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及其后处理功能在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0例梗阻性黄疸病例。用10mm/He1:1 picth螺旋扫描,2~3mm重建后行三维重建。结果所有病例经手术病理或(和)ERC证实,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功能对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符合率95%。结论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功能为梗阻性黄疽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关键词断层摄影X线计算机后处理功能梗阻性黄疸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0例经B超检查提示有肝内外胆管梗阻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平扫层厚和间隔为5mm~10mm,增强扫描增厚和间隔为5mm,对原始数据进行层厚为2.5mm,间隔为1.25mm重建,传入工作站进行MPR、SCTC处理,对胆管梗阻定位和定性诊断作出评价,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多层螺旋CT对梗阻性黄疸定位和定性准确率分别为100%和90%。结论:多层螺旋CT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对梗阻性黄疸定位和定性准确率高,是一种很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梗阻性黄疸中,CT检查能够明确梗阻平面,分析梗阻原因。对300例资料完整,经手术证实梗黄病例的CT检查技术进行了分析总结。我们认为:检查前认真阅读申请单,询问病史、指导和衰弱现人吸气、闭气,30min及5min分别口服500ml1%-2%对比剂,兴趣区薄层小间隔扫描、增强扫描、局部放大、测CT值、调整窗宽和窗位、变换扫描体位是显示病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梗阻性黄疸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疽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演变和存在的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方法:回顾了1980-2001年共21年中三所医院在不同时期经外科治疗的169例梗阻性黄疸病例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的年代将资料分为三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三组病人的诊断方法不同,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第一组从1980年至1982年14例,死亡2例(占7%)。第二组从1983年至1996年间手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病例共124例,术后1个月内死亡8例(占6.5%)。第三组病例从1997年至2001年共31例,术后一月内死亡1例(占3.1%)。结论:影像学的发展为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帮助,使梗阻性黄疸的病因和定位诊断更精确。胆道手术技术的提高和微创外科技术在胆道外科的应用使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更合理,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根据不同黄疽病人合理选择使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治疗方法是提高梗阻性黄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耳硬化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耳硬化症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手术证实为耳硬化症的患者20例,且所有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扫描层厚0.625.mm,进床速度为5.625mm/s。双侧分别小视野骨算法重建,重建视野为9.6cm,重建层厚为0.625mm,重建间隔为0.2mm。结果 20例共38例耳显示异常,耳硬化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可分为窗型、耳蜗型及混合型。窗型28耳表现为前庭窗前方耳囊低密度区及镫骨底板增厚前庭窗扩大或缩小,前庭窗及蜗窗同时受累7耳。耳蜗型5耳,仅累及耳蜗周围骨迷路骨质,表现为耳蜗迷路边缘不整,呈片状密度减低或双环征改变。混合型5例,同时累及耳蜗、前庭、蜗窗及内耳迷路其他部分。结论多层螺旋CT对耳硬化症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是对本病诊断有重要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17例肝外梗阻性黄疸的B超诊断分析李静,李君,李艳罗(包钢卫生处,包头014010,包钢医院)B型超声检查对黄疽的鉴别诊断,尤其对有无梗阻性黄疸、梗阻部位以及便阻性质的确定,有较大的诊断价值。本文对17例肝外梗阻性黄疽超声显象检查资料进行分析。1临床...  相似文献   

7.
乳腺CT扫描检查,对诊断乳房肿块性病变或获得较满意效果。国内有人统计乳腺CT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87%,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可达92%。本文收集我院1992年底至1993年11月,行乳腺CT扫描者20例分析报告如下:材料及方法1.20例患者中,15例为临床疑诊为乳腺癌或乳腺占位病变者,5例为乳癌根治木术后复查者。2二采用TCT600XT全身CT扫描机。3.扫描范围自锁骨上一直下达隔下区。4.层距、层厚均为10mm。对于直径在20~30mm以下病灶用薄层扫描,层距、层厚均为srnm。必要时采用放大(200M)扫描。结果20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5~58岁。正…  相似文献   

8.
胸部外伤十分常见,尤其是各种复合损伤,患者往往病情危重,进行常规X线检查往往不能配合,并且由于前后重叠使诊断也不如CT明确.我院近来收治胸部外伤患者61例,将不同的CT表现进行了分析总结,旨在探讨CT对胸部外伤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共61例患者,男40例,女21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35岁.车祸伤40例,刀刺伤6例,拳击伤6例,坠落伤5例,挤压伤4例.均于伤后30min~10h行CT检查.全部病例均使用东软CT-C3000型单层螺旋CT扫描机.120KV,150MA,层厚10mm,5mm重建,螺距1.0.患者仰卧,尽量配合呼吸,自肺尖处向下连续扫描至肋膈角,用肺窗、纵隔窗及骨窗三窗观察,全部采用平扫.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ERCP后多层螺旋CT扫描(简称ERCP后MSCT)与平扫、双期扫描对梗阻性黄疸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经临床确诊为阻塞性黄疸的患者资料,其中ERCP后MSCT28例,平扫13例,双期增强扫描27例,平扫 双期增强扫描8例。检查方法:采用螺旋模式扫描,重建层厚2.5—5mm,ERCP后MSCT拔管后l一2h进行。双期扫描注射造影剂为80-100ml,速度为2.0—3.0ml/s,注药后30s、80s扫描。观察指标包括:①胆管扩张程度;②管壁清晰度;③扩张胆管全貌的显示。结果:3种扫描技术总的管壁显示情况以ERCP后CT扫描最佳。ERCP后MSCT可进行多种三维重建,较好显示胆管内结节。绪论:ERCP后MSCT更适合显示沿人体纵向走行的细小胆管。建议采用2.5mm层厚显示胰胆管病变。  相似文献   

10.
李鹤鸣 《安徽医学》1996,17(6):47-47,50
<正> 我院1992年1月~1994年12月CT检查100例脊柱骨折,现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一、仪器与方法:使用 Somaton CR型 CT机,扫描时间5秒,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双腿抬高30度角或平卧位,先扫描定位图像,确定病变部位,插入定位线,进行横断扫描,层厚与间距 4~6mm,窗宽1500与 250,窗位500与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