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国外文献报道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CD)患儿更易焦虑、抑郁,我国尚无PCD患儿及家长焦虑、抑郁状况的报道。 目的:探讨PCD患儿及家长焦虑、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 设计:病例对照研究。 方法:以确诊的>7岁PCD患儿及家长分别为PCD儿童组和PCD父母组;以确诊的哮喘患儿及家长分别为哮喘儿童组和哮喘父母组,以健康儿童及家长分别为对照儿童组和对照父母组,采用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和抑郁量表(CDI) 评价儿童焦虑和抑郁状况,以焦虑自评量表(SAS)、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 D)评价父母的焦虑和抑郁状况,以Zarit负担量表评估PCD患儿父母照顾负担。分析PCD患儿及家长焦虑和抑郁的影响因素。 主要结局指标:PCD患儿及家长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 结果:PCD儿童组38例、哮喘儿童组76例和对照儿童组76名;PCD父母组、哮喘父母组和对照父母组均为82名。PCD儿童组焦虑发生率和SCARED得分高于哮喘儿童组和对照儿童组(P<0.05),3组儿童CDI得分及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焦虑发生率、CES D得分和抑郁发生率PCD组高于哮喘组和对照组(P均<0.05),哮喘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父母SAS得分PCD组与哮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D患儿母亲焦虑发生率、抑郁发生率、CES D评分、SAS评分和Zarit得分均高于父亲(P均<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7~17岁PCD患儿,男孩较女孩易发生焦虑,规律气道护理是避免焦虑和抑郁发生的保护因素;4~17岁PCD患儿父母,受教育程度高、有稳定职业、患儿规律运动是避免焦虑发生的保护因素,受教育程度高、患儿近1年住院频率<1次、患儿规律运动是避免抑郁发生的保护因素,Zarit负担量表得分高是焦虑和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PCD患儿焦虑发生率较高,受性别和气道护理情况影响。PCD患儿父母焦虑、抑郁发生率较高,受职业、受教育程度、照顾负担、患儿运动情况及患儿近1年住院频率影响。  相似文献   

2.
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儿童父母情绪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 83例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情绪状况进行调查 ,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研究组为 2 0 0 1年 4月~ 2 0 0 2年 5月在我院儿童少年精神科住院、且符合CCMD - 2 -R诊断标准[1] 的83例精神分裂症患儿的父亲或母亲 ;83例中男 4 3例 ,女 4 0例 ;年龄 9~ 14岁 ,平均年龄 12岁。其父或母亲情况 见表1。对照组为同期在早期干预科首次住院的 6 0例成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 ,6 0例患者中男 32例 ,女 2 8例 ;年龄 16~2 0岁 ,平均年龄 18岁。其父或母亲情况 见表 1。经统计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表 1 首…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初诊及长期无病生存5年以上白血病儿童的情绪、自我意识特征及个性特征。方法选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儿童版艾森克个性问卷分别对30例初诊白血病、20例长期无病生存5年以上白血病和50例正常对照儿童进行心理评估。结果三组儿童的焦虑总分以及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社交恐怖分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长期无病生存组患儿的焦虑总分以及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和社交恐怖分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而初诊组患儿的社交恐怖分量表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学校恐怖分量表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抑郁评分方面,白血病患儿和正常对照组比较以及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儿童的自我意识总分以及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和焦虑分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长期无病生存组患儿的自我意识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初诊组患儿的自我意识总分以及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焦虑分量表得分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总体白血病患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自我意识总分以及行为、焦虑分量表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长期无病生存组与初诊组患儿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性格普遍偏于内向(P0.01)。结论白血病儿童较正常儿童有更多的焦虑情绪,其自我意识降低,具有内向性格特征。在治疗儿童躯体疾病的同时,对白血病儿童进行社会心理干预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4.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对我院儿科 1991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共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 10 8例进行回顾性调查 ,其中发生医院感染 38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儿 10 8例 ,其中 38例发生医院感染 ,均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 。男 2 6例 ,女 12例 ;年龄 40d~ 13a ;初发 81例 ,复发 2 7例。结  果一、医院感染率 本组 10 8例中发生医院感染 38例 ,医院感染率 35 .19%。其中前 5a医院感染率为 2 2 .6 4% (12 /5 3) ;后 5a医院感染率为 47.2 7% (2 6 / 5 5 ) ,两者比较 χ2 =7.18 P <0 .0 1。二、医院感染部位 上呼吸道感染 13例 (12 .0 4%…  相似文献   

5.
