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内窥镜神经经管减压术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观察了107具成人尸标本视神经管及其与蝶窦和筛窦的毗邻关系,所有标本中,视神经管在蝶筛窦外侧壁形成隆起者为72.4%,视神经管与毗邻关系的关系复杂,但其内壁与后筛窦或/和蝶窦相毗邻最为多见,内壁长10.2mm厚0.4mm是内窥镜下行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关键部位,文中讨论了内窥镜下行视神经管减压时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视神经管毗邻的结构复杂,建立三维视神经模型,以达到多角度直观观察视神经的目的。方法 拷贝头颈CT血管造影(CTA)并对视神经、蝶窦及后组筛窦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分析三维立体图像上视神经的毗邻结构及分型。结果 获得了视神经、蝶窦及后组筛窦的三维模型。根据视神经的三维立体毗邻结构将其分为3种类型,即:蝶窦型、筛窦型和蝶筛型。分析了视神经毗邻位置的分型所对应的蝶窦与筛窦气化程度的关系。结论 三维立体模型中可以全方位直观观察视神经的毗邻结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最后筛房的解剖发育情况及其解剖毗邻关系对临床开展蝶鞍区域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对50具成人头颅进行鼻窦冠状位及水平位薄层CT扫描,重点观测后筛窦最后筛房的影像解剖形态及其毗邻关系。结果:测得其矢状径位于5.76~21.48mm之间。其中,最后筛房大于或等于同侧蝶窦腔的有23侧(23%)。最后筛房与蝶窦、视神经管之间的解剖关系的不同形成蝶上筛房的有28侧,(28%),形成蝶旁筛房的有5侧(5%),形成Onodi窦的有24侧(24%)。结论:鼻窦冠状位及水平位CT扫描在最后筛房的影像解剖研究及临床手术中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最后筛房与蝶窦、视神经管之间的解剖关系可形成蝶上筛房、蝶旁筛房或Onodi窦对临床开展蝶鞍区域手术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鼻外筛—蝶窦进路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几个临床解剖学问题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通过对50个头颅标本的解剖学观测,测量了从Dacryon’s点至筛前孔,筛前孔至筛后孔,筛后孔至视神经孔捉21.7(14.2~33.3)mm)13.8(6.9~26.7)mm,5.1(2.0~8.4)mm。观察到视神经管内壁与筛,蝶窦的毗邻关系多达13种,观察到视神经管隆突出现率为55%,结合临床体会,对经鼻外筛-蝶窦进路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径路解剖进行探讨,着重讨论了寻长前筛前,筛后动脉,视神经孔,  相似文献   

5.
蝶上筛房的外科解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对50具头颅解剖及85例颅影像学的研究,观测了蝶上筛房的出现率及其毗邻关系。蝶上筛房的出现率为28.2%,其中左侧出现率为25.9%,右侧出现率为30.4%,讨论了蝶上筛房对鼻神经外科手术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最后筛房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临床开展鞍区手术提供一组最后筛房的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 :取 5 0具成人头颅标本 ,行鼻窦冠状位及水平位薄层CT扫描 ,重点观测后筛窦最后筛房的影像解剖形态及其毗邻关系。结果 :测得其矢状径位于 5 .8~ 2 1.5mm之间 ;垂直径位于 9.4~ 2 6 .0mm之间 ;左右径位于 5 .9~ 2 3 .6mm之间。其中 ,最后筛房大于或等于同侧蝶窦腔的有 2 3 % ( 2 3侧 )。结论 :最后筛房与蝶窦、视神经管之间的解剖关系可形成蝶上筛房、蝶旁筛房或Onodi窦。冠状位及水平位鼻窦CT扫描在后筛窦最后筛房的影像解剖研究及临床手术中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视神经管区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李健  廖建春 《解剖学杂志》1994,17(2):98-101
对50个成人尸头和30个干性颅骨标本的视神经管区进行了显微解剖学研究,测量了视神经管的长度、口径及管壁的厚度、观察了视神经管内壁的毗邻结构关系,还测量了一些与视神经管减压术有关的数据。讨论了经鼻外筛、蝶窦视神经管减压时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8.
