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增生性瘢痕局部血流量明显增高,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萎缩期及成熟的正常瘢痕。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新西兰大耳兔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瘢痕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局部注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照组局部注射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药物干预后30d实验组兔耳瘢痕较对照组颜色变淡、质地柔软、厚度薄。苏木精-伊红染色实验组真皮层较对照组薄,单位面积内成纤维细胞数较对照组少,呈平行排列,毛细血管管径较对照组细;实验组瘢痕增生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瘢痕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可能通过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增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外观形态、微血管计数、微循环血流灌注、组织形态学方面观察血管内皮抑制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8/11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实验室完成。日本大耳白兔10只,随机将每只兔子的一只耳归入实验组,另一只归入对照组,每组10只兔耳。两组均进行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复制。兔耳创面上皮化后10d,实验组瘢痕组织局部多点注射血管内皮抑制素,对照组瘢痕组织局部多点注射生理盐水,两组注射剂量及频率为0.2mL/次,1次/隔日,连续6次。30d后观察两组瘢痕组织外观形态、微血管计数、微循环血流灌注以及病理组织形态学的差异。结果:20只兔耳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外观形态变化:实验组瘢痕明显萎缩,略高出兔耳皮肤表面,颜色接近兔耳正常肤色,触之质软;对照组瘢痕呈增生期表现,明显高出兔耳皮肤表面,淡红色,质地坚硬。②微血管计数结果:实验组瘢痕组织表面微血管数量明显减少,散在分布;对照组瘢痕组织表面微血管数量丰富,相互交织成网状;40倍显微镜下微血管计数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7.63±3.34),(51.23±5.54)个,P<0.01]。③微循环血流灌注变化: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1.16±3.12),(64.27±4.28)个,P<0.01]。④病理组织形态学差异:实验组瘢痕组织真皮层变薄,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胶原纤维较细致,排列有序,呈成熟期表现;对照组瘢痕组织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血管分布丰富,其间可见较多的炎细胞浸润,胶原纤维粗大,排列紊乱,呈增生期表现。结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兔耳瘢痕增生及瘢痕组织的血管生成、微循环血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血管的发生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在增生性瘢痕形成早期有针对性的进行血管靶向治疗可有效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兔耳增生性瘢痕与血管内皮抑制素的抑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从外观形态、微血管计数、微循环血流灌注、组织形态学方面观察血管内皮抑制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8/11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实验室完成。日本大耳白兔10只,随机将每只兔子的一只耳归人实验组,另一只归入对照组,每组10只兔耳。两组均进行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复制。兔耳创面上皮化后10d,实验组瘢痕组织局部多点注射血管内皮抑制素,对照组瘢痕组织局部多点注射生理盐水,两组注射剂量及频率为0.2mL/次,1次/隔日,连续6次。30d后观察两组瘢痕组织外观形态、微血管计数、微循环血流灌注以及病理组织形态学的差异。结果:20只兔耳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外观形态变化:实验组瘢痕明显萎缩,略高出兔耳皮肤表面,颜色接近兔耳正常肤色,触之质软;对照组瘢痕呈增生期表现,明显高出兔耳皮肤表面,淡红色,质地坚硬。②微血管计数结果:实验组瘢痕组织表面微血管数量明显减少,散在分布;对照组瘢痕组织表面微血管数量丰富,相互交织成网状;40倍显微镜下微血管计数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7.63&;#177;3.34),(51.23&;#177;5.54)个。P&;lt;0.01】。③微循环血流灌注变化: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1.16&;#177;3.12),(64.27&;#177;4.28)个,P&;lt;0.01】。④病理组织形态学差异:实验组瘢痕组织真皮层变薄,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胶原纤维较细致,排列有序,呈成熟期表现;对照组瘢痕组织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血管分布丰富,其间可见较多的炎细胞浸润,胶原纤维粗大,排列紊乱,呈增生期表现。结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兔耳瘢痕增生及瘢痕组织的血管生成、微循环血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血管的发生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在增生性瘢痕形成早期有针对性的进行血管靶向治疗可有效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背景:丹参酮ⅡA磺酸钠具有抗氧化、抑制纤维化等作用.