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肝胃气滞、胃阴不足证胃黏膜组织中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的表达水平。方法:选取Hp阳性CAG病人63例,其中肝胃气滞证32例,胃阴不足证31例;胃黏膜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运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胃黏膜组织中GAS、MTL、SS含量,以比较萎缩性胃炎Hp阳性与阴性及肝胃气滞、胃阴不足证的激素表达水平。结果:萎缩性胃炎Hp阳性组胃黏膜组织内GAS、MTL水平表达高于阴性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萎缩性胃炎Hp阳性组胃黏膜组织内SS水平表达低于阴性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萎缩性胃炎Hp阳性肝胃气滞证组胃黏膜组织中GAS水平表达高于胃阴不足证组(P0.05);萎缩性胃炎Hp阳性肝胃气滞证组胃黏膜组织中MTL水平表达低于胃阴不足证组(P0.05);萎缩性胃炎Hp阳性肝胃气滞证组胃黏膜组织中SS水平表达低于胃阴不足证组(P0.05)。结论:Hp感染能影响GAS、MTL、SS在CAG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肝胃气滞证组GAS水平表达高于胃阴不足证组;肝胃气滞证组SS水平表达低于胃阴不足证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慢性萎缩性胃炎住院患者病历回顾分析,探讨其中医证候分布特征。方法收集整理15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住院患者病历,建立数据库,并通过频数统计方法、秩和检验等方法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P0.05);中医证型分布为:胃络瘀血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各证型分布有显著差异(P0.01);胃络瘀血证与脾胃虚弱证住院天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常见胃镜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胃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占比。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血瘀、肝郁已逐渐成为主要因素,不同于以往认为的脾胃虚弱,在治疗用药除顾护脾胃之根本外应多注重活血化瘀、疏肝和胃之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胃镜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6例中医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肝胃不和证、胃络瘀血证,观察比较各证型的中医证候分布与H.pylori感染、萎缩程度、肠化、异型增生程度的关系。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按所占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H.pylori的阳性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络瘀血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总感染率为58.49%。肝胃不和证中轻度萎缩所占比例偏高。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中重度萎缩所占比例较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高。5组证型中度萎缩、轻中度肠化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络瘀血证、脾胃湿热证中轻度异型增生所占比例较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比例高。胃络瘀血证胃癌前病变程度最高,其次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胃癌前病变程度最低。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ylori感染、胃黏膜的病理改变及病理分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四川中医》2021,39(7):62-64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白细胞介素-10(IL-10)、胃蛋白酶原(PG)的关系。方法:选择386例CA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证者122例、脾胃湿热证者94例、肝胃不和证者82例、胃阴不足证者58例、胃络瘀血证者30例,分别对比5项中医证候的不同萎缩程度、不同黏膜病理分级及不同黏膜病理变化,分析不同5项中医证候的血清IL-10、PGⅠ、PGⅡ水平表达情况。结果:5项中医证候Ⅰ~Ⅲ级萎缩程度和不同黏膜病理分级对比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的Ⅰ~Ⅲ级萎缩程度与其他2项中医证候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黏膜病理程度与其他3,项中医证候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的单纯性萎缩显著多于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P0.05),单纯性萎缩多见于脾胃虚弱证,多伴发增生多见于胃阴不足证和脾胃湿热证,伴有糜烂多见于脾胃湿热证,出血多见于胃络瘀血证,胆汁反流多见于肝胃不和证;5项中医证候的血清IL-10、PGⅠ、PGⅡ水平发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脾胃湿热证的血清IL-10、PGⅠ、PGⅡ水平显著高于其他4项中医证候及健康对照组(P0.05),肝胃不和证的血清IL-10、PGⅠ水平显著高于除脾胃湿热证之外的3项中医证候及健康对照组(P0.05),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之间