探讨家庭干预是否能改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及其父母的焦虑抑郁情绪。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理专科首次就诊的ADHD患儿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研究组31例。研究组在服用药物的基础上进行家庭干预。所有患儿均取得知情同意书。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父母焦虑自评量表(SAS)、父母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评定两组患儿及其父母焦虑抑郁情绪。结果 研究组治疗4周后SCARED评分为(13.28±0.43)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后12周为(9.31±0.32)分,较治疗前、治疗后1周、对照组治疗后12周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研究组治疗后4周DSRSC评分为(9.42±0.26)分,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后12周较治疗前、治疗后1周、对照组治疗后12周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研究组患儿父母SAS评分治疗后4周为(48.16±6.31)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后12周为(41.96±5.85)分,较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及对照组治疗后12周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研究组患儿父母SDS评分治疗后4周为 (50.68±6.43)分,与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后12周为(40.37±2.42)分,较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及对照组治疗后12周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服用药物结合家庭干预能有效缓解患儿及其父母的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我国儿童疾病谱和死亡原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恶性肿瘤已经成为我国除意外伤害外最常见的儿童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7.
随着化疗方案的不断改进,白血病患儿的缓解率已得到很大提高,但仍有部分患儿因化疗效果欠佳而最终死亡。护理事业发展至今,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不断完善,临终关怀越来越受医护人员所关注和重视。在我国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中,被白血病夺去生命的儿童,其患儿及家属无论在肉体、精神和经济上,都承受着正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护理人员虽不能挽救他们的生命,但在他们生命结束之前,为其减轻痛苦,给予舒适护理,给患儿亲属精神上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浆内皮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皮素(ET)被发现迄今不足10年,但已证明它具有很多重要的生理作用。近年发现,ET对血小板功能、纤维蛋白溶解、凝血系统都有一定影响。我们检测45例急性白血病(AL)患儿的血浆ET浓度,探讨其在AL患儿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对象:1AL组:系1...  相似文献   

9.
治疗相关性白血病患儿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儿童白血病治疗期发生死亡的原因和时间,为治疗儿童白血病提供一定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1994年1月至2004年1月新华医院儿内科住院死亡的33例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相关死亡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 感染为儿童白血病治疗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出血;感染中主要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化疗第一阶段死亡率最高,与其余3个阶段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13.60,P〈0.01)。结论 应重视儿童白血病治疗期间尤其是第一阶段的感染、出血,积极地经验性给予更新更广谱的抗生素治疗,及时予以抗霉菌治疗和支持治疗,可降低儿童白血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白血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大敌,对儿童的危害更甚。我国白血病的自然发病率约为3/10万,并呈现上升趋势。在每年新增的四万多名白血病患者当中,超过半数是儿童,并且以学龄期儿童为主,白血病在儿童期肿瘤中占第一位。随着技术的发展,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治愈率在发达国家高达80%,北京儿童医院也已达到75%。  相似文献   

11.
白血病儿童心理行为特征及其对父母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白血病儿童心理行为特征及其对父母情绪的影响。方法2004—2005于山西省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SCS)、少儿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和少儿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白血病组(20例)和非白血病组(51例)2组患儿的自我意识水平、主观生活质量以及个性特征调查比较;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对2组儿童的父亲和(或)母亲的抑郁和焦虑情绪进行调查和比较。结果白血病组与非白血病组儿童在自我意识水平、主观生活质量以及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白血病组儿童的父母在焦虑[A分值,(10.25±3.34)分]、抑郁[D分值,(9.44±3.92)分]和总分[T分值,(19.69±6.61)分]均显著高于非白血病组父母得分[(8.06±4.36)、(6.48±4.57)、(14.54±7.98)分,P<0.01]。结论儿童期白血病与非白血病患儿在心理行为特征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白血病儿童父母较非白血病儿童父母有更多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因此,在治疗儿童躯体疾病的同时,对白血病儿童及其家庭进行社会心理干预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2.
