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D-二聚体假阳性率中的作用。召开品管圈小组会议,确立"降低D-二聚体假阳性率"为活动主题,运用有效的质量管理工具进行现状调查、原因解析、目标设定、对策实施与标准化。实施品管圈活动5个月后,D-二聚体假阳性率由活动前的8.97%降为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标达成率100.5%,圈员6个方面的能力显著提高。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D-二聚体假阳性率,显著提高了圈员综合素质,提升了检验科临检血液工作的质量管理水平。同时,该次活动在全国第四届医院品管圈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大大提高了医院的整体形象,值得持续开展下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新生儿输液外渗率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降低新生儿输液外渗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调查,查找原因,设立目标,落实对策,评价实施前后新生儿输液外渗发生情况。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新生儿输液外渗率较开展活动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新生儿输液外渗率显著下降,为危重新生儿的治疗提供了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品管圈(QCC)活动对提高医院血培养阳性率的效果,为指导临床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客观依据。方法调查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的血培养现状,以"提高血培养阳性率"作为活动主题开展QCC活动,分析整个血培养流程存在的问题,拟定对策并实施。绘制柏拉图和雷达图,比较改善前后血培养的查检结果,分析QCC活动的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结果开展QCC活动后的血培养阳性率较活动前明显升高(6.93%比4.03%,P0.05),目标达成率为108.24%,进步率为72.00%。雷达图显示,QCC活动后圈员的各项QCC能力均有一定程度提升。结论开展QCC活动可改进血培养流程,提高血培养阳性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寄送的适宜时间,降低假阳性率和复查率。方法从每周寄送1次血标本改良为每周寄送2次标本。结果新生儿疾病筛查假阳性率明显降低。结论新生儿血标本寄送时间以每周2次为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寄送的适宜时间,降低假阳性率和复查率.方法 从每周寄送1次血标本改良为每周寄送2次标本.结果 新生儿疾病筛查假阳性率明显降低.结论 新生儿血标本寄送时间以每周2次为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臀红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科室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通过圈员评分筛选出导致新生儿臀红发生的主要原因,运用PDCA循环法则,选定"降低新生儿臀红发生率"为主题,进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目标制定并组织实施。结果新生儿臀红发生率由活动开展前的30%降低为活动后的12.5%;重Ⅰ度和重Ⅱ度患者比例明显降低。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大大降低新生儿臀红的发生率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值得在各级医疗单位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品管圈降低新生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目标值,分析影响意外脱管因素,针对原因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包括排查原因加强护理、改良固定方法、调整胃管留置长度、制作操作流程、适当肢体约束。比较实施品管圈前后新生儿留置胃管的意外脱管率。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本院新生儿留置胃管脱管率由活动前32%降低至12%,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新生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以降低住院患者血标本漏检率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后脑病科住院患者的血标本采集质量及漏检率进行比较,并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者血标本漏检率明显降低。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住院患者血标本漏检率,提高血标本采集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本院新生儿疾病筛查血片采集环节标准化操作规范实施效果分析,探寻降低新生儿疾病筛查结果假阳性发生率的有效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本院出生进行筛查的518名新生儿为对照组,2013年5月~2014年5月本院出生进行筛查的517名新生儿为观察组。观察组实施标准化操作规范,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新生儿疾病假阳性出现情况,探寻标准化操作规范对降低新生儿筛查结果假阳性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可疑阳性10例,可疑阳性率为1.9%;对照组可疑阳性28例,可疑阳性率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本院新生儿疾病筛查血片采集环节实施标准化操作规范,有效降低了新生儿疾病筛查假阳性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感染早期诊断指标降钙素原(PCT)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该院155例新生儿科住院的1~7d新生儿同时进行PCT和hs-CRP检测及血培养。结果 155例患儿首次血培养阳性率低,为9.6%(15/155),血培养假阳性率高,为33.0%(5/15);PCT生理性升高为9.0%(14/155);新生儿感染联合指标在各组别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T和hs-CRP诊断界值是新生儿早期感染指标,可减少血培养假阳性而造成临床误诊,能准确诊断新生儿PCT生理性升高,可避免过度诊断感染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发现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环境噪声主要来源,降低噪声污染,改善NICU环境质量。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严格按照PDCA原则,通过确定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现况把握,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对策拟定、实施、检查等程序,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NICU环境噪声水平由64.82 d B降至58.2 d B。结论:品管圈活动可降低NICU环境噪声水平,减少噪声对新生儿和医务人员的影响,增强科室人员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质量、降低促甲状腺激素(TSH)假阳性率、提高血标本采集的成功率和合格率。