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了解5岁以下小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构成情况,为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5岁以下住院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310份,进行常规细菌培养,筛检致病菌;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病毒,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进行病毒分型。结果:病毒检测阳性121例(39.03%),其中人轮状病毒为主要致病病毒;检出致病菌24例(7.74%),以沙门菌为主;未发现病毒和细菌同时感染,男女性患儿感染性腹泻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轮状病毒感染主要流行于秋冬季,流行型为G2、G3和P[8],18~23周龄儿童多发;而细菌性和杯状病毒性腹泻主要流行于夏季。结论:永川地区人轮状病毒感染是导致5岁以下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的主要原因,同时细菌性感染也占了一定比例,需要加强病原体监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学龄期急性腹泻患儿细菌、病毒病原学临床特点,旨在为学龄期急性腹泻患儿合理治疗方案制订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6-12月上饶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7例学龄期急性腹泻患儿为对象,由迪安检测中心进行病原菌、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及人腺病毒等)的病原学检测,同时结合患儿疾病信息进行病原谱流行规律分析。结果:67例学龄期急性腹泻发病无明显性别、年龄、季节等分布特征,2例同时感染细菌与病毒,细菌感染率为56.52%,略高于病毒感染的43.48%。细菌类型以沙门菌(35.90%)、致病性大肠埃希菌(28.21%)为主,病毒感染类型以轮状病毒(46.67%)、诺如病毒(23.33%)较常见,学龄期急性腹泻患儿病原体感染类型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等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期急性腹泻患儿主要致病菌沙门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均高于71.00%,且沙门菌对头孢他啶、复方磺胺甲噁唑片耐药率高于78.00%,此外,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片耐药性均为45.45%。结论:学龄期急性腹泻患儿常见感染源为细菌(沙门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为主...  相似文献   

3.
本组3年间观察386例住院急性腹泻病患儿四季均有发病,但呈两次发病高峰,一是6~9月份;二是10月至次年1月份。有病原学资料的135例中,第1个高峰以细菌性腹泻为主,其中痢疾杆菌感染为46.3%;第2个高峰以轮状病毒(HRV)感染为主。以6月龄以上至2岁以下小儿为发病的多发年龄,占同期腹泻患儿的71%。病原学与病情分析提示,有无脱水和发热不是鉴别细菌性或非细菌性腹泻的可靠依据;发病季节有助于细菌性还是非细菌性感染的判断。在6~9月份肉眼大便无脓血,不能作为排除细菌性痢疾的依据。细菌性腹泻检出病原菌痢疾杆菌占首位,其次为大肠杆菌、沙门菌、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葡菌等,真菌性肠炎的发生率为0.75%;发现肠道滴虫1例。迁延性腹泻患儿大使细菌培养阳性8/17(39%)例,其中福氏痢疾杆菌6(33%)例,提示1岁以上患儿细菌感染为引起迁延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而1岁以下患儿则HRV感染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腹泻患儿粪便中的轮状病毒,为临床诊断与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56例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粪便标本,开展轮状病毒及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156例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呈现阳性者为37例,阳性检出率为23.72%,其中男性患儿检出率为22.68%(22/97);女性患儿检出率为25.42%(15/59)。轮状病毒感染有明显季节性和年龄差异,11~12月腹泻轮状病毒感染最高,为38.46%(15/39);其次为7~8月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率较高,为22.22%(16/72);再次以9~10月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率较低,为13.33%(6/45)。1~2岁腹泻患儿阳性率最高为28.21%(11/39);其次为0~1岁腹泻患儿阳性率较高为26.31%(25/95);再次为2~5岁腹泻患儿阳性率4.55%(1/22)。结论:秋冬季1~2岁腹泻患儿粪便中轮状病毒的临床检出率较高,应采取积极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杜振元 《中国医学工程》2014,(2):181-181,184
