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孙秀梅 《当代护士》2018,(8):181-183
目的探讨护理专案改善活动在降低鼻胃肠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护理专案小组,通过头脑风暴分析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原因,确立问题,严格按照制定专案执行措施进行专案改善活动。比较活动前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结果开展护理专案改善活动后,鼻胃肠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活动开展前的14.14‰降至1.68‰。结论护理专案改善活动可明显降低经鼻胃肠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控制,确保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2.
闫海花 《当代护士》2017,(8):120-123
目的探讨分析品管圈活动对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率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期间来本院神经外科就诊并住院治疗的危重患者190例作为观察组,2014年本院患者住院期间行品管圈活动(QCC)管理,即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采用PDCA循环法对患者进行全面分析,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改善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率。另外选择2013年1~12月期间来本科就诊并住院治疗的危重患者190例作为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未接受品管圈活动(QCC)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意外拔管发生率、导管相关感染、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意外拔管发生率为4.7%,显著性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意外拔管发生率10.5%(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能显著改善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率,同时能降低导管相关感染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普通外科减少胃管非计划性拔管不良事件的应用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在我科肝胆和胃肠2个病区行留置胃管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2012年1~12月开展QCC活动前312例留置胃管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1~11月316例留置胃管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QCC活动,组建1个品管圈,运用QCC管理方法,分析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制定对策,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及护理质量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胃管脱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将QCC应用到留置胃管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可有效减少胃管非计划性拔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从而确保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期间堵管的发生率的经验与方法。方法 采用便利取样法,抽取2017年1月至2月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实施鼻空肠管肠内营养的159例患者作为实施后组。利用品管圈对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期间的堵管情况进行基线调查、原因分析、对策拟定、实施评价,通过制订规范化的肠内营养护理实施流程并推广实施、促进封管和堵管的规范处理执行流程、制作通俗易懂的健康宣教手册、完善合理用药配伍、配合个体化的功能锻炼计划等措施。将2016年10月至12月未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实施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162例患者作为实施前组。对比品管圈实施前后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期间堵管的发生率。结果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实施后组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期间堵管发生率为3.77%,低于实施前组的9.25%(X2=3.95,P=0.04)。结论 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期间堵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总结分析神经外科患者留置胃管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实施,并评估活动后的效果。结果品管圈活动开展后,神经外科留置胃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降低,由活动前的23.35‰降至10.73‰,目标达成率为108.89%,进步率为54.05%。圈员们在品管圈法的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助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升。结论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神经外科患者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既确保了患者的安全,又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胃肠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降低胃肠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为主题,进行现状调查、要因分析,拟定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胃肠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由活动前的2. 74‰降至活动后的0. 89‰(P 0. 05)。圈员在运用品管手法、创新思维及协作能力都得到了较大提升。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胃肠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效果显著,确保了患者安全,同时提高了护士质量安全管理意识和专科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预防神经外科PICC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2月~2013年1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前)行PICC置管患者154例设为对照组,2013年2月~2014年1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后)行PICC置管患者157例设为观察组,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分析神经外科PICC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结果:观察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神经外科PICC导管留置期间非计划性拔管中效果显著,有效地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具有主动管理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减少乳腺癌患者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12月本科室的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将2015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患者为实施前组,2016年7~12月收治的80例患者为实施后组。实施前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后组给予品管圈护理模式。分析两组患者PICC置管术后的并发症情况,对比品管圈活动对降低乳腺癌PICC并发症的效果、非计划拔管率及留置时间。结果实施前组出现PICC并发症的例数为40例,发生率为50.0%;实施后组出现PICC并发症的例数为10例,发生率为12.5%;实施后组的非计划拔管率7.5%低于实施前组的21.3%,实施前组的留置时间(112.6±24.3)d短于实施后组的(176.7±35.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乳腺癌PICC置管管理中的应用,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置管技术水平、护理质量和护理人员的团队协作意识,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小儿普外科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应用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2017年1月—12月为品管圈活动开展前,2018年1月—12月对本院普外科留置胃管患儿实施品管圈活动,成立目标管理小组,对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经验,应用PDCA循环改进方法进行措施制定,制定留置胃管标准化护理流程、对全员进行培训,并进行效果探讨,持续进行护理质量改进。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患儿留置胃管的非计划拔管率与无形成果情况。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儿的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拨管发生率由活动前的7.64%降低为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小儿胃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神经内科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5年3~12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前)置管患者中的34例作为对照组,2016年1~8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后)置管患者中40例作为观察组,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主题,制定计划,分析神经内科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并制定措施,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结果:观察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沟通协调能力,而且使神经内科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ICU护理人员维护留置尿管操作正确性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前患者347例为对照组,2013年1~9月实施品管圈后的患者251例为实验组,实验组开展品管圈活动,比较两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率、导尿管护理及污物处理规范率、导尿管污染情况。结果:实验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率、导尿护理及污物处理规范率、导尿管污染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降低ICU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周会群 《当代护士》2016,(7):156-157
