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双眼协动参数在近视眼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Lü F  Xu D  Qu J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9):583-586
目的 探讨调节和辐辏的关系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对象包括 31例成人正视者与 4 6例成人近视者 ,近视者又分为高度近视者 (>- 6 0 0D)、中度近视者 (- 6 0 0~ -3 2 5D)和轻度近视者 (- 3 0 0~ - 0 5 0D)。双眼协动参数测量包括远距隐斜、近距隐斜及正、负相对调节 ,对不同屈光度数组的计算性调节 (AC/A)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近视组的计算性AC/A高于正视组 ,且计算性AC/A有随近视程度加深而增加的趋势。近视组和正视组的远隐斜及负相对调节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但近视组的正相对调节其绝对值显著低于正视组 (P <0 0 5 ) ,且近视组的近隐斜较正视组的近隐斜有内隐斜倾向 (P <0 0 5 )。结论 调节、辐辏及其相互作用协动参数在近视者中有明显的差异 ,AC/A为该差异的关键参数 ,并因近视度数增高而呈上升趋势 ,AC/A增高表明近视者在近距离工作时存在视网膜离焦趋势。  相似文献   

2.
徐菁菁  徐丹  姜俭 《眼科》2005,14(5):318-320
目的 分析眼动追踪仪测量的青年受试者包括正视者与迟发性近视者AC/A的差异.设计横断面调查研究.研究对象选取40例年轻受试者,根据问卷调查和验光结果分为正视组(17例)和迟发性近视组(23例).方法 使用Model310眼动追踪仪测量不同距离的调节性辐辏,使用红外自动验光仪测量不同距离的调节反应,获得刺激性AC/A(AC/AS)和反应性AC/A(AC/AR).主要指标调节性辐辏、调节反应、AC/A.结果 迟发性近视组和正视组的AC/AS分别为4.8472和4.6533,AC/AR分别为7.4733和7.5385,两个比值在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767,0.959),两组在各调节刺激水平的调节反应也无显著性差异(P=0.728),AR/AS曲线斜率较为接近.结论 眼动追踪仪测量的AC/A在正视组和迟发性近视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AC/A不是体现两者差异的参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进展性近视、稳定性近视及正视之间反应性AC/A值的关系,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门诊选取10~22岁病例,根据随访资料以及主觉验光结果分为进展性近视组、稳定性近视组以及正视组各17例,在全矫基础上分别测量9个调节刺激水平下的调节反应以及隐斜值,计算调节误差指数(AEI)和反应性AC/A值.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3组屈光组的反应性AC/A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51,P<O.05),进展性近视组的AC/A值高于稳定性近视组和正视组.3组的AEI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F=2.579,P>0.05);在高调节刺激水平(3.21~4.12 D),进展性近视组显示出较大的内隐斜,但只有在4.12 D水平,3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828,P<0.05).结论 和稳定性近视以及正视相比,进展性近视具有较高的AC/A值和较大的近距内隐斜,提示较大的近距内隐斜可能是高AC/A的成因,高AC/A值和较大的近距内隐斜可能是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AC/A比值检测对青少年近视防治验配的意义。方法选取88例青少年近视患者,30例早发近视、29例迟发近视、29例正视。测量他们的刺激性调节诱发AC/A比值。结果在早发性近视和迟发性近视与正视眼的反应性AC/A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早发性与迟发性近视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早发性近视与正视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发性近视较迟发性近视和正视具有较高的反应性AC/A比值,高AC/A可能是近视发生发展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不同阅读距离的调节反应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徐丹  吕帆  瞿佳 《眼科研究》2006,24(3):313-316
目的检测近视眼在不同距离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等参数。研究其在正视眼、稳定性近视眼和进展性近视眼中的表达。方法38名志愿者,根据屈光状态分组,测量在不同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AR)和调节性辐辏(AC/A),并分析结果。结果进展性近视组的AR/AS斜率显著低于正视组(P〈0.05),进展性近视组的AC/A高于正视组和稳定性近视组(P〈0.01)。进展性近视组在高调节刺激水平(2D,3D)下所表现的调节反应显著低于正视组(P〈0.05)。结论进展性近视组在高调节需求下有较低的调节反应,较高的调节滞后导致视网膜模糊像,长期的视网膜模糊像可能是引发眼轴近视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杨宇光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6):1291-1292