筛窦外侧壁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石献忠  韩卉  赵靖 《解剖学杂志》2005,28(3):347-348
目的:研究筛窦外侧壁显微外科解剖,为临床处理筛窦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显微解剖学技术,对24例成人头颅标本筛窦外侧壁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Dacryon(泪点,上颌骨、额骨、泪骨的交汇点)至筛前、后孔及视神经管眶口间的距离分别为(21.45±2.54)mm、(34.23±2.90)mm、(39.25±1.53)mm。筛前动脉眶内段长度为(4.98±1.17)mm,筛后动脉眶内段长度为(8.72±2.24)mm。结论:在筛窦手术或视神经管减压术时,Dacryon与筛前孔、筛后孔及视神经管眶口距离,可为正确寻找和处理筛动脉及视神经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宝冬  向宇燕  吕运成 《解剖学研究》2012,34(6):452-454,457
目的 通过对视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的研究,为临床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结构完整的成人头颈部标本12例,经红色乳胶灌注、10%的福尔马林固定,观察和测量如下指标:①观察视神经管的形态;②视神经管隆突的类型;③视神经管颅口、眶口及管中部的横径、纵径及横截面;④测量视神经管上、下、内、外侧壁的厚度;⑤视神经管内侧壁毗邻关系;⑥视神经管内眼动脉与视神经的位置关系.结果 视神经管由两口(颅口、眶口)和四壁(上壁、下壁、内侧壁、外侧壁)组成,其横截面积在眶口最大,管中部最窄;视神经管的内侧壁最薄,内侧壁的毗邻结构主要有3种类型:①前为同侧后筛窦、后为同侧蝶窦;②全为同侧蝶窦;③全为同侧后筛窦,眼动脉在视神经管的颅口、眶口分别以视神经的内下方和外上方多见.结论 本研究结果为经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了解剖学参数;当打开视神经管骨壁,鞘膜的切开选择内侧壁稍上方.  相似文献   

10.
视神经管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采用40个颅骨与20具尸体的头颅,测量了视神经管的长度,口径及管壁的厚度,观察了视神经管与蝶、筛窦的关系,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的走行特点,筛前、后孔的位置关系,筛前、后动脉的起始与走行特点等。并结合临床讨论寻找与处理筛前、后动脉,以及当视神经管减压手术时除去内侧壁和下壁时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1.
蝶窦的CT与断层解剖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有关蝶窦手术提供解剖学和影像学资料。方法:采用CT技术和断层解剖方法对15例尸头和50例颅骨标本蝶窦的形态、类型、径线、毗邻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蝶窦的前后径大于上下径,上壁和前壁较苤,下壁和后壁较厚。在蝶窦CT水平层面上可清楚显示其气化类型,前、后壁,两侧壁及中隔的位置、厚度、毗邻;在冠状层面上可显示上、下壁的厚度及上壁与垂体、颈内动脉的关系。蝶窦内可见管型视神经管隆起和管型颈内动脉隆起,其出现率分别为23.8%和21.9%。视神经管隆起仅见于发育良好的鞍前型和全鞍型蝶窦。发育良好的枕鞍型和全鞍型蝶窦的后壁较薄,最苤者仅为0.6mm。结论:蝶窦的气化程度差异较大,视神经、颈内动脉可向窦腔内突入。发育良好的枕鞍型和全鞍型蝶窦与脑干间仅隔以纸样薄骨板。经蝶窦入路手术,应控制手术操作范围,避免损伤毗邻结构。  相似文献   

12.
