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贮脂细胞的“激活”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炯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1996,16(2):73-75
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贮脂细胞着重要作用,而其“激活”过程则是纤维经形式的最终共同通路,很多因素参与一过程的调控,包括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及维生素A等。抑制这种“激活”过程有可能成为治疗肝纤维化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细胞因子对贮脂细胞的肝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礼勇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7,24(12):530-532
在肝纤维化的发病过程中,贮脂细胞发挥重要的作用。FSC的增殖、活化及其合成细胞外基质等作用涉及到诸多因素的参与,其中细胞因子对其的调控作用可能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贮脂细胞起着重要作用,而其“激活”过程则是肝纤维化形成的最终共同通路。很多因素参与这一过程的调控,包括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及维生素A等。抑制这种“激活”过程有可能成为治疗肝纤维化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肝贮脂细胞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贮脂细胞是肝间质细胞中兼有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脂肪细胞性质的细胞,它在肝纤维化中的地位日益瞩目,本文就贮脂细胞的性质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综述如下。 一、贮脂细胞的一般性质及分离培养 肝脏贮脂细胞(Lipocyte,Fat-storing Cell,FSC)又称Ito细胞,VitA贮存细胞、窦膜(周皮)细胞(Pericyte)、窦状隙星形细胞等。最初由Ito等(1952)描述,Wake用金浸渗法将之与肝枯否氏细胞区别。肝贮脂细胞是机体贮存VitA的主要场所,体内90%的视黄醇类物质以视黄酯,主要是棕榈酸视黄酯脂滴的形式贮存于贮脂细胞,贮脂细胞亦富含细胞视黄醇结合 相似文献
5.
中药肝复乐治疗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复乐防治免疫性肝纤维化的效果及机制。方法:猪血清腹腔内注射复制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肝复乐混悬液经口灌胃干预。行病理及生化监测。结果:(1)12周,肝复乐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ALT、β-GT降低、ALB升高,肝组织MDA、HYP降低,GSH上升。肝贮脂细胞数目减少,纤维化分级减轻。(2)肝复乐组16周与12周比较,除贮脂细胞数目无明显变化外,余改变同以上指标。结论:肝复乐可参与抑制贮脂细胞激活,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等多个环节而减轻肝纤维化,但不能阻断肝纤维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7.
肝星状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指肝脏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过度沉积的病理过程.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被认为是ECM的主要来源细胞,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另外,各种病因引起肝细胞损伤时,Kupffers细胞(KF),肝窦内皮细胞等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作用于邻近的HSC,影响其增殖,趋化和ECM代谢.因此,HSC及细胞因子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关系极为密切,阐明其关系,有助于以HSC为靶点的肝纤维化方面的研究,现就其关系分别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9.
肝星状细胞凋亡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十年来对肝纤维化形成的机理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及实验证据表明,肝纤维化是可以逆转的[1],这一观点逐渐被广泛接受。肝星状细胞(hopaticstellatecell,HSC)的激活是肝纤维化形成的中心环节[2],HSC在肝纤维化逆转过程中的作用也成为研究热点之一。Burt[3]认为,肝纤维化逆转时HSC的减少是由于激活状态的HSC转化为静止状态。但最新的研究表明,肝纤维化恢复期,激活状态的HSC减少主要通过凋亡机制,而不是表型的转化[4]。几位学者分别对HSC凋亡的机制进行… 相似文献
10.
肝纤维化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会慧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0,27(9):386-389,401
肝纤维化仍缺少有效的治疗措施。本文将围绕近年来对肝纤维化形成机制的认识,对采用基因治疗防治肝纤维化的相关探索性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肝纤维化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参与并长期相互作用的过程 ,因此肝纤维化的基因治疗也应采取综合措施[1] 。肝纤维化基因治疗的具体策略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抑制或减少肝脏贮脂细胞的激活、转化和增生以及细胞外基质的降解等。由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是我国肝纤维化最主要的病因 ,因此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基因治疗显得非常重要[2 4] 。本文着重探讨抑制肝脏贮脂细胞激活、转化、增殖 ,抑制细胞外基质产生以及加速肝脏细胞外基质降解的基因治疗策略和途径。一、转化生长因子信号转导途径的阻断转化生长因子 β(TGFβ)是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最重… 相似文献
12.
