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两名优秀速滑运动员专项肌肉用力特征差异。方法:采用视频和表面肌电同步采集两名优秀速度滑冰运动员冰上专项过程支撑腿肌电参数,从主要做功肌群、肌肉激活强度和肌肉激活顺序3个角度研究其冰上专项肌肉用力特征。结果:两名运动员的主要做功肌群相似,胫骨前肌和股四头肌是支撑滑跑阶段的主要用力肌群;两名运动员各肌群肌电在屈伸间展现了较一致的变化趋势,体现了专项过程的肌电变化特征——胫骨前肌屈过程激活更大,股四头肌伸过程激活更大;两名运动员动作技术稳定,各肌肉的激活顺序具有较强的规律性——胫骨前肌最先激活,然后是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最先灭活,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腓肠肌在离冰时刻灭活。结论:专项训练实践中应针对主要用力肌群及其专项做功方式进行训练,以提高力量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张X应加强蹬冰后期技术改进及腓肠肌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2.
电刺激训练前后肌肉力量交叉迁移效果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T90 - 1型电刺激肌肉力量训练仪对 10名 19~ 2 1岁男性二级运动员左腿股前肌群进行电刺激训练 ,测定等长状态时伸膝与屈膝肌肉力量。结果 :受试者左腿股前肌群 (主动肌群 )伸膝力量提高 4 7± 3 5kg(P <0 0 1) ,对抗肌群 (股后肌群 )屈膝力量提高 2 1± 2 8kg(P <0 0 1)。右腿股前肌群 (主动肌群 )伸膝力量提高 2 6± 0 5 5kg(P <0 0 1) ,对抗肌群 (股后肌群 )屈膝力量提高 1 0± 0 71kg(P <0 0 5 )。表明电刺激左腿股前肌群明显提高股后肌群的力量的同时 ,亦可有效地提高右腿股前、股后肌群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对飞行员基本空战"检查6点钟"动作设计体能训练方法并进行评价,探讨改进飞行员体能训练的方法。方法针对"检查6点钟"动作设计左右方向腰背肌肉训练方法,8名受试者每周3次力量训练,并配合HP动作,训练周期为3个月。训练前对受试者进行力量素质、HP呼吸配合情况及负荷下肌肉运动表面肌电基线指标的测量,腰背肌肉表面肌电测量选取左右冈下肌、左右背阔肌及左右竖脊肌,训练效果指标为训练前后"检查6点钟"动作腰背肌肉力量及表面肌电值。结果训练后腰背肌肉力量显著增加(P0.001)。表面肌电图(sEMG)显示训练后拉力增加,肌肉等长收缩时积分肌电值(iEMG)显著增加(P0.05),等张运动时除左侧冈下肌iEMG增加(P0.05)外,其余iEMG呈下降趋势,两种运动方式均以背阔肌和冈下肌变化最为显著。训练后肌肉在同样iEMG值时力量输出更大。疲劳分析结果显示,除右背阔肌(左上旋时)和右竖脊肌(右上旋时)中值频率(MF)值略有降低(P0.05),其余肌肉MF值无明显降低,频率曲线无明显左移,双侧冈下肌频率曲线反而右移,MF值增加(P0.05),结果表明肌肉抗疲劳能力增加。此外,训练后深层冈下肌肌肉贡献率较训练前增加,竖脊肌和背阔肌放电则降低或变化不大。结论专项设计方案训练效果显著,训练后受试者腰背肌肉力量显著增加,抗疲劳能力增加,深层小肌肉激发,脊柱运动更加稳定,对飞行员腰背保护更加有力。  相似文献   

4.