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G的不同中医证型存在不同黏膜病理改变,其中以脾胃湿热证和肝胃不和证的血清IL-10升高最为明显,可能提示黏膜萎缩病变相对较轻,以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血证的血清PGⅠ水平下降最为明显,但血清PGⅡ水平升高相对不显著,可能提示胃黏膜存在慢性或活动性炎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中医证型与治疗后胃黏膜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70例,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胃虚弱证19例、脾胃湿热证11例、肝胃气滞证9例、肝胃郁热证15例、胃阴不足证10例、胃络瘀血证6例,对所有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胃黏膜的变化情况,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胃黏膜变化的关系。结果:中医辨证治疗后,脾胃虚弱证患者胃黏膜萎缩缩小程度最大,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络瘀血证患者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程度最大,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糜烂变化程度最明显,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中医证型与其治疗后胃黏膜变化情况密切相关,临床可根据辨证分型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肠化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及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将200例经胃镜、病理诊断为肠化型萎缩性胃炎的病例,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胃络瘀血证型,同时观察患者性别、年龄、胃黏膜萎缩程度、有无局部淋巴增生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肠化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各中医证型的百分比依次为脾胃湿热证42.50%,脾胃虚弱证29.50%,肝胃不和证21.00%,胃络瘀血证4.00%,胃阴不足证3.00%;其中脾胃湿热证胃黏膜中、重度萎缩显著高于轻度萎缩(P〈0.05);各证型Hp检出率显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热证、肝胃不和证,分别为56.47%、52.54%、30.95%,脾胃湿热证与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3种证型间有显著性差异即(X^2=7.65,P〈0.05),脾胃湿热证患者Hp检出率显著高于肝胃不和证患者(P〈0.05);脾胃虚弱证患者Hp检出率显著高于肝胃不和证患者(P〈0.05);脾胃湿热证与脾胃虚弱证患者Hp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肠化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湿热证最多见。  相似文献   

7.
张建强  康美清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5):786-787,799
目的测定黏膜中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的水平,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脾胃虚弱证与胃肠激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患者74例,辨证为脾胃虚弱证者38例、脾胃湿热证者36例;另选取正常对照组35例,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胃黏膜中GAS、SS含量,进行不同中医证型间激素水平比较,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CAG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中GAS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在两中医证型间亦有差异,胃黏膜SS水平在两证型中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CAG患者胃黏膜中GAS水平显著高表达,SS水平显著低表达,可以部分反映脾胃虚弱证的本质,并可作为脾胃虚弱证的客观性诊断指标;脾胃虚弱和脾胃湿热患者胃黏膜中GAS水平的显著差异可以反映中医证型间的内在区别;黏膜中GAS、SS的异常表达,可能是CAG发生发展的部分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黏膜病理变化情况。方法收集3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中医证型分布及Hp感染、胃黏膜病理变化情况。结果①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以脾胃虚弱证最为多见(23.4%),其余依次为脾胃湿热证(20.7%)、肝胃气滞证(19.2%)、胃阴不足证(13.3%)、肝胃郁热证(12.1%)、胃络瘀血证(11.2%)。②3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Hp阳性率为55.3%,各中医证型中脾胃湿热证患者Hp阳性率最高(72.9%);不同中医证型H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在胃黏膜活动性炎症方面,总检出率为53.8%,各中医证型中脾胃湿热证患者活动性炎症检出率最高(71.4%),其中中度、重度活动性炎症占比分别为37.1%和27.1%;不同证型患者胃黏膜组织活动性炎症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在胃黏膜组织萎缩方面,脾胃虚弱证患者胃黏膜组织中度、重度萎缩占比最高,分别为43.0%和27.8%;不同证型患者胃黏膜组织萎缩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不同证型患者胃黏膜组织慢性炎症、肠化生程度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型患者胃黏膜组织中度、重度萎缩发生率较高;脾胃湿热与Hp感染密切相关,脾胃湿热型患者胃黏膜活动性炎症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与血清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PG)的相关性。