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同种异体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心肌梗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在梗死大鼠心脏局部存活、迁移、分化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明确同种异体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 (MI)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 3 5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及MI MSCs治疗组。分离纯化雄性Wistar大鼠骨髓MSCs ,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 1~ 3h植入到雌性大鼠心脏组织 ,移植后 10周检测心功能并取心脏检测各种相关指标。结果 异体大鼠MSCs经纯化后可在梗死心脏组织定居、生存 ,并与宿主心肌纤维排列方向一致 ,免疫组化检测胞质心肌特异蛋白染色阳性 ,与MI组比较 ,异体细胞移植组左室收缩压升高 (P <0 0 5) ,舒张末压明显降低 (P <0 0 1)、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显著增快 (P <0 0 5) ,梗死边缘区心肌面毛细血管数目明显增加 (P <0 0 5) ,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显示MI面积缩小 (P <0 0 5)。结论 同种异体MSCs移植治疗MI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治疗糖尿病的最适数量。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B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标志CD44和CD34。体外用bFGF、B27以及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其向胰岛样细胞分化,双硫踪染色鉴定胰岛样细胞团,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细胞移植组经球后静脉分别注入2×104、2×105、2×106个BMSCs于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的老年糖尿病大鼠体内,移植10 d后,检测尿糖和血糖,观察疗效。结果培养、扩增的BMSCs诱导分化后,倒置显微镜和电镜下观察类似胰岛细胞,双硫踪染色鉴定为胰岛样细胞团。BMSCs细胞移植后2×106组疗效最好,血糖值由(22.35±2.13)mmol/L下降为(14.54±0.97)mmol/L,尿糖值由(21.23±1.61)g/L下降为(12.41±1.09)g/L,显著低于2×104、2×105移植组。结论一定数量的BMSCs静脉移植可治疗糖尿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方法对糖尿病治疗的影响.方法 54只成模糖尿病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n=18)、经尾静脉注射MSCs组(n=18)及经心内注射MSCs组(n=18).MSCs从正常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获得,体外用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制模前、制模1周和细胞移植后第3、7、14天检测血糖及体质量,胰腺组织行HE染色、胰岛素和BrdU免疫组织化学.多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其中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结果 三组各时点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404、0.578及3.670,均P>0.05).MSCs移植后第7及14天,三组间体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0及4.8,均P<0.05).经尾静脉注射MSCs组和经心内注射MSCs组体质量较成模时增加.MSCs移植后第7天,经心内注射MSCs组胰岛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0,P<0.05).MSCs移植后第14天,三组间胰岛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13,P<0.05).经尾静脉注射MSCs组及经心内注射MSCs组胰腺内可见少量BrdU阳性细胞.结论 心脏注射MSCs是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起效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阿霉素诱导的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取8周龄F344大鼠的股骨和胫骨,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体外纯化、扩增后,用5-溴-2’脱氧尿苷(BrdU)进行标记,然后注射到心力衰竭模型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大鼠的心肌组织内,细胞移植后4周,采用生理记录仪测量3组大鼠的心功能,处死动物,心脏切片行免疫组化了解移植细胞在受体心脏的存活情况。结果细胞移植后4周,细胞移植组大鼠死亡率为6.2%,明显低于假细胞移植组12.5%(P<0.01);在受体大鼠的心脏切片上有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存活。心功能测定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LVSP)、心率(HR)、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LV±dp/dtmax)均明显下降(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LVDP)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大鼠的LVSP、HR、LV±dp/dtmax均有明显升高(P<0.01),而LVDP明显降低(P<0.01);与假移植组相比,细胞移植组大鼠的HR、LV±dp/dtmax仍有明显下降(P<0.01),而LVDP明显升高(P<0.01)。结论MSCs移植可有效改善阿霉素诱导的扩张型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大鼠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阿霉素诱导的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无菌条件下取8周龄F344大鼠的股骨和胫骨,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体外纯化、扩增后 ,用5-溴-2'脱氧尿苷(BrdU)进行标记,然后注射到心力衰竭模型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大鼠的心肌组织内,细胞移植后4周,采用生理记录仪测量3组大鼠的心功能 ,处死动物,心脏切片行免疫组化了解移植细胞在受体心脏的存活情况.结果 细胞移植后4周,细胞移植组大鼠死亡率为6.2%,明显低于假细胞移植组12.5%(P<0.01);在受体大鼠的心脏切片上有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存活.心功能测定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LVSP)、心率(HR)、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LV±dp/dtmax)均明显下降(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LVDP)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大鼠的LVSP、HR、LV±dp/dtmax均有明显升高(P<0.01),而LVDP明显降低(P<0.01);与假移植组相比,细胞移植组大鼠的HR、 LV±dp/dtmax仍有明显下降(P<0.01),而LVDP明显升高(P<0.01).