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和内镜Oddi’s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胆囊和胆总管结石的方法和价值。方法对已证实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46例病人,经内镜Oddi's括约肌切开取石成功后,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结果除5例内镜取石失败外,其余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及严重并发症。结论联合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镜Oddi’s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胆囊胆总管结石治疗中腹腔镜与内镜的联合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胰胆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石症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中,联合应用腹腔镜胆囊切 除术和胰胆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82例中76例经EST取净结石,成功率92.7%,6例EST取石失败,改开腹治疗。结论:LC与EST的联合应用是微创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联合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方法、适应证、手术特点及联合治疗的优势。方法选择结石直径〈1cm的胆总管结石病人行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小切开),本组105例;选择结石直径〉1cm的病人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本组31例。结果EST组:105例中97例结石取净(92.38%),8例取石失败,21例轻度胰腺炎,8例胆管炎,1例胆道残余结石。LCBDE组:27例取净结石,中转开腹手术2例,2例胆道残余结石,3例穿刺孔感染。两组均治愈,无死亡。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和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应用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微创、有效、安全等优点,并可发挥各自优势,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结合术中经鼻胆引流管(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胆道造影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方法总结经EST处理胆总管结石并放置ENBD管,在LC术中经ENBD胆道造影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经验。结果51例病例中,手术成功47例。经术中胆道造影发现胆总管继发结石4例,其中2例术中再用内镜取出结石。结论用EST、LC结合术中胆道造影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术式;术中胆道造影可及时发现并处理继发性胆总管结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成功率96.5%,结石取净率100.0%,无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7.1d。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张钧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9):4471-4472
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8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给予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治疗,对照组采取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治疗,比较两组术中、术后一般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成功率为95.2%,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及并发症率依次为7.1%和9.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的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但LCBDE的复发率及并发症率均低于EST,更具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憩室治疗方法及价值。方法:根据十二指肠乳头与憩室的解剖关系,胆总管末端的开口与憩室的解剖关系,判断胆总管末端走向,另外术中还利用胆总管内注水法,球囊或切开刀退拉法进一步确定EST的切口方向和大小,对82例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憩室的患者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及碎石器机械碎石取石术。结果:80例患者术后结石取净,结石取净率97.56%,2例分别因结石直径大于3cm及胆总管结石充满,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术后6年结石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1例死亡。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及碎石器机械碎石取石术对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憩室治疗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内镜括约肌切开术(EST)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手术前后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对68例LC术前、术后合并或可疑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行ERCP。结果 LC术前发现胆总管结石42例,EST清除39例,清除率92.9%(39/42);LC术后发现胆总管结石7例,EST清除7例,清除率100%(7/7)。结论 ERCP、EST对于LC术前术后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和治疗是一种准确、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并对于后期的结石再发具有可重复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胆总管探查术(LCBDE)在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8月至2020年3月林州市中医院收治的87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掷硬币法分为对照组(n=43)与观察组(n=44).对照组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价值,总结经验。方法回顾2004~2005年近2年来所做的65例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对其治疗效果及并发症预防进行分析。结果 65例中取石成功54例,2例胆总管结石较大直径大于2 cm,碎石困难而行EST后作鼻胆管引流,1例并发严重化脓性胆管炎,出现休克表现,入院次日即作PTCD引流,于20 d后作ERCP及EST治疗。结论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的新技术新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与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R CP/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疾病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探讨胆石症的微创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胆囊疾病合并胆总管结石病人分别采用LC LCBDE术(68例)、内镜EST联合LC术(84例)治疗的临床资料, 进行胆总管内径、结石大小、手术时间、手术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日等方面的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两种术式的术后住院日差异无显著性(P>0. 05),手术时间、手术费用、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1 ), 且两者的胆总管内径、结石大小相比较有差别。【结论】胆总管直径小于1. 0cm,尤其胆总管下端结石嵌顿时宜采用内镜、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胆总管直径大于1. 0cm或多发结石,尤其并存二级支肝管结石者(无胆管狭窄),腹腔镜下一期手术LC LCBDE是治疗胆囊疾病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5):819-820