目的了解朝阳地区腹泻儿童中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病原体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朝阳市第二医院儿科2011年5月-2012年5月因急性腹泻住院的415例患儿(排除细菌性腹泻),用胶体金法进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病原体的检测,并对检测阳性的标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单纯的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及诺如病毒感染腹泻患儿的年龄中位数,不同性别和不同居住地的检出率相似,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种病毒的感染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诺如病毒和混合感染,检出率分别为64.8%、26.5%、10.8%、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年龄段的病毒病原体分布中,〈6个月的患儿阳性率较低,6~23个月患儿阳性率增高并达到高峰,〉24个月龄患儿减低。结论朝阳市儿童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体呈多样性,以轮状病毒最为多见,肠道腺病毒次之,诺如病毒最少,且出现了各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现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湖北十堰5岁以下儿童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和病原监测情况,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5岁以下儿童临床诊断为腹泻病的粪便标本进行致病菌和病毒的检测。结果:从622份粪便标本共检阳性标本413例,阳性率为66.39%(413/622),其中轮状病毒246例、诺如病毒90例、札如病毒19例、星状病毒11例,致腹泻大肠埃希菌29例。轮状病毒发病高峰在10月至次年的1月,感染对象主要为6月~2岁婴幼儿;诺如病毒发病高峰在11月至次年1月,感染病毒的对象主要为6~12月婴幼儿,札如病毒、星状病毒感染无明显季节特征;细菌性腹泻发病高峰在5~9月,致腹泻大肠埃希菌为细菌性腹泻的最主要病原,感染对象主要为3~5岁婴幼儿。结论:2013-2014年湖北十堰城区感染性腹泻以2岁以下婴幼儿为主,轮状病毒为2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最主要病原,致腹泻大肠埃希菌为3~5岁儿童细菌性腹泻的最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朝阳地区腹泻儿童中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病原体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朝阳市第二医院儿科2011年5月-2012年5月因急性腹泻住院的415例患儿(排除细菌性腹泻),用胶体金法进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病原体的检测,并对检测阳性的标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单纯的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及诺如病毒感染腹泻患儿的年龄中位数,不同性别和不同居住地的检出率相似,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种病毒的感染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诺如病毒和混合感染,检出率分别为64.8%、26.5%、10.8%、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年龄段的病毒病原体分布中,<6个月的患儿阳性率较低,6~23个月患儿阳性率增高并达到高峰,>24个月龄患儿减低。结论朝阳市儿童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体呈多样性,以轮状病毒最为多见,肠道腺病毒次之,诺如病毒最少,且出现了各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现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75例腹泻婴幼儿轮状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75例腹泻婴幼患儿,运用A群轮状病毒诊断试剂盒,取75例婴幼儿患儿的新鲜粪便制成标本,进行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75例腹泻婴幼患儿检测出32例A群轮状病毒阳性标本,其阳性率为26.3%。6个月~2岁是腹泻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时期。男性婴幼患儿检测阳性率为26.3%,女性婴幼患儿检测阳性率为24.7%。结论:轮状病毒感染是致使婴幼儿腹泻的重要原因,秋末到春初为高峰时期,临床医生要加强6个月~2岁腹泻婴幼患儿轮状病毒的检查,预防误治与误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腹泻患儿大便常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腹泻患儿轮状病毒的感染情况及其主要原因。方法:按照ELISA试剂盒的操作说明,检测疑似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大便。结果:对2795例疑似腹泻婴幼儿粪便轮状病毒的检测,检出A群轮状病毒阳性967例,阳性率为24.1%,男性阳性率为21.3%,女性阳性率为13.2%,男、女患儿轮状病毒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不同月份分析,轮状病毒感染的阳性率主要高发于4~5月份和10~12月份,各月份RV阳性率比较,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从不同年龄段上来分析,RV阳性者多集中在7~18月龄组,占73.7%;6月龄以下占18.0%;2岁以上占8.16%。各年龄段RV阳性率比较,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原因之一,在诊断和治疗上必须针对轮状病毒的发病情况做好预防,并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在提高患儿生命质量的同时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范晓琴  沈冬梅 《求医问药》2014,(16):280-281
