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代谢性高血压是指在代谢综合征条件下的高血压状态,通常同时伴有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等。此类高血压用传统的以降压为目的的治疗方式往往效果不佳。基于中医脾瘅理论来重新审视代谢性高血压,运用"态靶因果"的理念对其分期、分型,在调态中打靶,肥胖、血糖、血脂、血压、尿酸同步调理,以提高代谢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文章总结了叶天士以《黄帝内经》理论为基础,确立了脾瘅的病因病机为中虚伏热,概括了脾瘅的临床证候变化,认为脾瘅的肇基主要是脾虚,虽然在脾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会变生他证,但是脾虚是一直存在的,治疗上尊仲景之法,以补虚泻实,辛开苦降为基础,辨治脾瘅,充实了脾瘅的临床诊疗体系,在治疗脾瘅的过程中逆向思维,创甘肥温脾(胃)之法,充分体现了叶天士范于古而不囿于古的临床思维。  相似文献   

3.
脾瘅与消渴病关系最为密切,是为消渴病前期。玄府作为人体最微小的结构功能单位,其理论阐明了多种病证的致病机理。基于玄府理论辨治脾瘅,认为脾瘅之"内热"的核心病机源于"散精障碍、脾玄府郁闭,疏泄失常、肝玄府郁闭,蒸化失用、肾玄府郁闭",由此提出脾瘅之治当以"开通玄府"为要,包括"运脾开玄、助脾散精,调肝开玄、畅调气机,补肾开玄、宣通气液"三法,以期为临床治疗脾瘅、阻断消渴病发生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环境及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消渴患者日益增多,脾瘅作为消渴的前一阶段,对其预防及诊治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对于脾瘅的研究相对较少,探索并丰富脾瘅的相关理论也成了突破现有局面的一方面。通过分别阐述金·李杲的重要学术观点"阴火论"与脾瘅,探讨"阴火论"与脾瘅的相通之处,以期思考脾瘅的相关理论,以便有效逆转脾瘅转消之变。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前期是指正常血糖水平向糖尿病发展的过渡阶段,针对糖尿病前期展开有效干预,可减少糖尿病及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符合中医“治未病”思想。多数医家认为糖尿病前期属于中医“脾瘅”范畴,脾瘅常以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常为病因,认为湿热是脾瘅的关键致病因素,湿热内蕴为脾瘅之基本病机。基于“脾瘅理论”从湿热探讨糖尿病前期的发病机制及治法,通过“脾瘅理论”及湿热的致病特点,分析湿热与糖尿病前期的发病关系,以除湿健脾为法治疗糖尿病前期,为糖尿病前期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肥胖与中医"脾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脾瘅的发展过程中,肥胖作为脾瘅的早期阶段,是脾瘅的始动因素和中心环节;同时,脾瘅也是肥胖向相关并发症转化的关键阶段。基于脾瘅理论,探讨肥胖的病机和治疗。肥胖属于脾瘅病理过程中"郁"的阶段,其核心病机是中满。在治疗上应谨守病机,根据肥胖虚实的不同施以消膏降浊、行气开郁及补气健脾3种治法,同时注重态靶结合,配合具体的靶方靶药,提高中医治疗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古代及现代中医对脾瘅的认识出发,总结笔者在临床中辨证使用经方治疗该类疾病的经验,分别选取了防己地黄汤、猪苓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等4个经典方剂治疗脾瘅病,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随诊时间最短15 d,最长3个月,已监测血糖未见异常,说明经方治疗脾瘅疗效肯定,为临床治疗脾瘅(糖尿病前期)开拓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脾瘅源流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脾瘴”是源于《黄帝内经》的重要概念。以文献为基础考证脾瘅源流:脾瘅源于瘅,是脏腑瘅病的一种;瘅,谓热也。后世对脾瘅概念的认识基本一致,并丰富了其临床表现和治法。脾瘴不仅是肥胖一脾瘅一消渴三部曲的一部分.还是肥胖向肥胖相关疾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痛风等)转化的必经之路,相当于代谢综合征早期。“睥瘅理论“理、法、方、药”俱全,能指导临床早期干预,从源头上治理代谢综合征,从而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符合“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医案数据挖掘的方法对《脾瘅新论》中脾瘅虚损阶段医案的基本特征、用药特色、组方规律、药症关系等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脾瘅新论——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及治疗》2004年1月—2016年12月脾瘅虚损阶段病例,采集医案中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中西医诊断、治法、方药等.采用Epidata 3.1数据...  相似文献   