结论 MSCs移植可有效改善阿霉素诱导的扩张型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大鼠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脑出血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病死率很高,目前缺乏真正有效的治疗措施和药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微环境诱导下具有向多种细胞分化的潜能,而且已在不同微环境条件下将其成功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心肌细胞、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等,为脑出血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拟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移植后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拟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移植后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在急性胰腺炎发病过程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到达损伤的胰腺组织,分化为胰腺干细胞,对损伤的胰腺进行修复。本文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胰腺炎的损伤修复进程中的作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内膜移植治疗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心内膜移植治疗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分离、纯化、扩增培养小型猪MSCs;开胸结扎第1与第2对角支间前降支中段形成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动物模型,心肌梗死后2~3周经心内膜注射移植DAPI标记的同种异体MSCs,心肌梗死前、后及移植后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及生化检查,并取梗死周围心肌组织冰冻切片及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荧光法鉴定结蛋白(desmin)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表达。结果:每40ml骨髓液经2~3周传3代平均获得(3.81±0.09)×107个细胞,移植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较心肌梗死后及对照组改善明显,分别为(56.7±0.8)%,(40.1±1.2)%,(34.9±0.9)%(均P<0.05),肝肾功能、血糖及血气分析正常,3个月冰冻切片可见坏死心肌周围细胞核蓝染的移植细胞,免疫组化提示desmin及cTnI表达阳性。结论:同种异体MSCs经心内膜移植安全有效,心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糖尿病心肌病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从雄性SD大鼠的胫腓骨获取并培养,在体外用DAPI标记后,股静脉回输.4周后在对照组,糖尿病心肌病组(DCM组)及移植组(Msc组)间经心脏超声、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及PT-PCR方法分析会属基质蛋白酶(MMP)-2、MMP-9及组织型金属基质蛋白酶抑制剂(TIMP)mRNA的表达,并分析MMP-2的蛋白活性,Western blot法分析肌钙蛋白T(cTnT)表达.结果 DCM组左心室后肇厚度(LVPW)和心肌动脉密度低于对照组(t=4.35,P<0.01),MSC组高于DCM组(t=4.86,P<0.05).DCM组TIMP-1 mRNA和MMP-2活性低于对照组(t=3.67,P<0.01),MSC组高于DCM组,但仪MMP-2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P<0.01).结论 经静脉移植MSC能诱导血管的新生,诱导MMP及TIMP的表达,改善心肌重构,但不足以影响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回输至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体内的骨髓干细胞能否在体内被诱导分化为胰岛素阳性细胞。方法将实验小鼠分为3组,即正常组、对照组(糖尿病组)和实验组(糖尿病并接受骨髓干细胞回输组)。待回输的骨髓干细胞取自3周龄雄性Balb/c小鼠,按改良的Verfaillie实验室的培养条件分离培养骨髓干细胞。STZ诱导的6~8周龄雌性Balb/c糖尿病小鼠为回输骨髓干细胞的受者。实验组小鼠尾静脉注射1~2×106CFSE标记的骨髓干细胞。观察各组小鼠血糖、体重变化。4周后实验结束时,取胰腺行Y染色体PCR扩增、胰岛素免疫荧光和CFSE检测,了解骨髓干细胞在胰腺的定位及诱导分化情况;计算、比较3组胰岛素免疫组化切片中胰腺组织胰岛面积和胰岛素阳性面积,了解体内回输骨髓干细胞能否诱导分化为胰岛素阳性细胞。结果实验过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血糖无明显下降,体重无明显增加,而正常组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体重逐渐增加;实验组中,胰腺组织Y染色体(n=6)的检出比例为6/6(100%);实验组小鼠胰腺组织有CFSE标记细胞检出,每视野下胰岛素染色阳性同时CFSE染色阳性细胞数为1.2±1.1;胰岛面积,实验组为(10172±6303)μm2,对照组为(9857±4444)μm2,正常组为(17175±10495)μm2。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显著小于正常组(均P<0.05);胰岛素染色面积,实验组为(474±380)μm2,对照组为(329±499)μm2,正常组为(1527±1788)μm2;实验组大于对照组(P<0.05),小于正常组(P<0.05)。结论在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回输骨髓干细胞,有少部分可定位于胰腺,具备胰岛素阳性细胞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的体外培养和低氧对于BMMSC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断颈处死后于75%酒精中浸泡5 min.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细胞,选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细胞进行鉴定.以单克隆抗体CD45、CD90行流式细胞术鉴定大鼠BMMSC.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第3代BMMSC以及低氧处理的第3代BMMSC的增殖情况.结果 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并培养SD大鼠BMMSC;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第3代BMMSC表面特异性标志CD90表达率为96.0%,而非BMMSC表面标志CD45仅为2.5%.MTT结果显示低氧条件下的BMMSC比常氧条件下增殖速率高,并且光镜下观察到细胞状态均一,折光性更好.结论 用全骨髓贴壁法可以在体外分离、培养出纯度较高的SD大鼠来源BMMSC,低氧环境可以刺激BMMSC的增殖. 相似文献
15.
