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若萍  李慧云 《河南中医》1994,14(4):202-204
桂枝在《伤寒论》中组方达42首,仅次于甘草,用桂名方23首,诸药难及!凡注《伤寒论》无不解桂,但对桂枝误解之处尚有不少:如桂去皮,《医宗金鉴》按云“桂枝汤方,桂枝条下有去皮二字。夫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后仿此”。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云“桂枝条下有去皮二字,叶天士《临证指南》方中每用桂枝末(是桂枝木)甚觉可笑。盖仲景所用之桂枝只取梢尖嫩枝内外如一,若有皮骨者去之,非去枝上之皮也”。张廷模云:“凡用桂枝之方均强调去皮使用……所去之皮又谓之粗皮、上皮、皮上甲错等”。叶因朴解功能曰“仲景用桂去皮是取其气  相似文献   

2.
仲景用桂枝去皮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用桂枝解肌发表时,强调桂枝要“去皮”.这种炮制方法,现已不再沿用,其理何在?今试析之.桂枝去皮之理,有医家认为是去粗存精,除去非药用部分.如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削去上虚软甲错处,取里有味者秤之”.(日)稻宣义《炮炙全书》称桂枝“要紫赤味辛烈者用之,如不辛烈,勿入剂”.如此理解,终觉肤浅,未及真谛.笔者认为,去皮的目的当是改变桂枝之性能.  相似文献   

3.
雷平 《四川中医》1995,13(12):20-20
《伤寒论》第40条小青龙汤方后附:“……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注家对之颇有争议。多以为此注系后人所为,不属仲景原意。如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五版)就言: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笔者认为小青龙汤治喘用麻黄与去麻黄加杏仁都是正确的,其关键在于喘证的病机变化。  相似文献   

4.
桂枝在仲景医著中有言去皮,亦有言不去皮;今人有说去皮缓和药性,有日不去皮提高药效。《中药炮制学》中桂枝炮制法之一却为“取原药材,除杂质,粗细分开……筛去碎屑”入药用。是现代人懒惰,省去工序,还是古人用药繁琐,究竟是桂枝去皮为好,还是不去皮为妙,孰是孰非?笔者认为:桂枝不应去皮。  相似文献   

5.
笔者认为,《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之方名与原著本意颇有出入,现简述如下:一、仲景方名用“加”字的本意有二:其一,有重叠之意,如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方中把桂枝或芍药加重药量而得名;其二,有增多之意,如桂枝加葛根汤,白虎加人参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等,是在原方中增加药味而得名,大都在原方中加一、二味或二、三味药味,其所加药味均在方名中体现出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与“加”字本意不甚贴切。  相似文献   

6.
答《商讨》     
《商讨》一文对《伤寒论选读》提供宝贵意见,我们表示非常感谢,兹答复如下。一、《伤寒论》第22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徽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予汤主之。”《商讨》认为其中“微恶寒”,即轻微恶寒之意,不能作“脉微恶寒”理解,其说不为无据。盖自成无己以后,喻嘉言、柯韵伯等均持此说。然则此说似觉欠妥,理由如下:其一,从字面来说,前半段言“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而后半段则与前者并列。前文既言“脉促”,则后文之脉微可省去“脉”字,而但说“微”,即可成立。观第217条:“……脉弦者生,涩者死”第315条:“……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显然是在“涩”与“微续”之前,省去“脉”字,其义可证。不仅如此,后文还省掉“胸满”二字;否则,何以用桂枝去芍药汤加附子。其二,从病证来讲,第22条是讨论太阳病下后的两种证治,  相似文献   

7.
李进业 《河南中医》2020,40(2):171-173
张仲景临证用药比较讲究,桂枝去皮为去其外层皮,但现代用的桂枝饮片去皮极难操作。"气之薄者桂枝也,气之厚者肉桂也",《伤寒杂病论》中治肾虚的崔氏八味丸、治"虚劳诸不足"的薯蓣丸以及天雄散诸方中均是用桂枝,内脏病变更适合用肉桂进行治疗,桂枝更适合治疗肢体经络病证。药理试验测得肉桂、桂枝二者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均为肉桂醛,肉桂的挥发油提取率为桂枝的2倍。现代用的桂枝是肉桂树的嫩枝(细长或幼嫩的枝条),切片切段后去皮是不现实的,且去皮后木芯所剩无几。现代用桂枝不去皮(此指全部皮层),而其疗效是明确而可靠的,肉桂、桂枝及桂枝汤类方在临床中大量使用,具有多种功效,广泛用于临床各科。所以,《伤寒论》中的桂枝基本等同于现代用的肉桂,而不是现代用的桂枝,其去皮也是去表面的木栓层。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第34条的原文是:“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我认为此条的方证不相吻合,疑是传抄之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226方,两书中含有桂枝的达77方之多,桂枝应用之广仅次于甘草。仲景凡用桂枝,皆注明去皮,令人费解,前人亦少有论及。笔者查考古代本草、方书类文献,发现仲景所用桂枝,不同于现今所用的桂枝,实为今之肉桂,去皮即为桂心。所谓去皮是指去除药材皮部外层之栓皮。兹浅议如下。《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但书中不见桂枝这一药名,虽然载有桂和牡桂,但无去皮的记载。后世诸家对桂的认识有所不同,对牡桂则多认为是木桂,与肉桂、桂枝为同一物,如《唐本草》。晋代郭璞释《尔雅·木桂》道:“今人呼桂…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的挂枝人参汤,历代医家均认为是表里双解剂,在病机上也都认为是太阳误下,太阴虚寒,挟有表证,这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一则因此方是理中汤加桂枝组成;二则因《伤寒论》原文163条有“太阳病,外证去除,而数下之,……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之语,因此认为此方是外解表寒,内温脾阳之剂。余验之临床,非如其说,兹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伤寒论》全书运用桂枝的方大致有40首。其作用,有解肌和营卫、化气以利水、温阳疗心虚、温经除痹痛等。取桂枝解表作用的方有10余首,其桂枝用量最多不超过三两;而用干温阳、温经、平冲时的量均大于解表的量,如桂枝甘草汤、茯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方书之祖,年湮代远,传写舛错有之,文字古奥,有待引伸有之。简述如下: 《伤寒论》正误桂枝去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脉经·病发汗以后证》、《千金翼方·发汗吐下后病状》,均无“各一两”、“三两”、“新加”七字,以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等方通无加药之两在方名内例之,《脉经》、《千金翼方》义长,各一两”、“三两”、“新加”七字,当是衍文。更加桂二两也:《条辨》注:“所加者桂也,非枝也。”非但和原文五两欠合,且与去桂条也对不起来。《金匮要略方论·奔豚气病脉证治》无此句,以桂枝加芍药汤无更加芍三两例之,《金匮要略方论》义长,“更加桂二两也”六字,应是衍文。  相似文献   

