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总结了85例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患者的护理体会,主要护理措施包括术前体位护理、心理护理,术后病情护理、并发症护理、健康教育等,认为在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患者的护理中,术前术后的体位护理是关键,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视网膜巨大裂孔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5年10月~2007年12月,收治视网膜巨大裂孔病人11例(11只眼),其中2例因钝挫伤后视网膜巨大裂孔、周围视网膜在位的病人,给予环扎、巩膜外垫压、冷凝、激光光凝治疗;9例并发视网膜脱离病人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复位术,7例玻璃体腔填充硅油,2例注入C3F8气体,5例术中切除晶状体。结果随访3~30个月,2例注入C3F8者分别于术后20d、1.5月又发生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复位视网膜并注入硅油,其余9例视网膜均在位。1例因晶状体混浊,行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论视网膜巨大裂孔无视网膜脱离及玻璃体增殖者,可行单纯视网膜复位术;如视网膜裂孔边缘卷曲、出现视网膜脱离及玻璃体增殖,需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复位术。  相似文献   

3.
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543例患者行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过。结果543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无1例发生视网膜再脱离。结论做好入院评估、健康指导、心理护理,术后体位护理、病情观察、并发症的预防以及出院指导对手术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海霞  杨红  项楠  胡维琨  张虹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0):3231-3232
目的:探讨孔源性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及延误原因,以期提高临床上对此类视网膜脱离的早期发现率,避免转变成陈旧性视网膜脱离。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在我院确诊为陈旧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首次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术的病例20例(20眼),分别对患者的年龄、工作性质、屈光状态、临床症状、脱离的范围、裂孔的形态和分布以及延误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5%的患者年龄在15~24岁年龄段,80%的患者是近视患者, 70%的患者是学生。发病早期完全无症状者或症状轻微者占95%,所有病例均为浅脱离,均伴不同程度的视网膜下增生,93%的脱离源于圆孔、类圆孔或针眼孔,80%的裂孔分布于3~9点钟子午线以下,97%裂孔均位于赤道部以前。50%的患者因未及时就诊而延误,35%的患者被医生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而延误治疗。结论:孔源性陈旧性视网膜脱离多发于患近视的学生人群,年龄多在15~24岁之间;其裂孔具有下、圆、小、周边的特点;常表现为浅脱离,进展缓慢;症状和体征不典型,患者易忽视,医生易误诊。[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脱离是常见的致盲眼疾之一。1990年1月.我院开展了双目间接检眼镜下视网膜复位术.由于手术定位准确.液氮冷冻适量封孔.使234只眼术后91.6%达到解剖复位.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病人住院期间我们加强了术前、术后和心理护理.正确执行医嘱.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严密观察病情.使病人减轻了痛苦.住院日为12~25天.减少病人的经济负担.术后病人不需绝对卧床休息.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1一股资料我科1990年~1997年2月.共收治了视网膜脱离病人366例371只眼。其中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13岁。有234只眼术中使用了双目间接检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倍频532 nm激光光凝预防性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周边视网膜变性或干性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充分散瞳,用+90D前置镜、间接眼底镜和三面镜检查眼底,发现周边视网膜变性或干性裂孔97例,应用倍频532 nm激光光凝进行预防性治疗,观察周边视网膜变性或干性裂孔激光光凝及视网膜脱离发生情况。结果随访6~18个月,平均(10.1±2.2)个月。95例(97.94%)患者周边视网膜变性或干性裂孔激光封闭良好,激光斑形成明显,2例(2.06%)患者发生明显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无法激光治疗,行巩膜外冷凝及外垫压手术封闭裂孔,视网膜脱离复位。结论倍频532 nm激光光凝预防性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周边视网膜变性和干性裂孔安全有效、方便经济,能够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并发视网膜下膜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并发视网膜下膜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32例(34只眼),术前视力0.02~0.50,其中≤0.10者27例(29只眼,占93%)。裂孔为下方锯齿缘截离者7例(9只眼);其余均为萎缩孔。裂孔位于颞下方15例(15只眼),颞上方6例(6只眼),鼻上方3例(3只眼),鼻下方1例(1只眼)。行单纯视网膜复位术,给予巩膜外环扎、冷凝,19例(20只眼)行视网膜下放液,其中包括7例锯齿缘截离病人。结果随访3~24个月,34只眼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视力提高0.02~0.20。结论单纯视网膜复位术治疗并发视网膜下膜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可获得较高的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但视网膜功能恢复受限。  相似文献   

8.
