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伟  吴士洪 《中国骨伤》2008,21(4):302-302
臀肌挛缩症(glutealmuscle contracture,GMC)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造成髋关节功能受限所表现的特有步态、体征的临床症候群。臀肌挛缩症的发病与针刺造成的物理性损伤、药物引起的化学性刺激,尤其是含苯甲醇溶液的药物注射刺激等,导致无菌性肌纤维坏死,发展为肌肉纤维化及瘢痕挛缩有关,多发生于儿童时期,有反复多次臀部肌肉注射药物史,常因患儿家长发现步态改变。坐位双膝不能靠近而来就诊。手术治疗方法为切断挛缩组织进行松解。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采用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注射性臀肌挛缩症1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是因臀大肌纤维性挛缩导致髋关节功能障碍的一种医源性疾病。多发生于反复多次臀部肌肉注射药物的儿童。国内外该病的手术治疗已广泛开展。但手术方法各家不一。现将我院采用转子后方小弧形切口治疗32例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临床资料一、...  相似文献   

3.
注射性臀肌筋膜挛缩症(附2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注射性臀肌筋膜挛缩症(附29例报告)柯楚群,黄义昌,陈志雄,叶峰注射性臀肌筋膜挛缩症是一种医源性疾病,多因小儿长期反复在臀部肌肉注射药物,造成肌肉、筋膜挛缩,表现为外八字步态,下蹲时双膝外展,端坐时不能并腿、交腿。本症病因、症状、体征较为典型,不难诊...  相似文献   

4.
俞远照 《中国骨伤》2006,19(2):105-105
注射性臀大肌挛缩症是一种医源性疾病,多发生于儿童时期,是由反复多次臀部肌肉注射药物而引起的,常由患儿家长发现而就诊。采用中药离子导入及小针刀局部松解术治疗6例儿童注射性臀大肌挛缩症,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例患者中女4例,男2例;最大9岁,最小5·  相似文献   

5.
黄书鹏  杨东运  陈亮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7):2223-2224
增生性瘢痕为整形外科的常见疾病,影响患者形象,并忍受局部症状之苦。对于瘢痕面积小且无挛缩畸形者,进行糖皮质类固醇药物瘢痕内注射是常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1]。普通注射器是常用的药物注射工具,但看似简单的注射治疗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容易。一方面,瘢痕组织致密,注射阻力相当大,甚至可有药液漏出;另一方面,患者在注射过程中需要忍受较大的疼痛,造成部分患者难以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A型肉毒毒素治疗挛缩性瘢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治疗挛缩性瘢痕的疗效.方法 选取26例挛缩性瘢痕患者,随机分为A型肉毒毒素组(BTXA组)和曲安奈德组(TAC组,对照组),注射药物治疗前测量各组患者瘢痕长轴长度,并于注射后再次测量其长度,1次/月,共6次,通过比较治疗前后差值评价药物疗效.切取各组瘢痕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观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肌球蛋白-Ⅱ的表达情况.结果 药物作用1个月后,BTXA组较TAC组瘢痕挛缩程度明显减轻(P<0.05),尤以6个月时差异最明显,BTXA组和TAC组瘢痕长轴长度差值分别为(1.23±0.42) cm和(0.56±0.33) cm.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BTXA组瘢痕内α-SMA及肌球蛋白-Ⅱ表达较TAC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治疗挛缩性瘢痕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儿童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术后的早期功能训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儿童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是目前临床常见的医源性疾病。是由于患儿臀部反复肌注药物,引起局部肌纤维变性、挛缩而导致髋关节功能障碍。手术切除臀部瘢痕变性组织,松解臀大肌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1992年以来,我们对68例患儿术后实行早期功能训练,使康复期明显缩短,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挛缩性瘢痕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0例烧伤后挛缩性瘢痕患者,每人选取两处挛缩性瘢痕,随机分为BTXA组(瘢痕内注射BTXA,间隔3个月1次,共2次)和空白对照组(瘢痕内注射等积生理盐水),于注射前及首次注射后1、3、6个月测量瘢痕长轴长度,观察其长度变化用以反映瘢痕挛缩程度;切取5例药物治疗6个月后行瘢痕切除手术患者的瘢痕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染色观察α-平滑肌肌动蛋白及肌球蛋白-Ⅱ的表达.结果:BTXA组较空白对照组瘢痕挛缩程度明显减轻(P〈0.01),尤以6个月时差异明显[(1.103±0.158)cm比(0.187±0.221)cm].常规HE染色观察到BTXA组瘢痕组织内胶原纤维排列稀疏且规则,瘢痕内成纤维细胞数量较空白对照组减少.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TXA组瘢痕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及肌球蛋白-Ⅱ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BTXA可用于治疗挛缩性瘢痕,作用机制可能与BTXA能够抑制瘢痕内成纤维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及肌球蛋白-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自De Velderraman 1970年首次报告儿童臀肌挛缩症以来[1],先后有较多臀肌挛缩症临床、病理、病因及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报告.近年来国内外亦见到注射性肱三头肌、肱二头肌、三角肌及股四头肌、手内在肌挛缩症报告[2~6].小腿三头肌挛缩症国内未见报道.本院自2007年7月经住院和门诊共诊治罕见的注射性小腿三头肌挛缩症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臀肌挛缩症诊治进展   总被引:49,自引:7,他引:42  
自Hnerkovky、FairbanktBarrett报道了股四头肌挛缩后〔1〕,1969年由Valderama首次报道了臀肌挛缩症〔2〕。小儿臀部肌肉注射后引起臀肌挛缩被称为注射性臀大肌挛缩症〔3〕,臀肌挛缩症,臀肌纤维化〔1〕,肌肉注射后臀肌纤维...  相似文献   

