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图文式健康教育路径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2014年9月我科收治的10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试验组采用图文式健康教育路径。教育结束后用试卷测试的方法调查患者对糖尿病基本知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掌握程度,并观察出院3个月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2h 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的控制情况。结果:试验组对糖尿病知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个月后FBG、P2h BG和Hb A1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图文式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径比传统健康教育方式效果更好,患者更易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0):3837-3839
分析对比非肥胖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瑞格列奈治疗的效果。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8例,以体重指数(BMI)将其分为肥胖组(BMI24kg/m2)44例与非肥胖组(BMI≤24kg/m2)44例,两组均口服瑞格列奈。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的变化,以及用药不良反应。肥胖组治疗后FBG、2h PBG及Hb A1C水平均低于非肥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的用药不良反应。相较于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疗效更为确切,可以有效调节血糖指标,安全可靠,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健康宣教评估表在糖尿病(DM)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DM患者作为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将2014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作为干预组,实施以健康宣教评估表为基础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BG)水平及日常生活、健康行为、药物护理及自我管理评分情况。结果:干预组护理后Hb A1c、FBG及2 h BG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两组护理后日常生活、健康行为、药物护理及自我管理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健康宣教评估表为基础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升DM患者相关预防知识,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Ⅱ糖尿病、肥胖、胰岛素抵抗之间的联系。方法测定Ⅱ型糖尿病354例和正常对照组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血糖(BG)、胰岛素(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血脂等指标,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BMI、WHR、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各时相INS均存在显著差异,全部样本BMI、WHR与BG、INS、TC、TG呈正相关,与ISI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负相关。结论中心型肥胖与胰岛素抵抗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两者共同参与了Ⅱ型糖尿病过程。  相似文献   

5.
江宗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3):5350-5351
探讨优泌林N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有效性、安全性。对80例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联合用优泌林N、格列美脲治疗,对照组联合用格列美脲、胰岛素增敏剂治疗,比较两组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 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胰岛素(FIns)及低血糖发生情况。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12w后的FBG、2h BG、Hb A1c及观察组的FIns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2w后,观察组的FBG、2h BG、Hb A1c、FIns下降均更为明显(P0.05)。两组低血糖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泌林N联合格列美脲治疗T2DM,有效且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4):826-827
收集2013年5月~2014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25例,其中男74例,女51例,年龄28~72岁。对患者采用捷诺维联合二甲双胍给药治疗,起始剂量捷诺维100mg qd,二甲双胍0.25 bid-tid;若效果不佳,加大二甲双胍用量(不超过0.5tid),捷诺维不变。病人服药12w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值(FBG)、早餐后2h血糖(2h 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脂(TC、TG、HDL-C、LDL-C)、体重(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比较这些指数的差异。结果糖尿病病人在采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后,FBG、2h BG、FINS、Hb A1C、TC、TG、HDL-C、LDL-C、BMI、HOMA-IR水平均发生了显著性变化(P<0.01)。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能使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明显下降,降低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6):2971-2972
将76例口服二甲双胍和/或磺脲类药物血糖控制欠佳者按随机对照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患者在原治疗基础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艾塞那肽注射液;治疗组给予自拟滋阴益气活血方剂联合艾塞那肽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BMI值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BMI、FBG、2h PG和Hb A1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BG、2h PG和Hb A1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较治疗前BMI值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组较治疗前BMI值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滋阴益气活血法结合艾塞那肽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体重,且较单独使用艾塞那肽的疗效更佳,可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血糖的影响。方法:对12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按住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系统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糖尿病各检测指标。