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罗辉 《当代护士》2016,(3):101-102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为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危重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肠内营养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情况有无差别。结果实验组患者发生脱管、堵管、恶心呕吐和腹泻的情况都要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血糖和误吸两项两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危重症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能显著降低其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危重症经鼻胃管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行肠内营养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行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总体满意度,白蛋白、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体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总体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白蛋白、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电解质紊乱、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患者应用肠内营养,同时加强护理干预,能促进患者更快康复,让患者营养状况改善更显著,且安全性高,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空肠造瘘在食管癌根治术后的应用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 254例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124)和对照组(n=130)。对照组采用鼻十二指肠管行肠内营养治疗并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改良空肠造瘘管行肠内营养治疗,同时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针对性护理。比较2组肠内营养后血清白蛋白水平、营养管留置时间以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营养管留置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清白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空肠造瘘营养管留置时间长,营养支持效果好,同时予以针对性护理,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的肠内营养监测项目及营养供给不同方法带来不同效果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某三甲医院93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和实验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肠内营养喂养与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严格按照肠内营养喂养流程行肠内营养支持,并加强肠内营养监测,实施针对性护理,对两组患者监测营养供给过程的并发症及营养效果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患者肠内营养治疗过程中呕吐、腹胀、腹泻、便秘及吸入性肺炎等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上臂围、小腿围、三头肌皮褶厚度数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第14天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第7天和第14天血清白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规范的肠内营养治疗操作流程及护理管理可有效减少肠内营养补给所引起的并发症问题,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集束化管理在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实施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寻求有效方法减少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ICU 96例接受肠内营养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采取集束化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两组患者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肠内营养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反流误吸、吸入性肺炎、胃潴留的发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在代谢性并发症、机械性并发症、腹泻、腹胀、恶心、呕吐及疾病预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管理可降低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提高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于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54例在我院重症监护室住院需要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病人,随机分为中医护理技术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治疗组)和早期肠内营养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治疗及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护理技术。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营养指标及并发症较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症病人治疗中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联合中医护理技术,可显著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降低胃肠道功能障碍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1):2045-2046
研究肠外肠内联合营养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血浆蛋白及并发症的影响。抽取2014年5月~2016年7月我院重症脑卒中患者7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我院自制鼻饲匀浆饮食支持治疗,观察组给予肠外肠内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血浆蛋白指标水平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干预前两组血浆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血浆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7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肠内联合营养可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机体营养情况,显著提高其血浆蛋白水平,且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对老年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的老年患者60例,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常规护理联合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况、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护理后10 d营养状况及胃肠功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肠内治疗的老年患者临床治疗期间应用常规护理联合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营养状况及胃肠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治疗在ICU重症胰腺炎治疗的应用疗效及护理体会,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ICU在2012年1月~12月收治的重症胰腺炎患者21例为实验组,肠内营养供给,选取同时期给予常规营养供给的重症胰腺炎患者19例为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差异情况来探讨肠内营养治疗在ICU重症胰腺炎治疗的疗效及护理体会。结果通过积极有效地治疗及护理干预,实验组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肠内营养治疗在ICU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积极有效,在护理要求上,主要是保证管腔通.,防治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医护理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监护室(ICU)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ICU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12d后营养状况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干预前营养状况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前白蛋白(178.74±52.27)mg/L、血红蛋白(118.31±19.89)g/L、血清总蛋白(62.95±6.37)g/L,高于对照组的(133.26±42.62)mg/L、(94.63±18.11)g/L、(56.12±4.9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25%VS 2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护理联合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ICU患者营养状况,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内压监测对危重患者空肠营养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72例入住ICU并开展空肠营养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6例,实验组实施腹内压监测,并根据测量的腹内压调节肠内营养;对照组按照常规临床观察指导空肠营养。观察并比较两组出现空肠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腹胀、腹泻时患者腹内压前后差值及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空肠营养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内压监测对危重症患者空肠营养并发症的观察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营养风险评估结合个体化肠内营养护理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免疫学指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收治的94例ICU患者,采用随机字母表法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肠内营养护理,观察组采用营养风险评估结合个体化肠内营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免疫学指标,营养学指标,生活质量护理前后变化情况以及观察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以及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总蛋白以及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以及总体健康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少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患者实施营养风险评估结合个体化肠内营养护理可改善免疫学指标以及营养学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型鼻肠管营养方式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53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9例和对照组24例,试验组采用螺旋型鼻肠管,对照组采用普通鼻胃管,比较两组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营养指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型鼻肠管通过熟练的护理操作可降低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耐受性,且操作简单易行,侵袭性小,患者安全度高并最经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经口进食肠内营养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5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均经口进食进行肠内营养并同步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均通过鼻空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并同步给予临床一般护理。测定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及护理干预后的血淀粉酶(AMY)、白蛋白(AL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C-反应蛋白(CRP)等血清学指标;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统计两组腹腔感染率、总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干预率及病死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及护理干预后的AMY、ALB、TNF-α、IL-1β、CRP等血清学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住院费用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腹腔感染率、手术干预率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临床总并发症发生率16.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胰腺炎患者行早期经口进食肠内营养治疗及护理干预临床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清学指标,有效降低其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对于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综合分析低热量肠内营养护理用于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68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肠外营养护理)和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低热量肠内营养护理)各34例,观察并比较两组并发症(胃潴留、消化道出血、呕吐以及误吸等)发生率、护理前后营养指标(血红蛋白、转铁蛋白、白蛋白以及血清总蛋白)、血清D-乳酸(D-LAC)含量以及二胺氧化酶(DAO)含量。结果护理前,两组营养指标(血红蛋白、转铁蛋白、白蛋白以及血清总蛋白)、D-LAC含量以及DAO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的营养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D-LAC含量、DAO含量、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热量肠内营养护理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朱利娟  张琳 《临床急诊杂志》2019,20(12):964-967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胃残余量(GRV)在ICU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方法:研究纳入2018-01—2019-05期间我科收治的60例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超声监测GRV)和对照组(胃液回抽监测GRV),根据GRV及临床症状调整营养计划,从而比较两组达目标喂养时间、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长、感染并发症、肠内营养(EN)并发症的区别。结果:实验组达目标喂养时间、机械通气时长、ICU入住时间均对照组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EN并发症、感染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监测GRV指导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可以降低EN并发症及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缩短达目标喂养时间,减少ICU入住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长,有益于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两种鼻饲肠内营养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营养输注泵鼻饲肠内营养法组(研究组80例)和传统鼻饲肠内营养法组(对照组80例)两组,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高血糖发生情况及发生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高血糖发生率、高血糖发生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的呕吐、反流、腹泻、便秘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但两组患者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营养输注泵鼻饲肠内营养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鼻饲肠内营养法低,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序贯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应用于脑卒中单元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选择卒中单元脑卒中患者治疗组30例,给予早期序贯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30例,应用家庭自制匀浆.比较入院时及3周后各项营养指标,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序贯性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患者机体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采取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并探讨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临床确诊为胆囊良性病变并进行腹腔镜切除术的60岁以上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临床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呕吐、排尿困难、腹胀、排气困难以及出血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出院时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理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围术期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表对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按入院时间的先后次序,将108例胃癌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应用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表进行评估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提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表对胃癌术后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进行系统性评估与干预,可提高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从而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