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目前尚未找到结直肠癌干细胞理想的标志物,结合周期蛋白能更精确的找到GO/G1期癌干细胞.目的:了解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CD44+肿瘤细胞与S期标志物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检测、免疫组织化学和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61例结直肠癌组织、10例正常肠黏膜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CD44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在结直肠癌组织中,PCNA+细胞数远多于CD44+细胞数,CD44+癌细胞形态有两种,一种核较大,染色质边集,呈空泡状,核膜核仁清晰,这些细胞大多数呈PCNA阳性;另一种核较小,染色质致密,呈小圆形,部分表达PCNA.在大多数病例中,CD44+细胞中90%以上的瘤细胞同时为PCNA阳性,只有(3.38±2.08)%细胞为单纯PCNA阳性.说明结直肠癌组织中大多数CD44+细胞呈现S期标志物PCNA阳性,处于S期;只有极少数CD44+/PCNA-处于G0/G1期的细胞可能为肿瘤干细胞.  相似文献   

2.
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将CD44作为结直肠癌干细胞的一个特异性的标志物。目的:观察结直肠癌干细胞CD44+/CD166+在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中的数量、位置及分布方式。方法:取61份结直肠癌、10份正常肠黏膜组织及18份伴不典型增生的结直肠腺瘤标本制成42点的共3块组织芯片。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双染结果显示,正常肠黏膜中未见CD44+/CD166+细胞,在伴不典型增生腺瘤中可见极少量CD44+/CD166+细胞,结直肠癌中可见到少量CD44+/CD166+双阳性细胞。双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结直肠癌腺管基底侧,呈灶状或散在分布;细胞呈立方形,胞浆稀少,胞核规则,呈卵圆形或高柱状,随着结直肠癌分化程度的降低,数量增多,且其数量在浸润较深的癌巢中较多。提示结直肠癌干细胞的数量、位置、分布方式及其形态有助于结直肠癌的诊断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3.
4.
罗雁  刘斌  安宁  董亮  钱震  张永东 《中国临床康复》2011,(36):6714-6717
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将CD44作为结直肠癌干细胞的一个特异性的标志物。目的:观察结直肠癌干细胞CD44^+/CD166^+在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中的数量、位置及分布方式。方法:取61份结直肠癌、10份正常肠黏膜组织及18份伴不典型增生的结直肠腺瘤标本制成42点的共3块组织芯片。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双染结果显示,正常肠黏膜中未见CD44^+/CD166^+细胞,在伴不典型增生腺瘤中可见极少量CD44^+/CD166^+细胞,结直肠癌中可见到少量CD44^+/CD166^+双阳性细胞。双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结直肠癌腺管基底侧,呈灶状或散在分布;细胞呈立方形,胞浆稀少,胞核规则,呈卵圆形或高柱状,随着结直肠癌分化程度的降低,数量增多,且其数量在浸润较深的癌巢中较多。提示结直肠癌干细胞的数量、位置、分布方式及其形态有助于结直肠癌的诊断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癌患者可溶性CD44v6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检测血清可溶性细胞表面分化抗原 (sCD) 4 4v6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检测 81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及术后第 1、5、10天共 4个时间点sCD44v6的变化 ,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结直肠癌组sCD44v6的水平 [(2 0 0 .5±31.1) 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4 5 .6± 9.5 ) μg/L]和结肠炎组 [(4 8.3± 7.6 ) μg/L],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均 <0 .0 5 ) ;结直肠癌伴转移组sCD44v6水平 [(2 80 .1± 2 6 .9) μg/L],明显高于未转移组[(16 0 .9± 34 .4) μg/L],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术后第 1、5、10天sCD44v6水平逐渐下降 ,至第 10天降至正常。结论 sCD44v6水平与结直肠癌及其转移有明显关联 ,其可作为结直肠癌的诊断、预后诊断的参考指标 ,及是否伴有转移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不同时期结直肠癌细胞中CD44v6表达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本研究中检测63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情况,以评估CD44v6在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HE染色,光镜,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不同病程阶段、不同病变范围的结直肠癌对细胞粘附分子CD44v6不同的表达情况。结果63例肿瘤组织标本中,对CD44v6表达有24例强阳性,13例阳性(中度染色),26例阴性。CD44v6的阴性或阳性表达(中度染色)与肿瘤大小(P〈0.05)及肿瘤浸润穿透肠壁(P〈0.01)有显著的相关性。CD44v6的表达与肿瘤大体形态、淋巴转移、肝转移、肿瘤临床分期和病理分化程度不具有相关性。结论CD44v6的表达是结直肠肿瘤细胞的特征性改变;随着肿瘤的增大及对肠壁浸润深度的增加,其表达CD44v6的强度也逐渐减小,但它与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瘤的形成无关;CD44v6的分子表达在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评估价值,有望成为一种早期诊断评估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sCD54、sCD44浓度的变化,了解其与肿瘤分期、预后以及肿瘤转移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夹心ELISA和一步ELISA法对己确诊的32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sCD54、sCD44的浓度进行测定,A期6例,B、C期18例,8例术后发现广泛转移,其余8例为D期.另设青年组和老年组作为对照,男女各半.结果两者在男性和女性中水平是基本稳定的,性别不是分析血清中sCD54、sCD44水平的因素(均P>0.05),16例广泛转移者和10例B、C期患者、6例A期患者以及对照组sCD54、sCD44的浓度相比差异均显著(P<0.01),sCD54、sCD44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提示sCD54、sCD44水平与结直肠癌的转移密切相关.