[方法]实验组747例新生儿在下午13:30~14:30在哺乳后1.0h~1.5h采血,对照组670例新生儿在上午08:00~09:00沐浴后采血,对新生儿疾病筛查中TSH血标本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TSH假阳性率低于对照组、一次采血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血标本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哺乳后1.0h~1.5h在新生儿安静状态下采血能降低TSH假阳性率、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尿培养标本采集不合格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查找导致住院患者尿培养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原因,拟定对策,并将改进前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住院患者尿培养标本不合格率由10.37%降低至活动后的2.46%,目标达成率为111.72%,进步率为76.28%。结论品管圈活动规范了操作流程,有效降低了尿培养标本采集不合格率,提高了圈员运用品管圈手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运用PDCA循环管理降低儿科采集血培养标本假阳性率发生。方法 对于儿科临床护士采集需培养过程中导致标本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制定干预措施,用PDCA循环进行质量管理。结果 PDCA循环管理使临床采集血培养标本的假阳性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皮肤损伤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4年8月本科691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开展活动前351例为对照组,开展活动后340例为观察组,自发组建品管圈活动小组,具体内容包括确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把握现状与设定目标、解析问题、拟定对策并实施等,比较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新生儿皮肤损伤情况。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新生儿皮肤损伤发生率由21.7‰下降至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后,不仅显著降低了新生儿皮肤损伤的发生率,而且提高了护士的自信心和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与沟通协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新生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严格按照PDCA的步骤,通过确立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把握现况,设定目标,分析原因,进行对策的拟定实施及检讨等程序,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新生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率由改善前的82.50%降至改善后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活动后每个患儿在胃管使用方面成本节约了3.36元。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新生儿留置胃管的意外脱管率,减轻患儿痛苦,并能有效节约成本,避免浪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监护病房新生儿皮肤损伤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选定"降低监护病房新生儿皮肤损伤率"为主题,按照品管圈活动程序,对导致新生儿皮肤受损的要因进行分析,制定对策并实施,确认活动效果等。结果:经品管圈活动的良性干预,监护病房内新生儿皮肤受损率由32.98%下降到15.05%,目标达成率116.50%,进步率为54.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圈员8项能力自我评价显著提高。结论:新生儿监护病房的皮肤护理是新生儿专科护理的难点,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减少皮肤损伤的发生,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工作质量及圈员能力,提高患方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隽芳芳  俞超  叶青青  洪芳  胡巧俏 《全科护理》2013,(29):2762-2763
[目的]完善重症监护科护士在血培养标本采集方面的认知,提高采集的正确率、降低污染率。[方法]开展品管圈活动,分析血培养标本采集存在的问题、未来改进的临床意义,制订血标本采集的规范化管理程序并进行临床实践。[结果]标本采集一送检一接收各个阶段能正确有序流畅地运行,化验室关于血培养标本质量的负反馈信息明显减少。[结论]品管圈指导下行血培养标本采集的规范化管理科学有效,可提高血标本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交接缺陷发生率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8~9月本科新生儿390人次作为研究对象,自发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具体内容包括确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把握现状,设定目标,解析问题,拟定对策并实施等,比较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新生儿交接缺陷发生情况。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新生儿交接缺陷发生率由17.7%下降至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交接缺陷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效地降低了护理差错事故及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点渗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10月~2015年3月我院血液透析室的10名护士在自发的基础上组成"品管圈"小组,并确立以"降低血液透析中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我院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内瘘穿刺点渗血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统计,针对问题提出积极的整改措施,以降低血液透析过程中内瘘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血液透析患者静脉内瘘穿刺点皮下渗血的发生率低于开展活动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品管圈成员护士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度、团队精神、护理控制意识、人际关系等评分均高于活动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室中开展品管圈活动,通过积极分析问题,找到解决措施,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有效降低患者静脉内瘘穿刺点皮下渗血的发生率,延长内瘘的使用期限,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