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电极导向定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并发基底节血肿发生的原因和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对行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术的612例帕金森病患者中术后并发基底节血肿的16例(2.5%)患者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术中毁损灶出血16例,其中9你血肿体积小于5ml,保守治疗,3个月后复查头部CT,术区损毁灶明显,对侧肢体的僵硬或震颤症状改善明显;6例血肿体积5ml-20ml之间,行血肿抽吸术,术后对侧肢体肌力下降为III-IV级;开颅血肿清除术1例,术后对侧肢体偏瘫明显。本组病例血肿发生率为2.6%,术后3个月治愈率为81.2%。结论: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治疗帕金森病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有引起术区出血的可能,而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为血肿清除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并发脑内出血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颅内出血并发症原因及对策。方法:自1999年4月至2003年3月我们对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510例帕金森病病人行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术后出现颅内出血9例,其中毁损灶出血3例,穿刺道出血6例。结果:手术治疗4例.保守治疗5例。术后意识恢复但遗留偏瘫4例,经非手术治疗5例.恢复良好,未遗留明显功能障碍。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采用磁共振结合微电极导向提高靶点定位精确度,减少微电极记录针道数,降低毁损温度,重视围手术期处理等措施,有助于降低颅内出血并发症的危险。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病核团毁损术疗效与并发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进一步总结帕金森病的微电极导向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和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疗效。方法: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300例。对近期进行的100例患者在手术靶点选择、手术方法、手术疗效和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与早期进行的100例手术患者比较。结果:近期进行的100例患者手术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根据患者症状选择合适的毁损术能提高手术疗效;对靶点采用磁共振成像(MRI)图像和座标相结合的定位方法,可减少个体差异引起的误差;适当减少微电极记录针道数,降低毁损温度,能减轻电极与脑组织粘连,减少脑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运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术对不同靶点进行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386例帕金森病患者,应用微电极导向内侧苍白球腹后部和(或)丘脑(Vim)毁损术,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即刻缓解对侧肢体症状383例(占98.7%)。康复出院365例(占94.5%)。结论:微电极导向技术能显著减少并发症,提高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分次双侧脑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5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分次双侧脑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PD)57例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采用CT定位立体定向微电极导向射频毁损术。结果手术效果优良,原有症状术后改善率96.49%。结论分次双侧脑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立体定向手术后穿刺道脑皮质延迟性出血的原因和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体定向技术引导下的脑内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及高血压脑出血的引流治疗,开展应用的单位逐渐增多。但术后穿刺道出血导致各种类型颅内血肿是较为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之一, 我院近年来开展立体定向手术79例,其中4例立体定向术后5 -8 d穿刺道脑皮质内出血。我们回顾分析立体定向术后穿刺道脑皮质内出血的病历资料,对可能导致该类型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进行分析。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中山市陈星海医院神经外科2003年1月至2005 年1月开展立体定向手术共79例,其中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运动障碍性疾病立体定向手术中脑出血危险因素,以降低脑出血并发症.方法 对689例运动障碍性疾病进行了立体定向脑深部刺激术(DBS)和毁损术,共有853个靶点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丘脑底核(STN)刺激术188个,丘脑腹中间核(Vim)刺激术5个,苍白球内侧部DBS 2个,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478个,Vim毁损术180个.结果 术后无症状性脑出血14例,症状性脑出血10例.有高血压病史患者脑出血发牛率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病史患者.在微电极记录2-4条针道的手术靶点中,脑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微电极记录1条针道的脑出血发生率.DBS、PVP及Vim毁损术靶点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5%、3.6%及3.3%,前者发生率明显低于后两者.结论 高血压病史是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并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微电极记录针道数与脑出血发生率成明显正相关,脑深部刺激术是较毁损术更安全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扫描定位结合术中微电极记录技术及靶点选择在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MRI扫描定位结合微电极记录,脑立体定向毁损法治疗帕金森病89例,其中Vim毁损6例,Gpi毁损71例,Gpi Vim毁损12例,结果:根据MRI扫描确定的靶点坐标与通过微电极记录确定的最终毁损靶点坐标不符的9例,变更范围1-3mm,患者震颤、僵直及运动减少等症状改善显著,术前及术后UPDRS评分经t检验统计有显著差异。结论:选择合适的靶点,MRI扫描结合术中微电记记录技术,提高了帕金森病手术疗效,减少了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适应证及毁损部位选择的经验.