结果:干预后干预组自我管理能力及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在出院后3、6、12个月,干预组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 h血糖(2 h 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运动次数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在出院后3、6、12个月FPG和2 h BG、Hb A1c、运动次数与入院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疾病认知度,较好地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而使其获得更长的临床缓解期,有效防止了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加强随访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及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月本科收治的70例即将出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出院时仅给予出院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随访管理,比较2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的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血糖和血脂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院3个月后的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低于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Hb Al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2h BG)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随访管理能够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血脂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9):2156-2157
将收治的9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随机教育,观察组采用自我护理管理,3个月后比较两组的自护能力和血糖控制水平。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健康知识、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等自我管理方面的评分提高,Hb Alc、FBG、P2h BG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管理护理有利于提高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护能力,改善血糖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及对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48例,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80例)。在原饮食、运动控制及用药基础上,观察组加用西格列汀片100 mg,每日1次,对照组加用瑞格列奈片1.0 mg,每日3次。检查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血糖(2h BG)和餐后2h胰岛素(2h Ins)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结果观察组中血糖控制率(Hb A1c7.0)为70.6%(48/68),明显高于对照组53.8%(43/80)。两组经治疗6周后,与治疗前相比较,FBG、2h BG、Hb A1c均降低,2h Ins升高,观察组HOMA-IR、三酰甘油下降,FIns、HOMA-β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对照组血脂无明显变化(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FBG、2h BG、Hb A1c、FIns、2h Ins、HOMA-IR、HOMA-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且安全性良好,对肝肾功能无显著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的影响。方法 9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在糖尿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对照组则采用糖尿病常规治疗。比较2组患者FBG、2 h PG的临床疗效,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比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FBG、2 h PG、Hb A1c以及脂联素、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FBG、2 h PG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2组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FBG、2 h PG、Hb A1c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FBG、2 h PG、Hb A1c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脂联素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加,TNF-α、IL-6等血清炎症因子的指标显著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脂联素升高幅度以及血清炎症因子指标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可以降低血清炎症因子、FBG、2 h PG、Hb A1c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比例抗阻-有氧联合训练对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的作用,为2型糖尿病患者训练提供最佳方案。方法将42例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分为高抗-有氧联合训练组16例(A组)、低抗-有氧联合训练组16例(B组)、空白对照组10例(C组)。三组患者均予相同的降糖、降脂等基础治疗,疗程均为8周。在训练前后分别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评价空腹血糖(FBG)、餐后两小时血糖(2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及胰岛素敏感性(ISI)等指标。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A、B两组患者的FBG、2h PBG、Hb A1c及ISI水平较C组均出现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患者在改善FBG、2h PBG、Hb A1c及ISI水平方面更加显著(P0.05)。结论高抗-有氧联合训练及低抗-有氧联合训练都可以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但低抗-有氧联合训练对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治疗效果要优于高抗-有氧联合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加味联合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预混胰岛素控制不佳的老年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内服自拟益阴消渴汤联合强化胰岛素方案治疗,对照组35例仅给予强化胰岛素方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及体重指数(BMI)、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3%(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的FBG、2 h PG及Hb A1c控制程度均好于对照组(P0.05),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低血糖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益阴消渴汤配合强化胰岛素方案治疗预混胰岛素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血糖,且显著减少了血糖波动及低血糖反应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强化血糖管理配合个性化康复护理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76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强化血糖管理配合个性化康复护理,比较护理前及护理2个月后血糖相关指标[血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糖化血清蛋白(GSP)]水平、血糖控制率以及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效能(自我管理知识、态度、行为评价简化量表)评分差异,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2个月后,患者FBG、2 h PBG、Hb A1c和GSP水平较护理前均显著下降,血糖控制率及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知识、态度、行为评价简化量表评分较护理前均显著上升(P 0. 