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冠心病 (CAD)合并糖尿病 (DM)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血栓形成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 32例CAD(A组 )及 2 4例CAD合并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 ,B组 )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术 ,分别在术前、术后 2 0min、2 4h、7d采血测定PTS分子标志物、脂质过氧化物 (LPO)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PTS分子标志物、LPO及内皮功能均较术前有明显变化 ,且B组变化更明显 ,至术后第 7d ,A组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 ,但B组仍有明显变化。结论 CAD患者介入术后出现PTS分子标志物、脂质过氧化损伤以及内皮功能等一系列变化 ,并且这种变化在合并DM的患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冠心病 (CHD)并 2型糖尿病 (NIDDM)患者血栓形成前状态 (PTS)分子标志物的变化 ,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对 2 0例稳定型心绞痛 (SAP)、2 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2 8例UAP并NIDDM患者以及2 0例正常人体内PTS分子标志物、血管内皮功能以及脂质过氧化物水平进行系列检测。结果 :CHD患者尤其是并NIDDM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PTS分子标志物变化 ,并且以并糖尿病 (DM)微血管病变者或伴有心脏事件发生者更为明显 ,与此同时 ,这些患者的内皮功能障碍及脂质过氧化损伤明显。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心脏事件发生与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抗凝血酶Ⅲ、血浆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 14 0、血浆纤维蛋白原变化尤其密切 ,并且后者变化与内皮功能失调及脂质过氧化损伤密切相关。结论 :CHD尤其是并NIDDM患者存在明显的PTS分子标志物变化 ,这种变化在DM微血管病变者尤其明显 ,并与心脏事件发生密切相关。其产生机制可能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证实老年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NIDDM)患体内血栓形成前状态(PIS)的存在,我们通过检测老年CHD合并NIDDM患血液止凝血分子标记物在两种疾病并存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血栓性并发症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分子标志物诊断血栓前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state)或血栓前期(prethromboticphase)是指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和白细胞被激活、凝血因子被活化、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减低以及血液粘度增高等一系列的病理状态。在这种病理状态下,血液可以发生、但又不一定发生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性疾病。目前,诊断血栓前状态较有价值的指标是分于标志物检测。现就其进展作一简述。内皮细胞损伤的检测一、去甲基-6-酮-PGF1α(DM-6-酮-PGF1α)测定:DM-6-酮-PGF1α是由血管壁合成的6-酮-PGF1α经肝氧化酶代谢的一种主要产物,由尿中排出。测定血浆和尿中DM-6-…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观察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以探讨凝血系统的变化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 10 0例冠心病患者血浆D 二聚体、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14 0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含量 ,并与4 4例健康人比较。结果发现 ,冠心病患者血浆D 二聚体、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14 0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指标变化明显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P <0 .0 1) ,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14 0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P <0 .0 5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14 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D 二聚体水平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性(P <0 .0 5 )。结果提示 ,冠心病患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 ,表现为继发性纤溶亢进 ,血小板活性增加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且与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变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血栓形成的分子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观察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探讨其易并发血栓性疾病的机制,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山东省血栓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山东省交通医院2000—04—2004—05的1000例高血压病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血栓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进行检测,包括: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11-去氢血栓烷B2(11-DH—TXB2)、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活性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vWF、GMP-140、11-DH—TXB2、FIB含量,PAI—1活性及血黏度均明显升高,而AT含量、t—PA活性均明显下降,差异极其显著(P〈0.01)。随着血压升高,PTS标志物变化越显著(P〈0.05)。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存在PTS,PTS与其病情进展、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白塞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白塞病(BD)患者血浆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为临床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BD合并血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诊断明确的BD患者32例(白塞病组)和对照组28例,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交联纤维蛋白二聚体(D-Dimer)的水平,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并进行两组间的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白塞病组血浆TAT、D-Dimer水平均明显升高(5.18±0.99比2.09±0.56)μg/L,P<0.01;(567.67±92.02比246.26±63.77)ng/ml,P<0.01),血浆vWF、GMP-140、Fg水平亦高于对照组(116.84±27.20比98.90±26.72)%,P<0.05;(12.42±3.98比10.16±3.42)μg/L,P<0.05;3.16±0.85比2.65±0.84,P<0.05).结论 白塞病患者存在着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观察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探讨其易并发血栓性疾病的机制,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山东省血栓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山东省交通医院2000-04~2004-05的1000例高血压病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血栓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进行检测,包括: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11-去氢血栓烷B2(11-DH-TXB2)、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活性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vWF、GMP-140、11-DH-TXB2、FIB含量,PAI-1活性及血黏度均明显升高,而AT含量、t-PA活性均明显下降,差异极其显著(P<0·01)。随着血压升高,PTS标志物变化越显著(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PTS,PTS与其病情进展、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11.
