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轮状病毒合并细菌性腹泻的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并对检查结果做相应的临床分析,探究其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就诊的轮状病毒合并细菌性腹泻患者40例,总结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探究其特点和规律。结果:40例患儿全部轮状病毒检查阳性,粪便培养细菌阳性,白细胞可明显升高也可轻度升高;粪便外观呈脓血便、黏液便或水样便,即兼有细菌感染的特征和病毒感染的特征。结论:轮状病毒合并细菌性腹泻的患者通常是6个月~2周岁的儿童,感染够白细胞不一定升高,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腹泻应该注意轮状病毒合并细菌感染的情况,防止漏诊。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电镜,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等技术,对158例小儿秋季腹泻患儿进行病原学探讨,分泌型IgA含量测定及中西药疗效验证。结果表明,中药治疗轮状病毒性腹泻疗效优于西药组。 相似文献
3.
小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春秋季婴幼儿疾病中腹泻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这些病例中有一定比例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轮状病毒属于胃肠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主要感染人群是2岁以内的婴幼儿,为了解我市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的发病情况,本文就2005年7月至2007年6月2年内的门急诊及住院患者的粪便标本轮状病毒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轮状病毒检测在腹泻患儿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层析金标记技术,对748例腹泻患儿粪便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在748例腹泻患儿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阳性217例,检出阳性率29.0%。结论:轮状病毒感染是婴幼儿腹泻的重要原因,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检测是快速便捷的检验方法,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对西安地区儿童轮状病毒引起的秋季腹泻进行分析。方法对2009年10月~2010年9月住院的腹泻患儿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在770份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阳性254份,阳性率33%。其中0~12个月的婴幼儿感染率最高,244份,占阳性率的72%。结论轮状病毒感染是西安地区引起幼儿病毒性腹泻、肠炎的重要病原体,并且高发于1岁以下儿童。 相似文献
7.
谷斌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7(1):26-28
目的 调查本地区婴幼儿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收集本院2 0 0 1年1月~2 0 0 2年12月细菌性腹泻住院患儿15 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 3例细菌性腹泻患儿共检出病原菌7种,其中福氏志贺菌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致泻大肠埃氏菌;不同喂养方式的患儿福氏志贺菌检出率有显著差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对7种病原菌的耐药率高,而丁胺卡那霉素、头孢类药物等的敏感率较高。结论 本地区婴幼儿细菌性腹泻以福氏志贺菌感染为主,其次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注意饮食卫生可减少婴幼儿细菌性腹泻发病率;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8.
1986年1~12月,我们对专属医院肠道门诊376例腹泻患者作了病原菌监测及耐药性调查。共检出五种病菌计98株(检出率26.07%)。其中志贺氏菌属检出率19.15%,产肠毒素型大肠杆菌(ETEC)7.30%,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3.41%,空肠弯曲菌1.86%。61株志贺氏菌属药敏测定表明,对常用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55株志贺氏菌对常用的痢特灵,氯霉素等耐药高达50~83%,因此,对耐药性的变化应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9.
细菌性腹泻16例临床诊断与病原学监测的结果分析杨京华张金栋(北京铁路总医院传染科北京100038)我院1996年7月~8月对106例急性腹泻患者做了病原学监测,得阳性菌株16例,现将临床诊断与监测结果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7例,女9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腹泻患儿进行病原学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病原学检测在诊治此病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58例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常规粪便检查、病原体检测及药物敏感试验,分析其病因、发生病原体感染的规律及感染细菌的耐药性等情况。结果:在本组患儿中,有526例患儿发生感染性腹泻,占41.8%;有732例患儿发生非感染性腹泻,占58.2%。本组感染性腹泻患儿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以轮状病毒为主,其次为细菌。本组患儿感染的细菌以志贺菌属为主,其次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再次为沙门菌。这些致病菌对亚胺培南都没有较好的耐药性,对3代头胞类抗菌药物有较低的耐药率。结论:腹泻患儿的病因较复杂。进行准确的病原学检测能为腹泻患儿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保证其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提高其用药的合理性,避免抗生素滥用情况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蕾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14(4)
目的 :了解小儿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及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用以指导临床上合理用药.方法 :对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儿科就医的细菌感染性腹泻的240例小儿大便标本进行病原学检验,并分别应用头孢曲松钠和氨苄青霉素对患儿分组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①小儿细菌性腹泻好发于夏、秋季节,粪检病原菌阳性率37.50%,主要病原菌为志贺菌、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病原菌检出率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应用头孢曲松钠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7%,优于氨苄青霉素(86.67%),两组疗效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典型临床症状改善的时间均为头孢曲松钠组少于氨苄青霉素组.结论 :用药前进行细菌分离鉴定,有助于对症用药,应用头孢曲松钠治疗小儿细菌性腹泻疗效可观. 相似文献
12.