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采用强化血糖管理配合个性化康复护理,能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提高其对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意识,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序贯式糖尿病教育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血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将68例糖尿病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糖尿病教育,实验组给予序贯式糖尿病教育。比较两组教育前和教育后6个月糖尿病知识水平、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血糖代谢指标3个方面的变化。结果:糖尿病教育后6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糖尿病知识问卷、自我管理量表评分均比教育前明显提高(P0.01);实验组糖尿病知识问卷、自我管理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教育后6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FBG、2 h PBG均比教育前明显改善(P0.05,P0.01),实验组FBG、2 h PBG、Hb A1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序贯式糖尿病教育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代谢。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糖控制不佳的肥胖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加用艾塞那肽后的疗效。方法:选取研究对象60例(退出3例,实际完成57例),根据不同体重指数(BMI)分为A组(25kg/m2≤BMI30kg/m~2)23例,B组(30kg/m2≤BMI35kg/m~2)27例,C组(35kg/m2≤BMI40kg/m2)7例,连续给予艾塞那肽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后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指标变化。结果:随访结束后,所有患者平均空腹血糖(fastingbloodglucose,FBG)水平、HbA1c、体重和BMI、血脂(TC、TG、LDL)等较基线有明显下降(P0.05);所有患者平均空腹胰岛素(fastingserum in sulin,FINS)水平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所有患者HOMA-IR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HOMA-β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0.05)。3组间比较显示,各组FBG下降幅度C组B组A组(P0.05);HbA1c下降幅度水平C组A组(P0.05);体重减轻幅度和BMI的下降幅度依次为C组B组A组(P均0.05)。结论:艾塞那肽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控制不佳的肥胖T2DM患者的FBG、HbA1c,改善血脂水平和胰岛功能,减轻体重和BMI。其中,艾塞那肽对FBG、HbA1c、体重、BMI的疗效,在BMI较高组中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联合低血糖生成指数(LGI)及低血糖生成负荷(LGL)的膳食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T2DM)血糖以及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血压等人体测量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先抽取湖南省长沙市金盆岭社区内3个不同小区,再分别在各小区符合纳入标准的T2DM患者中选取35例,3个小区的患者分别命名为A组,一日三餐均采用LGI+LGL饮食;B组,仅早餐采用LGI+LGL饮食;以及C组,即仅在研究后接受相同的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研究期间不对饮食作任何干预。通过3个月分组膳食干预,比较3组患者干预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及体质量(BW)、BMI、腰围(WC)、臀围(HC)、W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变化。结果 A组和B组患者的FBG、HbA1c及BW、BMI改善优于C组(P<0.05),A组患者的WHR改善优于B组(P<0.05),A组患者的DBP改善优于C组(P<0.05)。结论联合LGI及LGL饮食干预,能有效改善T2DM患者的FBG、HbA1c及BW、BMI、DBP,且全天联合LGI及LGL饮食干预较仅早餐联合LGI及LGL饮食干预对WHR改善更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维生素D缺乏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及相关炎症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分为A组和B组,同期选择40名健康体检者。计算BMI,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Hb A1c、血清25(OH)D和游离脂肪酸(FFA)等指标。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的25(OH)D水平低于正常人(P<0.01),A组的25(OH)D水平低于B组(P<0.05)。血清25(OH)D浓度与BMI、Hb A1c、hs-CRP、FFA呈负相关(P<0.05或P<0.01),与HDL-C呈正相关(P<0.05),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LDL-C、TG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水平普遍低于正常人,且血糖控制越差,BMI越高,这种差异越明显。维生素D与炎症因子h-CRP、FFA呈负相关,这可能是维生素D参与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健康教育对不同文化水平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实施健康教育对不同文化水平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112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文化程度不同分为3组,大专、高中、中专为A组,初中为B组,小学和文盲为C组.3组均采用以集体授课为主,结合观看录像带、床旁指导、鼓励患者自学等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并观察3组2型糖尿病患者经教育培训前后糖尿病知识掌握的程度及血糖变化.结果教育培训后的知识总评分较教育前A组提高72%,B组提高68%,C组提高62.8%;三组教育后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均较教育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01);经方差分析教育后组间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F值明显大于教育前的F值,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糖尿病健康教育能使不同文化水平的患者进一步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同时能有效地改善糖代谢,使患者血糖得到较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