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武家庆 《中外医疗》2010,29(29):35-36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8例成人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相关资料。结果 18例患者中治愈9例,显效5例,总有效率为82.4%,死亡3例,1例放弃治疗。结论 DIC是白血病常见及严重并发症,动态观察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值是诊断和治疗白血病合并DIC重要观察指标。采用适当方案积极治疗原发病、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和补充凝血因子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分析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安清 《四川医学》2005,26(11):1256-1257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并发DIC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措施。方法总结分析急性白血病并发DIC23例。全部病例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进行抗感染、抗凝、运用肝素、补充血小板等治疗措施。结果急性白血病并发DIC临床以出血贫血发热溶血等表现,多发生在化疗早中期。治愈14例(6l%),死亡9例(39%)。结论DIC是急性白血病严重并发症之一,治疗措施以稳妥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加强抗感染,高凝期肝素抗凝及低凝期补充血小板纤维蛋白等可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李凌洁 《吉林医学》2012,(36):7975-7976
目的:探讨产科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为DIC的早期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产科DI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4例DIC病例中,最终痊愈29例(85.3%),子宫摘除8例,死亡5例(14.7%)。结论: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早期应用肝素,积极补充凝血因子并补充血容量,果断切除子宫是产科DIC诊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成人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 分析36例急性白血病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常规DIC筛查指标,以及小剂量肝素钠治疗效果.结果 152例初治的急性白血病人中36例(23.68%)合并DIC,8例病人死亡,5/8人死于颅内出血.DIC病人与非DIC病人PT、Fbg、TT、PLT均数比较差异显著(P<0.01),D-dimer、PT、Fbg异常阳性率达80%以上.应用小剂量肝素钠联合血小板输注及凝血因子补充治疗,DIC治愈率77.78%,治愈率病人的DIC纠正时间为7~15 d(均值9.32±5.10).结论 DIC是急性白血病常见及严重并发症,PT、Fbg、TT、D-dimer是白血病合并DIC重要观察指标,小剂量肝素钠可以有效治疗急性白血病合并DIC.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EACA治疗初发APL合并DIC的疗效。方法对22例确诊初发APL合并DIC的患者立即给予ATRA诱导缓解治疗,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的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IUq12h皮下注射,EACA6~8g缓慢静脉滴注7d~14d。结果22例患者中,其中1例于治疗第5天死于颅内出血,2例因其他原因放弃治疗,19例患者治疗过程平稳,临床出血症状显著改善。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EACA治疗APL合并DIC方便、安全、有效、经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陈江声  杨燕娇 《河北医学》2008,14(4):399-402
目的:回顾性观察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时采用替代疗法加用与不加用肝素的疗效对比。方法:66例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患者均给予替代治疗(输注血浆和血小板),31例(A组)不给予肝素,对照组35例(B组)给予肝素5mg,q8h,不负载。如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则同时使用全反式维甲酸或三氧化二砷。结果:DIC在A组和B组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51.6%和54.3%.其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自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时采用替代疗法加用与不加用肝素可能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7.
余蓉晖 《当代医学》2010,16(18):105-106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APL并发DIC35例。全部病例采取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抗感染、抗凝、补充凝血因子及小剂量肝素治疗等措施。结果合并DIC者治疗后1~2d死亡20例,2~10d死亡7例,临床缓解8例。结论 DIC是APL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为APL致死的直接原因,且多发于病情危重期,严重感染期及疾病晚期。积极稳妥治疗原发疾病,去除病因,早期诊断DIC,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中止病情的发展,是DIC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霞 《海南医学》2005,16(9):99-99
目的 了解小剂量肝素在治疗白血病合并DIC的疗效。方法 对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患者7例,采用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进行治疗。结果 5例治疗有效。结论 急性白血病合并DIC,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是治疗DIC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AL并发DIC28例,全部病例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强抗感染、抗凝、补充凝血应子及小剂量肝素等措施。结果:合并DIC者治疗后1d-2d死亡16例,2d-10d死亡4例,治愈8例。结论:DIC是AL(APL)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且常为AL(APL)致死的直接原因。积极稳妥治疗原发疾病,去除病因,是DIC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LMWH)在创伤性弥漫性血管内凝(DIC)的临床疗效及出血风险。方法: 随机对照应用低分子肝素(A组,26例)、普通肝素(B组,25例)、无肝素(C组,26例)治疗 77例创伤性DIC患者,三组均同时应用血制品(新鲜血浆、冷沉淀物、浓缩血小板悬液)和积极处理原发病, 监测凝血因子、28d病死率、出血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低分子肝素组患者 28d病死率比单纯凝血因子补充治疗组低38.46%,普通肝素组则低33.69%,两种肝素的治疗效果相近,但普通肝素组不比低分子肝素组增加出血发生率。结论:低分子肝素和肝素治疗创伤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抢救的成功率。方法:对2005年10月~2010年10月5年间收治的30例产科DIC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科DIC高危因素为胎盘早剥、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去除病因、止血、合理使用肝素及补充凝血因子、高度警惕全身各脏器缺血性损害是抢救产科DIC患者的重要方法。