运用血清肌酸激酶值监控举重运动员的训练负荷承受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通过对7名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血清肌酸激酶(CK)值进行系统的监测、分析,掌握CK值的个体特征,尤其是在大负荷训练时的变化规律.方法:周一晨测得恢复值,周四、周六晨测得训练中值,若发现运动员的CK值明显上升并大于1000U/L时,则连续跟踪检测,记录运动员训练专项技术指标,同时登记运动员的主观感觉情况,所用的仪器为德国产Refloron干式全血生化分析仪, 采集32μl指尖血测试.结果:(1)优秀年轻选手在高CK值状态下可能对高训练负荷的承受力及其恢复能力均较强;(2)CK值恢复较慢的选手,专项素质和技术难以巩固和提高;(3)用CK值监控运动员训练时的机能状态可以推测运动员的潜在能力;(4)某些部位突然承受大强度刺激也会引起CK值短暂快速上升;(5)CK值可用于控制运动训练负荷.结论:(1)血清CK值可作为评定优秀举重运动员对训练负荷的反应和适应以及判断运动员潜力的一项重要指标;(2)在分析CK值变化时应考虑多方面因素;(3)要避免CK值的高峰在接近赛前出现,并且赛前一定要使CK值恢复到一定的范围之内;(4)运用CK值建立运动员训练强度负荷的控制模式,应因人而异,并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行车训练器材结合不同训练方法在场地自行车短距离项目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方面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山东省备战第十一届全运会的9名优秀自行车运动员,从2006年9月至2009年全运会前,在常规训练内容基础上,每周增加1~2次专项训练器训练,交替采用1min定量负荷间歇训练法、1min不定负荷间歇训练法和最大强度力竭训练法。定期测试上述训练过程中运动员最高心率、平均心率,最后一次运动后即刻心率、血乳酸和次日晨血清CK和BU等,比较分析测试结果以及年度最好比赛成绩。结果:(1)1min定量负荷间歇训练中,运动员最高心率、平均心率、血乳酸与第一次利用专项训练器械训练时相比明显降低,次日晨CK值也明显下降。(2)1min不定负荷间歇训练中,踏频在135次/分钟以上的运动持续时间明显增加(P<0.01),后2次测试运动员血乳酸显著升高。(3)最大强度力竭训练中,运动员最大强度运动至力竭运动时间,后3次与第1次比较均显著延长(P<0.01)。(4)从比赛成绩看,在全国自行车锦标赛中,运动员成绩每年都有大幅提高。这说明专项训练器械和上述训练方法相结合可提高自行车运动员专项体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影像联合表面肌电技术测试不同强度抗阻训练后青年男性腰部肌肉产生的形态及机能变化。方法:招募青年男性受试者45人,随机分为6 RM组、10 RM组、15 RM组,各15人,进行8周腰部肌肉抗阻训练,负荷分别为6 RM、10 RM、15 RM,在训练前,训练4周、8周后对腰部左右竖脊肌、多裂肌进行超声、表面肌电和腰部最大力量测试。结果:(1)超声:放松状态下,15 RM组8周后与训练前比,左右竖脊肌、左多裂肌横截面积显著增加(P<0.05),各肌肉厚度均显著增加(P<0.05)。15 RM组与10 RM组相比,左、右竖脊肌厚度的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自主收缩(100%MVC)状态下,6 RM组8周后与训练前比,左竖脊肌、左右多裂肌肌肉厚度显著增加(P<0.05),6 RM组与10RM组相比,左竖脊肌肌肉厚度变化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最大力量:15 RM、10 RM组4周后与训练前比最大力量显著增加(P<0.05),8周较4周无显著差异;6 RM组各阶段最大力量均显著增加(P<0.05),且变化率高于10 RM组和15 RM组(P<0.05);(3)表面肌电:在100%MVC状态下,15 RM、10 RM和6 RM组8周训练后各组腰部肌肉积分肌电相较于训练前和4周均显著增加(P<0.05),并表现出前4周增幅小,后4周增幅大的特点,同时平均功率频谱呈降低趋势。6 RM和10 RM组左竖脊肌和右多裂肌IEMG变化率明显高于15 RM组(P<0.05)。