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高龄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年5月沈丘县中医院和郑州人民医院CCU行急诊PCI的高龄老年ACS患者146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79例和替格瑞洛组67例,分别给予联合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PCI术后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主要并发症及1年随访出血事件和主要终点的变化。结果替格瑞洛组PCI术后TIMI3级、TMPG 3级比例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和心功能>Ⅲ级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轻度出血和总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37.3%vs 19.1%,P=0.022;54.2%vs 30.9%,P=0.007)。结论替格瑞洛可以改善高龄老年ACS患者PCI术后心肌血流灌注,减少缺血并发症发生,不增加中度和重度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高龄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间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干四科住院治疗的高龄老年(年龄≥75岁)冠心病患者75例,分为双联抗血小板组(n=32)、单用阿司匹林组(n=16)、单用氯吡格雷组(n=12)及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组(n=15)。比较双联抗血小板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栓弹力图指标。结果 75例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双联抗血小板占42.7%,单用阿司匹林占21.3%,单用氯吡格雷占16.0%,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占20.0%。双联抗血小板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常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计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97.9%服用阿司匹林治疗者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RAA)50%,70.5%服用氯吡格雷治疗者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RADP)≥30%。双联抗血小板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3组患者R、K、Angle、MA值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MAADP、IRADP、IRAA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双联抗血小板组MAADP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及氯吡格雷组(P0.05),IRADP显著高于阿司匹林组及氯吡格雷组(P0.05),氯吡格雷组IRAA显著低于双联抗血小板组及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较高,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均获得较好的抗血小板疗效,但阿司匹林反应低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对老年及高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ACS患者479例,随机分为老年氯吡格雷组(A组)172例、老年替格瑞洛组(B组)161例、高龄老年氯吡格雷组(C组)79例和高龄老年替格瑞洛组(D组)67例,分别应用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的DAPT,观察PCI后TIMI血流分级、心肌灌注分级(TMPG)、主要并发症及1年随访出血事件和主要终点的变化。结果替格瑞洛组(B组和D组)PCI后TIMI 3级血流、TMPG 3级心肌灌注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A组和C组,P0.05),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和KillipⅢ级以上心功能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A组和C组,P0.05);总出血和中度出血的发生率高于氯吡格雷组(A组和C组,P0.05)严重出血的发生率高龄老年替格瑞洛组(D组)高于老年氯吡格雷组(A组,P0.05);高龄老年组(C组和D组)主要终点和全因死亡的发生率高于老年组(A组和B组,P0.05);次要有效终点高于老年氯吡格雷组(A组,P0.05)。结论与氯吡格雷对比:替格瑞洛可改善老年和高龄老年ACS患者PCI后心肌血流灌注,减少缺血并发症的发生,但出血并发症较高。  相似文献   

4.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广泛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以降低死亡率和支架内血栓形成.多项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较阿司匹林单药治疗显著改善ACS患者临床转归,指南推荐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作为ACS和PCI术后患者的首选抗血小板方案[1].但两药联用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风险,因此相当数量患者需同时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最近,多项研究涉及氯吡格雷与PPI联用的不良反应,备受临床医师关注,现就其研究进展做此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氯吡格雷中间代谢类型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预后评价。方法:选取2016-01-2018-06入住我院接受PCI的氯吡格雷基因检测为中间代谢类型的老年ACS患者132例,氯吡格雷组72例,替格瑞洛组60例。替格瑞洛组给予180 mg负荷剂量嚼服后90 mg bid维持1年;氯吡格雷组给予300/600 mg嚼服后75 mg qd维持1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5 d血小板抑制率和随访12个月内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5天,替格瑞洛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氯吡格雷组(P0.01)。12个月内两组MACE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总出血事件分别为10例(16.7%)和3例(4.2%)(P0.05);两组均未发生主要出血;轻微出血为7例(11.7%)和2例(2.8%)(P0.05);呼吸困难分别为例8例(13.3%)和1例(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轻度呼吸困难为6例(10.0%)和1例(1.4%)(P0.05)。结论: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对氯吡格雷中间代谢类型老年ACS患者PCI术后的血小板抑制率更高,12个月内两组MACE事件无显著性差异,氯吡格雷治疗安全有效;替格瑞洛组总出血事件和呼吸困难增加,建议老年ACS患者PCI术后6个月改用替格瑞洛60 mg bid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抗血小板的疗效及预后。方法纳入ACS合并糖尿病行PCI术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氯吡格雷组(n=92)术前接受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 mg/d;替格瑞洛组(n=88)术前接受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0 mg,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替格瑞洛90 mg,每天两次。血栓弹力图检测两组患者PCI术后24 h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观察并比较两组3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等安全性事件。结果替格瑞洛组ADP激活血小板形成最大血凝块强度(MA-ADP),低于氯吡格雷组(34.94%±11.91%比47.16%±14.90%,P0.001)。血小板AA抑制率、ADP抑制率替格瑞洛组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68.24%±22.96%比48.21%±32.91%,58.16%±23.52%比33.34%±26.67%,P0.001)。结论 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明显优于氯吡格雷,可显著降低3个月内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7.
