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生理功能、病因病机、临床论治等方面论述脾虚是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关键,探讨脾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为临床上从脾论治支气管哮喘提供理论依据。中医学认为支气管哮喘的发生责之于痰,哮喘急性发作期以外邪引动伏痰、痰瘀互结致气机升降失常为主要病机,治疗上当标本兼顾,以治标为主,不忘补虚,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的同时补脾固本;缓解期病机则以脾虚痰饮伏肺、脾虚及肺、肺肾俱虚为要,治从运脾化痰、培土生金、温补脾肾。纵观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脾虚才是贯穿哮喘的核心病机,因此,从脾论治支气管哮喘在临床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同属慢性气道炎症疾病,在病机和治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其都可通过调节气血以恢复肺气宣肃,行使正常生理功能。针对肺的生理功能和气血的关系,探讨支气管哮喘和慢阻肺的共同病机:支气管哮喘的基本病机是痰伏于肺,外邪引动,痰气互结,肺失宣降,并可兼有瘀血阻络之象;慢阻肺的病机以久病肺虚为本,加之痰浊、水饮、瘀血等病理产物,使得肺失宣降,本虚标实的病机随病程持续进展;进而从气血同治角度探讨支气管哮喘和慢阻肺2种慢性气道疾病的异病同治,得出“气血同治,畅通气道”的治疗理念。结合成药的应用,分析以此病机为指导的丹龙口服液组方特点和功效主治,为丹龙口服液异病同治2种气道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支气管哮喘缓解期单纯中医辨证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近10年中医药在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治疗的文献进行总数分析,可以看出其治疗方法主要有:补肾法、补脾法、肺脾同治法、肺肾同治法、肺脾肾三脏同治的补益法;扶正兼顾从痰从饮而治、扶正兼顾从痰从瘀而治的祛邪补益同治法.希望对临床工作者有所启发,使哮喘发作次数减少,或发作程度减轻,乃至不发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鲍身涛教授临床运用萆薢渗湿汤治疗结节性痒疹、湿疹、前列腺炎、血精等病的经验。鲍身涛教授在临床中古方今用、异病同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开拓了诊疗思路,值得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5.
探讨肺脾病理生理改变与湿疹发生、发展的关系,认为肺脾气虚兼夹湿热是湿疹发生的病机本质,提出以"肺脾为核心"的脏腑整体辨证观,倡导"外病内治"疗湿疹。并附两则医案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认为过敏性鼻炎其病在鼻而属肺,为哮喘发作的诱因,发病与肾气不足有关,痰为主要病理因素.治疗应肺、脾、肾三脏同治.指出过敏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虽为两种疾病,但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崔玉衡主任医师治疗咳喘经验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凯 《新中医》2005,37(3):18-19
崔玉衡主任医师擅长治疗肺系疾病,治疗咳嗽首辨寒热,异病同治;以祛痰为先,痰祛则咳自平;运用标本学说辨证施治;并分季节时间用药。治哮喘以缓急平哮法、标本兼治法、扶正固本法三步法治疗,临床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探讨许尤佳教授儿科临床核心诊疗思路“斡旋中土”法的涵义及临床意义。其提出“儿为虚寒之体”的学术观点,说明“斡旋中土”的必要性;认为临床异病同治的病机演变规律及辨证论治均要立足于“中土”,归纳其灵活运用“斡旋中土”法诊疗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异病同治诊疗经验。并举验案2则。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哮喘,病位主要在肺、肾,亦与肝、脾等有关。哮喘发作时呼长吸短,乃肾气不足,吸之气不能归肾而致。加味哮喘通用方宣肺平喘、补肾纳气。重在补肾,以治其本,兼平喘,以治其标,标本同治,散敛并用,故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0.
肺肠同治法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运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临床上常可见到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部分患者 ,经中、西药的治疗 ,但疗效不满意 ,改用肺肠同治法治疗 ,病情很快得到缓解。本文通过对肺与大肠相表里、不但脏腑相络、经络相连而功能相应、病变相关的论述 ,故在治疗哮喘中采用肺肠同治的法则 ,即在辨证论治肺系的基础方中如用适量大黄兼以通腑治疗 ,取得了较好疗效。提示“肺肠同治”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部分病人中运用 ,疗效是明显的。给临床上又增加了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基于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及五脏相关理论,治疗哮喘不能单纯针对体内宿有伏痰留饮,而单纯从肺、脾、肾三脏入手,文章从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两方面论证肝脾同治论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性。通过阅读大量古代文献,分别从小儿肝脾生理、病理的特点,肝脾对小儿支气管哮喘宿根的形成的影响及肝脾与气机升降的关系进行论述,提出肝脾同治的理论依据及可行性;通过整理归纳相关文献,分析中医药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发现肝脾同治在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复发次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治疗概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证候诊断要点及辨证治疗规律。方法:基于近年来有关中医药诊疗支气管哮喘文献,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与研究结果,总结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特点。结果:认为急性发作期的基本病机为伏痰遇感引动,痰气搏结,以实证为主;慢性持续期以虚实兼夹为主,表现为阳虚与饮伏、气虚与痰阻、气阴虚与痰热等;临床缓解期以虚为主,表现为肺、脾、肾气虚。拟订有关证候诊断要点,并总结辨证治疗规律。结论:常见证候为三期十证候,即急性发作期的外寒内饮、痰浊阻肺证、痰热壅肺证、阳气暴脱证,慢性持续期的阳虚饮伏证、气虚痰阻证、气阴虚痰热证,临床缓解期的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为主要兼证,常兼见于上述证候中。为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药辨证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之一,强调以辨别病机为核心。黄雅慧教授认为脾虚、痰湿是疾病发生的关键病机,故在从脾论治、异病同治核心治则的指导下,以健脾化痰为治疗大法,佐以疏肝理气,临床治疗各类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异病同治"始于《黄帝内经》,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有着大量的借鉴,并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正确掌握"异病同治"的理论,对于临床诊疗、用药,有着积极的意义,故本文将临床运用异病同治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5.
简述刘建秋教授临床应用疏风截敏固本方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经验。刘建秋教授认为,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病机可责之于"宿痰内伏,外邪引动,发而为病",治则上应注重治病求本,表里同治,未发应"先安未受邪之地",解表同时应注意顾护正气,防止病邪入里传变。在治疗上,因"外邪犯肺,上先受之",且患者多素体本虚,故提倡"肺鼻同治","肺脾肾同治",以成"疏风解表,益气祛痰"之效。自拟疏风截敏固本方即为刘师在多年临床实践基础上结合选方用药经验而成。临床每化裁用之,多得效验,故此值得深入探讨与研习。  相似文献   

