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若不治疗则会致命.研究者对寄生在白蛉属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和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胞内高表达基因或蛋白进行研究,筛选出一些特异基因,为利什曼原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和靶作用药物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若不治疗则会致命.研究者对寄生在白蛉属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和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胞内高表达基因或蛋白进行研究,筛选出一些特异基因,为利什曼原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和靶作用药物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若不治疗则会致命.研究者对寄生在白蛉属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和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胞内高表达基因或蛋白进行研究,筛选出一些特异基因,为利什曼原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和靶作用药物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 (L eishmania)所引起的一组疾病 ,不同虫种的感染导致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内脏利什曼病是致死性疾病 ,皮肤及皮肤粘膜利什曼病则可能造成广泛而严重的皮肤损害甚至留下疤痕。虽然从古代开始人们就想获得有效的疫苗 ,但直至体外前鞭毛体的培养成功后才揭开了抗利什曼病疫苗研究的序幕 ,而绝大多数的科学试验是立足于抗皮肤利什曼病。1 灭活疫苗  将单纯灭活前鞭毛体接种人体以观察其保护作用及人体的免疫反应 ,试验结果显示 ,可诱导受试者对自然感染显著的保护性 ,同时提示皮试转为阳性可以作为获得保护性免疫的…  相似文献   

5.
利什曼病疫苗(Leishmune○R)是第一个在巴西被批准的犬利什曼病疫苗。这种疫苗主要含有杜氏利什曼原虫的FML抗原以及皂角苷。现场实验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阻断利什曼病传播的疫苗(transmissionblockingvaccines,TBV)。最近,巴西研究人员Saraiva等再次成功将此疫苗应用于现场干预  相似文献   

6.
利什曼原虫感染可引发治愈性皮肤利什曼病和粘膜及内脏利什曼病。临床症状取决于感染虫种及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对各种类型的美洲局部皮肤利什曼病(LCL)的皮损内细胞因子进行研究发现:由巴西利什曼原虫引起的LCL,IFN-7在皮损处有表达;而IL-4、IL-5、IL-10在粘膜利什曼病和播散  相似文献   

7.
利什曼原虫的许多抗原属于进化的保守蛋白家族中成员,这些抗原均可被利什曼病患者血清高度识别。然而,这些抗原又属于泛抗原,是其它感染性疾病及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靶子。本文介绍了利什曼原虫的热休克蛋白、组蛋白、核糖体蛋白、其它保守利什曼原虫抗原性质及宿主对这些抗原的识别,这些抗原作为免疫治疗与免疫预防疾病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利什曼原虫的许多抗原属于进化的保守蛋白家族中成员,这些抗原均可被利什曼病患血清高度识别。然而,这些抗原又属于泛抗原,是其它感染性疾病及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靶子.本介绍了利什曼原虫的热休克蛋白、组蛋白、核糖体蛋白、其它保守利什曼原虫抗原性质及宿主对这些抗原的识别,这些抗原作为免疫治疗与免疫预防疾病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利用丙酮提取的排泄因子抗原与前鞭毛体免疫家兔血清以双向免疫扩散法对一株从新疆喀什地区黑热病人分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一株自陕北病犬中分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一株由新疆荒漠地区硕大白蛉吴氏亚种消化道中分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和一株沙鼠利什曼原虫进行抗原分析的结果表明,这四株利什曼原虫的排泄因子抗原具有两种不同的抗原成分——P和G。其中喀什绿洲地区黑热病与陕北犬株利什曼原虫均具有P成分,荒漠型黑热病杜氏利什曼原虫具有P和G两种成分。本文讨论了这一初步分型结果的生物学和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克隆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donovaniLd) 1S株激活蛋白激酶C受体 (RACK ,receptorofactivatedpro teinCkinase)的编码基因 ,为应用这种编码T细胞抗原的基因进行基因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体外培养杜氏利什曼原虫 1S株无鞭毛体 ,常规方法提取制备基因组DNA。以硕大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amjor)的RACK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为参照 ,设计并合成利什曼原虫RACK基因序列特异性的引物。以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基因组DNA为模板 ,利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 ,扩增获得了杜氏利什曼原虫RACK的全长编码基因。结果 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杜氏利什曼原虫 1S株RACK基因序列长度为 981bp ,开放读码框架由 831bp组成 ,编码产物为 2 76个氨基酸残基。获得的杜氏利什曼原虫 1S株的RACK基因与来源于硕大利什曼原虫的RACK基因序列同源性达 98% (2 6 4 / 2 6 7)。结论 本研究克隆了杜氏利什曼原虫的RACK基因 ,为应用诱导T细胞免疫应答抗原的编码基因进行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基因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利什曼原虫的LACK抗原是利什曼原虫的蛋白激酶C受体的同源物 ,是新发现的一种抗原蛋白。本实验用分子克隆的方法获得我国山丘疫区杜氏利什曼原虫编码LACK保护性抗原的基因片段 ,测序并对其序列分析比较。我国山丘疫区杜氏利什曼原虫 (L dSC10 )LACK抗原基因片段的大小为 94 2bp ,与GenBank中LACK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在 94 %以上 ,呈高度同源性 ;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LACK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达 95 %以上 ,具有高度保守性 ;该蛋白质属于WD蛋白家族 ,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疆克拉玛依地区几株利什曼原虫分离物的同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定新疆克拉玛依皮肤利什曼病患者和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体内利什曼原虫的种,方法:通过酶切电泳及DNA杂交的方法对当地病人体内和蛉体内的利什曼原虫以及参考虫株的nDNA及kDNA的同源性分析,研究克拉玛依病人和蛉体内利什曼原虫的基因型。结果:经nDNA基因型分析,表明病人与蛉体内原虫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同源性大。结论:当地皮肤利什曼病的病原体为婴儿利什曼原虫,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为该病的媒介。  相似文献   

