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肠内营养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涛 《临床医学》2010,30(7):53-54
目的总结肠内营养对腹部术后胃瘫诊治的影响和效果。方法收集我科自2000年1月到2009年3月诊治的10例术后胃瘫患者早期在胃镜下置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支持。结果早期在胃镜下置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支持能很快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胃功能恢复较快,无感染等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均处于正常范围,体重、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氮平衡在营养前后均有明显提高。结论肠内营养能促进胃功能恢复,改善机体营养状况,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肠道正常的结构和功能,是治疗胃瘫的积极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经确诊的8例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采用经胃镜置入螺旋型鼻胃肠管行EN,配合胃肠减压、药物应用等治疗措施,同时加强对患者心理护理及营养支持治疗的指导。观察前白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等营养状况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8例患者鼻胃肠营养管留置时间为9~21 d(13±4.13 d)。应用EN 2周后患者血清营养学指标均较EN 1周后提高(P〈0.05),所有患者胃肠功能均恢复,无再次手术,未见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腹部手术后早期行EN可提高胃瘫患者营养状况和机体免疫功能,可以缩短胃瘫的病程。采用鼻胃肠营养管泵入EN的方法既符合生理要求,又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治疗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两年间腹部手术后并发胃瘫的12例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患者临床表现、体重、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指标的变化,同时对既往腹部手术后12例胃瘫患者以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评价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与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患者均获痊愈。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相比,在肝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和合并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比例上存在显著差异,肠内营养总体上能够减少平均胃瘫总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肠内营养治疗2周及4周时检测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均较肠外营养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肠内营养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有利于机体营养状况改善,是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腹部术后胃瘫的应用价值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至2009年15例腹部术后胃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胃瘫患者在应用早期肠内营养后营养状况及电解质紊乱明显改善,胃肠道功能很快恢复,但有一定并发症。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机体营养状况的改善,同时应注意肠内营养的温度、浓度、滴注速度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腹部手术后胃瘫发生的原因,探讨中医治疗胃瘫的新方法。方法:42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2例经置入输出襻空肠或十二指肠内的胃管或营养管应用中药和营养液治疗,对照组20例单用西药治疗,观察胃肠动力恢复的时间,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营养状况指标,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结果:42例均治愈,治愈时间14~30d。无再次手术。但2组胃动力恢复时间、营养状况指标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治疗胃瘫疗效确切,胃瘫治疗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胃瘫患者鼻肠管肠内营养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君 《浙江临床医学》2004,6(4):348-349
胃瘫[1]是手术后的胃无张力症,是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胃瘫的处理以保守治疗为主,即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营养支持.鼻肠管肠内营养由于其操作简便,病人痛苦少,且有利于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和提高免疫功能而在临床日益受到重视.本科自1998年1月开始对胃瘫患者使用鼻肠管肠内营养,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小肠及其系膜在腹腔中分布广、容积大,且相对表浅、又无骨骼保护,故受伤的机会较多。各种外力的作用所致的小肠穿孔称为小肠破裂~([1])。一般手术方式以修补为主,小肠破裂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感染、肠瘘、肠梗阻,而术后并发胃瘫的患者在临床上极为罕见。胃瘫是腹部手术,尤其是胃癌根治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并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瘫综合征(gastroparesis syndrome,GS)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科1998年8月~2009年6月行腹部手术后出现GS 1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远端胃癌根治术后、门静脉高压门奇断流术后各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术后3例,小肠间质瘤切除术后1例.3例分别在术后7、8、11d排气后拔出胃管,拔管24~48 h后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余9例术后7~11 d夹闭胃管后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呕吐物为胆汁样胃内容物.经腹部X线平片、上消化道造影、CT检查明确诊断,予继续或重新置管胃肠减压,禁食禁水,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抑制胃酸分泌,营养支持和促进胃肠动力等治疗.12例均痊愈出院.结论 GS是腹部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依据临床表现结合胃肠造影、胃镜检查可明确诊断,保守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肠内营养是指经胃肠道提供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既能改善病人营养状况,促进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又可作为静脉营养的替代和补充,在食管癌术后、胃癌术后胃瘫的病人中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意义重大。作者对12例病人使用鼻肠营  相似文献   

10.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行肠内营养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瘫是胃大部切除术后的一种并发症。近年来逐渐被人们认识和重视,治疗该并发症的方法逐渐成熟,目前一致认为,治疗的关键是营养支持(肠外或肠内营养)。笔者处理该并发症12例,采用介入导管经鼻途径行肠内营养,收到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肠内营养支持在危重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2,自引:7,他引:65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在危重病中的支持效果。方法:将ICU中26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支持组(14例)和肠外营养支持组(12例),在营养支持前1日及营养支持第10日测量三头肌皱厚度,上臂肌围,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每日计算氮平衡并观察相关并发症情况。  相似文献   