糖尿病患者血浆中血栓分子标志物含量的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溪黄草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标志物的作用.方法 选择代谢综合征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标志物异常患者100例,按区组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另设健康对照组50名.Ⅰ组和Ⅱ组均用溪黄草5 g加凉开水60 mL,保持50 ℃~60 ℃浸泡1 h后饮服,连服28 d,Ⅰ组每日服1次;Ⅱ组每日服2次,上下午各1次.Ⅰ组和Ⅱ组分别于治疗前1 d、治疗后29 d查内皮素(ET)、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D二聚体(DD)、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肝肾功能,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查肝肾功能.观察比较各组ET、VwF、GMP140、DD.结果 Ⅰ组和Ⅱ组治疗前ET、VwF、GMP140、DD及hsCRP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和Ⅱ组治疗后ET、VwF、GMP140、DD及hsCR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溪黄草可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并发非胰岛素依赖糖尿病(NIDDM)患者体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病例组CHD并发NIDDM患者24例,CHD患者32例,以及正常对照组20例,分别测定血浆D-二聚体(D-D im er)、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同时分析Fbg与冠脉病变支数的相关性。结果CHD并发NIDDM患者血浆D-D im er、Fbg水平显著高于CHD患者和正常对照者(P<0.05或P<0.01),并且CHD患者也显著高于对照者(P<0.05);冠脉病变严重者血浆Fbg含量显著高于冠脉病变较轻患者(P<0.01)。结论CHD并发NIDDM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老年血栓形成前状态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建林  毛焕元 《心脏杂志》2002,14(2):170-172
本文综述了老年血栓形成前状态的产生机制及其防治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A)患者血栓前状态标志物的改变及与自身抗体产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bg),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浆中外周血浆因子Ⅷ相关抗原(VWFAg)、D-二聚体((D-D)和抗心磷酯抗体(ACA)在DMA组、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和正常组中的含量。结果:DMA组血浆中血栓前状态标志物Fbg、VWFAg及D-D和自身抗体ACA的水平明显高于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和正常组(P〈0.05或P〈0.001),ACA水平的增高与Fbg、VWFAg及D-D水平的增高呈正相关,且ACA在DMA组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和正常组(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着凝血和纤溶功能的改变,在DMA时Fbg、VWFA、D-D等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增高更明显,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的自身抗体ACA在DMA时的阳性率明显增高,且与Fbg、VWFA、D-D的增高呈正相关。因此,检测DMA患者的Fbg、VWFA、D-D和ACA水平对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栓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及其易并发血栓性疾病的机制。方法 测定100例老年EH患者及100例老年健康对照者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片段1+2(F1+2)的含量,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活性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 老年EH病人血浆vWF、GMP-140、Fg、F1+2含量、PAI-1活性、血黏度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而AT、t-PA活性均明显下降(P〈0.01)。随着血压水平升高,PTS标志物水平变化越明显。结论 PTS与老年EH患者的病情发展及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血栓形成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方法: 选择OSAHS患者56例和对照组28例,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采用底物发光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OSAHS组血清GMP-140、vWF、Fbg、PAI-1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ATⅢ、t-PA水平低于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高于对照组(P均<0.05)。血清GMP-140、vWF、Fbg、PAI-1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507,0.411,0.392和0.458,均P<0.05)。血清ATⅢ、t-PA水平与IMT呈负相关(r=-0.401,-0.367,均P<0.05)。OSAHS患者GMP-140、vWF、t-PA水平与IMT成线性回归关系。结论:OSAHS患者存在着明显的PTS,同时颈动脉内膜增厚明显。PTS是导致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相关分子标志物在前DIC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前DIC(Pre-DIC)是指在DIC基础疾患存在的前提下,体内与凝血及纤溶过程有关的各系统或血液流变学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但尚未出现典型的DIC症状或尚未达到DIC确诊标准的一种亚类临床状态,一般发生在DIC发病前7天内。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血液呈高凝状态,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并不降低,随着病程进展,一旦发生消耗性凝血障碍时,即出现典型的DIC临床表现,继之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危及病人的生命。因此,Pre-DIC的及时诊治对了阻止DIC病程进展、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极为重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DIC实验诊断指标因主要针对的是…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13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栓前状态,检测其凝血像(包括9种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指标)、血小板聚集率(腺苷二磷酸、血小板活化因子和胶原诱导法)以及自然全血法血栓弹力图技术检测糖尿病患者凝固性的改变。结合全组有20-22%的凝血像呈高凝状态,与对照组100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122例血以聚集率明显增高者占58.2%,与对照组100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55例自然全血血栓弹力图的r值和k值明显缩短,m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脉综合征后血栓形成前状态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冠脉综合征后存在血栓形成前状态,需长期持续抗凝治疗,以降低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本文简要回顾了阿司匹林、塞氯吡啶、低分子肝素、华法令等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后血栓形成前状态的临床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