实验性肝纤维化时贮脂细胞的变化及桃仁提取物对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石蜡切片中的贮脂细胞(FSC),发现肝纤维化预防对照组和治疗对照组的阳性细胞均明显多于正常大鼠,且以前者为显著。这反映 CCl_4造模初期 FSC 活化后增殖相当明显;当 CCl_4刺激因素去除后,FSC 活化程度减低,增殖减少。桃仁预防组阳性细胞少于预防对照组,提示当 CCl_4刺激时,桃仁提取物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 FSC 活化和增殖;桃仁治疗组各例切片中很难找到阳性细胞,提示桃仁提取物在 CCl_1刺激因素去除后,抑制了 FSC 进一步活化和增殖。推测桃仁提取物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与其对 FSC 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3.
14.
15.
整合素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永红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8,25(1):21-24
整合素为一类位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受体家族分子。在正常肝脏的实质及间质细胞中均发现有整合素的表达,在病变肝脏中,整合素的分布出现种类和数量的改变。整合素可参与肝纤维化发生的多个环节:(1)参与致纤维化介质的释放,影响储脂细胞的激活;(2)参与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吞噬降解;(3)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及金属酶组织抑制剂的表达,影响细胞外基质的降解;(4)调节储脂细胞对致纤维化介质的反反应等。对整合素与肝纤维 相似文献
16.
17.
肝纤维化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纤维化是继发于肝脏炎症或损伤后组织修复过程中的代偿性反应 ,以细胞外基质 (ECM )在肝内过量沉积为病理特征。肝纤维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主要健康问题。现已证实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事件是 :由损伤所引起的肝星状细胞(HSC)的激活及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 ,从而大量合成各种细胞外基质蛋白 ,沉积于肝脏最终导致肝纤维化。本文就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及调控对近年来肝纤维化形成机制的有关进展作一简介。一、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与ECM的产生HSC是肝脏间质细胞之一 ,位于肝细胞与窦内皮细胞间的Disse腔内。正常时呈静止状态 ,… 相似文献
18.
四甲基吡嗪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防治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四甲基吡嗪对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以大白鼠为实验对象,采用60%四氯化碳皮下注射,按每100g体重0.3ml,每3日1次,共23次,诱导肝纤维化模型。四甲基吡预防组和治疗组大鼠分别于第1次、第10次注射四氯化碳时开始给四甲基吡,按每100g体重10mg灌胃,1日1次。实验第10周抽血检测血清中PC-Ⅲ、HA、LN含量,取肝组织作肝内胶原定量分析。结果四甲基吡嗪预防组PC-Ⅲ、HA、LN及肝内胶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四甲基吡治疗组上述四项指标虽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明显低于葡萄糖组和肝纤维化模型组(P<0.01)。结论四甲基吡嗪对实验性肝纤维化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鼠肝贮脂细胞Kupffer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贮脂细胞是目前肝纤维化研究的热点,本文参考Friedman等的不连续密度梯度心法并作改良,建立了一种经济,简便,可靠的分离大鼠肝贮脂细胞,Kuffer细胞的方法,贮脂细胞得率的10^7/大鼠,纯度在90%以上,Kupffer细胞纯度约60%,其培养上清基本适合进一步研究用。本方法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肝贮脂细胞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尤其是细胞水平及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注重对肝纤维化的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肝硬化的共同病理基础.鉴于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HCV及其他病因引致的肝病也渐呈增高趋势,对HBV、HCV引起的肝病目前尚乏特效的清除病毒措施,肝病过程中由细胞因子和肝星状细胞(HSC)引发起的"瀑布式"效应也不因原始致病因子的清除而停止.因此,应提高对肝纤维化防治的认识并逐渐探索出一套防治肝纤维化的基本对策并规范实施.本文浅析目前肝纤维防治中的一些误区,指出防治肝纤维化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