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相情感障碍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科心境障碍疾病,是既有躁狂或轻狂发作,同时又存在抑郁发作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认知功能,且影响社会不安定[1,2]。故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护理干预尤为重要[3]。本次研究旨在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王朝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4):5905-5905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既有符合症状学诊断的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1]>是一种常见且易复发的严重精神疾病.对双相障碍误诊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老年反复抑郁发作1例,因既往无典型躁狂或轻躁狂表现,人院后经治医生诊断为抑郁症,但结合其有情感性精神障碍阳性家族史,且具有情感旺盛型气质,上级医生考虑为软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住院不久即出现轻躁狂表现,确诊为双相Ⅱ型障碍,证实了当时考虑软双相抑郁的正确性。临床上双相Ⅱ型障碍的诊断不足,容易误诊为单相抑郁。对于软双相障碍的抑郁发作,需要按照双相抑郁障碍进行治疗,以心境稳定剂作为基础治疗,慎用抗抑郁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药物治疗状况。方法选择1999/2004在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86例,回顾性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详细用药情况。结果18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186例中双相躁狂障碍94例,双相抑郁障碍82例,快速循环型10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42例。②双相抑郁发作时,首选抗抑郁剂治疗占95%,同时合并情感稳定剂治疗者占20%;双相躁狂发作时,首选碳酸锂治疗占84%,首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占95%,首选碳酸锂加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占79%。结论目前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用药及治疗方案需要规范,应以“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作为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年度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患者疾病诊断构成的变化及临床医生对双相障碍的识别状况.方法 对2005年度与2010年度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自拟双相障碍诊断识别调查问卷对两个年度均在精神科病房工作的临床医生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2010年度在我院精神科住院患者疾病分布中,精神分裂症的构成比仍最高,但较2005年度有明显下降;情感性精神障碍所占比例为35.2%,其中双相障碍的比例较2005年度明显升高,重性抑郁障碍比例较2005年度有所下降.5年间住院患者的疾病诊断构成差异有极显著性(χ2=55.09,P<0.01).无论男性或女性患者,2005年度及2010年度疾病诊断构成差异均有极显著性(χ2=34.34、29.66,P<0.01).本组临床医生双相障碍诊断识别问卷2010年度评分显著高于2005年度,差异有极显著性(t=6.97,P<0.01).结论 2010年度与2005年度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发生了显著变化,精神分裂症的构成比虽然仍最高,但较2005年度有明显下降,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构成比则明显上升,可能与近年精神科临床医生对双相障碍的识别水平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8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药物治疗状况。方法 选择1999/2004在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86例,回顾性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详细用药情况。结果 18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186例中双相躁狂障碍94例,双相抑郁障碍82例,快速循环型10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42例。②双相抑郁发作时,首选抗抑郁剂治疗占95%,同时合并情感稳定剂治疗者占20%;双相躁狂发作时,首选碳酸锂治疗占84%,首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占95%,首选碳酸锂加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占79%。结论 目前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用药及治疗方案需要规范,应以“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作为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双相抑郁障碍少年和成人患者自评症状的特点。方法:连续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及住院新近发作、1月内未服用精神药物的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中双相情感障碍I抑郁发作或双相情感障碍II的少年43例和成人95例患者,分别对他们进行精神病状态评定量表(SCL-90)评定,与63名正常对照少年SCL-90评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双相抑郁障碍少年SCL-90各因子得分均较正常少年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7.612~11.288,P<0.001);敌对因子得分(2.51±0.96)较成人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79,P<0.05),其余各因子均较成人低,其中抑郁(2.38±0.95)、焦虑(2.24±0.90)和精神病性(2.07±0.72)因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03,-2.065,-2.141,P<0.05)。结论:少年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存在广泛精神症状的改变,而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没有成人丰富,主要以敌对的行为方式表现。  相似文献   

8.