12.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伤寒论选读》(以下简称《选读》),是指导学习《伤寒论》的一本好书。但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个别条文的解说,笔者认为值得商讨。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选读》第22条)  相似文献   

13.
正桂枝汤出自《伤寒论》。原方由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12枚组成,主治伤寒太阳表虚证~([1])。桂枝汤作为《伤寒论》中群方之首,历代医家对其大有研究,并运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病证,至今不衰。对于桂枝汤的功用,历代医家各有所见。笔者在临床中常用桂枝汤,对桂枝汤的功用有独到的见解,认为桂枝汤不是辛温解表剂,其理有三。1从桂枝汤的药物配伍看桂枝汤从桂枝三两为君,桂枝下有"去皮"二字,此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中“烦”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记载“烦”字条文计69条,“烦”字在《伤寒论》中共出现过77次。其中有的用来叙述症状,如大青龙汤之烦躁。栀子豉汤之虚烦等;有的用来判断其疾病传变,如“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269条);亦有的用来推断预后,如“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296条)。上述之烦,皆为烦扰不宁之意。然而,将《伤寒论》中含“烦”字条文均作  相似文献   

15.
<正>桂枝茯苓丸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由桂枝、茯苓、丹皮、芍药、桃仁5味中药等量组成,用于治疗"妇人癥病"。纵观仲景方之桂枝,虽然没有形态描述,却大都标注"去皮"二字,可是当今桂枝若去皮,则成桂木。究竟仲景方中桂枝为何"去皮"?值得探讨。此外,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了桂枝茯苓丸与桂枝茯苓胶囊[1]984-985两个品种,胶囊剂由丸剂改变剂型而来。然而,两个制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第279条云:“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历代注家大都认为“腹满时痛”是邪陷太阴;“大实痛”是胃肠有结滞。如柯琴《伤寒来苏集》认为,“是太阳转属阳明而胃实”,桂枝加大黄汤是“调胃之剂”;尤在泾《伤寒贯珠集》认为,“脾非自实也,因胃实而实也”,桂枝加大黄汤是“越陷邪而去实滞”;现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亦认为是“腐秽积滞于肠而成”,桂枝加大黄汤“宣表邪通实滞”,并认为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芍药汤是表里两解之剂。笔者认为以上诸说均欠妥…  相似文献   

17.
1 药用部位的选择和认定古代药物学家根据药物不同部位的作用 ,选择药物的入药部位 ,非药用部位则予以剔出 ,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①去皮论 药物去皮 ,记载很早。如 :肉桂最早记载于《名医别录》 ,有“去粗皮”的炮制要求。“去粗皮”目的在于去掉药效差的部分。汉代《金匮玉函经》中大黄、附子、杏仁、巴豆等药物也需去皮 ,以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②去心论 所谓“心” ,泛指根、皮类药物的木质部或果实的胚芽而言。如巴豆 ,在《类证活人书》中记载 :“去心皮膜” ,以降低其毒副作用 ,正如《握灵本草》所云 :“巴豆不去心作呕”。丹皮去心 …  相似文献   

18.
“一方二法”四字在《伤寒论》全篇中仅出现一处条文,这就是174条桂枝附子汤证、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证。“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原文方后注“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  相似文献   

19.
桂枝“去皮”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第一方第一药即桂枝三两(去皮),为何去皮?院校教材未作注解。《伤寒论》用桂枝43方次,均注明去皮(其中3方加减、1方后下未注明)。《金匮》用桂枝45方次,注  相似文献   

20.
桂枝是《伤寒论》中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全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方剂用到桂枝,冠以桂枝为名的方剂就有24个,现将桂枝配伍运用归纳如下: 一、与芍药配伍的应用桂枝辛温,能解肌表,温通卫阳,是治疗“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主要药物,若与酸寒敛阴和营的芍药配伍,更能增强调和营卫之功,使其解表而无大汗之弊,止汗而无敛邪之虞。《医宗金鉴》说:“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意,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伤寒论》中的第一方桂枝汤,就是以桂枝、芍药为主的方剂,除治疗中风表证外,还能治疗“病常自汗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