结论:抗阻训练增加青年男性腰部慢肌纤维动员程度,长期小强度抗阻训练增加腰部肌肉横截面积及厚度,有助于预防和缓解下腰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旨在探讨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颈肌训练的新方法及训练效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研制的NMT-I型颈肌训练器,对来院疗养的98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进行了颈肌训练,并对训练器材及训练效果进行了观察和评价。结果98名飞行员经系统的颈肌训练后,运动成绩较训练前明显提高,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颈后拉训练平均提高2.74次/min,颈前拉提高2.59次/min,颈左右侧拉提高2.51次/min,颈左右侧屈拉提高2.62次/min;训练前不合格者37人经每周3次、共4周训练均达到了合格标准。结论该NMT-I型颈肌训练器结构合理,性能稳定,可进行前、后拉,左、右侧拉及左、右侧屈拉共6个方位的颈部肌肉训练,受训员可自行控制,安全可靠,可明显提高颈部肌肉力量及肌肉耐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强化功能性训练对运动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恢复下肢竞技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根据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术后的恢复情况和参赛时间,通过躯干和下肢等速力量、躯干稳定性、平衡、膝关节灵活性等指标阶段性测试结果,制定阶段的功能性训练目标并实施阶段性的功能性训练方案,通过深蹲、跳深高、单脚三级跳、平衡盘上举铃快速蹲起、跪起、灵敏跑等专项运动能力测试指标,评估运动员能否进入专项技术训练和比赛。结果:在重建术后第14周开始进行了为期20周的功能性训练,第33周进行60゜/s等速肌力测试时,患侧膝关节屈伸肌力矩达到122 N·m和255 N·m,较术后13周的肌力分别增长了28.42%和88.89%,双侧下肢屈伸力矩趋于均衡,左、右单足三级跳跃分别达到6.5 m和6.6m,下肢跳跃对称度达到了98%以上,下肢运动能力达到伤前最好水平,满足专项技术训练和比赛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腘绳肌损伤(HSI)是运动员常见损伤之一, 严重降低运动员肌肉力学性能并影响运动表现, 若恢复不彻底将引发腘绳肌二次损伤, 以至永久性功能缺失。因此, 预防HSI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对HSI的预防策略以力量训练为主, 但高强度力量训练易导致肌肉和关节损伤。而柔韧性训练采用拉伸、关节运动和循环训练等方法, 可提高肌肉伸展性, 较离心力量训练的强度更低、安全性更高, 是预防HSI的更佳选择。在运动实践和临床应用中, 由于对柔韧性训练预防HSI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训练方案无统一标准, 易出现训练量不当、方案不全面、效果欠佳等诸多问题。为此, 笔者就柔韧性训练对腘绳肌性能和运动表现的影响及在HSI预防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为有效预防HSI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耐力力量复合训练对新兵膝屈伸肌功能的影响 ,选择 2 0名新兵进行为期 4周的耐力力量复合训练 ,训练前后采用Cybex 6 0 0 0型等速运动测试仪对新兵的膝屈伸肌肌力、肌爆发力及肌耐力进行等速测试并加以比较。结果显示 ,训练后双膝屈肌的峰力矩、力矩加速能和耐力比在不同测试速度 (6 0°/s ,180°/s)时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训练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双膝伸肌的TAE和ER值也有明显的提高 ;峰力矩H/Q值训练后均有提高 ,但训练前后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提示为期 4周的耐力力量复合训练可有效地发展双膝屈肌的肌力、肌爆发力和肌耐力 ,同时应加强力量训练的负荷以全面发展伸肌力量。