结论结直肠癌转移的多个环节存在相关性,sCD54、sCD44可作为结直肠癌转移的标志,对预后预测有帮助,同时有助于术前手术范围的确定,为术后的综合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背景:肿瘤干细胞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EpCAhigh/CD44+结直肠癌干细胞的发现使对肿瘤干细胞形态特征及分布的观察成为可能.目的:观察结直肠癌干细胞数量,位置、分布方式及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形态.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8-03/08在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病理科完成.材料:67例结直肠癌石蜡包埋标本取自解放军兰州军区总医院病理2005/2007外检档案.所有标本术前均未行放化疗.患者中男27例,女40例,年龄29~90岁.方法:根据结直肠癌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标记EpCAM和CD44,标记石蜡包埋结直肠癌标本中的肿瘤干细胞,应用常规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定位EpCAM和CD44双阳性细胞,并在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的对应位置上观察其形态特征.主要观察指标:EpCAM和CD44双阳性细胞的数量、位置、分布方式及苏木精-伊红染色形态.结果:双阳性细胞的数量占肿瘤细胞的0.1%~30.0%,它们沿腺管样结构的基底侧吃不呈局灶状或散在分布;细胞呈卵圆形或立方状,胞浆稀少,胞核大小较一致,均质深染,呈卵圆形或高柱状;且其数量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分化越低.数量越多.结论:肿瘤干细胞是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复发及耐药的根源,观察结直肠癌干细胞的数量、位置,分布方式、苏木精-伊红染色形态,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病理参数的关系,可为结直肠癌的病理诊断和分期、预后评估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赵建华  严枫  蔡波 《临床检验杂志》2003,21(6):363-363,365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CD4 4变异性外显子 6 (sCD4 4v6 )对结直肠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96例不同Dukes 分期结直肠癌患者和 2 4例健康者 ,分别采用 (ELISA)定量检测血清sCD4 4v6含量 ,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CEA含量 ,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sCD4 4v6浓度为 (2 75 .3± 1 1 5 .8)n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6 1 .3± 7.8)ng/ml,P <0 .0 5 ,若以健康对照组的 x +2s(76 .9ng/ml)作为正常值上限 ,阳性率为 74 .0 % ;sCD4 4v6水平随癌肿分期和肿瘤转移呈现递增趋势 (P <0 .0 5 )。与CEA相比 ,sCD4 4v6水平在反映癌组织浸润和转移程度上更敏感。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sCD4 4v6水平和阳性率均显著增高 ,并与肿瘤分期和扩散转移相关 ;术前血清sCD4 4v6水平对结直肠癌患者病程的评估和转移的预测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面部基底细胞癌中CD44、PCNA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军  卓明英  张丽娥  吴茜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6):412-414,I109
目的 探讨基底细胞癌 (BCC)CD4 4及PCNA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SP法行免疫组化染色 ,检测 4 0例BCC中CD4 4s、CD4 4V6及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 4 0例BCC瘤细胞的细胞膜CD4 4s染色均 (- ) ,肿瘤部分间质细胞、附属器细胞膜 ( ) ;8例皮肤基底层、棘层细胞 ( )、BCC与皮肤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 <0 0 1)。39例BCC瘤细胞的细胞膜CD4 4V6染色均 (- ) ,1例弱 ( ) ,部分间质细胞、附属器细胞膜 ( ) ;8例皮肤基底层、棘层细胞 ( ) ;BCC与皮肤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 <0 0 1)。 4 0例BCC瘤细胞核PCNA染色均 ( ) ,其中 18例强 ( ) ,2 2例弱 ( ) ;2例皮肤基底层、棘层细胞核染色强 ( ) ,6例弱 ( ) ;BCC与皮肤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 <0 0 1)。结论 BCC瘤细胞均不表达CD4 4 ,肿瘤细胞不能与基质中透明质酸相结合 ,限制了瘤细胞向基质游离生长 ,临床表现以局部浸润生长为主 ,基本上不发生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乳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乳癌其他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乳癌组织的PCNA指数,用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测定乳癌组织的DNA倍性及ER值等病理学指标,统计学分析其间有无相关关系、结果PCNA指数与乳癌的组织学类别、分化程度、DNA倍性、ER状态和临床分期均密切相关,亦有助于区分乳腺的良恶性病变。结论PCNA指数是一个新的、比较准确的衡量乳癌病人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背景:胚胎小肠发育机制是胚胎发育和小肠移植等领域研究的热点。目的:综述细胞增殖在小肠发育过程中的相应作用机制及与临床肠道疾病的关系。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89-01/2011-08维普、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小肠,增殖性细胞核抗原,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计算机检索1989-01/2011-08PubMed和Springer外文电子期刊及电子图书(全文)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smallintestin,PCNA,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文献300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1篇。