方法 607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病例选择至少满足三个原则①确诊为原发性帕金森病;②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有效;③认知功能良好,术中能良好合作.毁损靶点选择主要按临床症状分型确定.以苍白球腹后内侧部作为常规基础性治疗靶点,术中如震颤症状改善不明显时,加行丘脑腹外侧核毁损.单纯震颤型患者可首先选择丘脑腹外侧核为靶点.结果手术有效率97.3%,术后患者Hoehn和Yahr分级及UPDRS评分及“药物所致运动障碍”均有显著改善.术后1周“开”状态改善率62.3%±10.6%,“关”状态改善率76.1%±8.7%,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6%,永久性并发症为1.3%.结论微电极技术能显著提高手术定位准确率及成功率.合适的病例选择对于良好的手术疗效是首要的.毁损靶点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分型确定,以苍白球腹后内侧部作为常规基础性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脑立体定向穿刺抽吸置管,尿激酶灌注引流治疗幕上高血压深部脑出血的方法.方法对82例幕上高血压深部脑出血,行CT脑立体定向穿刺抽吸血肿约50%-70%,然后置管尿激酶灌注引流,并对16例血肿破入脑室者,于穿刺对侧行持续脑室外引流术.结果术后半年随访ADL分级,Ⅰ、Ⅱ级46例,Ⅲ级27例,Ⅳ级5例.V级2例.术后死亡2例.结论对于幕上高血压深部脑出血行CT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及病残率,提高存活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微电极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380例,采用坐标和图像直接定位相结合.行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305例,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34例,行同期同侧PVP和Vim毁损术16例,行同期双侧PVP11例,分期双侧PVP11例,分期单侧PVP或Vim毁损术3例,术前、术后的关状态和开状态进行生活能力评分、UPDRS评分.结果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关”状态提高29.8%,“开”状态提高25.9%.UPDRS总的改善率为57.3%,其中精神行为情绪改善率为50.8%,日常活动改善率59.1%,运动功能改善率58.2%;并发症颅内出血5例,全组无死亡.本组有220例术后随访4~18个月,其中显效130例(59%),改善75例(34%),无效15例(7%).结论用微电极记录可准确定位,了解周围结构,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在临床应用中观察到毁损灶偏向苍白球内侧对僵硬和运动障碍改善明显,而偏向苍白球外侧对震颤改善明显.PVP毁损对异动症、“开一关”症状及肌张力增高效果最好;对肌肉酸痛、震颤、步态、姿势、语言其次;对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无明显疗效.PVP对药物治疗反应较好的患者手术效果也较理想,Vim毁损术对药物治疗无效的震颤也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对60例帕金森病患者分别行苍白球腹后侧部(PVP)毁损术和/或丘脑腹中间核(Vim核)毁损术,观察术前及术后一周病人临床症状的改变情况.结果术前和术后一周分别对病人行UPDRS评分,术前“开”状态评分为(47.82±6.48)分,术后一周评分为(22.73±4.64)分,得分下降了52.47% ;术前“关”状态评分为(90.75±17.52)分,术后一周评分为(36.41±12.26)分,得分下降了59.88% .两种状态术前、术后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时机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我院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不同时间段手术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适合血肿量在30~50ml左右的患者.发病在24小时内接受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手术的患者(尤其是6小时以内)手术后再出血发生率高;发病后24~48小时接受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手术的患者手术预后较好.2天以后再接受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手术的患者神经功能后遗症状较重.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行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术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手术时机以发病后1~2天内为佳,血肿量30~50ml为最佳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微电极记录技术、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方法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采用CRW立体定向架、螺旋CT扫描,层厚1mm,连续扫描.在计算机工作站上重建三维图像,找出标准AC-PC平面,以AC-PC中点为大脑原点,求出Vim或Gpi核团X、Y、Z坐标值,然后导人微电极,根据微电极提供的靶点的预毁损和永久性毁损.术前及术后评估采用UPDRS积分和Hoeh和Yahr分期.结果患者术前震颤、僵直和运动减少症状均得到改善.UPDRS积分下降.患者术后有2例发生轻微精神障碍,1例口唇麻木,1例肢体轻度无力,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微电极电生理记录技术,通过对帕金森患者脑内核团细胞特异性放电的识别,克服了个体在解剖和功能上的变异,从而提高了手术效果,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对60例帕金森病患者分别行苍白球腹后外侧部毁损术(PVP)和/或丘脑腹中间核(Vim核)毁损术,观察术前、术后一周病人临床症状的改变情况.结果术前和术后一周分别对病人行UPDRS评分,术前“开”状态评分为47.82±6.48分,术后一周评分为22.73±4.64分,得分下降了52.47%;术前“关”状态评分为90.75±17.52分,术后一周评分为36.41±12.26分,得分下降了59.88%.两种状态术前、后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微电极记录技术在帕金森病手术治疗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经验及治疗效果。方法 自 1 999年 4月至 2 0 0 1年 2月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 350例 ,其中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 (PVP) 2 78例 ,丘脑腹中间核 (Vim)毁损术 35例 ,同期同侧PVP和Vim毁损术 1 5例 ,行同期双侧PVP 1 1例 ,分期双侧PVP 8例 ,分期一侧PVP或另一侧Vim毁损术 3例。对手术前后的“关”状态和“开”状态进行生活能力评分、UPDRS评分 ,并进行门诊随访。结果 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关”状态提高 2 9.8% ,“开”状态提高 2 5 .9%。UPDRS :在“关”状态下 ,总的改善率为 57.3 % ,其中精神行为情绪改善率为 50 .8% ,日常活动改善率 59.1 % ,运动功能改善率 58.2 %。结论 PVP对震颤效果不如Vim毁损术 ,对震颤明显 ,无明显僵直的患者可选择Vim毁损术 ,对震颤僵直型患者可分期双侧PVP毁损术。  相似文献   

17.