11.
关节镜下射频松解术治疗外侧型弹响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侧型弹响髋是由臀部注射等因素引起阔筋膜张肌和(或)臀肌及筋膜变性、挛缩的疾病,由于挛缩带在髋关节活动过程中划过大转子受阻引起弹响,继而造成髋关节功能障碍.Fairbank[1]于1921年首先报告了弹响髋,国内马承宣等[2]于1987年报告了注射性臀大肌挛缩症.  相似文献   

12.
臀肌挛缩症     
本文报道了18例30侧髋部的臀肌挛缩症,18例中单侧6例,双侧12例,其中5例无注射史,13例有不同程度注射史。18例均行手术治疗,4例术后伤口出现疤痕疙瘩现象。其病理变化是肌肉退化,变性,最后纤维化挛缩。关于发病原因,作者认为除注射之外,本病可能与先天性肌性斜颈、股四头肌挛缩症一样有其特发的肌挛缩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3.
儿童臀肌挛缩症的预防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臀大肌挛缩症与反复在臀部肌肉接受注射药物的儿童有关。故门诊护士应加强对此病的了解和认识,掌握反复肌肉注射及进针手法等与发生本病的关系,同时做好家长的宣教工作,以减少本病的发生率。1 臀肌挛缩症与肌注药物的关系本病多数有反复肌肉注射史,肌注的药物以抗菌...  相似文献   