LASIK是目前治疗近视最为有效的方法。但近视患者眼底常有视网膜变性,裂孔等改变,由此而导致的术后视网膜脱离,常常严重影响手术效果,也是引起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LASIK术前详细检查眼底,应用激光对较严重的视网膜变性及裂孔进行预防性光凝,是防止术后视网膜脱离极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石利燕 《全科护理》2016,(11):1128-1130
[目的]分析视网膜脱离术中病人出现眼心反射的特点及其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68例视网膜脱离并行复位术病人,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眼别以及手术方式对病人进行分组,比较各组别的术中眼心反射情况。[结果]其中81例出现术中眼心反射,中年组、青年组病人的眼心反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老年组,联合组眼心反射发生率明显高于外路组以及内路组(P均0.05)。[结论]视网膜脱离病人行复位术中出现眼心反射的发生率较高,且受到手术方式的影响,在术中需要做好医护配合,及时发现和处理,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的感觉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的一种病态,临床上可分为裂孔性、非裂孔性以及牵引性3大类型,以裂孔性网膜脱离最为常见。患病年龄以20~55岁为多,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多,男女约2~3:1。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前反复寻找裂孔,手术的关键是封闭裂孔。可采用激光光凝、冷凝使裂孔周围产生无菌性的脉络膜视网膜炎症以封闭裂孔,再根据视……  相似文献   

11.
预防性光凝视网膜裂孔的目的是封闭裂孔周围的视网膜。形成脉络膜视网膜瘢痕。预防液化的玻璃过视网膜体通裂孔进入视网膜下间隙形成视网膜脱离。我院对88例视网膜裂孔进行了氩激光预防性光凝。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氩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裂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氩激光光凝治疗无或合并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的视网膜裂孔对预防和阻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作用.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3年6月间在我院门诊和准分子激光术前检查中发现并采用Novus L型眼科氩离子激光机光凝治疗的视网膜干性裂孔、视网膜周边变性合并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裂孔合并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共22例23眼的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过3~24个月随访,裂孔封闭22眼,1眼裂孔未封闭视网膜脱离范围扩大而行视网膜冷凝联合巩膜外加压术.全部病例术后视力不变或改善.结论 氩激光光凝视网膜裂孔能有效地预防和阻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雪燕  赵建敏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2):2377-2378
[目的]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的疗效及有关因素.[方法]对18例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光凝联合眼内填充18%C3F8或硅油手术.[结果]17例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1例因玻璃体积血患者放弃治疗.视力提高14例,视力不变2例,视力下降2例.并发症:玻璃体积血1例(未治),视网膜出血1例,眼压升高2例.[结论]玻璃体切割、光凝联合眼内填充18%C3F8或硅油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善君  张军军  严密  张明 《华西医学》2003,18(2):205-206
目的 :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 9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96只眼视网膜复位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时裂孔大小、数量、位置以及与手术方法、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再脱离持续时间、屈光状态的关系。用卡方检验对比分析 2次手术前裂孔大小构成比和裂孔部位 ;配对秩和检验分析PVR分级 ;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析裂孔大小、数量及再脱离持续时间与PVR的关系。结果 :视网膜再脱离与第一次手术前裂孔大小构成比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 (X2 =1 4 1 0 4 ,P<0 0 0 5 ) ,视网膜再脱离时 <1PD裂孔比例增多 ,而 1~ 3PD裂孔比例减少 (X2 =1 3 6 72 ,P <0 0 0 1 ,X2 =1 0 6 30 ,P <0 0 0 1 )。第 2次手术前PVR级别较第 1次加重 (T =6 7885 ,P <0 0 0 1 )。第 2次手术前裂孔大小、数量、位置与PVR无相关性 (rsA=0 0 6 9,PA=0 6 0 5 ,rsB=0 1 37,PB=0 30 2 ,A :大小 ,B :数量 )。PVR级别与再脱离持续时间呈正相关 (rs=0 4 4 6 ,P =0 0 0 0 )。结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有新裂孔形成、原裂孔未封闭、遗漏裂孔、PVR形成或发展、术式选择不当  相似文献   

15.
