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药物联合肠外营养治疗克罗恩病并发肠-皮肤瘘病人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言 对准备进行择期手术治疗的炎性肠病(IBD)病人进行暂时性肠内营养(EN)或肠外营养(PN)疗法的临床研究指出强化性营养治疗,可使部分用传统内科治疗无效的病人病情得到缓解,而免于手术治疗[1-3].现介绍1例重症克罗恩病并发肠-皮肤瘘,经营养支持治疗,使病情迅速得到缓解,而免于手术治疗的病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炎性反应性肠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 根据病情的不同对炎性反应性肠病分别采取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结果 炎性反应性肠病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发热、消瘦和排粘液脓血便,尤以初发型炎性反应性肠病和慢性复发型炎性反应性肠病较为多见,治疗需强调个性化原则.结论 分析炎性反应性肠病的临床表现,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可提高炎性反应性肠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与相关炎性指标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于医院就诊的121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34例克罗恩病患者为研究对象,57名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采集受试者的新鲜粪便进行菌群分析,比较菌群变化与炎性指标的相关性,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内酵母菌属(2.29±0.41)CFU/g、双歧杆菌属(5.20±0.53)CFU/g、乳杆菌属(5.62±0.12)CFU/g、肠球菌属(6.58±0.23)CFU/g、拟杆菌属(5.64±0.28)CFU/g、消化球菌属(6.35±0.25)CFU/g、小梭菌(3.61±0.30)CFU/g的数量明显增加,而真杆菌属(1.62±0.24)CFU/g的数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结果阳性检出率与菌群数量变化结果基本相附;而菌群与炎性指标有相关性。结论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衡,其发病与真杆菌属数量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4.
抑制胃酸对大鼠空肠菌群结构和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质子泵抑制剂(PPI)处理不同时间大鼠空肠细菌菌群结构和组成的改变,探讨抑制胃酸与肠道感染发生之间的潜在联系。方法:以大鼠为实验动物,对照组不给药(0 d),实验组连续腹腔注射奥美拉唑第5、9、14、21和28天,每天2次,每次10 mg/kg。研究结束次日处死动物,收集空肠内容物,提取DNA,PCR扩增16S rRNA基因V3区,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切胶测序确定细菌种属,并分析其相对丰度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比,短期PPI处理(第5和9天)菌群变化相对较小,菌群相似度分别为(74.8±3.0)%和(70.9±7.5)%,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化糖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saccharolyticum)和格氏乳球菌(Lactococcus garvieae)相对丰度增加,共生菌罗伊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和柯林魏斯菌(Weissella koreensis)明显减少。随着给药时间延长,菌群变化程度加剧。第14天后,条件致病菌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过度增长,并取代罗伊乳杆菌成为最优势细菌。第21天致病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在大鼠空肠出现和定植;至第28天菌群组成变化最大,与0 d比相似度仅约(56.1±16.7)%。结论:短期给予PPI处理可诱导大鼠空肠菌群改变,但变化较小。长期胃酸抑制(14 d)可导致空肠菌群失衡,致病菌丰度增加,可能为肠道细菌感染形成的关键诱因。  相似文献   

5.
真菌菌群在肠道疾病中的作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肠道菌群对人体能量代谢、肠道功能、免疫系统、治疗糖尿病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肠道定植真菌菌群虽在肠道菌群中所占比例极少,但对肠道菌群内稳态平衡的维持作用显著。真菌菌群不仅通过细胞壁上的多种抗原复合物激活人体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反应,而且还参与促进肠系膜和肠道周围免疫淋巴系统的成熟,涉及多系统性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消化性溃疡、肿瘤、乙型肝炎、侵袭性肺炎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等)的病理生理过程。肠道真菌菌群在肠道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正逐渐得到关注。以下将对其在菌群失调相关性腹泻和炎性肠病中的关键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迁延性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分布和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为迁延性腹泻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7例迁延性腹泻患儿为迁延性腹泻组,36例急性腹泻患儿为急性腹泻组,38例健康幼儿为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粪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数量,计算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比较...  相似文献   

7.