内窥镜下与颅底相关的鼻腔鼻窦解剖标志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研究内窥镜下鼻颅底相关的解剖标志及其在手术中的意义。方法:观测4例尸体标本和术时179个病例与颅底相关的鼻腔鼻窦解削结构。结果:(1)筛前动脉位于额隐窝后隆突或其后2~3mm范围;筛前动脉骨管可呈管状或管状悬空占58.2%,呈嵴状或半管状占41.8%。(2)纸样板与筛顶的连接方式有直角为3%,钝角44%,锐角53%.(3)蝶窦前壁位于后鼻孔上缘上,鼻中隔和中鼻甲后缘之间。(4)蝶窦外侧壁视神经管隆起呈管型或半管型为15.4%,压迹型35.3%。颈内动脉隆起60%。(5)蝶骨嵴延长线为鞍底中线。结论:(1)作为判断筛顶或蝶窦侧壁重要标志的额隐窝、筛前动脉或视神经管隆起、颈内动脉隆起是有一定的解剖变异.(2)中鼻甲前后附着缘、上颌窦口、后鼻孔上缘和纸样板是可供参照的相对恒定标志。(3)蝶骨嵴可作为判断鞍底中线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蝶窦前壁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蝶窦内窥镜手术提供依据,本在15例头断面标本和15侧头部正中矢状剖面标本上.研究了与蝶窦手术入路有关的蝶窦前壁的形态分区和重要结构。1区位于蝶窦前壁的最外侧.与后组筛窦相邻。2区位于1区的内侧与鼻腔相邻,下部有蝶腭动脉和较厚的松质骨。3区位于蝶窦前壁的中线部,与鼻中隔相邻,其重要结构相对较少。1区和2区下部骨壁较厚,最好选择以1、2区上部入路;3区的重要结构较少,是蝶窦入路及其两侧病变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经鼻入路视角下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壁的显微解剖特征,为相关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10例防腐尸颅按经鼻路径在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视神经、颈内动脉和蝶窦外侧壁的关系,测量前鼻棘与视神经管眶口、颈内动脉隆凸最凸点之间的距离,以及与鼻底平面的角度。 结果 颈内动脉和视神经在蝶窦外侧壁上形成隆凸,两者之间呈“>”字形,前鼻棘与颈内动脉隆起最凸点之间的距离为(62.18±5.12)mm,与鼻底平面的夹角为(36.8±3.4)°,与视神经管眶口的距离为(69.24±3.95)mm,与鼻底平面的夹角(41.4±3.0)°。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可分为鞍旁部和斜坡旁部,鞍旁部与垂体外侧壁关系最为密切,鞍旁部至中线的距离为(9.06±1.34)mm。海绵窦内侧壁由鞍旁部和蝶窦旁部组成。 结论 熟悉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壁的解剖学特点,对于术中定位,安全处理海绵窦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蝶窦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为经蝶手术安全切除鞍区肿瘤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对 2 0例经 10 %福尔马林溶液固定成人尸头的蝶窦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  80 %蝶窦为全鞍型 ,其中 12 5 %为鞍枕型 ;仅 2例蝶窦中隔位置居中 ,占 10 % ;鞍底骨质厚度平均为 0 9mm ,其中≤ 1mm者占 5 5 %。颈内动脉在蝶窦内形成隆凸者占 4 5 %。结论 蝶窦中隔不能作为术中中线定位的惟一标准 ;鞍底向两侧扩大时要注意勿损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研究对视神经管和眼眶的解剖研究,为内镜经鼻入路视神经管减压和治疗眼眶内病变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国人尸头5例,采用大体解剖和内镜下经鼻入路两种方法,观察重要的解剖标志;使用内直肌内移技术,观察视神经管和眼眶内结构的暴露情况以及重要结构的位置、毗邻、走行等。结果钩突位于中鼻甲的前下方;筛泡在钩突的后方,切开筛泡可进入筛窦;筛前后动脉是筛窦内的重要解剖标志;视神经管隆突、颈内动脉隆突和视神经管颈内动脉隆突(OCR)是蝶窦内重要的解剖标志;纸样板位于筛窦的外侧壁,切开纸样板可暴露眶内容物;在眶内,可从内直肌与下直肌之间的通路暴露视神经。在本次10侧标本中,9侧眼动脉起自于颈内动脉的床突上段;1侧眼动脉起自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7侧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走行于视神经的下外侧;2侧走行于视神经的正下方;1侧走行于视神经的下内侧。结论内镜下经鼻入路可以进行视神经管和眼眶内侧部分的暴露。钩突、筛泡、筛前后动脉及后组筛窦是本入路重要解剖标志。视神经管隆突、颈内动脉隆突及视神经管颈内动脉隆突(OCR)是进行视神经管减压的重要标志。眼动脉及其眼眶内分支、筛前后动脉和颈内动脉是重要的血管结构。眼内直肌内移技术可以有助于暴露眶内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7.