目的:对腹泻患儿进行病原学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病原学检测在诊治此病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58例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常规粪便检查、病原体检测及药物敏感试验,分析其病因、发生病原体感染的规律及感染细菌的耐药性等情况。结果:在本组患儿中,有526例患儿发生感染性腹泻,占41.8%;有732例患儿发生非感染性腹泻,占58.2%。本组感染性腹泻患儿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以轮状病毒为主,其次为细菌。本组患儿感染的细菌以志贺菌属为主,其次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再次为沙门菌。这些致病菌对亚胺培南都没有较好的耐药性,对3代头胞类抗菌药物有较低的耐药率。结论:腹泻患儿的病因较复杂。进行准确的病原学检测能为腹泻患儿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保证其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提高其用药的合理性,避免抗生素滥用情况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蒋莹  庄天彦  郭祥萍 《北京医学》2012,34(9):824-827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感染性腹泻的临床及病原学分布特点,指导经验性治疗感染性腹泻,避免滥用抗菌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10月及2010年5~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肠道门诊感染性腹泻患者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药敏结果。结果以急性腹泻为首发症状就诊的183例患者中,26例(14.2%)粪便细菌培养阳性,其中志贺菌属感染14例(53.8%),大肠埃希菌属感染5例(19.2%),沙门菌属感染3例(11.5%),肺炎克雷伯杆菌、嗜水气单胞菌、摩氏摩根菌、雷氏普罗威登斯菌感染各1例(3.8%)。年龄≤60岁患者病原菌的检出率高于年龄﹥60岁者(P﹤0.05)。志贺菌属感染以黏液便、水样便为主,大肠埃希菌与沙门菌感染以稀便为主。志贺菌、大肠埃希菌及沙门菌普遍对氨苄西林耐药,对β-内酰胺酶类、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尚未发现病原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结论肠道门诊细菌感染性腹泻患者粪便细菌培养阳性率较低,仍以志贺菌属为主要病原菌。监测病原菌分布、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对降低细菌耐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深圳市南山区病毒性腹泻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南山区227例腹泻患者(非细菌性感染)的粪便标本进行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腹泻患者的病毒阳性率为39.2%,其中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28.2%和15.4%。诺如病毒全年各月均有检出,无特殊的季节特征和年龄特征;轮状病毒秋冬季为发病高峰,婴幼儿和老人为轮状病毒感染的易感人群。结论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是辖区内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应加强全部人群的病毒性腹泻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3.
宁沛雯 《当代医学》2011,17(24):60-60
目的对西安地区儿童轮状病毒引起的秋季腹泻进行分析。方法对2009年10月~2010年9月住院的腹泻患儿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在770份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阳性254份,阳性率33%。其中0~12个月的婴幼儿感染率最高,244份,占阳性率的72%。结论轮状病毒感染是西安地区引起幼儿病毒性腹泻、肠炎的重要病原体,并且高发于1岁以下儿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丽水地区部分腹泻患儿轮状病毒(RV)和腺病毒(Adv)感染情况的分析,探讨本地区流行特征及发病规律。 方法 收集2016年1—12月来浙江大学丽水医院就诊的1 133例腹泻患儿粪便,利用胶体免疫层析技术,快速诊断患儿粪便里的RV和Adv抗原,分析轮状病毒、腺病毒和双重感染患者的性别、年龄和时间分布特点。 结果 1 133例腹泻患儿的粪便中,检出轮状病毒222例,感染率为19.59%;腺病毒23例,感染率为2.03%;轮状病毒和腺病毒双重感染17例,感染率为1.50%。男患儿轮状病毒阳性率为20.18%(134/664)、腺病毒感染率阳性率为2.79%(18/664)、双重感染的阳性率为1.96%(13/664);女患儿为18.76%(88/469),腺病毒感染率阳性率为1.07%(5/469)、双重感染的阳性率为0.85%(4/4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轮状病毒阳性率随患儿年龄增加而下降(P<0.01),6~12月年龄组患儿轮状病毒阳性率最高(38.05%)。本地区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月份为11月至次年2月,共检出阳性144例,占64.86%(χ2=57.745,P<0.001);腺病毒感染的高发月份是5~6月,共检出阳性14例,占60.86%(χ2=113.900,P<0.001);轮状病毒和腺病毒双重感染的高发月份是12月至次年1月,共检出阳性12例,占70.58%(χ2=24.852,P<0.001)。 