营养支持对肠道菌群与肠黏膜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肠内营养(EN)有助于保持肠黏膜的屏障功能,维护肠黏膜的结构完整性,促进肠黏膜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产生,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和多样性。肠外营养(PN)能预防胃肠道功能障碍患者进一步营养不良的发生,挽救危重症患者的生命,然而PN会增加危重症患者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全肠外营养(TPN)时肠黏膜免疫受损,肠道菌群(GM)紊乱,滋养性喂养能显著改善肠黏膜的免疫功能,促进肠道内稳态的恢复。GM紊乱加重肠黏膜的炎症反应,或将进一步加重肠黏膜免疫的损害。因此,全面理解营养支持、GM与肠黏膜免疫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可累及全消化道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目前认为其发病主要与环境、遗传及肠道微生态改变有关。与正常健康人群相比,CD患者的消化道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且不同部位的菌群存在差异性特征。近年,重建消化道微生态平衡已成为研究的重点,粪菌移植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也逐步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牛乳蛋白过敏儿童肠道优势菌群多样性的规律, 为缓解或治愈牛乳蛋白过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7例牛乳蛋白过敏儿童和5例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 采用细菌的16S rDNA V3区通用引物, 以研究对象的粪便总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 PCR产物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分析, 结果应用Quantity One软件分析。结果 牛乳蛋白过敏儿童和健康儿童的肠道优势菌群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且牛乳蛋白过敏组的多样性高于健康对照组。牛乳蛋白过敏组和健康对照组分别能聚类到不同簇中, 说明两组样本的肠道优势菌群结构不同。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过敏组相似性范围为27%~72%, 健康组相似性范围为28%~64%。结论 牛乳蛋白过敏儿童肠道优势菌群多样性相比较健康儿童肠道优势菌群多样性发生明显变化, 揭示肠道微生态平衡可能是造成牛乳蛋白过敏的潜在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中老年人的各项免疫指标和肠道菌群组成,分析中老年人免疫功能与其肠道菌群结构的关系,探索高龄引起的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对中老年人免疫功能可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0~75周岁,健康中老年人99人作为研究对象,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CD3~+T细胞数、CD4~+T细胞数、CD8~+T细胞数及血清中的IgA、IgM、IgG。收集各研究对象的粪便,提取粪便细菌基因组DNA,采用细菌16S rRNA V6~V8区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方差分析等解析研究对象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及与其免疫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对象肠道菌群组成表现出高度多态性和显著的个体差异,CD3~+T细胞和CD4~+/CD8~+水平与肠道菌群结构有相关性,CD4~+/CD8~+偏高的人群与CD4~+/CD8~+偏低和正常人群相比肠道菌群丰富度(S)偏低,但是未观察到IgA、IgM、IgG与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明显相关。结论中老年人肠道菌群结构与免疫水平相关,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减少可能会影响其机体CD8~+T细胞为中心的非特异性自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嗜酸乳杆菌对抗生素诱导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用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法和无需预先培养的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法,分析嗜酸乳杆菌对经头孢曲松处理后的小鼠肠道菌群的效果影响. 方法: SPF级雌性BALB/c小鼠随机饮用头孢曲松水溶液5 d,造成小鼠抗生素相关性菌群失调模型后,自然恢复组灌服等渗盐水;治疗组灌服嗜酸乳杆菌菌液(108CFU/mL),处理7 d后,对各组小鼠进行解剖,并取其盲肠内容物,运用活菌计数和PCR-DGGE技术,分析抗生素对小鼠盲肠内细菌的影响和嗜酸乳杆菌对已失调的肠道菌群的调整作用. 