方法:将胃镜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12例患者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5组证型,观察比较各组证型的中医证候分布,与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的关系。结果:5组证型G-17水平比较,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较高,与其余3组证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GⅠ水平比较,其中脾胃湿热最高,与其余4组证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GⅡ水平比较,其中脾胃湿热、脾胃虚弱含量较高,与其余3组证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的水平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本病证候规范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近10年来以中医药为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进行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归纳。结果 34篇文献中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出现频率大小依次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湿热、胃络瘀血。结论临床按照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湿热、胃络瘀血5型辨证论治可覆盖大多数病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和探索胃脘痛脾胃虚弱、脾胃湿热型血清4种胃肠激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用符合中医内科学诊断标准的胃脘痛患者39例,按中医分型标准分为脾胃湿热组26例,脾胃虚弱组13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因子(SS)的含量。结果:脾胃湿热组患者血浆GAS、MTL、SS含量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VIP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但GAS、MTL、SS含量明显高于脾胃虚弱组,VIP含量低于脾胃虚弱组。脾胃虚弱组患者血浆中VIP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GAS、SS、MTL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脾胃湿热组。结论:不同中医证型胃脘痛患者血清胃肠激素有一定的变化。其中VIP、SS、MTL和GAS的变化有证型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制萎扶胃丸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劲 《西部中医药》2014,(7):131-134
从中西医角度探讨制萎扶胃浓缩丸(简称ZWFW)的处方组成、方解及其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作用机制,指出CAG的发病机制在于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气阴两虚为主,ZWFW促进胃黏膜内源性PGE2合成、对抗自由基清除胃黏膜NO、升高CAG模型大鼠血清及胃黏膜SOD水平、降低MDA含量,可能是其增强胃黏膜局部防御功能的部分机理,也是其健脾和胃的具体体现。标实则有气滞、血瘀、湿阻、热毒蕴胃等;CAG模型大鼠GAS含量下降,相当于祖国医学正气虚;MTL含量增加,相当于祖国医学邪气盛;ZWFW使较低的血清GAS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是其“补其不足”作用的具体体现;ZWFW使过高的血浆MTL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是其“泻其有余”作用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对急性酒精性胃黏膜损伤模型大鼠血清EGF、GAS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治疗修复胃黏膜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丽珠得乐治疗组、复方蜥蜴散80目治疗组、复方蜥蜴散100目治疗组、复方蜥蜴散(80目+100目)治疗组。正常对照组除外,余组均采用95%乙醇诱导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治疗组大鼠给予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剂及丽珠得乐治疗5天,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EGF、GAS的水平,光镜观察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各治疗组大鼠EGF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GAS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复方蜥蜴散(80目+100目)组大鼠EGF水平高于丽珠得乐组(P<0.05);复方蜥蜴散(80目+100目)组大鼠GAS水平低于丽珠得乐组(P<0.05)。且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损伤有明显改善。