背景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常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以降低术后血栓发生风险,但部分患者存在不耐受现象,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缺血事件,因此双联抗血小板降阶治疗方案逐步应用于临床,但该治疗方案对PCI后血栓高危患者的治疗效果尚处于探索阶段.目的 探讨双联抗血小板降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PCI术及常规治疗基础上,替格瑞洛组36例应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组36例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两组患者均观察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指标的变化、不良心脏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服药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及P2Y12反应单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服药后各时间点(术前、术后10min,服药后24h,服药后7d)替格瑞洛组患者的MPAR及P2Y12反应单位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均P0.01);替格瑞洛组6个月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χ2=4.5714,P0.05);两组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06,P0.05)。结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能够更好地拮抗我国人群中ACS患者PCI术后的血小板聚集,降低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且不增加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正>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防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基石。现已明确,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有效抑制PCI术后患者支架内血栓的形成[1]。然而,尽管接受规范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部分患者仍会出现反复的缺血事件[2-4]。氯吡格雷抵抗是导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不达标的重要原因之一。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证实与相关基因多态性、药物相互作用、患者依从性、糖耐量异常、肥胖等因素相关[5-8]。近来,人们对氯吡  相似文献   

10.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已经成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可显著降低死亡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部分患者尽管长期服用常规剂量的氯吡格雷(300mg负荷量,维持量75mg/d),但临床上仍未能有效地防止血栓事件的发生,且血小板功能检测证实血小板聚集不能被有效抑制,这种现象称为氯吡格雷抵抗。氯吡格雷抵抗反映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失败。研究表明,氯吡格雷抵抗可能与血栓事件的复发密切相关,并受基因和非基因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聚合物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入选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沈阳军区总医院血液透析科100例MHD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置入EXCEL支架(聚合物可降解DES)组50例,置入FIREBIRD支架(普通DES)组50例。其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43~74(58.4±9.2)岁。常规行PCI,术后EXCEL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00 mg,每日一次)和氯吡格雷(75 mg,每日一次)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6个月,随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 mg,每日一次);FIREBIRD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100 mg,每日一次)和氯吡格雷(75 mg,每日一次)12个月,随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 mg,每日一次)。观察术后12个月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临床及造影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未发生MACCE。术后12个月内两组患者MAC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支架血栓。术后12个月内EXCEL组主要出血1例,为消化道溃疡所致;FIREBIRD组主要出血2例,均为脑出血。FIREBIRD组总出血事件显著高于EXCEL组(P0.05)。结论聚合物可降解DES治疗MHD合并ACS患者有效,应用6个月的DAPT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李红宇 《山东医药》2013,53(35):46-48