结果: 经头孢曲松处理后,使小鼠肠道内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减少,肠球菌异常增殖,与正常对照组比有极显著差异;嗜酸乳杆菌的治疗使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得到恢复,同时肠球菌数量也降至正常水平;抗生素处理使优势菌群发生改变,菌群多样性减少,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灌服嗜酸乳杆菌后,菌群多样性指数回升至正常水平,与抗生素处理组及自然恢复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嗜酸乳杆菌对头孢曲松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具有调整作用;与传统微生物培养法相比,PCR-DGGE法是一种快速、有效并能直观反映整个微生态动态变化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益生菌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4月中山市博爱医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治疗后两组CRP、IL-6、ESR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在炎症性肠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有助于促进炎症反应消退,使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谷氨酰胺(Gln)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黏膜炎性反应和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将48只SD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造成缺血后恢复血流,建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造模后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24)和模型+Gln组(n=24),两组大鼠肠内营养供给量为热量125.4 kJ/ (kg·d),氮量0.2g/ (kg·d),模型+Gln组喂饲肠内营养加3% Gln,对照组大鼠喂饲肠内营养加3%大豆蛋白,造模后实验持续8d.检测造模前、造模后、实验第3天和第8天大鼠肠黏膜和血浆核因子-κB (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Gln、D-乳酸(D-LAC)和二胺氧化酶(DAO)的变化.观察小肠黏膜形态学变化.结果 造模后对照组和模型+ Gln组大鼠肠黏膜NF-κB表达明显高于造模前(75.0%比0.0%,P=0.013; 70.8%比0.0%,P=0.019);肠黏膜IL-6明显高于造模前[(313.27±75.28) pg/g比(227.52 ±58.13) pg/g,P=0.023; (321.75±74.46) pg/g比(227.52±58.13) pg/g,P=0.043];肠黏膜TNF-α[(241.28±65.29) pg/g、(240.35 ±64.86) pg/g]明显高于造模前[(172.45±33.76) pg/g,P=0.036,P=0.011];血浆IL-6[(150.32±18.74) ng/L、(148.21 ±20.19) ng/L]明显高于造模前[(116.37±14.59) ng/L,P=0.032,P=0.025];血浆TNF-α[(127.62±14.24) ng/L、(123.86±13.75) ng/L]明显高于造模前[(85.18±8.84) ng/L,P=0.018,P=0.035]; D-LAC[(0.46±0.03) mmol/L、(0.51 ±0.04) mmol/L]明显高于造模前[(0.27±0.02) mmol/L,P=0.041,P=0.018]; DAO[(2.76±0.57) U/ml、(2.58±0.51) U/ml]明显高于造模前[(1.52±0.24) U/ml,P=0.015,P =0.037];而血浆Gln[(0.18±0.01) g/L、(0.21±0.01) g/L]明显低于造模前[(0.39±0.03) g/L,P =0.026,P=0.031].实验第3天和实验第8天,对照组大鼠肠黏膜NF-κB[16例(66.7%)、15例(62.5%)]显著高于造模前[0例(0.0%),P=0.027,P=0.002];肠黏膜TNF-α[(226.23±55.35) pg/g、(214.76 ±54.82) pg/g]显著高于造模前[(172.45±33.76) pg/g,P=0.042,P=0.038];肠黏膜IL-6[(297.56±71.39) pg/g、(291.49±68.46) pg/g]显著高于造模前[(227.52±58.13) pg/g,P=0.031,P=0.012];血浆IL-6 [(147.38±17.25) ng/L、(144.65±15.32) ng/L]显著高于造模前[(116.37±14.59) ng/L,P=0.016,P=0.034];血浆TNF-α[(121.75±13.72)ng/L、(113.83±11.69) ng/L]显著高于造模前[(85.18±8.84) ng/L,P=0.025,P=0.041];D-LAC[(0.41 ±0.03) mmol/L、(0.53±0.05) mmol/L]显著高于造模前[(0.27±0.02) mmol/L,P=0.029,P=0.030]; DAO [(2.51±0.52) U/ml、(1.76±0.34) U/ml]显著高于造模前[(1.52±0.24) U/ml,P=0.034,P=0.016];但血浆Gln[(0.22±0.01) g/L、(0.21±0.03) g/L]显著低于造模前[(0.39±0.03) g/L,P=0.042,P=0.035].