结论: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对急性胃黏膜损伤有治疗作用,能提高血清EGF含量,降低血清GAS含量,可能通过改善胃黏膜屏障功能,抑制胃酸分泌等作用,达到对胃黏膜的治疗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病证结合的模式下,对209例慢性胃炎病例进行临床研究,探讨微观指标幽门螺杆菌(H pylori)、血清胃泌素(GAS)与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相关性,为深入开展湿热证临床及本质研究打下基础。方法:运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指进行Hpylori检测,放射免疫法检测分析GAS。结果:脾胃湿热证组的H pylori感染阳性率及血清胃泌素均明显高于非脾胃湿热组(均P0.01)。结论:Hpylori感染与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高度相关,血清胃泌素升高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微观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过食酸味药山茱萸对中医"脾胃"功能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给予蒸馏水和不同浓度的山茱萸水煎液。连续给药9周后,取胃液测pH值,NaOH滴定法测总酸度,放射免疫法测血清胃泌素(GAS),血浆胃动素(MTL)、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结果:低、中、高剂量组大鼠逐渐出现活动减少,倦卧嗜睡,食量减少,便溏,体重减轻等脾虚症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①中、高两个剂量组的胃液pH值明显降低(P〈0.05),血浆MTL值明显增高(P〈0.05);②低、中、高3个剂量组的胃液总酸度、血清GAS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③各组PGE2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正常大鼠过食酸味药山茱萸后体重下降,进食减少,出现"脾虚"症状,同时胃酸分泌过多,GAS、MTL分泌增高,可能为过食酸味药导致脾虚的内在病理机制,为《内经》"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通窍活血汤对脑梗死急性期大鼠胃动素及胃泌素的影响.方法 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随机分为脑梗死组、通窍常规剂量组、通窍低剂量组、西咪替丁组、假手术组、并设正常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通窍活血汤常规剂量、通窍活血汤低剂量、西咪替丁、生理盐水灌胃,并于4、7d后测定胃动素(MTL)、胃泌素(GAS)含量.结果 脑梗死组4、7d时MTL、GAS含量较相应正常组、假手术组及通窍常规剂量组大鼠有明显升高(P<0.01);与通窍低剂量组相比,通窍常规剂量组更能明显降低MTL、GAS水平(P<0.01).4d时西咪替丁组、通窍常规剂量及低剂量MTL、GAS水平较7d时明显偏高(P<0.05).结论 通窍活血汤能有效调节脑梗死急性期胃动素及胃泌素的表达,并且与剂量成正比关系,此可能为其治疗脑梗死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整脊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浆胃动素(MTL)和血清胃泌素(GAS)含量的影响,并探讨整脊疗法对该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整脊疗法治疗,对照组口服贝络纳治疗,观察血浆胃动素、血清胃泌素含量的变化。结果:整脊疗法能提高MTL水平(P〈0.01),降低GAS(P〈0.05),其作用与贝络纳相仿。结论:通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浆胃动素、血清胃泌紊含量变化的观察,整脊疗法可能通过调节脑一肠轴的脊柱前神经节影响胃肠神经系统改变胃肠黏膜分泌MTL和GAS的含量,改善胃肠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云母单体制剂对实验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泌素 (GAS)、生长抑素 (SS)及胃窦黏膜G ,D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 :运用云母大、中、小 3种不同剂量的单体颗粒制剂 ,对实验性大鼠萎缩性胃炎进行了治疗 ,分别采用ELISA法、RIA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 ,观察模型大鼠血清GAS、血浆SS和胃窦黏膜G ,D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 :云母 3种不同剂量均能不同程度提高模型大鼠胃窦黏膜G ,D细胞数 ,提高血清GAS浓度 ,降低血浆SS的含量 ,以大、中剂量效果为优。结论 :云母具有保护胃黏膜、促进腺体的再生、增加胃黏膜血流 ,从而改善胃黏膜炎症反应的作用 ,发挥作用的机制之一 ,与通过增加G、D细胞数 ,提高血清GAS浓度 ,降低血浆SS的含量 ,从而促进胃酸、胃蛋白酶分泌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与分子生物学的相互关系。方法:将12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中医证候分布将患者分为气阴两亏证(45例)、脾肾阳虚证(38例)、气虚血瘀证(40例),选择同时期45例正常健康人群胃黏膜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患者胃黏膜组织样本和血清中EGF含量及EGFRmRNA的表达量,探讨中医证候与分子生物学表达的关系。结果:对照组与其他3组中医证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亏组患者胃黏膜组织样本血清中EGF含量和EGFRmRNA水平的表达下调,其下调指数与脾肾阳虚证组、气虚血瘀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基本病因病机以气阴两亏为主,通过测定血清EGF含量及EGFRmRNA表达量可以判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不同证候,因此通过分子生物学基因表达可以进一步判定不同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