14.
臀肌筋膜挛缩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臀肌筋膜挛缩综合征(下称臀肌挛缩征)是由于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引起髋关节外展、外旋挛缩畸形和屈曲障碍,好发于儿童的一种疾病。此外还有注射性臀大肌挛缩症〔1〕、臀肌纤维化〔2〕等名称。从1969年由Valderama首次报告以来,国内报道了近千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注射性臀肌挛缩症的效果。方法2003年6月~2009年6月,在椎间盘镜下利用低温等离子手术系统治疗注射性臀肌挛缩症56例(112侧),年龄5~20岁,平均13岁,均有臀部肌内注射史。在股骨大粗隆上方切开1.5 cm,置入椎间盘镜同轴工作通道,汽化刀切割挛缩纤维带,直到弹响髋消失,Obers试验阴性,屈髋屈膝90°,内收内旋都达15°为止。结果56例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全部患者“外八字”步态消失,弹响髋消失,划圈征、蛙腿征及交腿试验均阴性,未发生神经损伤及感染,无术后复发。结论联合应用椎间盘镜系统与低温等离子手术系统治疗注射性臀肌挛缩症创伤小,疗效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6.
关节镜下等离子刀微创治疗成年人注射性臀肌挛缩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注射性臀肌挛缩症的疗效.方法 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关节镜监视下等离子刀松解治疗成人注射性双侧臀肌挛缩症患者108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51例;年龄18~40岁,平均24岁.术前标记股骨大转子与臀肌挛缩带的范围、坐骨神经走行和手术切口.侧卧位,于股骨大转子切口5 mm,在臀肌挛缩带与皮下筋膜组织间钝性分离,制作关节镜手术工作腔隙.刨削刀清理臀肌挛缩带表面脂肪组织.关节镜监视下沿臀肌挛缩带前缘至后方,再沿股骨大粗隆后方,臀肌附着处弧形切断臀大肌挛缩束带.屈髋、内收、内旋髋关节,直到无弹响、无活动受限为止.结果 101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术后无复发、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臀部皮下积液3例,置管负压引流后痊愈.根据臀肌挛缩术后功能评分表,优91例,良7例,可3例.结论 关节镜下等离子刀松解术治疗成人注射性臀肌挛缩症创伤小、痛苦少、操作安全、疗效可靠,有利于早期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7.
臀肌注射引起髋关节囊挛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臀肌挛缩中伴随的髋关节囊挛缩的形成机制。[方法]30只幼年中国大耳白兔随机分为苯甲醇青霉素注射组(A组)、苯甲醇注射组(B组)、生理盐水青霉素注射组(C组)、制动加生理盐水注射组(D组)4个组,D组12只,为单髋制动加同侧的臀部注射;余各组每组6只,为双臀注射;各组均采用深肌层注射,每天注射两次,连续注射20 d,并分别于注射后30 d、60 d及90 d手术取材,同时作肢体功能评价,关节囊切片作天狼猩红染色并在普通及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关节囊形态及胶原的变化。[结果]A、B组幼兔出现臀肌挛缩及髋关节囊增厚、挛缩并反映在后肢功能变化上;天狼猩红染色切片显示A、B组关节囊形态僵硬、成角,胶原增粗,排列紊乱;余组均未出现臀肌挛缩及髋关节囊挛缩。[结论]深层臀肌注射苯甲醇青霉素或苯甲醇能引起幼兔髋关节挛缩,注射后关节囊胶原坏死、崩解,继而增生,排列紊乱,纤维化在关节囊挛缩中起主要的作用,臀肌挛缩所造成的髋关节活动受限因素在关节囊挛缩中不起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1986年12月~1989年4月,在成都市、江油市、什邡县、绵竹县对3~12岁儿童共计9071人进行了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流行病学调查。其中,无注射史者565人,无1例患者;有注射史者8506人,检出患者56人,患  相似文献   

19.
用前臂逆行岛状皮瓣重建虎口孙运才,朱淡安,黄晃瑜虎口挛缩可由先天性挛缩畸形、药物注射及外伤等原因引起,其中外伤所致最为常见,严重影响手部功能。修复和重建虎口的方法较多。1983年9月以来,我们应用前臂逆行岛状皮瓣为12例严重虎口挛缩患者修复和重建虎口...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颈部电切术(TURN)结合局部药物注射疗法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膀胱颈挛缩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006年3月至2009年10月共52例患者接受TURN加膀胱颈部注射地塞米松治疗.首次注射于TURN术后即刻进行,而后每4周行膀胱镜下膀胱颈部地塞米松注射治疗,共4次.随访过程中若膀胱颈部挛缩复发,则再次行TURN术结合定期膀胱颈部注射治疗.结果 所有52例电切镜探查均见膀胱颈部抬高,颈口缩小,黏膜苍白,局部组织僵硬;ToURN术后病理提示:纤维瘢痕组织增生,部分患者标本中可见慢性炎症表现伴淋巴细胞浸润.41例患者(78.8%)1次TURN结合定期注射治疗后,排尿恢复正常,尿流率15~22ml/s,8例患者(15.3%)重复手术结合定期注射治疗后,排尿基本满意,尿流率10~15ml/s,3例患者(5.9%)重复手术结合规律注射后,尿流率<10ml/s,目前仍维持定期尿道扩张.结论 TURN结合局部注射药物疗法是治疗TURP术后膀胱颈挛缩的有效疗法,对顽固性膀胱颈挛缩,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