诱导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同途径移植治疗慢性肝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诱导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不同途径移植治疗慢性肝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培养分离、扩增骨髓MSC,体外诱导向肝系细胞分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肝系细胞标志,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清洁级Wistar大鼠120只,其中114只建立慢性肝损伤模型(实验组),另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8周内自然死亡12只,将剩余96只根据三种移植途径及体质量分层随机均分为门静脉移植实验组、门静脉移植对照组、脾脏移植实验组、脾脏移植对照组、尾静脉移植实验组和尾静脉移植对照组,各移植实验组移植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标记诱导分化14 d的MSC,观察移植后细胞的迁徙、定位,血清肝功能指标,肝脏组织病理学及移植效果.结果 诱导后第7、14天均检测到甲胎蛋白(AFP)mRNA表达,第14、21天检测到白蛋白(ALB)mRNA、兔抗鼠细胞角蛋白18(CK18)和肝细胞抗原表达.诱导后MSC胞体增大,胞质中含有较多线粒体、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和糖原颗粒等.各移植实验组大鼠均发现DAPI标记细胞且丙氨酸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及肝脏病变程度均较其移植对照组改善,以脾内移植途径更为显著[(98.13±8.22)U/L比(145.85±15.88)U/L,P<0.05].结论 诱导分化的骨髓MSC通过三种移植途径均对慢性肝损伤具有修复作用,且脾内移植优于门静脉及尾静脉移植. 相似文献
16.
受体骨髓间质干细胞在大鼠原位肝移植中对免疫排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受体骨髓间质干细胞(BM-MSCs)在大鼠原位肝移植后体内的分布与作用.方法:以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采用双袖套法制作原位肝移植模型,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与贴壁法富集受体BM-MSCs.CFSE标记术后经门静脉注入,荧光显微镜分别观测术后1wk,2 wk,1mo肝脾肺肾组织中BM- MSCs的分布及各时间点检测肝功能及肝组织免疫排斥情况.结果:密度梯度离心所得到的BM-MSCs为比较一致的球形单个核细胞,台盼蓝染色细胞活力达98%左右,其他细胞少见.BM-MSCs体外分离培养扩增至第3代后较为纯化.应用CFSE可快速高效的标记贴壁BM-MSCs.移植的BM-MSCs主要在受体肝脏中聚集,1mo后略有减少,而脾肺肾组织内BM-MSCs在1mo后仅有极少分布.B组无BM-MSCs输入与C组有BM-MSCs输入肝功能比较,C组肝功能有明显好转,B,C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F=63.179,P<0.01),B,C组各时段肝功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221.026,P<0.01).C组肝组织免疫排斥反应明显减轻.结论:原位肝移植术后输注受体BM-MSCs可有效缓解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7.
1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加重大鼠主动脉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程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损伤和损伤加MSCs移植组,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导管扩张大鼠胸腹主动脉创建动脉损伤模型。贴壁法培养大鼠MSCs,经4,6-联脒-2-苯基吲哚(DAPI)荧光标记后,以2×10^6数量经导管注入移植组大鼠主动脉内。术后第1、2、6周取材寻找DAPI标记的MSCs,行组织形态学及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受体(PDGFR)家族干细胞因子的受体(c—kit),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免疫组化分析。结果移植术后1~2周,可见DAPI标记MSCs归巢到损伤内膜表面或中膜近内膜处,并表达d—SMA。移植组和损伤组新生内膜表面均表达少量c-kit,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正常对照组血管中膜α-SMA均匀强表达,PCNA表达微弱,无新生内膜。移植组新生内膜中PCNA和α—SMA表达均强于损伤组。术后6周,移植组新生内膜/中膜面积百分比和管腔面积狭窄率均较损伤组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主动脉移植的骨髓MSCs可归巢到严重受损的主动脉内膜上,并分化为平滑肌样细胞,参与新生内膜的形成,加重大鼠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9.
胰腺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治疗以控制症状为主,但恢复胰腺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缓慢。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是存在于骨髓中的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群,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和肿瘤趋向性。它在治疗胰腺疾病和糖尿病方面的体内外研究成果显著,为干细胞治疗应用于胰腺疾病和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为此本文综述了BMSCs在此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