16.
王文东  张念志 《河南中医》2013,33(2):305-307
运用中医整体辩证观念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从肺论治、从肺脾论治、从肺肾论治,三脏同治、从痰瘀论治、外治疗法.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疗效显著,但仍存在问题,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异病同治”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其作为一个主要的治则、治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疗效确切。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应该是“异病同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异病同证”才能“同治”。补肾益气法是运用较为广泛的“异病同治”之法,研究表明,补肾益气之法对多种疾病和状态均具有较好疗效,其部分机制可能与从整体上改善了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等有关,从而对局部病变产生了“调节整体,改善局部”的治疗效果。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青春期崩漏、无排卵不孕症、肾病综合征和衰老,尽管分属不同的疾病和状态,但只要同属肾气虚证型,皆可“异病同治”用补肾益气之法取效。  相似文献   

18.
对于瘟疫的治疗中医各家经过几千年探索体会,临床经验丰富,形成了完整的防治体系.面对此次突发的疫情,中医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病机,结合临床实际,因地制宜确定了中医诊疗方案.各地中医药防治方案中都强调了"肺脾同治"的重要性,此次疫情中肺脾同治法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得到了广泛使用.从"肺脾同治"理论的角度出发,指导新型冠状...  相似文献   

19.
刘文生 《光明中医》2016,(6):858-859
目的通过经方龙胆泻肝汤~([1])的应运阐明中医临床诊疗中辨证施治的重要性,尤其是异病同治的辨证法和应运法。方法取男科相关病例,尤其是阳强与阳痿,遗精与不射精,这两类临床表现截然相反,但病机却完全相同的病症为参考对象,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以验证异病同治的治疗效果。结果只要辨证施治正确,用药恰当,不同的疾病因为病机相同,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完全能收到同样治愈的效果。结论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施治方法的重要体现,熟练和正确掌握异病同治,是临床诊疗的基本技能,也是体现中医学诊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中医"肺鼻同治"理论与现代医学中关于肺、鼻相关疾病属于"同一气道、同一疾病"的理论不谋而合。过敏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是发生在同一气道不同部位的过敏性炎症疾病,分别属于中医"鼻鼽"和"哮病"的范畴。现代学者多将二者视为同一种疾病研究,是立足"肺鼻同治"理论的重要体现,对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就"肺鼻同治"理论在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对本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