目的探索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术后留置双J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4年12月泌尿外科入院术后留置J管的患者共83例,按随机数表分组,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40例)采用品管圈活动和常规护理。圈内成员经过6个月的护理干预后评价术后留置双J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组的腰疼、双J管移位、膀胱刺激症、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尿、结垢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的降低术后留置J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专案改善行动降低患者鼻胃肠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12月留置鼻胃肠管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留置鼻胃肠管患者为干预组,采用护理专案改善的方法进行干预,从管路评估、固定妥善等方面进行效果比较,并随机访谈病区护士对预防管路滑脱护理专案改善的意见。结果实施护理专案改善后,干预组鼻胃肠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预防管路滑脱关键监测指标落实率明显提升(P0.01或P0.05),护理专案改善提高了护士参与管理积极性。结论护理专案改善有利于针对非计划性拔管的高风险因素进行过程控制,实施有效干预措施,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和对提高临床静脉留置针使用质量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10月本院开始开展品管圈活动,选择住院患者中200例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作为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200例作为观察组,成立品管圈小组,对临床护理中静脉留置针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留置针使用质量的因素,查找根本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及改进措施。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常规护理对照组非计划性拔管率59.50%,开展品管圈活动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率16.00%(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提升团队综合素质,减少住院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有效提高留置针的使用质量和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儿童静脉留置针意外重置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11月~2014年6月,应用品管圈分析122例采用静脉留置针置管输液的患儿的临床资料,找出重置发生率的影响因素,制作柏拉图,并制定相关护理措施,观察实施前后意外重置发生率。结果:实施品管圈后意外重置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实施,提高了护士的观察和创新力,降低了患儿留置针意外重置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质管理活动(quality management activities,QMA)在降低儿科浅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发生率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动小组,运用PDCA循环(戴明环)方法,确立"降低儿科浅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发生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发生意外拔管的主要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通过开展6个月的QMA,儿科浅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率由活动前的38.3%降低至活动后的14.5%。结论 QMA在降低儿科浅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发生率中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的原因,探讨三间分布法在术后防管路滑脱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患者在住院期间意外脱管不良事件报告材料意外脱管共35例,意外拔管率0.792‰,对存在问题和原因运用三间分析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导尿管非计划拔管率、胃肠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呈持续下降趋势。导尿管非计划拔管率(‰)第一季度0.369,第三季度0.209,第四季度0,三季度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第一季度0.995,第三季度0.689,第四季度0.582,三季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采用三间分布,能够得到管路滑脱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可以降低管路滑脱的发生率,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4~12月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133例作为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选择2012年1~9月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133例作为观察组,成立品管圈,运用品管圈PDCA循环管理方法,确立"降低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为活动主题,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及制定对策。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通过圈员参与该项活动,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观察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对降低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效果显著,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管理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确保了患者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前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患者100例,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患者100例,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静脉炎发生率。结果品管圈活动后发生静脉炎2例,品管圈活动前发生静脉炎16例,品管圈活动后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低于活动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用PDCA管理经鼻留置胃管、营养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6年1~7月收治的术后经鼻留置胃管、营养管患者48例为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法对患者进行非计划性拔管的管理,并将本院2015年6~12月收治的术后经鼻留置胃管、营养管患者47例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常规非计划性拔管护理干预,分析护理过程中患者拔管原因,并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非计划性拔管因素、拔管率及患者的满意程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2.08%)非计划性拔管,为患者因素,对照组出现7例(14.89%)非计划性拔管,1例护士因素,2例管理不当,4例患者因素,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高达97.92%,显著高于对照组80.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析普外科非计划性拔管患者拔管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以PDCA管理方法对经鼻留置胃管、营养管患者进行干预,可显著降低其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安全可靠,且患者高度认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