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及毁损部位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介绍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适应证及毁损部位选择的经验.方法回顾607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经验,根据临床症状分型确定,单纯震颤型,选择丘脑腹外侧核(Vim,Vop)为靶点;僵直少动型选择苍白球腹后内侧部为靶点;混合型首先选择苍白球腹后内侧部为靶点,术中如肢体震颤改善不理想时,再加丘脑腹外侧核(Vim)毁损.结果手术有效率97.3%,术后患者Hoehn和Yah分级及UPDRS评分及药物所致运动障碍均有显著改善.术后1周开状态改善率62.3%±11.3%,关状态改善率76.1%±8.7%.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5%,永久性并发症为1.3%.结论微电极记录技术能显著提高手术定位准确率及成功率.合适的病例选择对于良好的手术疗效是第一位的,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应该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诊断明确,手术操作有助于改善患者目前的生活质量.毁损靶点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分型,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灵活地选择毁损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微电极导向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80例接受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和25例脑深部电刺激丘脑底核(STN—DBS)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随访和神经功能评估,分别获得术前、术后和DBS开启后1周、6个月、2年及5年的不同服药状态下统一帕金森病量表(UPDRS)评分资料,采用威尔科克森检验(Wilcoxontest),比较不同术后时间点UPDRS运动评分与术前评分的差异。结果 核团毁损术和DBS在术后1周、6个月及2年随访中均能明显改善术前帕金森病患者的UPDRS运动评分,减轻左旋多巴诱发的运动波动及异动症。在5年随访时间点上仅DBS治疗组较术前比较仍显示差异性。而且DBS组患者术后左旋多巴服药的剂量较术前减少。核团毁损组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8%,永久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DBS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核团毁损术和DBS两者被证实是中晚期帕金森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显著改善术前帕金森病患者的UPDRS运动评分,减轻左旋多巴诱发的运动波动及异动症。STN—DBS较毁损术更具有独特的可控性、安全性和长效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方法 :对 43例帕金森病患者分别行苍白球腹后外侧部毁损术 (PVP)和 /或丘脑腹中间核 (Vim核 )毁损术 ,观察术前、术后一周病人临床症状的改变情况。结果 :术前和术后一周分别对病人行UPDRS评分 ,术前“开”状态评分为 5 6 .31± 12 .6 9分 ,术后一周“开”状态评分为2 4.82± 8.47分 ;术前“关”状态评分为 88.6 4± 19.78分 ,术后一周“关”状态评分为 35 .49± 10 .2 5分。两种状态术前、后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临床症状也有明显的改善。结论 :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术核磁共振靶点定位最佳扫描方式。方法  72例帕金森病患者行磁共振导向结合微电极记录定位 ,丘脑腹中间核 (Vim)毁损术。分为两组 ,采用中反转恢复序列 (IR)扫描直视定位和常规自旋回波 (SE)扫描解剖间接定位。以术中微电极记录和射频刺激验证确定的毁损靶点为标准 ,观察毁损靶点与影像定位靶点坐标的一致性 ,统计两种MRI定位方式下预定靶点与毁损靶点坐标符合率 ,结合疗效分析评价两种定位法。结果  34例行IR扫描直视定位术中靶点符合率为 88.2 % ,38例行SE扫描间接定位术中靶点符合率为 31.6 %。两种定位法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MRI直视定位较解剖间接定位电生理靶点符合率高。结论 IR序列是MRI帕金森病立体定向靶点影像定位的优选扫描方式。其个体化直视定位靶点对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