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拉长—缩短周期(stretching-shorten cycle,SSC)"运动理论的基础及其在实践研究方面的发展历程、特点、作用、机制和相关训练因素进行研究。同时,搜集、整理近年来关于SSC运动理论在各项目运动员爆发力训练中的应用,总结和归纳出SSC运动理论应用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认为:SSC统、牵张反射组织及肌肉和韧带产生效果来改善肌肉爆发力水平;快速伸缩复合训练作为典型的SSC运动,被广泛应用于各专项运动的爆发力训练之中;6~12周、每周1~3次的短周期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各项目运动员的肌肉爆发力、灵敏性、弹跳能力等素质。近年来,此训练手段的应用领域由原来的田径快速力量型项目逐渐向球类项目扩展,应用范围将逐渐延伸到各个项目专项体能训练之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投掷臂关节等速肌力参数进行运动生物力学测试和分析,揭示不同训练水平女子铅球运动员的上肢力量特征,通过统计对比发现其力量素质中的差距和不足,为今后女子铅球项目的专项力量训练和同类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ISO-MED2000等速测试系统测试获取4名我国最高水平女子铅球运动员投掷臂三关节60°/s和240°/s时向心等速运动屈、伸肌群峰力矩、相对峰力矩、屈伸肌峰力矩比、平均功率等参数,结合专项技术进行分析。结果:(1)国际健将组肩关节屈肌群峰力矩、相对峰力矩在240°/s时显著大于健将组(P<0.05),屈伸肌峰力矩比健将组由60°/s时1.02降至240°/s时0.44,下降显著(P<0.01),快速屈曲能力不足;(2)国际健将组肘关节伸肌不同速度下适应性和做功效率较健将组强,屈伸肌峰力矩比由60°/s时的1.50降至240°/s时的0.74;(3)国际健将组腕关节屈肌群峰力矩、相对峰力矩随速度的加快下降显著(P<0.05),屈伸肌峰力矩比两组在60°/s时分别为1.90和1.78并降至240°/s的1.09和0.53,健将组下降显著(P<0.05)。结论:在投掷臂三关节肌肉力量特征上,女子铅球项目国际健将在肩、肘、腕三关节屈伸力矩和功率综合分析均优于健将运动员,证明了强大的投掷臂三关节肌力是女子铅球项目取得优异成绩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全国赛前10周,对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进行为期6周的赛前综合强化力量训练,并观察其训练效果,为我国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赛前的强化力量训练提供实证参考。方法:对19名广东省男子曲棍球运动员实施每周3次、每次120分钟、为期6周的赛前综合强化力量训练方案,在训练前后测量力量素质、爆发力及速度耐力;在训练前、中(第3周训练后)、后,测定基础状态下的血红蛋白(HB)、血清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睾酮(T)和皮质醇(C);同时随机抽取部分运动员,以递增负荷跑台方式测量最大摄氧量(VO2max)来评价有氧代谢能力,Wingate测试评价无氧代谢能力。结果:与训练前相比,训练后卧推、深蹲、背肌提拉、收腹举腿、纵跳高度均非常显著提高(P<0.001),立定跳远、30 m跑、腹肌显著提高(P<0.01),背肌耐力和5×25m折返跑略有提高;基础状态下的T/C值有提升趋势(P=0.054),其它血液指标变化不大;最大摄氧量无显著变化,但是3000m跑成绩有提升,最高功率、平均功率无显著变化。结论:1、赛前综合强化力量训练有效提升优秀曲棍球运动员的上肢力量、下肢力量、腰腹部的核心力量以及爆发力。2、合理的赛前综合强化力量训练不会导致运动员机能状态下降,同时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和无氧代谢能力可以保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测力台纵跳测试评价跳水运动员下肢专项力量训练效果。方法:对10名跳水运动员起跳动作中的问题,分别采取针对性下肢抗阻训练和超等长训练手段,训练初期及3个月后分别进行测力台纵跳测试,分析训练效果。结果:针对性训练3个月后各项测试指标均获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测力台纵跳测试可用于跳水运动员下肢专项力量训练的量化分析。  相似文献   

15.