实验第3天模型+Gln组肠黏膜NF-κB、TNF-α、IL-6 [14例(58.3%)、(213.78±43.76) pg/g、(293.72±69.86) pg/g]明显高于造模前(P=0.038、0.026、0.013);血浆IL-6、TNF-α、D-LAC、DAO [(135.61 ±14.25) ng/L、(117.35±11.29)ng/L、(0.45 ±0.03) mmol/L、(2.26 ±0.43) U/ml]明显高于造模前(P=0.021、0.032、0.032、0.025).实验第8天模型+ Gln组肠黏膜NF-κB、TNF-α、IL-6[9例(37.5%)、(184.53 ±42.16) pg/g、(236.83 ±66.52) pg/g]明显低于造模后和对照组(P=0.024,P=0.027; P=0.026,P=0.039;P =0.013,P=0.028);血浆IL-6、TNF-α、D-LAC、DAO[(126.35 ±12.74)ng/L、(92.76±9.42)ng/L、(0.31 ±0.02) mmol/L、(1.76 ±0.34) U/ml]明显低于造模后和对照组(P=0.021,P=0.030;P=0.032,P=0.025;P=0.024,P=0.037;P=0.022,P=0.036),而血浆Gln水平[(0.40±0.03) g/L]明显高于造模后和对照组(P =0.028、0.032).电镜下可见造模后绒毛、隐窝结构一定程度损害,绒毛稀疏且变短,固有膜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淋巴管扩张、水肿.实验第8天,模型+Gln组与造模后和对照组比较小肠绒毛、隐窝结构显著恢复;对照组与造模后比较肠黏膜绒毛、隐窝结构恢复不明显,固有膜内仍有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Gln通过调节肠黏膜炎性因子的释放,抑制炎症反应,降低肠黏膜的通透性,修复缺血-再灌注后损伤的肠黏膜.  相似文献   

14.
炎症性肠病(IBD)是肠道慢性、复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遗传易感的宿主对肠道菌群异常的免疫反应所致。近年来,肠道菌群与IBD患病的关系倍受关注。粪菌移植(FMT)是将健康人肠道菌群移植至病人的胃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许多研究结果表明,FMT在IBD治疗中有效。以下就国内外FMT中心发表的FMT在IBD病人中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16.
肠源性白念珠菌感染是指肠道内定植的白念珠菌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易位,突破肠道,造成组织感染,甚至引发侵袭性白念珠菌感染。肠道黏膜作为念珠菌第一接触位点,是抵抗白念珠菌定植或侵入的第一道防线,常通过物理屏障和激活宿主免疫抑制感染。作为另一种防御机制,肠道内微生物群则通过调节pH, 分泌抗菌肽和竞争黏附点共同抵抗白念珠菌侵袭感染。本综述总结肠道黏膜、肠道免疫和微生物群这三个关键因素在肠源性白念珠菌感染中的作用, 为肠道定植引发侵袭性白念珠菌病的科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临床治疗现状.方法 调查122例IB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特征.结果 122例IBD患者中,54例为溃疡性结肠炎(UC),病变范围以广泛结肠为主,就诊医院中位数3家,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和抗生素分别为100.0%(54/54),55.6%(30/54),24.1%(13/54),7.4% (4/54),75.9%(41/54);68例为克罗恩病(CD),病变范围以空回肠+结肠为主,就诊医院中位数4家,使用过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和抗生素分别为95.6%(65/68),58.8%(40/68),47.1%(32/68),11.8% (8/68),79.4%(54/68).CD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喹诺酮类抗生素均高于UC患者,使用中草药治疗的低于U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目前治疗IBD的主要药物有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自身免疫病(AD)患者真菌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耐药状况,为真菌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ATB Expression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临床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进行鉴定,药敏试验应用ATB FUNGUS药敏试条上机测试。结果428例AD患者并发真菌感染36例,感染率为8.4%。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53.5%)、泌尿道(20.9%)、肠道(11.6%)等。共分离出43株真菌,其中白念珠菌28株(65.1%)。光滑念珠菌5株(11.6%),热带念珠菌3株(7.0%),近平滑念珠菌2株(4.7%),曲霉菌2株(4.7%)。其他真菌3株(7.0%)。药敏结果显示:白念珠菌对酮康唑、眯康唑及益康唑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35.7%、46.4%及32.1%,而对氟康唑、两性霉索B、制霉菌素及氟胞嘧啶的耐药率则较低。分别为0、14.3%、14.3%及7.1%,其他真菌的耐药性与白念珠菌相似。结论AD患者并发真菌感染以白念珠菌为主。应尽早在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下进行抗真菌治疗并加强综合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