吴辉 《医学临床研究》2012,(9):1811-1812
【目的】研究高原地区精神专科精神障碍患者的疾病特征及相关因素,为精神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1981年4月至2011年4月30年来就诊于门诊/住院的精神障碍患者23976例的一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就诊的精神障碍患者疾病特征为精神分裂症16089例(67.10%)、心境障碍6090例(25.40%)、神经症755例(3.15%)、器质性精神障碍295例(1.23%)、应激障碍273例(1.14%)、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42侧(1.01%)及其他精神障碍232例(0.97%);就诊患者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以精神分裂症居多,老年人以器质性精神障碍多见;焦虑障碍女性多见,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男性居多;农牧区以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分裂症及心境障碍多见。【结论】高原地区就诊的精神障碍患者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精神卫生知识缺乏、居住地偏僻、经济文化落后是主要影响因素。消除对精神病人的歧视与偏见,大力宣传和普及精神卫生知识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住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家属病耻感与希望的特征,并分析二者的关系。方法运用Link病耻感系列量表和Herth希望量表对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95例住院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家属在贬低-歧视贬低感量表得分为(2.57±0.27)分,与量表均值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家属的希望水平得分为(34.83±5.72)分,贬低-歧视贬低感与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采取积极的行动、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及希望总分呈负相关。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家属存在明显病耻感和较高希望水平,病耻感是希望水平的影响因素,护理人员通过提高家属的希望水平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调查社区普通人群,横向比较不同精神障碍的终生罹患对社区人群的功能残疾(WHODAS)和能力的影响差异。方法:对大型区域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的再次分析,计算社区人群的世界卫生组织功能残疾水平和家庭社会能力自评和过去1年低效工作日的时间损失,采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分析的方法进行不同精神障碍终生罹患分组组间比较。结果:精神障碍诊断终生患病率为精神病性障碍1.4%,双相障碍1.4%,抑郁障碍6.5%,焦虑障碍7.6%,强迫障碍1.5%。WHODAS总分平均值(38.37±8.69)分,精神病性障碍、双相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和无精神障碍诊断人群的WHODAS总分分别为(43.13±11.63)分、(45.82±19.44)分、(42.54±14.39)分、(41.20±13.38)分、(40.29±8.87)分、(37.70±7.37)分,WHODAS总分和各因子评分以及家庭社会能力自评水平在各精神障碍和无精神障碍评分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WHODAS各指标以精神病性障碍、双相障碍和抑郁障碍分组与其它组别间差异显著,家庭社会能力自评等级和过去1年低效工作日损失天数则以双相障碍最突出。结论:本研究通过横向比较社区普通人群中常见五大精神障碍的生命功能残疾水平和家庭社会生活能力损害验证了在整体残疾水平上精神病性障碍的严重影响,发现在家庭社会生活能力损害方面双相障碍终生罹患患者的主观能力效能感要比其他精神障碍更严重,也比临床疾病性质严重度和临床经验评估更突出,未来需要更加关注双相障碍的家庭社会生活康复来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心境障碍患者应付方式并探讨其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对32例单相抑郁患者及55例双相障碍患者(抑郁相34例,躁狂相14例,混合相7例)进行调查。结果单相抑郁患者与双相障碍患者(包括所有临床相)、双相障碍抑郁相患者与双相障碍混合相患者的应付方式各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相障碍抑郁相患者与双相障碍躁狂相患者在应付方式的解决问题(t=-2.869,P=0.006)、求助(t=-2.443,P=0.018)、自责(t=2.461,P=0.018)、退避(t=2.870,P=0.006)因子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相抑郁以及双相障碍抑郁相和混合相患者采取应付方式以混合型居多,分别占50.00%、41.18%和42.86%。双相障碍躁狂相患者采取应付方式以成熟型为主,占64.29%。结论心境障碍患者的应对方式与情绪状态有关,与疾病类别无关。应根据患者的疾病状态进行区别对待,指导患者搁置问题,以及采取积极引导等方式来提高患者的应对技能。  相似文献   

12.
正双相障碍又称双相情感障碍,是以情感或心境异常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疾病,伴有认知、行为、心理生理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改变或紊乱。双相障碍的临床特点是反复出现的忧郁、躁狂或忧郁躁狂的混合状态。疥疮是由人型疥瞒通过密切接触,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本科于2014年7月4日收治1例双相障碍伴发疥疮的患者,明显的精神症状加上传染性皮肤病,增加了护理难度。本科精心护理后,患者精神症状控制,疥疮治  相似文献   

13.