我院从2002年6月开始,采用全氟丙烷(C3F8)治疗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根据裂孔位置采用不同类型的头架,加强体位护理,利用气体表面张力,浮力及其占有空间的特性,从球内顶起脱离的视网膜而堵塞裂孔,使视网膜复位,视网膜组织损伤小、术后患者配合好,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患者体位护理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素虹  明月  黄雯  黄思建  刘文 《护理学报》2005,12(10):39-40
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后保持最佳体位,可促进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复位.通过对36例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患者的体位护理进行改进,根据裂孔所在位置及手术方式,术后眼内情况和注入气体量而采取相应的体位护理,包括术前、术后的体位,各个象限裂孔的体位,术后正确体位维持时间,可使视网膜裂孔达到最佳封闭,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2年1月在医院行视网膜脱离术的587例患者为调查对象,将其中术后复发的52例患者纳入复发组(病例组);未复发的535例患者纳入未复发组(对照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视网膜脱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组男性、合并糖尿病、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术前PVR分级>C级、下方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次数≥2次、术后残留玻璃体皮质、术后眼底出血占比均高于未复发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PVR、术前PVR分级>C级、下方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次数≥2次、术后残留玻璃体皮质、术后眼底出血是视网膜脱离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PVR、术前PVR分级>C级、下方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次数≥2次、术后残留玻璃体皮质、术后眼底出血均是视网膜脱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整体护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53例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整体护理,重点是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并督促执行。结果 视网膜复位51眼,总复位率达96.2%;视力提高43眼(81.1%)。没有因护理不当而出现的并发症,结论 规范的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玻璃体注气术治疗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及预后。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12年7月因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于本院眼科接受玻璃体注气术的患者资料,共16例16眼,均行表面麻醉下手术,术后根据视网膜裂孔的位置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术后1~3d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总结术后视网膜复位率、视力恢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16例患者中,男8例,女8例,年龄(46.4±14.4)岁(19~68岁),病程(16.8±14.7)d(3~60d),术后随诊时间(7.3±7.0)个月(1~28个月)。15例视网膜裂孔位于上方8个钟点内,l例裂孔位于颞下方。14例为圆形或马蹄形裂孔,其中10例1个裂孔,3例2个裂孔,1例3个裂孔,另2例有多发筛状裂孔,但裂孔范围小于3个钟点。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2例术后出现眼压升高,使用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13例患者术后视网膜复位,5例在术后4d至4个月复发视网膜脱离,其中3例为原视网膜裂孔未能闭合,2例为新发裂孔。一次手术未成功的患者,再次或者多次手术后视网膜总复位率为100%。一次手术成功的8例患者中,5例末次随访视力在0.5或以上,5例术后视力提高,3例无变化;两次或者多次手术的8例患者中,3例末次随访视力在0.5或以上,5例术后视力提高,1例无变化,2例下降。9例黄斑脱离的患者中,7例术后视力提高,而7例无黄斑脱离的患者中,3例术后视力提高。结论对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注气术是一种操作简单的手术方法,选择合适的病例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术后新发视网膜裂孔和复发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因此术前应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后应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触摸护理在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将47例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随机分为触摸组26例和对照组21例。触摸组入院初即给予有关触摸技术的沟通与护理,对照组常规护理。结果:随访6~12个月,触摸组视网膜复位25眼,对照组复位18眼。结论:触摸护理可提高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