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脉冲电磁场治疗骨折后肢体肿胀疼痛和骨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骨折患者36例,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采用骨折后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加用脉冲电磁场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肢肿胀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1,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骨痂出现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χ2=8.325,P<0.05)。结论:脉冲电磁场可快速消除肿胀疼痛,加速骨的重建和修复。  相似文献   

2.
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治疗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到目前为止,国内人工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新鲜骨折、骨缺损方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分析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修复四肢粉碎性骨折骨缺损的作用途径。方法:42例四肢骨缺损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3组,均采用内固定方法修复骨折骨缺损。复合组采用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人工骨移植组仅作单纯的人工骨移植,自体骨髓移植组仅将单纯的自体骨髓注射入骨缺损处。所有患者均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和影像学随访,观察骨痂形成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在内固定后第3,4,6周,复合组伤肢骨痂形成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人工骨移植组及自体骨髓移植组(P〈0.01)。提示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较单纯的人工骨移植或自体骨髓移植更能促进早期骨痂反应,加速骨折后骨缺损愈合,缩短骨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体髂骨植骨术在四肢长骨骨折术后骨不连中的应用技巧。方法对四肢长骨骨折术后骨不连15例采用自体髂骨植骨术或加用更换内固定术,术后评价疗效。结果术后1个月骨折端周围有新鲜骨痂出现;术后3个月断端有明显的连续性骨痂形成。15例在术后8~14个月时达到骨性愈合,骨不连治愈率100%,效果满意。结论自体髂骨植骨术治疗四肢长骨骨折术后骨不连,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骨生长因子的作用及保留存活的骨生成细胞,成骨效果较好。对于下肢负重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失败、骨不连的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更换内固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背景:到目前为止,国内人工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新鲜骨折、骨缺损方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分析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修复四肢粉碎性骨折骨缺损的作用途径。方法:42例四肢骨缺损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3组,均采用内固定方法修复骨折骨缺损。复合组采用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人工骨移植组仅作单纯的人工骨移植,自体骨髓移植组仅将单纯的自体骨髓注射入骨缺损处。所有患者均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和影像学随访,观察骨痂形成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在内固定后第3,4,6周,复合组伤肢骨痂形成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人工骨移植组及自体骨髓移植组(P<0.01)。提示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较单纯的人工骨移植或自体骨髓移植更能促进早期骨痂反应,加速骨折后骨缺损愈合,缩短骨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局部注射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作用。方法:对68例四肢新鲜骨折患者进行骨折端经皮局部注射NGF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治疗观察。据骨折类型、治疗方法相同或相似的原则设立相应的对照组,对骨痂生长情况、骨折临床愈合的时间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结果:两组病例均获随访,两组骨痂出现的时间、骨痂量的多少2周内无明显不同,3周后骨痂量治疗组多于对照组,治疗组各类型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缩短,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临床应用神经生长因子经皮局部注射在骨折中后期有促进骨折愈合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四肢骨折延迟愈合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65例四肢骨折延迟愈合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5例).两组均给予药物、固定、牵引等治疗.试验组加用高压氧治疗,0.22MPa,1次/d,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6个疗程.在治疗30、60、90d后评定两组骨痂质量,比较起效人数,观察两组的骨折愈合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骨痂质量和起效人数在30d差异无显著性(P>0.05),60、90d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四肢骨折延迟愈合效果满意,能显著增加骨折愈合率,加快愈合速度,提高骨折愈合治疗效果及患者生存质量.高压氧治疗4-6个疗程为宜.  相似文献   

7.