目的:探讨测量梯度性AC/A比值对青少年近视防治的意义。方法:选取6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30例早发性近视、10例迟发性近视和20例正视),测量他们的刺激性调节诱发的AC/A比值。结果:在早发性近视和迟发性近视与正视眼的反应性AC/A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早发性与迟发性近视组比较存在着显著性差异(t=2.84,P<0.01);早发性近视与正视组比较存在着显著性差异(t=2.71,P<0.01)。结论:早发性近视较迟发性近视和正视具有较高的反应性AC/A比值,提示高AC/A可能是近视发生发展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正视眼和早发性近视眼刺激性调节性集合/调节比值(AC/A值)、刺激性集合性调节/集合比值(CA/C值)、反应性AC/A以及反应性CA/C之间的差异及相互关系。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 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视光门诊就诊的9~14岁早发性近视患者 27例为早发性近视组,另选取20例正视者作为正视组,在双眼视状态使用精工自动红外验光仪和改良式Thorington法分别测量25 cm处5个调节刺激水平和6个聚散刺激水平下的调节反应和隐斜量,计算2组的刺激性AC/A、刺激性CA/C、反应性AC/A以及反应性CA/C值。数据采用t检验和Pearson 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视组、早发性近视组的反应性AC/A分别为(4.07±1.47)Δ /D、(5.13±1.95)Δ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4)。正视组、早发性近视组的刺激性AC/A和反应性AC/A值之间均呈正相关(正视组:r=0.903,P<0.001;早发性近视组:r=0.880,P<0.001)。正视组的反应性AC/A和反应性CA/C呈负相关(r=-0.450,P=0.04),早发性近视组这2个参数间无相关性(r=-0.367,P=0.06)。结论:早发性近视眼的反应性AC/A高于正视眼。AC/A和CA/C之间的负相关性只见于正视眼的反应性比率之间,提示单AC/A值不能全面评估调节系统和聚散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 6 5位大学生的反应性AC/A测量方法和结果 ,探讨和评价一种新的反应性AC/A测量方法及其在研究迟发性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在Jiang和JaneGwiazda的反应性AC/A测量方法的原理基础上 ,逐步改进设备和方法 ,设计出测量方法。先选取 5位大学生进行预实验 ,每位都以同样的方法进行两次测量 ,两次结果无差别 (P >0 .0 5 )。然后用此方法测量计算出 6 5位大学生 (正视组 2 0位、迟发性近视组 4 5位 )的反应性AC/A值。结果 :迟发性近视组的反应性AC/A值均比正视组高 ,两者差别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结论 :此测量方法所用的装置简单且部分可自制 ,测量方法设计合理 ,结果误差小 ,是研究近视发生发展机制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可以推广应用。测量反应性AC/A值在研究迟发性近视发生发展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近视者对于近距离目标物的调节反应和集合反应与近视的发生时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以及使用正、负镜片作为调节刺激的梯度法测得的反应性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A)和刺激性AC/A的值是否有差异。方法 92位志愿者参加本研究。将受试者分为正视组22例、早发性近视(近视发生在15岁之前)组44例和迟发性近视(近视发生在15岁之后)组26例。分别用+1.00D和-1.00D的镜片作为调节刺激,测量计算三组受试者的AC/A。结果 不同组别的调节滞后量、调节性集合和刺激性AC/A无论在正镜片还是在负镜片刺激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不同组别在正、负镜片刺激下的反应性AC/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9、0.000)。正视组和早发性近视组在正镜片刺激下所得的刺激性AC/A和反应性AC/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在负镜片刺激下所得的刺激性AC/A和反应性AC/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迟发性近视组在正、负镜片刺激下所得的刺激性AC/A和反应性AC/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6)。结论 无论是早发性近视者还是迟发性近视者,其反应性AC/A均高于正视者;不同性质的调节刺激测出的AC/A也有差别,与受试者的屈光状态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LASIK术后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 AC/A)的变化,探讨其对术后近距离工作视疲劳症状的关系。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测定统一行标准LASIK术56例(112只眼)近视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AC/A值,按患者年龄分为年轻组(≤30岁)和年长组(﹥30岁),按近视程度分为中低近视组(≤-6.00 D)和高度近视组(﹥-6.00 D),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不同屈光组手术前后各时期的AC/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年龄组手术前后各时期的AC/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屈光组及年龄组均表现为术后1周内AC/A较术前下降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逐渐恢复术前水平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高度近视组AC/A较术前提高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LASIK术后AC/A呈一过性的降低,然后逐渐恢复,与早期近距离工作视疲劳有关。  相似文献   

11.