12.
陈颖  陈屹 《全科护理》2013,11(5):391-392
[目的]探讨经胃管注入高渗盐水对胃瘫病人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腹部术后发生胃瘫的18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传统的胃肠减压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的治疗,治疗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经胃管注入高渗盐水,比较两组病人24h胃液引流量、恢复经口进食时间以及胃肠道的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24h胃液引流量、恢复经口饮食时间、胃肠道反应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胃管注入高渗盐水对术后胃瘫病人胃肠功能的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促进术后胃瘫恢复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梅 《护理研究》2004,18(20):1787-1789
介绍了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进展 ,重点阐述了肠内营养的概念、常用的肠内营养制剂、输注途径和方法、临床应用、主要并发症及其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对ICU收治的5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术后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肠内营养组+肠外营养组(EN+PN组,n=26)与全肠外营养组(TPN组,n=26)。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代谢指标(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免疫功能(IgA、IgG、IgM水平;CD4+、CD8+、T细胞比值)的变化情况。结果与TPN组比较,EN+PN组治疗营养代谢指标前白蛋白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6,P<0.05);而免疫功能IgA、IgG、IgM、CD4+、CD8+、CD4+/CD8水平改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9.57、5.30、11.09、3.94、3.61、2.19,P均<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在促进蛋白质合成代谢、促进免疫功能恢复方面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食管癌患者应激反应、营养状况及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EN组(42例,EN)和PN组(42例,PN)。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 d的应激指标、营养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后7 d,PN组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水平均高于术前及EN组(P<0.05);两组血清转铁蛋白(TRF)、白蛋白(ALB)水平均升高,且EN组高于PN组(P<0.05)。EN组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予以早期EN较PN更利于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改善营养状况并可促进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顾春华 《临床医学》2010,30(11):26-27
目的探讨早期空肠内营养(EN)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35例SAP患者分为全胃肠外营养(TPN)组17例和EN组18例。TPN组给予全胃肠外营养直至完全经口进食;EN组在早期即实施EN治疗。结果 EN组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腹胀缓解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TPN组(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N是SAP的重要治疗手段,及早行EN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有无差异。方法:将我院近两年收治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39例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N组13例)和早期肠外营养组(TPN组14例),对照组(1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EN组早期留置液囊空肠营养管行空肠营养,TPN组早期行静脉高糖氨基酸治疗,对照组早期未行肠内外营养支持。分别在治疗1、2、3周后比较三组总胆红素、WBC、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和C-反应蛋白(CRP)、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恢复时间、白蛋白变化情况,于出院时比较感染并发症率、病死率、平均住院时间等。结果:三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和Ranso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第2周时,EN组及TPN组白细胞和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第2、3周时.EN组和TPN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N组及TPN组感染率、感染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N组更优,但TPN组肠胀气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低于EN组及对照组,尤其是较高龄人群。结论:早期营养支持可以显著改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营养状况,缩短病程、减低感染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但针对不同年龄人群,可选择不同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18.
肠内外营养对危重患者脏器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目的探讨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对危重肺部感染患者内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2例重症监护室(ICU)重症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静脉营养组和对照组,每组14例。给予相应治疗后7d观察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尿素氮(BUN)、白细胞计数(WBC)的变化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结果对照组ALT、WBC均明显高于EN组和静脉营养组,PaO2明显低于EN组和静脉营养组(P均〈0.05);EN组和静脉营养组间的ALT、WBC及PaO2差异均无显著性。对照组和静脉营养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为42.9%,明显高于EN组的21.4%(P均〈0.05)。3组患者血BUN及PaCO2则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及早给予EN比静脉营养和单纯葡萄糖供能要优越得多,有助于保护胃肠道和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防止肠道细菌及毒素移位,减轻全身炎症反应,防止多脏器功能不全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肠内营养(EN)治疗全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6例全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2组均给予等热量、等氮的营养支持,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在胃镜引导下进行EN,对照组经颈内中心静脉置管进行肠外营养(PN)。观察2组营养治疗过程中的进食间隔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第8天的上臂肌围(AMG)、体质量、肱三头肌皮皱厚度(TCT)和血清白蛋白(Al出)等营养指标,以及CD4+、CD8+、CD4+/CD8+等免疫指标水平。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第8天,2组AMC、体质鼍、TC7、及ALB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营养治疗过程中,观察组进食间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而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8天,2组CD4+和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察组治疗后筇8天CD2+和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EN能有效缩短全胃切除术后RE患者的进食间隔时间,纠正细胞免疫状态,安全、可行,且疗效优于PN。  相似文献   

20.
食道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食道癌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食道癌术后早期经术中放置的十二指肠营养管应用能全力进行早期肠内营养,观察营养指标及肠内营养并发症。结果 82例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后,体质量、血红蛋白、血清蛋白、总蛋白术后7d与术前无明显差异,肠内营养期间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食道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无严重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