背景: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病例观察发现,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复杂骨折,使用拉力螺钉辅助固定粉碎骨折块,能优化骨折的力学传导,促进骨折愈合。目的:观察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复杂骨折中,用拉力螺钉固定粉碎性骨折块对骨折愈合的意义。方法: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股骨干病例60例,分为拉力钉组、旷置组;随机选取两组患者内固定后第1周、第12周的数字X射线摄正位片,测定骨痂区、正常骨区及正常软组织区的灰度密度,骨痂区自身对照灰度率,进行组内、组间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正常骨区及正常软组织区的灰度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骨痂区域灰度密度值,两组内固定后第12周显著高于第1周(P〈0.01);内固定后第12周组拉力钉组显著高于旷置组(P〈0.01)。拉力钉组自身对照灰度率显著高于旷置组(P〈0.01)。提示用拉力螺钉辅助固定粉碎性骨折块后,有助于骨痂形成,骨痂含量大于旷置骨折块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自体骨髓注射骨折端治疗外伤性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1998年至2004年本科将收治的100例外伤性胫骨骨折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在骨折内固定、伤口愈合后抽取健侧或患侧髂骨骨髓液5mL注入骨折端,每周一次,共注射3-4次,其它治疗两组相同。结果:治疗组骨痂生成速度较对照组快(P〈0.01),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4周,无骨延迟愈合发生;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19周,有1例骨延迟愈合。结论:经皮注射自体骨髓治疗外伤性胫骨骨折可加速骨愈合,预防骨不连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脉冲电磁场对大鼠胫腓骨骨折愈合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选择30只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建立右侧胫腓骨中段骨折模型后随机分为刺激组与对照组。刺激组大鼠接受频率为15 Hz、强度为1.0 mT的脉冲电磁场刺激。分别于术后第1,2,3,4,5周末,拍摄X线片评价骨折愈合情况;相同时间点鼠尾静脉取血,采用对硝基苯磷酸盐法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大鼠骨钙素(BGP)含量,偶氮胂Ⅲ法测定钙离子含量,磷钼酸盐复合物直接分析法测定磷离子含量。于术后第3,5周末行病理学切片检查,观察骨痂组织学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刺激组骨折部位骨痂的形成量增加,骨折线消失加快,血清中ALP活性提高(P<0.05),血清中BGP的含量增加(P<0.05),骨痂中软骨内化骨和成熟小梁骨提前出现,骨痂中胶原基质的含量增加,骨痂塑形进程加快。 结论频率15 Hz、强度1.0 mT的脉冲电磁场对大鼠胫腓骨骨折愈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短波及低频脉冲磁疗对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5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超短波治疗组(超短波组)、低频脉冲磁疗组(磁疗组)和超短波+低频脉冲磁疗组(联合组),每组14只。各组分别制备桡骨横断骨折模型。对照组不予干预,其余各组分别给予超短波及低频脉冲磁疗治疗。分别于术后第1,2,4,6周拍摄X线片,评价骨痂以及骨折愈合情况;于术后第1,2,4,6周取材行病理学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VEGF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X线片显示,术后第1、2、4、6周,联合组骨痂生成增多,骨折线模糊,X线评分大于其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结果示,与对照组、超短波组及磁疗组相比,联合组在术后各相应时间点软骨岛生成多,骨痂生成多,重建快,骨折愈合时间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示,联合组第1、2、4周的VEGF免疫阳性指数大于对照组、超短波组及磁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短波结合低频脉冲磁疗可上调骨折愈合过程中VEGF的表达,从而促进骨痂生长,加快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动静脉(AV)脉冲系统及阿司匹林在降低下肢长管状骨内固定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216例行下肢长管状骨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分为3组,第1组有75例术后使用AV泵治疗,第2组的73例患者术后给予100mg阿司匹林治疗,第3组68例手术后未行任何预防深静脉血栓措施。在术后分别使用双重超声波测定下肢远、近端的静脉血栓。同时测量大腿、小腿的周长。结果:有4例使用AV泵的患者、8例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出现血栓,第3组有15例发生深静脉血栓。第1、2组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1、2组与第3组相比在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AV泵治疗组,术后大腿及小腿水肿明显减轻。第1组与第2、3组相比在减轻下肢水肿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下肢长管状骨内固定手术后,AV泵治疗及阿司匹林治疗均能有效的降低血栓发生率。AV泵可有效促进下肢长管状骨术后水肿消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内固定手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横县人民医院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0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60例患者采用内固定手术(内固定组),48例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置换组),对两种手术患者手术一般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置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内固定组明显增加,而负重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内固定组,人工髋关节置换组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功能恢复达优率以及总体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可有效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尽早进行负重行走,且其近期疗效也明显优于内固定组,因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作为老年髋部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经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9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病例资料。统计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并将患者分为股骨头坏死组(36例)和无股骨头坏死组(156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骨折侧别、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复位质量、内固定物是否取出等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192例患者术后随访1~3年,36例(18.8%)发生股骨头坏死,发生时间为(1.1±0.4)年。