全科护理》2022,20(16):2278-2281
目的:调查分析急诊高危患儿院内转运意外的影响因素,并探究其护理对策。方法:以本院儿科急诊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240例高危患儿为调查对象,收集患儿临床资料,调查患儿院内转运过程中转运意外发生情况,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患儿转运意外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240例急诊高危患儿在院内转运过程中有26例发生转运意外,转运意外发生率为10.83%,其中7例为管路意外,5例为供氧中断,4例为意识改变,3例为窒息,3例血氧饱和度下降>5%,2例为心搏骤停,2例血压下降>20%。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儿在加拿大急诊预检标尺(CTAS)病情分级、转运时长、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WS)、转运陪送人员、物资携带、管路携带、辅助通气、转运工具等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AS病情分级、PEWS评分、转运陪送人员、物资携带、转运工具均是急诊高危患儿院内转运意外的独立性影响因素。结论:急诊高危患儿院内转运意外发生率高,主要受患儿自身疾病和转运人员、转运工具和转运准备等因素的影响,临床医护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