10.
结合古文献对脾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糖异平方的组方特点,从中医学角度探讨糖异平方治疗脾瘅的机制,并对糖异平方治疗脾瘅的临床研究进行总结,为临床应用糖异平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岳桂华  何劲松  庞伦祥 《环球中医药》2010,3(4):261-263,266
高血压病发病与络病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本文从“风毒”、“热毒”、“湿毒”方面探讨了“毒”与高血压关系及解毒对高血压治疗的意义;探讨了血瘀与高血压的关系及活血对高血压治疗的意义;探讨了气虚、肾虚与高血压的关系及补气补肾对高血压治疗的意义。解毒、活血、补气应为中医治疗高血压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在艾滋病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治未病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有效的指导着中医药临床工作,至今仍然具有指导价值。本文就中医药治未病学说在艾滋病临床中医工作防治中的指导性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在今后临床工作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贾仰民  宋康 《光明中医》2010,25(5):782-783
哮喘,中医学称之为"哮证","喘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一种较难治愈的疾病。本文从病名、病因病机、证治三方面总结历代医家对哮喘的认识,以冀有裨益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从《黄帝内经》"治未病"论高血压病防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阐述<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的科学内涵,探讨"治未病"理论对高血压病防治思路及方法的指导作用,以期拓宽高血压病防治思路及提高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5.
化湿泄浊方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化湿泄浊方加减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痰湿壅盛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单用化湿泄浊方加减治疗,对照组30例用西药盐酸贝那普利治疗,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组主要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76.7%(P〉0.05);两组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血压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化湿泄浊方加减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与盐酸贝那普利效果相当,并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收集整理近十年来中医体质学的发展和在高血压痛防治领域的研究以及应用中取得的进展,从高血压的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分类关系、高血压多发的中医体质类型、中医体质学对高血压病的防治干预等方面进行总结,为进一步标准化、个体化的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总结国家级名老中医崔玉衡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经验。方法:门诊跟师学习总结崔玉衡临床经验。结果:发现崔玉衡老中医治疗不孕时采用补肾调经的思路及经验方"助孕汤",治疗输卵管不通采用"活瘀通络饮"临床应用。结论:崔玉衡在治疗不孕症时以补肾调经助孕的思路及验方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值得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8.
复方珍珠降压胶囊治疗高血压前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方珍珠降压胶囊治疗高血压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高血压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治疗组给予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和复方珍珠降压胶囊口服,疗程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压和血尿酸(U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等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口干口苦、急躁易怒等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眩晕、头痛、面红目赤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UA、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珍珠降压胶囊可改善高血压前期患者临床症状,延缓和(或)逆转高血压前期状态。  相似文献   

19.
石学敏院士以中医"脑为元神之府"、"无风不作眩"等理论为基础,创立了以人迎等为主穴,以"活血散风,平肝降逆"为主的治法的针刺方法治疗高血压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于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性的影响还有赖于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blood pressuremonitoring,ABPM)进行监测。24ABPM能较准确地反映日常生活中昼夜的血压变化规律,对临床准确诊断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0.
柯逸云  许小凤 《吉林中医药》2014,(11):1103-1106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甲减与先兆流产的关联性主要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甲状腺素与卵泡刺激素的协同作用、自身免疫失衡、甲状腺相关抗体等因素有关,而中医方面认为两者主要病机都为脾肾阳虚,故甲减可致胞宫失养,系胎无力,最终发为"胎漏""胎动不安"。在临床过程中,防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已成为控制先兆流产发生率的必要措施之一,除西医的常规治疗方法外,中医根据其发病机制,主要以益气健脾、补肾温阳之法调整体内气血平衡,从而改善机体内分泌代谢状态,降低血清TSH水平,最终达到减少流产的目的。目前临床中主要有单纯中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及针刺疗法,而中西医疗法因其突出的疗效而被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