目的 探讨PCI术后双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 (Lp-PLA2)的影响.方法 将162例行PCI手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1例.所有患者PCI术前均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 mg治疗,术后观察组口服氯吡格雷150mg/d,对照组口服氯吡格雷75 mg/d,30 d后两组患者均以75 mg/d维持治疗.术前及术后30 d测定并比较两组血浆hs-CRP和Lp-PLA2.随访1 a,观察两组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7%,对照组为9.9%,两组比较,P <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观察组总出血事件发生率为9.9%,对照组为7.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0 d时血浆hs-CRP和Lp-PLA2均降低(P<0.05或<0.01),且观察组治疗后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结论 PCI术后双剂量氯吡格雷可以更明显减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炎症情况,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强化降糖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ACS+DM)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效果和预后。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行PCI的ACS患者278例,按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ACS+DM组(91例)和非糖尿病ACS组(NDMACS组,187例),ACS+DM组患者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使HbAbl〈6.5%。两组均应用DES支架行PCI术治疗,ACS+DM组和NDMACS组分别行急诊PCI术20例(22.0%)和49例(26.2%),分别行择期PCI术71例(78.0%)和138例(73.8%)。随访36-48个月,观察手术成功率,住院期间和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ACS+DM组患者中女性比例和三支血管病变明显高于NDMA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6%比46.0%,P〈0.05;58.2%比33.2%,P〈0.05)。ACS+DM组和NDMACS组PCI术成功率分别为96.7%和97.3%。两组术后并发症、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降糖治疗可使ACS+DM患者PCI术后获得与NDMACS患者同样的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围术期药物治疗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2年11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接受PCI治疗的13049例CHD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非老年人(<60岁,n=5810)、低龄老年人(60~74岁,n=5640)及高龄老年人(≥75岁,n=1599)在PCI围术期药物治疗上的差异。结果随年龄增长,患者合并高血压、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卒中等基础疾病的比例显著增高。溶栓治疗的比例随年龄增长呈明显阶梯型下降趋势(17.5%vs 14.3%vs 7.2%;P<0.001)。围术期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随年龄增长显著降低(32.4% vs 27.2% vs 11.0%;P<0.001)。低龄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围术期应用负荷剂量阿司匹林(99.3%vs 98.4%)和氯吡格雷(93.7%vs 93.8%)、高维持剂量阿司匹林(55.4%vs 55.9%)的比例无明显差异(均P>0.05),但均显著高于高龄老年组(88.7%,P<0.001;91.5%,P=0.006;47.6%,P<0.001)。3组患者围术期应用肝素的比例无显著差异,但老年患者应用磺达肝癸钠的比例高于非老年患者(35.9% vs 38.0% vs 38.7%;P=0.026)。老年患者接受心血管基础药物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抑制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利尿剂、洋地黄、硝普钠等)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老年患者。结论老年CHD患者PCI围术期应用溶栓及抗栓治疗的比例显著低于非老年患者,而其他心血管基础药物治疗的比例则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大剂量氯吡格雷用于选择性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确诊冠心病并接受择期PCI的患者173例,分成氯吡格雷强化组(波立维600 mg,87例)和氯吡格雷标准组 (波立维300 mg,86例).PCI治疗前两组患者分别给予波立维600 mg和波立维300 mg治疗;PCI术后每日分别给予150 mg和75 mg,共 7 d;以后均服用波立维75 mg至1年以上.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氯吡格雷强化组和氯吡咯雷标准组达到的完全血运重建率分别为93.8% 和 87.2%(P<0.05);两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分别为2.0%和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出血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比1.7%,P>0.05).结论 氯吡格雷强化组PCI的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氯吡格雷标准组.  相似文献   

16.