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高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1周、复位质量差、内固定物未取出是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移位、受伤至手术时间>1周、复位质量差、内固定物取出是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内固定术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易发生股骨头坏死,而骨折移位、受伤至手术时间>1周、复位质量差、内固定物取出是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外固定架治疗复杂四肢骨折的临床康复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外固定架(EFDs)技术已被公认为是治疗复杂四肢骨折的标准方法之一,笔者回顾性总结了2003~2005年应用EFDs技术治疗复杂四肢骨折46例的护理经验,强调心理康复护理在EFDs治疗的全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针对老年肱骨大结节骨折固定治疗多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或张力带内固定等方法治疗。目的:观察可吸收螺钉加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6例老年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及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可吸收螺钉加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均获随访,时间为半年至4年。治疗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为优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无畸形愈合,治疗期间无死亡的病例发生,其中治疗组在固定时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证实,可吸收螺钉加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大结节骨折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续骨活血汤联合抗凝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疼痛及下肢血栓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1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7例。所有患者均行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在术后给予抗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续骨活血汤治疗。比较两组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术前及术后1、3、6个月的疼痛评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续骨活血汤联合抗凝能进一步改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关节功能,缓解疼痛,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背景:陈旧性骨盆骨折畸形愈合多因骨盆骨折后不能及时治疗所致,致残率较高。目的:探讨陈旧性骨盆骨折畸形愈合不同植入物置入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解放军总医院骨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陈旧性骨盆骨折畸形愈合患者9例,内固定治疗时间为伤后87—165d,平均116.7d。9例患者骨盆旋转畸形均大于30。。治疗前行走时持续性疼痛5例,严重疼痛不能行走2例,轻度间歇疼痛2例;双下肢不等长4例,患侧短缩平均2.25cm。治疗操作均在球囊导管临时完全阻断髂总动脉下进行,采用扩大的髂腹股沟入路,骨盆后环畸形的处理包括髂骨截骨5例,骶骨外缘(1.5cm内)截骨1例,骶髂关节切开翻转融合3例。结果与结论:9例患者植入物置入内固定治疗后获得随访12-48个月,平均随访24.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6—24周,平均愈合时间为20.6周。治疗后均未发生坐骨神经牵拉损伤。根据MearsDC报道治疗后评估标准,解剖复位6例(6/9,67%),满意复位3例(3/9,33%)。通过对9例患者随访发现,经扩大的髂腹股沟入路行骨盆植入物置入内固定联合截骨矫形治疗陈旧性骨盆骨折畸形愈合,可有效矫正畸形,重建骨盆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Y型钢板内固定与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接受肱骨髁间骨折治疗的患者7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Y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肘关节功能的优良率为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40.00%;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8.17±2.62)周、并发症发生率(5.71%)明显低于对照组(11.15±3.64)周、3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髁间骨折患者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骨折部位固定稳固,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胫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与锁定钢板内固定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关节外科2011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86例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3)与对照组(n=43),观察组给予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 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完全负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2组患者TPA、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膝关节HSS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通解剖钢板内固定术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效果相当,临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综合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联合下肢反馈训练对髌骨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8例髌骨骨折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4例,两组均进行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下肢反馈训练,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大于对照组,BI、HSS、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联合下肢反馈训练对髌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