目的观察胆总管结石采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7月收治的7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比较两组一次取石成功率、围手术期和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一次取石成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5.26%,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率为7.89%,低于对照组围手术期和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率21.05%、26.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采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可显著降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总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9,自引:8,他引:31  
目的:探讨内镜服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总胆管结石的治疗价值。方法:对近20年来该科应用EST治疗总胆管结石病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466例EST病例中治疗成功457例,成功率98%,结石未能排出4例,乳头切开后因合并症急诊开腹手术5例,出血,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等合并症14例,合并症发生率3%,结论:EST治疗总胆管结石,不麻醉,不开腹,安全,有效,是目前治疗总胆管结石,不麻醉,不开腹,安全,有效,是目前治疗总胆管结石的理想方法,如有条件,当应首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联合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ion,EPBD)用于胆总管结石取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64例接受内镜取石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其中82例患者采用EST联合EPBD取石(EST+ EPBD组),其余82例患者采用EST取石(EST组),比较2组患者取石时间、碎石率、一次性结石取净率及并发症(出血、消化道穿孔、急性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胆管炎)发生率.结果:EST+ EPBD组取石时间为(39.4±11.2)min,低于EST组[(45.2±20.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T+ EPBD组一次性结石取净率为95.1%(78/82),高于EST组[90.2% (74/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T+ EPBD组碎石率为9.8%(8/82),低于EST组[21.9% (1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T+ EPBD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1.9%(18/82),高于EST组[20.7% (17/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T联合EPBD用于胆总管结石取石安全、有效,可较EST缩短取石时间、降低碎石率.  相似文献   

15.
罗兰云  郑波  黄锐  杨训 《华西医学》2009,(9):2254-225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应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开展的LC联合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76例,其中56例先行EST后行LC,20例先行LC后行ERCP/EST。结果:本组全部治愈,先行EST组56例,3例并发胰腺炎,3例出血,2例再发胆总管结石,先行LC组20例行EST11例,6例取石后未做括约肌切开,3例结石自行掉入肠道,1例出现胆道感染,1例胰腺炎,无出血及穿孔。结论:内镜治疗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效果好、并发症少、恢复快的的特点;先作EST可解除胆道梗阻、减轻炎症,并为LC创造条件,选择性先行LC后可减轻创伤,甚至不必做EST。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微创外科时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经成为治疗胆囊炎、胆囊结石首选术式。10%~15%的胆囊结石患者合并胆总管(common bile duct,CBD)结石,其中90%以上为继发性结石。目前处理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方法主要有3种:其一为LC 内镜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 196例病人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取石术的护理 ,提出内镜专科护士应具备完整的内外科系统理论知识 ,全面了解手术的每一步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重点阐明术中护理要点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护理  相似文献   

18.
内镜乳头切开治疗胆总管结石体会(附28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深入探讨乳头切开治疗胆总管结石技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成功率。方法:对9年采我院应用乳头切开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89例乳头切开治疗胆总管结石成功246例。成功率85%。并发症11例,占4%,无死亡的病例。结论:内镜乳头切开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但仍是高难度技术。需降低操作难度、提高安全性,降低费用,才能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2003年~2010年1,35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4例胆道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2例为胆总管横断,2例为胆总管烧灼伤。结果4例病人痊愈出院,随访至今无胆道感染和胆道梗阻症状。结论掌握好适应症、熟悉胆道解剖、熟练和规范的手术操作、手术者的经验、适时中转开腹,是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的关键,一旦发生胆道损伤应积极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对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c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后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在外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行B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测定Oddi括约肌基础压,排除胆管残留或再生结石、胆管狭窄及胆道肿瘤等病变,对最后诊断为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2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并发急性胆道感染者给予ENBD治疗。结果:20例患者术后症状基本消失,2例症状明显缓解,2例2次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症状得到缓解,2例术后症状无缓解,手术有效率达92.3%(24/26),治疗后恢复快,并发症极少。结论:ERCP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高,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约76.9%可治愈。缩短了住院时间,病人痛苦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