We searched for the surgically risky anatomic variations of sphenoid sinus and aimed to compare axial and coronal tomography in detection of these variations. Fifty-six paranasal tomography images (112 sides) were evaluated for coronal, axial and both coronal and axial images. Tomographic findings including bony septum extending to optic canal or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protrusions and dehiscences of the walls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ptic nerve, maxillary nerve and vidian nerve; extreme medial course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patterns of aeration of the anterior clinoid process; and Onodi cells were evaluated. The results were classified as “present, absent, suspicious-thin (only for dehiscence) or no-consensus”. The results of each plane were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result of the both planes together. Kappa coefficient and Chi-square tests were used to compare both planes. Twelve cadaveric dissections were performed to reveal the proximity of sphenoid sinus to surgically risky anatomic structures. Endoscopy was applied to five cadavers. 18 evaluations were classified as ‘no-consensus’. We detected 34, 35, 34 and 40 protrusions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ptic nerve, maxillary nerve, vidian nerve, respectively. Dehiscences were present in 6, 9, 4 and 8, and suspicious-thin in 8, 10, 16 and 25 in canals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ptic nerve, maxillary nerve and vidian nerve, respectively. Bony septum to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d optic nerve was observed in 30 and 22 cases. We observed 9 extreme medial courses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27 aerated clinoid process and 9 Onodi cells. Axial images were superior in detection of bony septum to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d Onodi cells; while the coronal images were more successful in detection of protrusion of optic nerve and vidian nerve, and dehiscense of maxillary nerve and vidian nerve (P<0.05). In cadaveric dissections, the septa were inserted into the bony covering of the carotid arteries in two sinuses (8.3%). Detailed preoperative analysis of the anatomy of the sphenoid sinus and its boundaries is crucial in facilitating entry to the pituitary fossa and reducing 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s. Coronal tomography more successfully detects the sphenoid sinus anatomic variations.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CT观察并探讨视神经与蝶窦关系的变化规律,为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鼻窦无明显异常的成人头部CT扫描350例,观察视神经隆凸的出现率,根据蝶窦内有无隆凸,将其分为视神经隆凸组和非隆凸组,各组随机选择30例进行蝶窦体积测量,比较两组之间体积的差异.在计算机上用Mimics软件勾画蝶窦、视神经等结构的轮廓,软件自动给出蝶窦的体积和三维重建图.结果:蝶窦腔内有视神经隆凸56例(16%),其中24侧的视神经直接裸露在蝶窦内,35例伴前床突气化.后者中有21侧气化的前床突腔隙与蝶窦腔融合,视神经游离于蝶窦腔内;19侧气化的前床突腔隙与后筛窦融合,视神经行走于筛窦内.无视神经隆凸组的蝶窦体积为(15.26±11.22)cm3,有视神经隆凸的蝶窦体积为(26.72±5.77)cm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蝶窦、视神经的三维立体重建模型的观察,其有48%的视神经主要与蝶窦相邻,有52%的视神经主要与后筛窦相邻.结论:视神经隆凸与蝶窦体积相关,体积越大,视神经隆凸的出现率就高,从而提示是否实施经蝶窦的视神经减压术等内镜手术蝶窦体积是其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部分受试者的视神经与蝶窦接触较少,如经蝶窦入路有可能难以寻找视神经.  相似文献   

19.
筛动脉筛窦段的鼻内窥镜手术相关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筛动脉在筛窦内的走行特点,为减少鼻内窦镜手术并发症提供解剖指导。方法:通过30具湿性成人尸头(男19,女11)的解疲、观察了筛动脉在筛窦段的走行部位、方向、骨管厚度及其与筛窦气房的关系。结果(1)筛前动脉与中鼻甲基板的位置关系密切,多走行于中鼻甲基板之前的紧邻筛房顶(66.6)及中甲基板顶(26.7%);筛后动脉则以位于最后筛房顶最为多见(64.9%);(2)筛前、后动脉骨管的下壁明显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