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临床发现肾移植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的活性异常增高。目的:了解肾移植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的活性,并探讨其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营养不良的关系。方法:检测肾移植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营养状态、人体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活性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据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非炎症组(〈3mg/L)和微炎症组(≥3mg/L)。结果与结论: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活性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②微炎症组营养不良数量及程度、改良主观全面营养评价评分、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活性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非炎症组(P≤0.001或P〈0.01或P〈0.05)。③非炎症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中臂肌围、中臂围、握力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活性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肾移植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异常活化;随炎症反应加重,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活性进一步增强,营养不良加重;说明核因子κB活性可能较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更早发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及预测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2.
背景:核因子κB与蛋白激酶C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激活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目的:观察不同血糖控制水平的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活性,探讨其与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及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横断面分析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71例患者各项指标,将其中糖尿病肾病22例患者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12例、血糖控制不良组10例,余49例非糖尿病肾病患者设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①血糖控制不良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显著低于其他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核因子κB活性显著高于其他两组.②糖化血红蛋白与核因子κB、超敏C-反应蛋白显著正相关,与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显著负相关;核因子κB与超敏C-反应蛋白显著正相关,均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显著负相关.提示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血糖控制越差,核因子κB活性越强,炎症反应越明显,营养不良程度越重.血糖控制欠佳导致的核因子κB异常活化是增强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炎症反应,加重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C-反应蛋白与前白蛋白的关系。方法:检测19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红蛋白等。结果:hs-CRP升高者的血清PA水平显著低于hs-CRP正常者(P<0.05)。血清PA水平与C-反应蛋白呈负相关。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慢性炎症状态,炎症反应在营养不良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半永久性双腔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自体动静脉内瘘的重要补充形式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日益广泛,但有研究发现,将半永久性双腔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患者的死亡率高于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不同类型血管通路对微炎症状态的影响还鲜有报道。目的:比较半永久性双腔中心静脉导管与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炎性因子的差异,探讨不同类型的血管通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根据血管通路不同分为自体动静脉内瘘组48例及颈静脉半永久双腔静脉导管组32例,以门诊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健康对照。检测2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并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半永久插管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高于内瘘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存在微炎症状态,使用半永久性双腔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较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可进一步加重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发现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体内存在"微炎症状态"。目的:观察采用HA130型树脂灌流器行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的影响。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灌流组采用HA130型树脂灌流器串联血液透析器进行血液灌流加血液透析治疗;透析组行单纯血液透析治疗。采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结果与结论:灌流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透析组治疗后上述指标较治疗前略升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血液灌流可以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有利于减轻其微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发现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体内存在"微炎症状态"。目的:观察采用HA130型树脂灌流器行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的影响。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灌流组采用HA130型树脂灌流器串联血液透析器进行血液灌流加血液透析治疗;透析组行单纯血液透析治疗。采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结果与结论:灌流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透析组治疗后上述指标较治疗前略升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血液灌流可以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有利于减轻其微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背景:传统低通量透析不能改善微炎症状态和脂质代谢紊乱,新型的高通量透析则可以很好的改善这种微炎症状态和脂质代谢,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因此如何改善微炎症状态和脂质代谢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高通量和低通量聚砜膜血液透析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4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高通量透析组和低通量透析组,另选22例健康体健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高通量透析组使用高通量透析器FX60,低通量透析组使用低通量透析器F6,均每周透析3次,每次透析4 h;治疗1年后,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与正常对照组的血超敏C-反应蛋白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前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治疗后高通量透析组患者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下降(P < 0.05),而低通量透析组无明显变化(P > 0.05).结果提示采用高通量FX60聚砜膜透析器进行透析能改善维持性透析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及脂质代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危险度的关系,评价超敏C反应蛋白对判断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2001年12月前即在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1例,所有患者均稳定透析3个月以上。检测透析前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及透析前后血尿素氮、肌酐,计算尿素清除指数、蛋白分解率及体重指数。按观察开始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为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正常组57例,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组34例。随访48个月,观察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及死亡的情况。利用统计学分析两组生存曲线及评价超敏C反应蛋白与死亡危险度的关系。结果: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48个月存活率升高组较正常组显著降低。生存分析显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独立于性别、年龄、维持透析时间、血浆白蛋白等因素之外,与死亡危险度显著相关。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是独立于血浆白蛋白和其他影响因素之外的,判断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显著预测因子。提示无论血液透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水平如何,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都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相关因素,并提出预防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入住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血透室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114例,采用改良定量主观整体评估表( Modified Quantitative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MQSGA)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期间未发生营养不良为对照组,发生营养不良为观察组,对影响其发生营养不良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1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营养状况评分10分,即未发生营养不良59例;营养状况评分>10分,即发生营养不良55例,营养不良发生率为4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透析时间长、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尿素清除指数高、血清白蛋白水平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根据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相关因素,通过减少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控制炎症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确保患者透析充分性,提高其血清白蛋白水平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其营养不良发生。  相似文献   

10.
背景:IKK/核因子κB通路是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关键调节通路,可启动、放大炎症反应,二甲双胍可能有潜在的抗炎作用。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活性及血清炎症指标的影响。设计:自身前后对照。对象:2004—10/2006-06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和门诊收治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29例。二甲双胍为中美上海施贵宝公司产品。方法:29例患者经筛选进入实验后,给予二甲双胍治疗,由1.0g/d开始,最大剂量2.0g/d。每2周随访1次,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药物剂量,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h血糖〈8mmol/L。分别于治疗前及血糖达良好控制0,2,12周时进行各项指标检查。主要观察指标:Westernblot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磷酸化核因子KBp65(Ser5.36)水平,高敏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血糖达标2周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磷酸化核因子κBp65(Ser5.36)水平明显降低(P〈0.05),至血糖达标12周时降低程度更为显著(P〈0.01)。与治疗前比较,血糖达标时(0周)及达标后2周,12周,各项炎症指标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其中血糖达标12周时超敏C反应蛋白降低56%,白细胞介素6降低30%,肿瘤坏死因子α降低24%。结论:二甲双胍可抑制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磷酸化核因子κB活性,显著改善患者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