陈曦  张蓝宁  李晓琪  李泱  尹彤 《心脏杂志》2014,26(2):163-167
目的:探讨利尿剂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前瞻性连续募集2009年9月~2011年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住院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PCI术后ACS患者,并对其心血管主要缺血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者脑卒中,紧急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和联合缺血终点事件(主要缺血终点事件及明确或可疑支架内血栓形成,复发性心肌缺血或者不稳定型心绞痛再入院治疗,非紧急血运重建)的发生情况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分别利用Logistic多元回归、Kaplan-Meier曲线及Cox多元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利尿剂对PCI术后经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ACS患者心血管缺血终点事件的影响。结果:在75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PCI术后经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ACS患者中,664例患者完成了为期1年的心血管缺血终点事件的随访。对发生缺血终点事件(n=164)和未发生缺血终点事件(n=500)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临床特征的单因素比较分析发现,年龄、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和利尿剂的应用在两组患者之间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联合应用利尿剂是心血管主要缺血终点事件(OR:2.99,95%CI:1.37-6.54,P0.01)及联合缺血终点事件(OR:2.37,95%CI:1.53-3.68,P0.01)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曲线和Cox多元回归分析均发现,联合应用利尿剂的患者1年内发生联合缺血终点事件的风险显著高于未使用利尿剂的患者(P0.01)。结论:联合应用利尿剂增加了经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PCI术后ACS患者心血管缺血终点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不同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择期PCI的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探讨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ACS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接受药物治疗、择期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50例,随机分为2组(各75例),2组均服用300mg负荷量氯吡格雷,然后分别给予氯吡格雷150mg/d、75mg/d治疗14d,14d后所有患者接受75mg/d氯吡格雷治疗直至PCI术后1年。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第14天采2组患者静脉血,采用光学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同时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PAI)。观察住院14天内2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服药前血小板聚集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89.63±4.89vs.90.27±4.84,p>0.05);试验组服药第14天的血小板聚集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41.36±5.13vs.51.69±3.98,p<0.05),血小板聚集抑制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强(48.27±6.29vs.38.58±5.48,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住院14天内,两组均无心血管死亡、严重的颅内出血和严重血小板减少,亚急性血栓形成发生率(1.3%vs4.0%,P>0.05)相近,轻微出血发生率(2.7%vs4.0%,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高危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150mg/日高氯吡格雷维持量可以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从而降低血栓事件,且不增加短期出血风险,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介入治疗后血清sCD40L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190例分为高负荷剂量组94例(首剂负荷剂量600 mg,以后每天氯吡格雷150 mg,共用7 d,而后以每天氯吡格雷75 mg维持治疗)和标准剂量组96例(首剂负荷剂量300 mg,以后每天氯吡格雷75 mg维持治疗)。于服氯吡格雷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30天血清sCD40L和hs-CRP的浓度,并记录患者术后1、3、6个月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的情况。结果高负荷剂量组PCI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hs-CRP浓度均低于标准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D40L与hs-CRP的变化趋势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两者呈正相关(皮尔森相关系数r=0.128,P<0.001)。结论高剂量氯吡格雷比标准剂量氯吡格雷对sCD40L、hs-CRP的抑制作用更强;当氯吡格雷抑制炎症反应产物hs-CRP产生的同时也会抑制炎症产物sCD40L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159例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糖尿病患者56例,非糖尿病患者103例,术前予氯吡格雷300mg负荷剂量治疗,术后予75mg/d持续治疗。测其服药前、术后24h和术后5d以5μmol/L的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以血小板聚集抑制率≤10%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比较两组临床基线资料、相关常规检查、手术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组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比例为48.2%,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的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三酰甘油浓度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年)(β=0.243,OR=1.184,P=0.028)是糖尿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存在更高的氯吡格雷抵抗比例。糖尿病史(年)是糖尿病患者PCI治疗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强化他汀治疗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1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接受介入治疗的ACS患者239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119)和强化治疗组(n=120),常规治疗组予阿托伐他汀20 mg(qN),强化治疗组入院采血后即刻予阿托伐他汀80mg口服,后予阿托伐他汀40mg(qN)维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和治疗后1个月血脂[包括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高敏C反应蛋白(hs-CRP)、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治疗后1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结果两组治疗后TC、LDL-C、hs-CRP均较治疗前下降,且随时间延长而下降,其中强化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浆ALT、Cr、血小板聚集率和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无改变(P>0.05);强化治疗组心绞痛复发率和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组(心绞痛:15.0%vs.26.9%;心力衰竭:9.2%vs.18.5%,P<0.05),但两组再发心肌梗死及心源性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CS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术后早期服用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进一步降低血脂水平,减少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且不影响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