国家赛艇队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分析了奥运年 (2 0 0 0年 )国家赛艇队运动员的血清CK值。结果显示 ,在几种训练手段中 ,力量训练对血清CK的影响最大 ;高负荷力量训练后 7名女性选手的血清CK活性平均相当于训练前的 15 3倍 ;肌肉协调性和比赛的压力对运动员的血清CK也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对2名男子轻量级赛艇运动员在模拟比赛和正式比赛中及赛前8周专项强度训练的心率进行监测,发现运动员在模拟比赛和正式比赛中的心率始终维持在个体的较高水平,且个体差异较大,说明赛艇运动员需要高速度下的耐力,在能量代谢上需要较高的糖酵解和耐受乳酸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艾灸对大负荷训练期间男子中长跑运动员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调节作用。方法:12名中长跑男子运动员随机分为对照组(6名)和实验组(6名),在准备期的大负荷训练阶段进行实验。第1周为适应训练周,第2~4周为大负荷训练期,第5周为调整训练周。大负荷训练期间每天训练2次,每周训练6天;实验组每天下午训练后,分别交替选取(1)关元穴、足三里穴(双)和(2)关元穴、三阴交穴(双)两组穴位进行艾灸治疗,每天灸一组,使用艾灸器内置纯艾条,分别置于上述穴位上温和灸刺激,每次30 min,每周治疗6次;从大负荷训练周开始至调整训练周结束,共灸治4周。对照组同实验组进行相同的训练和生活,但不进行艾灸治疗。分别在大负荷运动训练前、大负荷运动训练3周后、调整训练1周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运动员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相对含量。结果:(1)实验组大负荷运动训练3周后CD3+、CD4+、CD8+T细胞比大负荷前明显增加(P<0.05),且CD3+比对照组大负荷后明显增高(P<0.05);(2)调整训练1周后,对照组CD3+、CD4+、CD8+T细胞与大负荷训练后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且低于运动员正常值范围,实验组CD3+、CD4+、CD8+T细胞比大负荷训练后降低(P<0.05),且CD3+、CD8+T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3)对照组大负荷训练3周后CD4+/CD8+比值较大负荷训练前明显上升(P<0.05),调整训练1周后仍继续上升(P>0.05),实验组大负荷训练后升高,调整训练1周后恢复,前后3次检测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能提高男子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运动训练期间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含量,可防止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低下,预防CD4+/CD8+平衡失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等长肌力训练对军校学员非特异性腰背痛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4—10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诊断为非特异性腰背痛的42例某军校学员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21例。A组行常规体能训练,B组行核心肌群的等长肌力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开始前、训练后15 d和训练后30 d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检测两组患者腹直肌和竖脊肌位置表面肌电图(sEMG)信号的均方根值(RMS)和中位频率(MF)。采用红外线成像技术评估两组患者腰背部肌肉的强化状态。结果 B组训练后15 d、训练后30 d的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训练后30 d腹直肌与竖脊肌RMS、MF均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训练后肌肉血供增强,提示核心肌群的肌肉通过训练得到强化。A组4次红外线成像测试体温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等长肌力训练对非特异性腰背痛的疗效优于常规体能训练,可提升腰背部核心肌群(竖脊肌、腹直肌等)的肌力和抗疲劳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肩部损伤是乒乓球运动员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其中又以肩袖损伤为主[1]。慢性肩袖肌群损伤病程长、反复发作,对运动能力影响较大,且较难治愈。受伤运动员常在大运动量训练和比赛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训练和比赛。如何治疗和预防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飞行员抗荷能力的影响,为其抗荷能力的提升训练提供参考。方法 招募8名空军军医大学男性学员为受试者。使用抗阻训练的方式进行6周的核心力量专项训练,每周训练4次,每次完成6组训练,以最大重复次数(repetition maximum,RM)计算训练完成动作次数,每组动作20~25 RM。分别测试并比较核心力量训练前后受试者做抗荷动作期间的通气水平、肌肉血氧及血压变化情况。结果 与核心力量训练前相比,训练后受试者在完成抗荷动作时的摄氧量(t=4.603,P=0.003)及潮气量(t=8.003,P<0.001)显著提高,股四头肌氧合血红蛋白浓度显著提高(t=7.306,P<0.001),收缩压显著升高(t=6.097,P=0.003)。结论 6周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提高机体做抗荷动作时的摄氧量、潮气量、肌肉O2Hb及收缩压,对提高抗荷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