结论 轮状病毒为本地区致儿童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并且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尤其要重视小月龄的婴幼儿腹泻感染轮状病毒和腺病毒的检查,选择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对于临床的诊治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类型,以便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278例婴幼儿腹泻患儿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结果:本组278例婴幼儿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中,有菌痢45例,阳性率为16.2%;轮状病毒感染188例,阳性率67.6%。不同性别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3岁年龄组患儿与<6个月年龄组以及3岁~6岁年龄组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明显,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转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多见于6个月~3岁的婴幼儿。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腹泻儿童粪便培养沙门菌及药敏实验结果分析,了解南宁市区儿童感染沙门菌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SBG增菌液增菌、显色皿培养、血清学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在检测的1400份腹泻儿童病例中,培养出43株25种血清型的沙门菌,其中鼠伤寒沙门菌检出最高为14例。1岁以下婴幼儿感染沙门菌的比率占81.4%。1年中第三季度沙门菌检出率高达48.8%,检出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药敏结果显示,阿米卡星等5种药物敏感率在90%以上,每种药物均有耐药菌株。结论:沙门菌感染在儿童腹泻病例中常常可以见到,尤其是鼠伤寒沙门菌造成的感染居多。1岁以下婴幼儿为易感人群。沙门菌感染与地区的气候和食源性感染有关。合理使用药物是有效治疗沙门菌感染,避免耐药菌株产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粪便中A群轮状病毒检测在小儿急性腹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在长春市儿童医院检验科进行A群轮状病毒检测的急性腹泻患儿298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98例急性腹泻患儿中A群轮状病毒阳性率为32.2%,6个月~2岁患儿的阳性率为47.8%,与0~6个月(21.7%),2~5岁(15.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6个月和2~5岁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孩患儿阳性率为31.4%,女孩患儿阳性率为29.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粪便中A群轮状病毒检测在小儿急性腹泻的诊断中意义重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我院细菌性感染性腹泻患儿的病原菌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腹泻患儿的构成以及变迁情况,以此为我院所在地区儿童伴有脓血便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疾病的临床用药治疗以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择取我院于2015年至1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201例伴有脓血便细菌性感染性腹泻患儿参与研究,研究中选择患儿的大便样本进行肠道病原菌(沙门菌、志贺菌)的培养,并行生化检验和血清学检验进行病原菌种、群的鉴定。结果 201份大便样本培养出沙门菌和志贺菌共162株,其中包括72株志贺菌属,占比为(44.44%),主要以B群福氏志贺菌为主;沙门菌90株,占比(55.56%),且沙门菌检出率结果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伴有脓血便细菌性感染性腹泻患儿的发病时间多分布于5月-10期间,尤以7月和8月为集聚分布时间段。结论近年来,小儿沙门菌感染性腹泻发病率逐年提升,而志贺菌造成的感染性腹泻中,以福氏志贺菌的作用为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儿童细菌性腹泻病原微生物和药敏检测结果。方法以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我科收到的195例培养阳性的细菌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病原微生物和药敏检测,分析所有患儿的病原菌分布以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所有患儿不同病原菌分布的结果不同,药敏试验结果所占据的结果不同。结论临床上指出导致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主要为沙门菌,临床加强对病原微生物药敏试验进行检测,可根据各细菌实际耐药性状况对患儿进行合理用药,综合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儿童腹泻的病原学变化.方法 检测9843例腹泻病粪便的轮状病毒(RV)抗原,对其中疑诊细菌腹泻的301份标本做培养.结果 RV检出 2249例,全年发病,有两个高峰.便培养出沙门菌32株,志贺菌13株(B群占9株),致泻大肠杆菌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便培养证实RV并细菌感染10例.结论 2008年RV腹泻居多;细菌腹泻以沙门菌为主,志贺菌以B群为主,两者易感染2岁以下者,1岁以下易感金葡菌;RV合并细菌性腹泻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