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早期局部注射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方法:于兔耳腹侧面切除全层皮肤及软骨膜建立瘢痕模型,造模后28 d,分别在创面瘢痕内注射0.05,0.1,0.2 mg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或生理盐水,每周注射1次,共3周.结果与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3周,兔耳瘢痕增生较轻,瘢痕厚度变薄;苏木精-伊红染色见瘢痕组织中胶原纤维减少,血管数目减少;Masson染色检测见瘢痕组织胶原纤维分布面积减少;电镜下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数量减少,体积相对变小.说明早期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兔耳瘢痕增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反义TGF—β1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抑制作用的组织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反义TGF—β1脱氧寡核苷酸(ODN)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兔耳腹侧面增生性瘢痕模型,采用组织形态学的方法对比研究反义TGF—β1在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影响。结果 兔耳腹侧面增生性瘢痕局部注射反义TGF—β1后,按时间段取材,HE和Masson染色显示真皮层变薄,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胶原排列趋于一致。反义TGF—β1组的增生块的相对高度低于对照组。结论 反义TGF—β1能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增殖过程,使瘢痕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紫草素对兔耳增生瘢痕组织中VEGF亚型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3周后将瘢痕随机分为给药组和模型组,给药组外用紫草素治疗,每日2次,持续24d。术后45d,测量各组兔耳瘢痕组织的厚度,以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采用RT-PCR分析瘢痕组织中VEGF亚型mRNA的表达。结果:术后45d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增生性瘢痕厚度减少;组织学观察,给药组中微血管和成纤维细胞较少,胶原纤维减少,排列较整齐;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中VEGF121、VEGF165、VEGF189 mRNA的表达也明显降低。结论:紫草素能抑制瘢痕组织微血管的形成、VEGF亚型的表达及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7.
背景:丹参酮ⅡA磺酸钠具有抗氧化、抑制纤维化等作用。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早期局部注射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方法:于兔耳腹侧面切除全层皮肤及软骨膜建立瘢痕模型,造模后28d,分别在创面瘢痕内注射0.05,0.1,0.2mg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或生理盐水,每周注射1次,共3周。结果与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3周,兔耳瘢痕增生较轻,瘢痕厚度变薄;苏木精伊红染色见瘢痕组织中胶原纤维减少,血管数目减少;Masson染色检测见瘢痕组织胶原纤维分布面积减少;电镜下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数量减少,体积相对变小。说明早期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兔耳瘢痕增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马兜铃酸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马兜铃酸 (aristolochicacid ,AA)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影响。方法 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 ,2 1天后瘢痕局部注射不同浓度的马兜铃酸或生理盐水 ,4 9天后观察药物对瘢痕增生指数 (HypertrophicIndex ,HI)的影响及光镜下瘢痕变化情况。结果 瘢痕增生指数 (HI)与药物浓度呈负相关 ,光镜下见明显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降低胶原纤维的含量。结论 马兜铃酸可抑制兔耳增生性疤痕组织增生 ,有望成为防治增生性瘢痕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9.
背景:国内外已有研究报道细菌纤维素对皮肤创伤愈合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其对增生性瘢痕是否有治疗作用尚不清楚。目的:观察细菌纤维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疗效。方法:建立兔耳腹侧增生性瘢痕模型,术后第21天创面上皮化后,对每只兔耳5个不同瘢痕面随机给予5种不同处理方式:持水性分别为1:5,1:6,1:8细菌纤维素组、阳性对照组(贴敷瘢痕贴)、阴性对照组(未贴任何敷料且瘢痕自然生长)。观察不同处理后第0,14,21,28,42,56天瘢痕面大体形态学及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结论:持水性1:5,1:6,1:8细菌纤维素组瘢痕增生厚度低于阴性对照组,但高于阳性对照组(P<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持水性1:5,1:6,1:8细菌纤维素组瘢痕组织中真皮层薄,成纤维细胞少,胶原纤维较细、排列较整齐;与阳性对照组组比较,持水性1:5,1:6,1:8细菌纤维素组成纤维细胞数稍多,胶原也稍粗、排列也稍不整齐。3种细菌纤维素组间瘢痕厚度及成纤维细胞数量为1:5细菌纤维素组>1:6细菌纤维素组>1:8细菌纤维素组(P<0.05)。说明细菌纤维素有效抑制了兔耳创面愈合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并且持水性越高,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0.