本组3年间观察386例住院急性腹泻病患儿四季均有发病,但呈两次发病高峰,一是6~9月份;二是10月至次年1月份。有病原学资料的135例中,第1个高峰以细菌性腹泻为主,其中痢疾杆菌感染为46.3%;第2个高峰以轮状病毒(HRV)感染为主。以6月龄以上至2岁以下小儿为发病的多发年龄,占同期腹泻患儿的71%。病原学与病情分析提示,有无脱水和发热不是鉴别细菌性或非细菌性腹泻的可靠依据;发病季节有助于细菌性还是非细菌性感染的判断。在6~9月份肉眼大便无脓血,不能作为排除细菌性痢疾的依据。细菌性腹泻检出病原菌痢疾杆菌占首位,其次为大肠杆菌、沙门菌、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葡菌等,真菌性肠炎的发生率为0.75%;发现肠道滴虫1例。迁延性腹泻患儿大使细菌培养阳性8/17(39%)例,其中福氏痢疾杆菌6(33%)例,提示1岁以上患儿细菌感染为引起迁延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而1岁以下患儿则HRV感染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小儿腹泻的病原学,并探讨其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65例腹泻患儿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腹泻病原学诊断及其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循证和综合分析。结果 65例腹泻患儿经病原学诊断住院治疗后,显效25例,有效39例,无效1例(合并其他疾病),有效率为98.5%。结论对小儿腹泻进行病原学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提高小儿腹泻治疗的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4.
1.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的发病时间为1990~1993年4年期间的9~12月份,按就诊顺序将符合小儿秋季腹泻临床表现并在起病3天内就诊的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80例,其中男96例,女84例;对照组180例,其中男92例,女88例。两组发病年龄3月至3周岁,其中6~18个月的患儿265例,占总例数的73.61%。 治疗方法:两组均不禁食,能进食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喂养,口服助消化剂(乳酶生或多酶片)。根据脱水程度的不同,静脉补给3:2:1或4:3:2液,无呕吐者给ORS液口服;酌情补充Ca~(2 )、Mg~(z )等电解质。两组均给病毒唑加入液体内静脉滴注,有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加用654-21~2mg/kg/d、普鲁卡因8~10mg/kg/d和氨茶碱2~4mg/kg/g静脉滴注。用药前常规作普鲁卡因皮试,阳性者归入对照组。对照组不加用上述三种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轮状病毒导致的小儿腹泻进行护理干预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69例小儿腹泻病历档案,对治疗过程中使用的护理干预进行统计研究。结果:95%的患儿在短期内病情得到了控制,最终取得十分满意的治疗效果,5%的重症患儿治疗进程曲折,时间相比以前没有缩短,但最后也全部治愈出院。结论:护理干预手段对轮状病毒患儿治愈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晓华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1):90-91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腹泻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2009年3~12月住院的轮状病毒腹泻患儿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在给予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给予全面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出院时做出疗效评估。[结果]观察组腹泻改善时间、呕吐改善时间、退热时间以及总病程方面明显比对照组短,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74.0%,两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地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思密达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0例腹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补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思密达治疗.治疗显效45例(75%),有效12例(20%),无效3例(5%),有效率95%,显效率75%;对照组显效42例(70%),有效9例(15%),无效9例(15%),有效率85%,显效率70%.2组疗效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采用思密达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非细菌性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地区小儿肺炎的非细菌性病原学特点。方法应用EL ISA法检测90例住院的急性支气管肺炎患儿急性期血清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IV)及肺炎支原体(M P)特异性抗体IgM。结果90例中检出抗体阳性57例(63.3%),单一病原感染占66.7%,两种病原及两种以上混合感染占33.3%;M P感染者居首位,余依次分别为ADV、IV、RSV。结论引起小儿肺炎病原学复杂,其分布特点及流行趋势各异,对混合感染者及早明确致病病原体,有利于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20.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病原学调查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近年来轮状病毒引起的小儿流行性腹泻已被重视,为了解大庆地区四季流行情况,我们于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大庆地区所属五个区医院肠道门诊与我院儿科4岁以下腹泻患儿303例大便进行了病原学调查,其中轮状病毒抗原检出88例,检出率29.04%,并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