13.
杜氏利什曼原虫蛋白磷酸酶-2C的基因克隆化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克隆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donovani,Ld) 1S株蛋白磷酸酶 2C(PP2C)的编码基因 ,为应用这种编码T细胞抗原的基因进行基因疫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体外培养杜氏利什曼原虫 1S株无鞭毛体 ,常规方法从虫体提取制备基因组DNA。以夏科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chagasi,Lc)的PP2C基因序列为参照 ,设计并合成利什曼原虫PP2C基因序列特异性的引物。结果 以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基因组为模板 ,利用多聚酶链反应 (PCR)技术 ,扩增获得了杜氏利什曼原虫PP2C的全长编码基因。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杜氏利什曼原虫 1S株PP2C基因序列长度为 1317bp ,开放读码框架由 12 2 1bp组成 ,编码产物为 40 6个氨基酸残基。获得的杜氏利什曼原虫 1S株的PP2C基因与来源于夏科氏利什曼原虫的PP2C氨基酸残基序列的同源性为 95 % (387/ 40 6 )。结论 本研究克隆了杜氏利什曼原虫的PP2C基因 ,为应用诱导T细胞免疫应答抗原的编码基因进行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基因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重组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内脏利什曼病患者提供较为准确的实验诊断方法。我们将表达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的大肠杆菌制备物进行电泳并转移至硝酸纤维滤膜上,以11例确诊VL病人的不同稀释度血清对其识别,当稀释度达1:400时,全部病人血清均能明显识别39kD抗原带,而正常人血清和其他病人血清不识别39kD抗原带,说明重组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用其检测病人血清中相应抗体可以诊断内脏利什曼病。  相似文献   

15.
为了给内脏利什曼病(VL)患者提供较为准确的实验诊断方法。我们将表达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的大肠杆菌制备物进行电泳并转移至硝酸纤维滤膜上,以11例确诊VL病人的不同稀释度血清对其识别,当稀释度达1∶400时,全部病人血清均能明显识别39kD抗原带.而正常人血清和其他病人血清不识别39kD抗原带,说明重组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用其检测病人血清中相应抗体可以诊断内脏利什曼病。  相似文献   

16.
杜氏利什曼原虫蛋白鳞酸酶—2C的基因克隆化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克隆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Ld)1S株蛋白磷酸酶2C(PP2C)的编码基因,为应用这种编码T细胞抗原的基因进行基因疫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体外培养杜氏利什曼原虫1S株无鞭毛体,常规方法从虫体提取制备基因组DNA。以夏科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chagasi,Lc)的PP2C基因序列为参照,设计并合成利什曼原虫PP2C基因序列特异性的引物。结果 以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基因组为模板,利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获得了杜氏利什曼原虫PP2C的全长编码基因。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杜氏利什曼原虫1S株PP2C基因序列长度为1317bp,开放读码框架由1221bp组成,编码产物为406个氨基酸残基。获得的杜氏利什曼原虫1S株的PP2C基因与来源于夏科氏利什曼原虫的PP2C氨基酸残基序列的同源性为95%(387/406)。结论 本研究克隆了杜氏利什曼虫的PP2C基因,为应用诱导T细胞免疫应答抗原的编码基因进行杜氏利什曼虫的基因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免疫抑制者中,作为机会感染的利什曼病例报告日益增多,病人体内持续存在的利什曼原虫的重新激活可能是这些病人发病的原因。本文综述了人体和鼠模型的利什曼原虫持续的深入研究将对探测此病复发的可能性、对复发病人新疗法的评价及抗利什曼原虫疫苗的研制设计等方面可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应用完整前鞭毛体抗原ELISA诊断黑热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ELISA是目前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之一,但多采用可溶性抗原。本文报病了以培养的利什曼完整前鞭毛期原虫经福尔马林处理后,根据需要的原虫数量,直接放在聚苯乙烯板上吸附,然后按ELISA常规操作方法进行抗体检测,发现完整前鞭毛期原虫抗原对黑热病有和可溶性抗原相同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确定新疆克拉玛依皮肤利什曼病患者和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体内利什曼原虫的种。方法:通过酶切电泳及DNA杂交的方法对当地病人体内和蛉体内的利什曼原虫以及参考虫株的nDNA及kDNA的同源性分析,研究克拉玛依病人和蛉体内利什曼原虫的基因型。结果:经nDNA基因型分析,表明病人与蛉体内原虫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同源性大。结论:当地皮肤利什曼病的病原体为婴儿利什曼原虫,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为该病的媒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测定利什曼原虫主要表面分子抗原对内脏利什曼病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用重组利什曼原虫表面糖蛋白r G P63 和脂磷酸聚糖( L P G) 为抗原, 以短棒状杆菌菌苗( C P) 为佐剂免疫草原兔尾鼠后, 用婴儿利什曼原虫强毒株攻击, 观察免疫保护效果。结果: r G P63 加 L P G 加 C P 抗原组合免疫后用2 ×107 前鞭毛体攻击, 免疫动物的肝印片上 L D 数量明显降低, 减虫率为898 % 。 L P G 加 C P 免疫组减虫率为606 % 。r G P63 包涵体加 C P 免疫组减虫率为424 % , 而纯化r G P63 加 C P 免疫组未显示保护作用。以r G P63 加 L P G 加 C P 免疫后用1 ×106 , 5 ×106 和1 ×107 前鞭毛体攻击时, 感染率亦有明显降低。结论: 利什曼原虫主要表面分子抗原 G P63和 L P G 在以 C P 为佐剂的条件下, 对草原兔尾鼠婴儿利什曼原虫有明显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