结果与结论:随着生物技术的革新,对增殖性细胞核抗原在胚胎小肠组织器官发育及疾病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逐步阐明了增殖性细胞核抗原与小肠发育及疾病的关系。胚胎发育阶段也是小肠发育的关键时期,在小肠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此平衡体系受到一系列基因的精确调控,增殖性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活性能反映细胞的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PCNA对4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免疫组化表达研究.结果 发现10例为良性间质瘤,21例为低度恶性间质瘤,13例为中度恶性间质瘤,4例为重度恶性间质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染色阳性率分别为:0%,42.7%,76.9%,100%.PCNA的阳性率依次递增,同时发现PCNA阳性组患者3年存活率34.8%,阴性组3年存活率60%.结论 PCNA不仅能反映肿瘤细胞增殖活性,而且对患者的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其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6例卵巢子宫内膜样癌,30例在位子宫内膜的石蜡标本进行PCNA检测。结果:卵巢子宫内膜样癌PCNA阳性率为94.6%,明显高于在位子宫内膜阳性率46.7%(P<0.001),PCNA阳性指数评分和细胞分化程度及临床期别有关,高分化肿瘤的PCNA阳性指数评分低于中,低分化肿瘤(P<0.05),I/II期卵巢子宫内膜样癌PCNA阳性指数评分低于Ⅲ/Ⅳ期(P<0.01),经随访发现,存活组PCNA阳性指数评分低于死亡组评分。结论:PCNA的检测可作为估计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6.
PCNA和CEA在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和胃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能有效反映细胞增殖功能。本文通过对胃炎、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早期胃癌和中晚期胃癌各10例,共40例用ABC法作PCNA和CEA两种免疫标记。发现PCNA的阳性表达,在胃炎、上皮异型增生、早期胃癌和中晚胃癌中呈明显递增趋势,并与CEA的表达成正相关。可作为上述胃粘膜上皮病变诊断和分类的综合性指标之一,并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肿瘤的恶性潜能,以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8例BTCC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MMP-9和PCNA的表达.结果:在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MMP-9和PCNA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在58例BTCC中,两者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5%和69.0%,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P<0.01).MMP-9、PCNA在低级别BTC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3%和29.4%,明显低于高级别BTCC的78.0%和85.4%(P<0.01);MMP-9、PCNA在浅表性BTC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4%和40.9%,明显低于浸润性BTCC的83.3%和86.1%(P<0.01).MMP-9、PCNA在BTCC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451,P<0.01).结论:MMP-9、PCNA在BTCC的发生、分化、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两者联合检测有利于评估BTCC的恶性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组织中p27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6例甲状腺癌(甲状腺癌组)、54例甲状腺腺瘤(腺瘤组)和瘤旁正常甲状腺组织(正常组)中p27和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 p27在甲状腺癌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21%,高于腺瘤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NA在甲状腺癌组阳性表达率为66.27%,高于腺瘤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16,P<0.01)。p2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94%、31.25%、14.29%和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5,P<0.05);PCNA在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19%、75%、85.71%和8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7,P<0.05)。甲状腺癌p27和PCNA表达呈负相关(r=-0.51,P<0.01)。结论 p27和PCNA在甲状腺癌中的阳性表达明显减少,并且随着分化程度降低减少更为明显;而PCNA在甲状腺癌中的阳性表达明显增加,并且随分化程度降低增加更为明显;并且p27和PCNA表达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潘丹  陈国荣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2):3784-3786
目的:探讨喉鳞状细胞癌中C-Met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喉鳞癌中C-Met和PCNA的表达,并取30例声带息肉作对照.结果:C-Met在喉鳞癌中阳性表达率为57.5%,高于对照组6.7%(P<0.05).C-Met在喉鳞癌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与年龄、原发部位无显著相关(P>0.05).PCNA在喉鳞癌中的表达率为77.5%,在声带息肉中为16.7%,两者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CNA的表达强度与喉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与年龄、原发部位无关.C-Met和PCNA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C-Met和PCNA的过表达在喉鳞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二者对于判断喉癌的进展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