血液肿瘤患儿及其家长心理特点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解血液肿瘤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特点,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依据,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EPQ)、Achenbach儿童行为评定量表(CBCL)对57例年龄6岁-11岁的血液肿瘤患儿进行个性、行为的心理测试,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57例患儿家长进行心理卫生状况调查。结果表明,血液肿瘤患儿E质个性低于对照组(P<0.05);行为问题发生率为21.1%%,男性多有交往不良、躯体诉述、违纪,女孩表现为抑郁、社会退缩; 血液肿瘤组患儿家长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患儿的行为问题与家长的心理卫生状况有显著的相关性。认为血液肿瘤患儿的个性、行为问题以及家长心理状况应引起医护人员的关注,适当的心理干预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白血病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44例白血病患儿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各22例。心理护理组在骨髓穿刺、腰椎穿刺及化疗后出现不良反应期间进行心理护理。对照组不做任何心理护理。结果两组患儿骨髓穿刺、腰椎穿刺的依从性和对待化疗后不良反应的态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积极的心理护理有助于顺利的完成治疗方案,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减少患儿的痛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哮喘儿童及其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Rutt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对36例6~14岁哮喘儿童进行个性、行为心理测试.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家长进行心理卫生状况调查.结果 哮喘儿童E、N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行为问题发生率为33.3%,哮喘家长SCL-90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以抑郁、焦虑、躯体诉述及恐怖因子得分最明显(P<0.05).结论 哮喘儿童及家长的心理问题均较健康对照人群高,应引起高度重视,积极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针对慢性病患儿及其父母的教育干预措施的效果,为临床建立系统的针对慢性病患儿及其父母的教育干预项目提供依据。方法:50名慢性病患儿和75名慢性病患儿父母为研究对象。干预组为2007年8月至2008年1月住院的患儿及其父母,对照组为2007年2月~7月住院的患儿及其父母。患儿入院2 d后开始教育干预,内容包括疾病知识、自我管理、用药知识和应对技巧等。在患儿出院前1天、出院后3个月时评价两组患儿及患儿父母的知识水平、应激源、应对方式、心理状态及服药依从性。结果:教育干预后,干预组患儿父母及患儿的知识问卷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教育干预可以提高慢性病患儿及父母疾病知识水平,减少患儿及父母的应激源数,使父母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但对改善患儿及父母的焦虑、抑郁状态无明显作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6):462-467]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There is scarce information on how parents cope with children with genital anomalies. Participants & methods: Twenty-six parents of 25 children with a median age of 0.5 years (r, 5 days-10.8 years) were recruited through the Scottish Genital Anomaly Network and had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parenting stress and coping patterns; a qualitative assessment by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was also performed in19 parents. RESULTS: In five parents, the total stress score was above the 85th centile, denoting clinical levels of stress. Three parents showed reduced coping pattern scores for social support, self-esteem and psychological stability and three showed a reduction in utilization of communication with medical professionals. The scores did not correlate with each other or the extent of genital anomaly in the chil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nalysis revealed parents' need for more knowledge about the imminent surgery, post-operative care and their desire for written information that could complement the time-restricted contact with the clinical team. CONCLUSION: In the majority of cases, parents did not display abnormal levels of stress or coping on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provided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parents' level of coping and potential for stress and highlighted the need for more effective exchange of clinical information at a critical period of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17.
贵阳地区重症β-地中海贫血患儿及双亲基因突变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15例贵阳地区重症β-地中海贫血患儿及其双亲进行基因突变分析,以探讨其突变基因的类型和频率的特点,为诊断和预防重症胎儿的出生提供线索。方法 采用一管法进行红细胞渗透休克实验测定红细胞渗透脆性、一分钟碱变性法测定抗碱血红蛋白(HbF)和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洗脱比色法测定血红蛋白A2(HbA2)、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测定Hb等进行β-地中海贫血血液学检查。用常规法抽提外周血白细胞DNA,用聚合酶链反应-反向点杂交法(PCR-RDB)扩增目的的基因片段和 分析其基因类型。结果 15例重症β-地中海贫血患儿及其双亲共45例标本中检出中国人常见的11种突变中的5种:CD41-42(-TTCT)、IVSⅡnt654(C→T)、CD17(A→T)、β^E(G→A)和Nt-28(A→G)的基因突变类型,前3种占总数的89.99%。结论 采用PCR-RDB法进行基因诊断,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准确,仅需一次杂交就可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11种中国人常见的β-地中海贫血突变基因型,提高了基因诊断率,这对防止重症β-地中海贫血患儿的出生、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血液病或肿瘤患儿家长与普通疾病患儿家长焦虑、抑郁水平和家庭环境的差异。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45例血液病或肿瘤患儿家长及52例呼吸系统疾病患儿家长(对照组)进行心理、家庭环境评估。结果血液病或肿瘤患儿家长焦虑、抑郁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病或肿瘤组患儿家庭在知识性及娱乐性方面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病或肿瘤家长存在较多的不良情绪和家庭环境问题。因此,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很有必要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以提高患儿与家长对血液病或肿瘤疾病长期治疗的配合与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AIM: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9-month follow-up of parents who had an infant admitted to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 compared to parents of full-term health infants.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the parent groups is compared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tatus change are examined. METHODS: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 of random sample of 447 parents (mother and father with an infant admitted to the NICU and 189 parents (mother and father) with term infant not requiring NICU admission. Parent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s were assessed at infant birth and 9 months later. RESULTS: The increased level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s evident in NICU parents after their infant's birth were no longer apparent by 9 months. Higher initial symptom severity and perceived quality of the couple relationship were most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improvement. Other factors related to symptoms change were number of baby hospitalizations for fathers and being in the NICU, age and living with the infant's father or mother. CONCLUSION: For the majority of parents having an infant admitted to the NICU does not result in ongoing psychological distr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