Oculomotor functions and late-onset myopia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In order to elucidate the role of optical defocu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te-onset myopia (LOM), we employed both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In the theoretical study, which has been reported previously, we suggested a model in which an accommodative sensory operator was added to simulate the sensory part of the accommodation system. Results derived from the model showed that the sensory part might increase the system's threshold to the accommodative error (or defocus) signal. In this study, we measured the perceptual depth-of-focus and the system's threshold to the defocus signal for three refractive error groups: emmetropic (Emm), stable myopic (S.M.), and progressing myopic (P.M.).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ual depth-of-focu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However, the defocus threshold values of the P.M. group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values of the other two groups. This result in combination with our previous findings, leads us to suggest that individuals susceptible of developing myopia from sustained near-work have a specific oculomotor risk profile. Although we are still trying to determine the specific sequence of changes among dark-focus, AC/A ratio, the accommodative system's defocus threshold, and refractive error, we are convinced that the changes of oculomotor parameters underlie the type of myopia associated with near-work.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近视眼患者正相对调节力( 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 PRA ),负相对调节力( nega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NRA)和 PRA/NRA 比值的特点及其与等效球镜度数、戴镜年数、戴镜习惯、度数进展情况和瞳孔大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8/11在泉州180医院就诊的患者90例90眼。将轻度、中度、高度近视眼和正视眼的PRA, NRA 和 PRA/NRA 比值进行比较。将近视眼患者PRA, NRA和PRA/NRA比值与等效球镜度数、戴镜年数、戴镜习惯、度数进展情况和瞳孔大小进行相关性分析。近视眼进展组和不进展组的PRA,NRA,PRA/NRA比值,、戴镜年数、戴镜习惯、瞳孔大小进行比较。结果:(1)在年龄、性别和眼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的情况下,轻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眼和正视眼分别比较, PRA和PRA/NRA比值均较低, NRA均较高;(2)在年龄、性别和眼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的情况下,轻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间比较,PRA,PRA/NRA比值和NRA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仅戴镜年数和戴镜习惯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戴镜时间越长, PRA和PRA/NRA比值越大、NRA和瞳孔越小。 PRA/NRA比值越大、NRA越小,则瞳孔越小;(4)在年龄、屈光度和眼压无差异的条件下,不易进展组戴镜时间长,常戴镜者比率大;进展组戴镜时间短,不戴和偶戴镜者比率大。结论:近视眼和正视眼比较,PRA和PRA/NRA比值下降, NRA增大;但PRA,PRA/NRA比值与近视度数和近视进展无相关性,提示近视发生与发展无法用单一相对调节力改变来解释,而是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及时准确配镜并坚持配戴可减轻近视眼PRA,PRA/NRA比值下降和减缓近视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刘立  张萍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2):2285-2288

目的:观察儿童和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眼动参数,初步探讨儿童和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对眼动参数的影响。

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4-09/2016-05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就诊的7~14岁儿童及青少年82例,其中正视者(对照组)47例,近视性屈光参差者(试验组)35例,检测所有入选者的屈光度、5m和40cm隐斜、梯度性和计算性AC/A比值及调节功能\〖40cm的调节反应(FCC)、正负相对调节(NRA/PRA)、调节力(AMP)和调节灵敏度(AF)\〗。

结果:两组受检者5m和40cm隐斜度数、40cm FCC、PRA及AC/A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AF、NRA、AMP与正常值最小值的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儿童和青少年5m和40cm隐斜、40cm FCC、PRA及AC/A比值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选择同年龄段、同等学历的大学生测量不同屈光组眼正、负相对调节力及其比值等调节参数,分析其与近视眼的发病的关系.方法 同意被检查入校新生292人,平均年龄( 18.76±0.80)岁.正视组29人,低、中、高度近视组分别为118、82、37人;26人远视及屈光参差者被排除.被检者在电脑验光基础上,使用综合验光仪进行主觉验光,并测其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力.