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淑菊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1988,(Z1)
前言在电生理学的研究中,为了研究组织深部(如脑组织)或单个细胞的电性活动,必须把微小的电极插进组织深部或细胞内,以便测量组织深部或细胞膜内外的电势差,这种电极称为微电极。微电极的大小没有明确的范围,是以对细胞的损伤减小到最低限度为原则,根据研究对象而定的。例如,当对乌贼的巨大神 相似文献
2.
张问德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1982,(2)
根据微电极的长度,我们将电极划分为30—40mm的短微电极,40—50mm的中长微电极,50—60mm的长微电极,60mm以上的超长微电极。在作慢性动物深部脑组织研究时,需用超长微电极。这种电极的制作目前还有许多技术上的困难。现就制备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改进提出来。用普通电炉丝绕成直径为5mm,高度为4mm的加热圈,连接到变压器。拉制的第一步,将加热电源开到11—12V,待电极加热变软后,由于重力(重锤重18克)开始缓慢向下移动的那一刻,将电源变小到8—9V,此时电极可控性地均匀下降,到需要长度时关闭电 相似文献
3.
神经信号检测和功能激励微电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学科交叉研究神经功能重建已经成为神经科学和微电子学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主要介绍神经功能重建系统的重要部件——神经微电极。阐述神经电极与神经细胞的耦合原理,从不同角度介绍神经微电极的分类和发展并描述了其具体的微机电工艺实例,对神经微电极的生物相容性也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神经信号检测和功能激励微电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学科交叉研究神经功能重建已经成为神经科学和微电子学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主要介绍神经功能重建系统的重要部件——神经微电极。阐述神经电极与神经细胞的耦合原理,从不同角度介绍神经微电极的分类和发展并描述了其具体的微机电工艺实例,对神经微电极的生物相容性也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挂线术结合浮线引流瘘道旷置术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痊愈率和复发率,探究挂线术结合浮线引流瘘道旷置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肛肠科收治的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使用内口封闭管道引流法治疗;实验组24例,选用挂线术结合浮线引流瘘道旷置术治疗。结果①实验组的有效率96.78%;对照组的痊愈率8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组的复发率3.15%;对照组的复发率2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挂线术结合浮线引流瘘道旷置术的痊愈率高,复发率少,优点诸多,其疗效确切,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7.
8.
微电极作为外部电子设备与内部神经核团之间的接口,在动物机器人、深度脑刺激、神经假体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现有微电极制作装置价格高昂且制作工艺复杂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开源电子原型平台(Arduino)和三维打印技术的双绞微电极制作装置,并验证了其电极制作性能及神经刺激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微电极制作过程中,电极丝的正向绞合圈数一般应设置为其长度的1.8倍左右较适宜,逆向绞合圈数与长度无关,一般为5左右。与同类产品相比,本文所提装置不仅价格低廉、制作简单并具有较好的扩展性,对于微电极制作的个性化、普及化以及降低实验成本都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所描述的多微电极系统中,微电极分别被磁化并一个一个地被对每个微电极起作用的磁力耦合。这种排列增加了纤细微电极的机械力,而且还约束着每根微电极电线的弯曲。这种多微电极结构允许许多纤细微电极在局部的神经组织区域内,独立地,并平行地穿透。这些特点使得每个电极均以良好的信噪比对神经电位加以记录。此外,微电极尖端间的距离在实验操作期间能清楚地识别和保持。本文描述了这种多微电极结构的制作和特性,它的实用性由从几个局部神经区域的神经细胞的神经电位的同时记录说明。前言解剖学上的、生理学上的和关于行为的 相似文献
10.
作者根据电压钳的基本原理,结合微电极技术,研制了两微电极电压钳实验装置。本装置由五部份组成:(一)差分式微电极放大器;(二)控制放大电路;(三)细胞膜离子电流测量电路;(四)电流电极监视电路;(五)“串联电阻”补偿电路。该装置的特点是系统噪声小、反馈响应快、输出电流大,并采用电流电极阻抗补偿技术,可以对较小时间常数的细胞进行电压钳实验。经实际使用表明该装置能稳定地记录蛙缝匠肌及皮胸肌神经肌肉接头小终板电流及细胞膜的通道离子电流。 相似文献
11.
12.
