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乳腺增生病从瘀论治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华 《天津中医药》2008,25(2):130-131
乳腺增生病是女性常见病,发病率位于乳房疾病首位,并有癌变可能.中医认为,瘀血痰湿阻滞经络,结于乳房,凝聚成块而成本病,故血瘀是基本病机.现代医学认为乳腺增生是由于内分泌失调造成雌孕激素不平衡.导致乳腺组织周期性增生和复旧不全造成.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有一定优势,临床上以活血化瘀法为主,配合疏肝解郁、调摄冲任、软坚散结,可有效改善乳房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失调,治疗乳腺增生,预防乳腺癌发生.  相似文献   

2.
浅谈乳腺增生病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凤英 《江苏中医药》2009,41(11):20-21
乳腺增生病是中青年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既非炎症.也非肿瘤.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乳癖”范畴.其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和乳房结块.多随月经或情志改变而变化.对女性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乳腺增生病又称乳腺结构不良.是乳腺主质和间质不同程度地增生与复旧不全所致的乳腺结构在数量与形态上的异常。本病有一定的癌变率.积极有效的治疗乳腺增生病是预防乳腺癌发生的重要手段。现将本病的治疗思路简要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3.
乳腺增生病是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40%左右,而占全乳房疾病的75%。现代病理学将其归为乳腺结构不良病,是一种非肿瘤性、炎症性的乳腺腺上皮增生性疾患,属于蒙医学"七素布日勒都森病"范畴[1],属祖国医学中"乳癖"范围疾病[2]。其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和乳房结块。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乳腺癌的发生,认识是经历了"正常腺体→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侵润性癌"的发展模式[3],所以很多女性患者的心理压力大,惧怕乳腺增生病慢慢变成乳腺癌。笔者试图用蒙医理论分析乳腺增生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为治疗本病及预防本病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乳腺增生病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常继发它病,甚则发生恶变。临床上以乳腺肿块及疼痛为主要表现。本病西医治疗效果欠佳,手术可解决局部问题,但对继发本病的内分泌失调难以进行整体的调整。中医学从整体出发,既消除了症状达到临床治愈,又可防止该病的再次发生,而且对患者的其它症状也能随之治愈。1996..2004年,我们采用消癖止痛汤治疗乳腺增生病12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马朝群 《中医研究》2008,21(12):54-57
乳腺增生病是临床常见的乳腺疾病,乳房肿块和乳房胀痛是其两大主要症状,症状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现代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病是一种非炎症、非肿瘤性的以乳腺不同程度增生为主的病变,与卵巢内分泌失调有关,即黄体功能相对不足而雌激素水平相对过高,致乳腺在经期过度增生,月经后复原不全,从而导致乳腺导管、小叶或周围结缔组织细胞增生。其病属中医“乳癖”范畴。笔者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补肾调周治疗乳腺增生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肾调周治疗乳腺疾病是根据其冲任失调为本,肝气郁结、痰凝血瘀为标的病机特点提出的,与现代医学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内分泌理论相一致,且顺应了女性的生理变化.补肾调周治疗不仅可治疗乳腺增生病还可预防本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7.
乳腺增生病,又称慢性囊性乳腺病,是乳腺导管和乳腺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增生性改变,多见于30岁~50岁妇女,发病率约为育龄妇女的40%.现代医学认为内分泌紊乱是造成乳腺小叶增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总结历代文献结合个人经验,系统论述对乳腺增生病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的认识;探讨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疗效研究的策略思考,规范乳腺增生病辨证标准,优化乳腺增生病辨证论治综合方案。  相似文献   

9.
乳腺增生病在中医文献中与"乳癖"的描述相似,最早见于《中藏经》。国外1829年 Cooper 首先记述此病。此后由于对本病的研究角度和水平不同,故又有许多不同的命名。目前,国外文献常用乳腺纤维囊性病(FCD),乳腺良性上皮增生病(BPED),国内常见的名称有乳腺小叶增生病,慢性纤维囊性乳腺病(慢性乳腺病),最常用的名称为"乳腺增生病"。多年来国内外对本病研究的文献甚多,现将本病的病因、病理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乳腺增生病是最常见的乳腺疾病,是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变化,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乳腺疾病.本病以乳房疼痛和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且随着月经周期或情绪波动呈现周期性变化.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具有其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1.
乳腺增生又称乳腺结构不良(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是指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病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的生长.一般认为本病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主要是卵巢内分泌失调.本病的特点是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乳房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推之不活动.  相似文献   