结论:早期明确DIC的诊断,大量输注凝血因子、血小板及新鲜血浆,及时使用肝素,果断终止妊娠或切除子宫是抢救产科DIC患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LMWH)用于创伤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及出血风险.方法 随机应用低分子肝素(A组,26例)、普通肝素(B组,25例)、无肝素(C组,26例)治疗 77例创伤性DIC患者,3组均同时应用血制品(新鲜血浆、冷沉淀物、浓缩血小板悬液)和积极处理原发病, 监测凝血因子、28 d病死率、出血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 28 d病死率比C组低38.46%,B组则低33.69%,两种肝素的治疗效果相近,但普通肝素组不比低分子肝素组增加出血发生率.结论 低分子肝素和肝素治疗创伤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产科原因诱发急性DIC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12例不同产科原因诱发急性DIC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2例并发急性DIC患者的不同产科诱因为:妊高征2例,胎盘早剥3例,羊水栓塞3例,产后出血2例,妊娠合并糖尿病高渗性昏迷1例,早孕药流致产科重症感染1例。结果 ①12例并发急性DIC患者,死亡4例,治愈8例,死亡率33.33%,围产儿10例,死亡3例,死亡率30%,新生儿窒息2例,低体重儿2例。行全子宫切除术4例,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6例,并发3个以上多脏器功能衰竭5例。②12例DIC患者,5例使用了肝素,8例补充血小板、凝血因子,3例使用了纤维蛋白原,1例进行了血液透析,4例使用了呼吸机和机械通气。结论 产科急性DIC是导致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诊断和积极预防产科DIC对降低母婴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产后出血并发DIC救治24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并发DIC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降低DIC发生率和病死率。方法:对收治的24例产后出血并发DIC病例救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抢救成功19例,3例患者由外院转入时已发展为DIC晚期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入院后数分钟死亡,1例合并重症肝炎并发肝昏迷死亡,1例前置胎盘,胎盘植入,产后大出血死亡。结论:及时去除病因,尽早足量输血并补充凝血因子是预防DIC的关键。早期诊断DIC、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尽早选择性小剂量使用肝素适时切除子宫是抢救产科DIC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出血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出血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APL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疗效。结果: 初诊时合并出血症状54例(85.7%),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47例(74.6%)。早期死亡11例(17.5%),放弃治疗3例,完全缓解49例(77.7%)。结论: APL出血发生率高,全反式维A酸(ATRA)或复方青黛片的应用、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输注、抗DIC治疗可以减少早期出血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本院24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产科DIC中19例抢救成功,5例死亡。结论:产后出血、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是主要诱因,早期诊断,去除诱因.合理使用肝素.及时补充凝血因子,果断切除子宫是产科DIC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防治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2001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APL并发DIC的22例患者给予全反式维甲酸10mg每日3次口服和(或)三氧化二砷10mg每日1次静滴诱导分化治疗;DIC的治疗:确诊后予小剂量肝素1250U皮下注射每12h1次,根据血常规和DIC指标补充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冷沉淀等,每日监测凝血功能,调整肝素用量。结果:22例经治疗后,DIC纠正18例(81.8%),死亡4例(18.2%)。结论:早期纠正DIC,可明显降低APL早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产后大出血是产科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而产后大出血并发DIC的早期诊断和处理,可有效控制产后大出血,降低孕产妇死亡.方法:对我院近五年33例产后大出血并发DIC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后大出血并发DIC的发病原因依次为:胎盘早剥、前置胎盘、重度子痫前期、妊娠合并肝炎、子宫收缩乏力大出血、子宫破裂、羊水栓塞、死胎等.对于存在大出血的高危孕产妇,专家小组共同制定治疗方案,一旦发生,去除病因是治疗的根本方法.补充血容量,合理应用肝素,补充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是阻止DIC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结论:抢救成功的关键是早期识别DIC,尽早合理应用肝素,补充血容量和凝血因子,成分输血及新鲜冰冻血浆,充分供氧,适时切除子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早期死亡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分析11例早期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早期死亡率占13.4%(11/82),11例患者中,极早期死亡(确诊5天内)4例,早期死亡(确诊后6至15天内死亡)7例,除2例分别死于呼吸衰竭及感染外,其余9例均死于脑出血,10例合并DIC,7例死亡时周血白细胞大于50×109/L,死亡时血小板均小于25×109/L.结论 APL患者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出现高白细胞的APL易于早期死亡;并与DIC的发生和治疗措施有关,应尽早化疗及处理高白细胞综合症和积极治疗DIC.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52例初诊APL伴DIC患者,随机分为普通肝素(UFH)组和低分子肝素(LMWH)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双诱导缓解方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DIC指标改善情况、血制品输注、出血程度和1个月内完全缓解和死亡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第7天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下降,纤维蛋白原(FIB)逐渐上升(P<0.05),但低分子肝素组治疗后第3天FIB升高较普通肝素组更显著(P<0.05),两组间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普通肝素组有效率为65.38%,低分子肝素组有效率为76.92%,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内两组患者血浆、冷沉淀、血小板输注量无明显差异(P>0.05),但低分子肝素组人纤维蛋白原输注量较普通肝素组明显减少(P<0.05)。两组初始治疗7d内出血情况无明显差异。治疗第30天,普通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