<正>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类具备特殊两极性症状特征的心境障碍,不同症状期有不同的心理体验~[1],健康人群普遍对该类患者持回避排斥、隔离疏远态度,再加上患者自身的病耻感,使之处于主动被动双重社会功能退缩困境之下,治疗依从性不佳,病情控制棘手度高~[2]。对于该类心境障碍患者而言,护理视野不应囿于精神症状控制层面,还应对其心理、认知及社会功能等施以全面系统性关注与康复促进~[3]。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分析综合性中医院开设心理卫生专科后5年来的会诊情况。方法对本院开设心理卫生专科后的1999/2003期间临床各科住院患者邀请心理卫生专科会诊的病例数量、科室分布、心理卫生科诊断和处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999/2003年会诊率为0.5%,会诊科室以内、骨、妇产科为主,会诊疾病前4种分别是心境障碍、躯体形式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神经症及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结论综合性中医院住院患者存在各种心理卫生问题,应加强综合性中医院的心理卫生专科及会诊-联络精神病学的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15.
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都存在某些认知功能障碍,由于临床症状的重叠,这两类患者的鉴别较困难。本研究对两类疾病的认知功能障碍进行比较,探讨认知功能对临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30例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2例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7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状态)患者和28例正常对照者行相关认知心理试验(COGLAB)。[结果]COGLAB区别阴性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正确率达到了73.5%,其中分类测验、持续操作测验和倒行掩蔽测验判别作用最大。[结论]本研究的结果提示.阴性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认知作业反应的特征不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持续操作测验、倒行掩蔽测验对于临床上鉴别某些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与单相抑郁患者执行功能损害的差异。方法收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30例和抑郁症患者30例。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评定执行功能,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 Revised,WAIS-R)评定2组智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项评定抑郁严重程度。结果双相情感障碍组总应答数(Ra)、错误应答数(Re)及持续性错误数(Rpe)评分均差于单相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相同时,双相情感障碍对执行功能的损害比单相抑郁对患者的影响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境障碍患者的家庭功能、社会支持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 Ⅱ)、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100例抑郁症患者以及100例双相障碍患者进行测评,并与正常对照组100例进行比较。结果:抑郁症组和双相障碍组的社会支持显著低于正常组(p<0.001)。研究组家庭亲密度与家庭适应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心境障碍患者的家庭功能存在缺陷,领悟社会支持程度较低,家庭功能与领悟社会支持互为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认知损害是心境障碍的典型特点。心境障碍包括抑郁症(MDD)和双相障碍(BD)。认知损害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能力,因此,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患者需要优化认知功能。而一般人群随着双相障碍进程,认知损害会逐渐进展,相比抑郁症来说认知损害更加严重。本文对抑郁症和双相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是否存在差异进行综述。从4方面进行阐述:(1)MDD和BD患者认知功能的比较;(2)认知障碍影像学鉴别;(3)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4)改善认知功能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住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疾病发作期病耻感特征,及其与抑郁和躁狂发作的关系。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 120 例住院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使用 Link 病耻感系列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杨氏躁狂量表进行评定。 结果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贬低 鄄 歧视感知量表得分为( 2.60±0.31 ) 分、病耻感应对量表得分为( 2.77±0.27 ) 分,均高于量表中点分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抑郁严重程度与贬低 鄄 歧视感知量表得分( r=0.219 )、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得分( r=0.284 )呈正相关,躁狂严重程度与贬低 鄄 歧视感知量表得分( r=-0.275 )、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得分( r=-0.302 )呈负相关。 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发作期存在较高的感知 鄄 病耻感水平,病耻感应对方式更加退缩;处于抑郁临床相的患者病耻感感知、病耻感情感体验更加明显,而应对方式更加消极,需要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抑郁(depression)是一种精神障碍,或情感障碍,属于情绪或心境障碍(mood sidorder)的范畴,它是常见病多发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终身患病率3%~5%,美国5%~6%,约1200万人,另有17%的人曾有过抑郁体验。我国卫生部2001年公布的数字,尤其是老年人中比例更高。抑郁症又是一种可危及生命的疾病,10%的抑郁症患者产生自杀企图,15%的重症抑郁症患者最后死于自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