多管微电极是目前研究中枢机能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研究中枢递质的必要手段。通过多管微电极能将化学试剂直接加到被测细胞的周围,使试剂作用局限于极小的范围内,因而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是,由于多管微电极的拉制和充灌难度大,在国内不太普及。现将我们在拉制和充灌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改进提出来,供研讨。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目前国际上基于微电极阵列技术的细胞传感器芯片的研究状况。介绍了微电极阵列的工艺设计、界面模型以及在细胞电生理研究中的应用,同时分析了细胞胞外记录技术在实现组织-细胞以及细胞间信号传导过程的实时动态检测的特点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单细胞以及细胞传感器网络芯片技术的发展。最后,提出微电极阵列细胞传感器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治疗帕金森病的苍白球损毁外科手术中,微电极在苍白球中的位置只能通过分析微电极测量的细胞放电特征,依靠主观经验判定。我们以临床微电极信号为基础,利用峰峰时间间隔因子,提出了客观定量的识别微电极位置的方法。该方法能有效的识别出沿微电极针道苍白球组织的变化以及针道是否偏离,识别结果与苍白球解剖结构和手术情况相吻合,此方法可用于临床手术导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描述了几种液态离子交换剂,用于制备对胆酸敏感的离子选择性微电极。这些液态离子交换剂为:季铵氯化物336/葵醇,三辛基甲铵/葵醇,十六碳烷基三甲铵/葵醇,苄二甲基十六烷基铵/葵醇,十六碳烷基三丁基铵/5%六氯苯+0.5%N—乙酰溴苯胺的邻二氯苯溶液。其中以苄二甲基十六烷基胆酸盐/葵醇和十六碳烷基三丁基铵牛磺胆酸/5%。六氯苯+0.5%N-乙酰溴苯胺的邻二氯苯溶液这两种液态离子交换剂的组合较为理想,因其有较快的响应时间和较低的漂移。 本文对各液态离子交换剂所制备的微电极在不同溶液中的校正曲线、斜率、检测下限、选择性系数、漂移及响应时间,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简称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主要症状为震颤、肌肉僵直和运动障碍。国外20年代开始手术治疗PD,随着CT、MRI等神经影像学技术、微电极及其电生理等技术的发展,国外于92年在临床上使用微电极(俗称细胞刀)脑多靶点毁损治疗PD获得成功。其优点是比以前更安全,靶点更准确,达到细胞水平的精确定位,从而获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我校西南医院自1998年7月引进国外“细胞刀”技术,已行PD手术156例次。现将“细胞刀”治疗帕金森病的体会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7.
研制了尖端直径2.5μm的中性载体钠离子选择性双管微电极。在NaCl溶液中,微电极的线性范围为10~(-3)~5×10~(-1)mol·dm~(-3),斜率为57.3mV/pNa,检测下限为1.6×10~(-4)mol·dm~(-3)、微电极对K~ 、Ma~(2 )、Ca~(2 )的选择性系数分别为0.053、6.2×10~(-4)、5.8×10~(-3)。实验考察了微电极在血清、细胞内液、生理盐水及汞液中对Na~ 的响应特性,探讨了微电极在生物医学测量中的适用性,并用微电极测量了临床微量试佯中的Na~ 浓度,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的原理、特性参数和研制过程,制备了对乙酰胆碱、5-羟色胺、组织胺、多巴胺等递质敏感的微电极,并对这些微电极的参数进行了测定。最后,用乙酰胆碱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测定了束缚紧张状态模型大鼠红细胞内的乙酰胆碱活度。 相似文献
19.
阎淑枝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1991,(4)
离子选择性微电极(ISME)是一种特殊的化学敏换能器。其主要特点是微型化,尖径在1μ之内,因而能在不损伤细胞的情况下,直接插入单个细胞内,运用电位测定法测定细胞内的离子浓度。所以ISME对研究细胞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要。现在ISME可用来测定细胞内外的无机离子和一些有机大分子,包括某些神经递质。ISME还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迄今ISME已广泛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临床检验和药物分析等。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许多微电极放大器(缓冲级、探头级)使用只有一个场效应管的源极跟随器。采用恒流源使源极跟随器具有非常接近于1的增益。在这样的条件下,栅极与源极间电压的变化被减小,场效应管的实际栅源电容对输入电容的贡献极小。如果采用驱动式屏蔽能更进一步减小输入导线的电容。然而,由于场效应管栅源电容的存在,还是有几个微微法拉的输入电容。输入电容的更进一步减小,对于绝大多数记录情况似乎是不必要的。因为,为了进一步减小输入电容,特别要引起电路的复杂化,附加电路引起噪声增加,增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