大功率氦氖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建立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探讨大功率氦氖激光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圆形钻刀在兔耳腹面造成6mm直径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32个,术后21d对其中10个突出瘢痕进行氦氖激光照射(输出功率120mW,光斑直径6mm,每次30min,隔日1次),另10个突出瘢痕作为对照,术后35d检测瘢痕组织中的细胞凋亡率(TUNEL技术)和PCNA蛋白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氦氖激光照射组瘢痕厚度变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TUNEL技术显示照射组瘢痕组织中细胞凋亡率增加,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表明照射组瘢痕组织中PCNA蛋白表达下调,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功率氦氖激光能抑制细胞增生性瘢痕的进程,原因可能与氦氖激光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高脂饮食是导致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目的:建立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兔模型。方法:将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给予高脂饮食,对照组给予普通动物饲料喂养。结果与结论:兔饲养12周后,模型组肝细胞均呈现弥漫性脂肪变性,汇管区与小叶间可见炎细胞浸润、坏死及纤维化,对照组肝脏无异常,且模型组肝指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三酰甘油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说明实验成功建立了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兔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对兔动脉粥样硬化(AS)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表达的影响,探讨隔药饼灸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75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通过高脂饲料喂养及免疫损伤法建立兔AS模型。然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15只,即:空白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AS模型组);直接灸组(AS模型+艾炷直接灸);隔药饼灸组(AS模型+隔药饼灸);西药组(AS模型+阿托伐他汀)。运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MMP-2,9 mRNA的表达。结果隔药饼灸、直接灸和西药均能抑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MMP-2和MMP-9 mRNA的表达(P<0.01或P<0.05);隔药饼灸组和西药组MMP-2和MMP-9 mRNA的表达低于直接灸组(P<0.01或P<0.05)。结论隔药饼灸、直接灸和西药通过抑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MMPs的表达,起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且隔药饼灸和西药抑制MMPs表达的作用优于直接灸。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γ, PPAR-γ)的配体l5-脱氧-△12,14-前列腺素J2(15-deoxy-△12,14-prostagliandxin J2,15d-PGJ2)对兔耳增生性瘢痕CD34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影响,探讨15d-PGJ2防治增生性瘢痕的机制和可行性。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9只,在兔耳腹侧面制作2 cm&#215;2 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每耳2个,共计36个,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用15d-PGJ2及生理盐水行瘢痕内注射,1次/d,连续注射7 d。停止注射后第3、6、17天取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34和TGF-β1的表达。结果兔耳创面愈合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类似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注射15d-PGJ2后瘢痕逐渐变平变软,颜色变浅,在各时间点CD34及TGF-β1的表达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AR-γ的配体15d-PGJ2可减少瘢痕内CD34、TGF-β1的含量,引起瘢痕萎缩,有一定的防治瘢痕增生的作用,为其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持续闭式灌洗预防椎板切除后硬膜粘连的效果。方法 选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 30 只,每只兔的背部做两处切口,分别切除L2 和L6 棘突、椎板,显露硬膜囊,其中一处直接缝合,作为对照组;另一处持续灌洗 72 h,作为冲洗组。术后4周、8周、12周取样行大体和光镜检查,12周样本增加透射电镜检查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术后 4 周和 8 周样本见对照组硬膜外腔被大量瘢痕组织填充,直达肌筋膜层,瘢痕与硬膜及周围肌肉组织粘连紧密,难以剥离;冲洗组见硬膜与肌肉之间为膜性物、浸润脂肪或少量瘢痕,与硬膜无粘连或部分粘连,易于钝性分离。术后 12 周样本见对照组硬膜外瘢痕致密而广泛,与硬膜紧密粘连,难以区分;冲洗组硬膜外瘢痕形成少而疏松,与硬膜轻度粘连或无粘连,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05)。透射电镜下见,对照组硬膜外组织为致密瘢痕组织;冲洗组主要为脂肪组织,脂肪细胞间夹杂少量胶原纤维。结论 兔椎板切除后持续生理盐水灌洗72 h可有效防止硬膜粘连  相似文献   

15.