12.
乳腺增生病又可称为乳房结构紊乱症.由于乳腺组织成分增生,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退性和进行性变化,是以乳腺腺泡、导管上皮细胞及纤维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总称.好发于25~50岁,性情急躁,易怒,或性格内向的女性.其发病率占育龄期妇女50%,根据病变的不同发展阶段及主要特点,将其分为单纯性乳腺上皮增生、乳腺腺病(又可分为小叶增生、纤维腺病和硬化性腺病三种)、乳腺囊性增生病.  相似文献   

13.
千金花  王寅 《中国针灸》2013,33(6):539-540
乳腺增生病是一种由内分泌功能紊乱而导致的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和间质纤维组织进行性增生的乳房疾病.乳腺增生病属于中医学中的"乳癖""乳中结核"的范畴,其主要症状为乳房的疼痛和乳房内肿块.乳腺增生病是临床最常见的乳腺疾病,其发病率占全部乳腺疾病的75%,占育龄妇女的40%左右[1].  相似文献   

14.
壮医药线治疗乳腺增生病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增生病是一种与内分泌功能紊乱密切相关的既非炎症又非肿瘤的乳腺增生性病变,是以乳腺腺泡、导管的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的疾病的总称[1],本质上是一种生理增生与复旧不全造成的乳腺结构紊乱症.壮医药线治疗乳腺增生病是通过壮医药线点灸经络穴位,调整经络气血,使阴阳平衡,气血流通,改善内分泌功能,达到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目的.2006年1月~2008年5月笔者采用壮医药线治疗乳腺增生病6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乳腺增生病是乳腺组织结构不良症的良性增生的早期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乳房肿块,伴乳房疼痛,一般在月经来潮前或情志不畅时加重,经后缓解或消失.近2年来,笔者跟随导师和建清主任采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本病4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乳腺增生病是乳房部一种乳腺组成部分增生性疾病,既非炎症,亦非肿瘤,是内分泌功能紊乱致使乳腺结构不正常的一种妇科常见病。本病属于中医学的“致癖”范畴,笔者近年来用丹桅逍遥丸加金刚滕糖浆加谷维素治疗本病30例,疗效比较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乳腺增生病的中医治疗长沙市第三医院(410007)邹信宇主题词乳腺纤维性囊肿病/中医药疗法乳腺增生病是妇女一种常见病,好发于25~50岁的育龄妇女,未婚女子和男子亦有发生。乳腺增生病,在病理形态上分乳腺小叶增生和囊性增生。本病祖国医学称“乳癖”,又名...  相似文献   

18.
张金辉 《国医论坛》2008,23(2):30-31
乳腺增生病多见于30~50岁妇女,国内报道其发病率占育龄期妇女的50%[1].本病是乳腺实质的良性增生,增生可发生于腺管周围、腺管内或小叶实质等处.  相似文献   

19.
肖利芳  吕仕银 《河北中医》2005,27(4):310-311
乳腺增生病是临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的女性,但以30~50岁的中青年妇女最为常见。由于本病的一小部分有发展成为乳腺癌的可能性,所以有人认为乳腺增生病为乳腺癌的“癌前病变”。本病的临床命名较多,如慢性纤维囊性乳腺病、乳腺良性上皮增生病、乳腺小叶增生症、乳痛症、乳腺腺病、乳腺结构不良症等等。为避免命名上的混乱,使本病名称趋于一致,近几年来,国内临床工作者对本病的治疗进行了不少探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兹就本病的治疗近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乳腺增生病辨证分型研究探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乳腺增生病以乳房部肿块和疼痛为两大主症,是乳腺主质和间质不同程度地增生及复旧不全所致的乳腺结构在数量和形态上的异常。常形成可触及的肿块,既非肿瘤,也非炎症。乳腺增生病居乳腺病发病率的首位,随着妇女社会地位提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乳腺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现代医学对本病疗效不确切,中医药则对乳腺增生病有着独特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