结果 正视组正相对调节力(PRA)均值(-.4.87±1.47)D,低、中、高度近视组正相对调节力均值分别为(-2.36±1.21)D、(-2.92±1.40)D、(-2.86±1.81)D,不同近视组PRA比正视组均有显著降低(F=24.54,p=0.00);正视组负相对调节力(NRA)均值(+2.09±0.46)D,低、中、高度近视组负相对调节力均值分别为(+1.99±0.51)D、(+1.95±0.45)D、(+1.99±0.47)D,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8,P=0.63);正视组PRA/NRA的比值均值为2.35±0.51,低、中、高度近视组PRA/NRA的比值均值分别为1.21±0.66、1.53±0.76、1.49±0.95,不同近视组PRA/NRA的比值比正视组均有显著降低(F =19.06,P=0.00).结论 同年龄段、同等学历大学生近视组的正负相对调节力比值、正相对调节力明显低于正视组.近视眼的正负相对调节力比值及正相对调节力下降是近视眼发病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tiu keratomileusis,LASIK)前后正相对调节(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PPA)、负相对调节(nega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NRA)的变化,探讨其对术后视觉质量影响的相关性。方法:使用综合验光仪测定45名近视患者LASIK术前戴镜、术后1mo裸眼、术后3mo裸眼的NRA、PRA值,按近视程度分为中低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按发病年龄分为早发性近视组、迟发性近视组;按患者年龄分为18~20岁组、21~30岁组、31~41岁组,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术前戴镜、术后1mo、术后3mo的NRA、PRA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不同程度近视组间、不同发病年龄组间的术前戴镜、术后1mo裸眼、术后3mo裸眼的NRA、PR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间术前、术后1mo、术后3mo的NR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视患者LASIK手术前后NRA、PRA值的改变没有统计学意义。NRA值随患者年龄增大而相应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儿童注视近距与远距视标时的调节功能进行客观检查分析,探讨眼调节功能与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4月济南市某小学眼健康筛查中符合纳入标准的105例(105眼)学龄期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分为正视眼组(40例)、假性近视组(33例)、真性近视组(32例)。首先所有受试者检测主观调节反应(BCC)与正/负相对调节(PRA/NRA),然后应用近远调节功能检测系统测量受试者在注视近点25 cm处与远点250 cm处时眼客观调节反应(AR)、调节微波动(AM)与调节滞后(AL),最后所有受试者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 3组受试者BCC、NR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受试者P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正视眼组与真性近视组、假性近视组与真性近视组受试者PR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正视眼组与假性近视组受试者PR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近点25 cm处,3组受试者A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正视眼组受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间调节力差异与屈光参差程度间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6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近视患者123例(246眼),年龄8~21岁。根据双眼间等效球镜度(SE)差值分为屈光不正组(SE差值≤0.25D)29例、低度屈光参差组(1.00D≤SE差值<2.50D)62例及高度屈光参差组(SE差值≥2.50D)32例3组。所有患者符合双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0.8且各项原始数据较为完善。使用综合验光仪测量3组患者的单眼调节幅度(AMP)、单、双眼负相对调节(NRA)、正相对调节(PRA)、调节反应(AR)及调节灵活度(AF)在睫状肌麻痹下验光后确定双眼间屈光度数,分析3组间双眼调节相关参数及单眼调节参数差差值(双眼间调节参数差值=近视屈光度较高眼调节数值-近视屈光度较低眼调节数值)之间的差异。对3组间调节参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屈光参差程度与双眼调节参数值及双眼间调节参数差值间的关系分析选择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3组间双眼NRA、PRA、AR、AF值及单眼间NRA、AF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AR差值分别为-0.03±0.25、0.20±0.30、0.26±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6,P<0.001);3组PRA差值分别为0.04±0.27、0.34±0.72、0.66±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7.47,P<0.001);3组AMP差值分别为0.41±0.86、-1.07±1.53、-1.02±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9.25,P<0.001)。事后多重比较显示,屈光不正组与低度屈光参差组和高度屈光参差的AR差值、PRA差值、AMP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SE差值与AR差值、AMP差值存在低强度的正相关性(r=0.22,P=0.014;r=0.36,P<0.001)。结论:不同程度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间调节参数差值不同,且双眼间AR差值、AMP差值与双眼间屈光度差异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视觉训练对调节、集合等双眼视功能参数的影响,评估视觉训练对缓减视疲劳,改善异常双眼视功能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学中心视光门诊就诊的有视疲劳症状、双眼视功能异常患者121例,男62例,女59例,年龄8~27岁,平均(15.5±5.2)岁。排除眼部疾病后进行屈光和双眼视功能检查。按照诊断结果,进行9周的视觉功能训练,训练前后进行调节、集合等双眼视功能相关检查和评估。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通过视觉功能训练后,调节幅度(t=-9.015,P<0.01)、正相对调节(t=9.569,P<0.01)、负相对调节(t=-6.719,P<0.01)、调节辐辏/调节(AC/A)(t=-3.244,P<0.01)均显著改善。近外隐斜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6,P<0.01)。调节滞后和远隐斜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合理的视觉功能训练可以改善双眼视功能,其中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近隐斜、AC/A都有明显的变化,患者的双眼视症状、视疲劳症状明显缓解,但调节滞后、远隐斜没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