背景:基因活化基质是将生物材料与质粒DNA相结合,形成一个基因局部释放系统。目的:观察基因活化基质材料应用于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移植物愈合过程中的组织学形态变化,比较其胶原表达情况和细胞超显微结构的差异性。方法:制备新西兰大白兔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模型后分为2组,实验组在半腱肌移植物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后,给予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脂质体制备的基因活化基质材料,对照组同样处理后给予空载体。结果与结论:光学显微镜下见各时期对照组成纤维细胞数量较少且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实验组成纤维细胞数量较多,胶原纤维成分增多,形状粗大且排列较规则,接近正常组织结构。电镜下见各时期实验组细胞内微结构较对照组有丝分裂活跃,出现代谢旺盛的成纤维细胞,纤维间隙内有较多基质成分,胞质中可见较为丰富的内质网和线粒体。提示转化生长因子对韧带的愈合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预处理对血脂正常兔缺血再灌注(I-R)后梗死区存活心肌细胞钠通道电流(INa)的影响.方法:选择新西兰纯种大耳白兔45只,随机分为I-R组、对照组和他汀组,每组各15只.I-R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分钟后再开放120分钟,建立I-R模型,利用膜片钳技术研究心室肌细胞INa的变化;I-R组和对照组术前予安慰剂口服3天,其中对照组开胸后分离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并不结扎血管;他汀组术前予辛伐他汀(5 mg·kg-1·d-1)口服3天,同时检测各组血脂水平.结果:各组动物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I-R组、他汀组INa电流密度峰值(-30mV)分别为(-42.78±5.48)pA/pF,(-22.46±5.32)pA/pF,(-40.66±5.89) pA/pF,I-R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他汀组较I-R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显示I-R可致梗死区心室肌细胞INa明显下降,形成电重构,辛伐他汀预处理可减轻钠离子通道的异常变化,逆转电重构.  相似文献   

17.
赵静惠  杨梅  闫胜敏  靳翠彬  高红雨  曹雪滨 《临床荟萃》2011,26(12):1051-1054,F0003
目的观察多沙唑嗪(DOX)对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血脂水平及主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普通饮食组、高脂饮食组、DOX治疗组,每组10只。普通饮食组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两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DOX治疗组每日定时给予DOX 1 ml/kg腹腔注射,连续给药9周。分别于实验开始时(0周、4周末、7周末、10周末、13周末)抽取空腹血标本,检测各组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实验结束时(第13周末)处死动物,取胸主动脉做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3组血清TC、TG、LDL-C水平组间与不同时点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饮食组兔血清TC第4周末(28.63±7.65)mmol/L,第7周末(35.26±7.88)mmol/L,第10周末(41.16±4.11)mmol/L,第13周末(40.83±3.90)mmol/L,血清LDL-C第4周末(16.21±9.59)mmol/L,第7周末(24.64±8.55)mmol/L,第10周末(25.39±4.19)mmol/L,第13周末(28.46±3.81)mmol/L,随高脂饲养的时间延长(第10~13周),血清TC、LDL-C水平进一步显著升高(P〈0.01);而DOX治疗组兔血清TC第4周末(29.36±7.94)mmol/L,第7周末(35.58±11.58)mmol/L,第10周末(38.41±6.84)mmol/L,第13周末(37.59±6.09)mmol/L,血清LDL-C第4周末(17.66±8.84)mmol/L,第7周末(18.45±8.21)mmol/L,第10周末(26.93±6.38)mmol/L,第13周末(25.50±6.70)mmol/L,随高脂饲养时间延长(第10~13周),血清TC、LDL-C水平未显著升高(P〉0.05)。DOX治疗组胸主动脉内膜斑块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30.40±9.04)%较高脂饮食组(75.40±1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DOX治疗组兔胸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明显低于高脂饮食组。结论病理学证实DOX有明确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对高血脂兔的血清TC、LDL-C紊乱具有轻度的改善作用,该作用可能不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背景:增生性瘢痕的传统治疗手段如手术切除、类吲孵激素、抗代谢药、免疫抑制剂和放射疗法等,均易复发或有严重的不良作用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提取成分治疗增生性瘢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进展,而且不良反应小。目的:通过组织染色及相关基因检测的方法,观察三七总甙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以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创建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约术后4周,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大耳白兔分为3组,三七总甙组、曲安奈德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8只。以曲安奈德为阳性对照,分组分次瘢痕基底局部给药,用药5次后取瘢痕组织,以苦味酸酸性复红染色法、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法对胶原纤维、成纤维细胞进行观察,应用反转录PCR方法检测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示三七总甙组兔耳瘢痕中成纤维细胞数量低于空白对照组,与曲安奈德组无明显差异。苦味酸酸性复红染色结果示三七总甙组兔耳瘢痕中胶原纤维较空白对照组排列整齐,与曲安奈德组无明显差异。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三七总甙组、曲安奈德组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提示三七总甙及曲安奈德均能通过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降低转化生长因子G1在瘢痕组织中的含量,从而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殖及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进而降低胶原纤维合成,来达到有效抑制瘢痕组织过度增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